第六十五章 掐架

這個時候嘉靖提出來的雖然是廷議怎麼處置劉天和,夏言心裡卻十分的不爽。

因爲這份奏摺他已經寫好票擬了,他的意見就是將劉天和革職查辦,捉拿回京,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會審。

但是,嘉靖根本就沒有命鴻臚寺的禮官將他的票擬念出來,這等於是變相的否決了他的意見,這怎麼行。

他原本就是個比較張狂的人,這會兒當上內閣首輔之後,他更是有點狂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有時候嘉靖他都不怎麼放在眼裡,他甚至認爲就算是皇上也要聽他這個內閣首輔的!

這或許就是他的取死之道,這年頭,敢跟皇權對抗的人,基本都活不長。

當然,這會兒嘉靖還沒想着要收拾夏言,夏言也不是硬要和嘉靖過不去,他只是想收拾劉天和,把楊聰的勢頭打壓下去而已。

這廷議原本就只有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能夠參加,就算這會兒嘉靖不按套路出牌,將廷議改成早朝的時候舉行,三品以下的官員還是不敢亂開口的,他們只能老老實實當聽衆而已。

夏言自認爲這會兒是朝中最有權勢的人,再加上嘉靖又有點“違背”他的意願,所以,他第一個站出來拱手道:“皇上,微臣以爲劉天和這純粹是在巧言令色,推卸責任,不管他怎麼掩飾,韃子攻入大同鎮是事實,這點他是推脫不了的,所以,微臣覺得應該將其革職查辦,押回京城審問。”

這廷議倒不必趴御道中間去說話,因爲廷議是商議性質的,參加的朝廷重臣都可以暢所欲言,如果的趴御道中間去說話,那就不是商議了,而是上奏。

嘉靖有人知道夏言心裡肯定會不舒坦,不過,他並不是很在意,內閣首輔又怎麼樣,也只是個臣子而已,他沒必要去忌憚人家,他也不認爲自己應該聽內閣首輔的,所以,他對夏言的建議並不怎麼感冒。

開什麼玩笑,你一句話就讓朕把一個封疆大吏革職查辦,這朝堂可不是你說了算,而是朕說了算!

他也知道夏言肯定會跳出來重申將劉天和革職查辦的意見,他乾脆來了個不理不睬,靜候其他朝臣來反駁夏言。

果然,夏言的話剛落音,禮部尚書張邦奇便站出來拱手道:“皇上,微臣以爲此次韃子入寇大同鎮從整體戰況來看並不能算是韃子攻破了大同鎮,充其量也就是韃子耍了個聲東擊西之計,依靠兩路偏師突入了大同鎮,不過隨後巡撫劉天和的處理還是很得當的,他並沒有爲一己之私而隱瞞不報,反而及時上奏朝廷,使得太原鎮和宣府鎮邊軍迅速來援,從而擊退了韃子,取得了廣靈大捷,從最終的戰績來看,劉天和不但無過而且有功,所以,微臣覺得應該對劉天和給予嘉獎。”

這話當然是順着劉天和的奏報來說的,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大明的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如果從這點出發,劉天和的確有功而不是有過。

夏言這會兒嘴巴都快氣歪了,這陽明一脈是擺明了跟他過不去啊,他要收拾劉天和,陽明一脈偏就要保劉天和,只可惜,這會兒他跟嚴嵩已經產生了隔閡,要不然,嚴嵩再帶頭支持他一下,他就能穩佔上風了。

他以爲嚴嵩會坐山觀虎鬥,卻不曾想,緊接着嚴嵩便站出來拱手道:“皇上,微臣以爲,夏大人說的對,不管結果如何,韃子攻破大同鎮的確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廣靈離大同鎮北邊的長城都有兩百餘里了,而離南邊的太原鎮卻只有一百餘里,韃子大軍都已經衝到那裡了,這還不算攻破大同鎮,那要怎麼纔算呢,所以,微臣覺得這大同鎮失守之責劉天和是推脫不掉的。”

嚴嵩其實也不想幫夏言,因爲這會兒他已經開始佈局要奪夏言的權了。

但是,這次他卻不得不站出來支持夏言,因爲陽明一脈是他們共同的敵人,他可不會爲了奪夏言的權而眼睜睜的看着敵人發展壯大。

這劉天和很顯然已經站到了陽明一脈那一邊,如果不將其收拾了,夏言一黨的威信何在,更重要的,劉天和在爲楊聰表功,這個尤其不能容忍。

楊聰可以說是陽明一脈年輕一輩裡面的代表人物了,更爲可怕的是這傢伙還跟陸家和張家聯姻了,正是因爲這層關係,這傢伙在不到兩年時間連升了四級,如果再不壓制一下,這傢伙很快就能跟他們分庭抗禮了。

嚴嵩自然不想看到這種情況,所以,他要幫助夏言收拾劉天和,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收拾劉天和是其次的,打壓楊聰纔是主要的。

這會兒陽明一脈在朝中的實力的確遠遠不如夏言一黨,他這一站出來夏言一黨明顯就有壓倒性的優勢了,當然,陽明一脈也不會就此認輸。

他的話剛落音,兵部左侍郎聶豹便站出來拱手道:“皇上,微臣以爲張大人說的對,這韃子兵分三路只是戰術問題,並不能代表最終的結果,最終的結果是韃子大敗而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微臣覺得巡撫劉天和不能算有過,退一萬步說,就算他有過,後面的功績也足以將功補過了。”

嘉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羣臣內鬥了,他還是認爲羣臣內鬥才能凸顯他的權威,這會兒他看到陽明一脈又和夏言一黨掐起來了,這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掐,使勁掐,你們掐的越厲害越好!

他嘴裡雖然沒說什麼,不過,臉上卻已經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笑容貌似是在贊同聶豹的觀點,好像又在鼓勵夏言一黨和陽明一脈繼續鬥下去。

夏言一黨這會兒可是勢力滔天,自然不會被陽明一脈給壓下去,聶豹的話剛一落音,都察院左都御史屠僑便站出來拱手道:“皇上,微臣以爲夏大人和嚴大人說的對,不管怎麼說,韃子衝進大同鎮是事實,劉天和奏摺裡面說什麼大同鎮的軍戶和平民沒什麼損失顯然是在說謊,韃子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們衝進大同鎮這幾天會什麼都不幹嗎?這種事,說出來誰信?”

這傢伙,掐的好啊,掐,繼續掐,嘉靖臉上的笑意更濃了。

第六十二章 是非功過第八章 江南貢院第二十九章 韃子來了第四十九章 貪第五十二章 虎蹲炮第一六一章 小弟第一七一章 期限第六十八章 活在謊言裡第四十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四六章 亡國之禍第一八六章 東窗事發第六十七章 奪兵權第一〇七章 要不露一手第二三一章 明朝版第六十七章 府試疑雲第二十九章 韃子來了第三章 二王第一四〇章 臉面第一九六章 開拓新航線第二一〇章 人和事第十二章 令人頭疼的案子第六十章 大明邊軍第十六章 故意拖延第一一七章 招是不招第八十五章 夏言的擔憂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五十九章 奸細第一七六章 兩邊不是人第二〇九章 利益第一二一章 決戰紫禁之巔第三十八章 應天巡撫第一一〇章 忤逆第二十三章 陸炳的野望第二十五章 勢均力敵第七十章 豬隊友第十一章 分潤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九十八章 百科全書第六章 意外的收穫第二一八章 成功在望第八十三章 凝聚第九十二章 不願意相信第十四章 看老孃怎麼收拾你第二十六章 寒冬第三十六章 科舉考試有捷徑嗎第一一六章 這下發財了第九十三章 魔怔第一六八章 奇功第二十四章 門當戶對第八十一章 火攻第六十一章 上奏第十一章 殺雞儆猴第六十七章 防守問題第十三章 睚眥必報第三十七章 廷議否第八十三章 雄心壯志第二十三章 復出第二〇一章 齊聚第十八章 不能做牆頭草第三章 二王第六十六章 戳穿第七十章 陽奉陰違第一三一章 虛驚一場第一一六章 動手第六十章 有些人,看不透第一九七章 物理學院第二卷 第三章 這小子真橫第十一章 何不食肉糜第五章 朝堂軼事第八十四章 會面第一二七章 懵了第十八章 僞造第九十八章 百科全書第一三七章 哭窮第一〇五章 聽天由命第七十九章 步步爲營第九十二章 自相矛盾第六十九章 凌厲的反擊第六十三章 買馬第四十七章 福船戰艦第八十七章 議立太子第一二六章 秘密武器第二三一章 明朝版第六十章 招不招第二二五章 發明第五十六章 拿錢砸死你信不信第一九一章 新的道路第九十章 傳說中的太監(下)第二二五章 發明第二十八章 恬不知恥第一九二章 以退爲進第四十七章 迎雙親第七十五章 驅虎吞狼第二十八章 禍害之源第二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大戰第六十一章 上奏第三十七章 真的假的第二十五章 嘉靖皇帝第二二四章 進步第六章 恐怖的海商豪門
第六十二章 是非功過第八章 江南貢院第二十九章 韃子來了第四十九章 貪第五十二章 虎蹲炮第一六一章 小弟第一七一章 期限第六十八章 活在謊言裡第四十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四六章 亡國之禍第一八六章 東窗事發第六十七章 奪兵權第一〇七章 要不露一手第二三一章 明朝版第六十七章 府試疑雲第二十九章 韃子來了第三章 二王第一四〇章 臉面第一九六章 開拓新航線第二一〇章 人和事第十二章 令人頭疼的案子第六十章 大明邊軍第十六章 故意拖延第一一七章 招是不招第八十五章 夏言的擔憂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五十九章 奸細第一七六章 兩邊不是人第二〇九章 利益第一二一章 決戰紫禁之巔第三十八章 應天巡撫第一一〇章 忤逆第二十三章 陸炳的野望第二十五章 勢均力敵第七十章 豬隊友第十一章 分潤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九十八章 百科全書第六章 意外的收穫第二一八章 成功在望第八十三章 凝聚第九十二章 不願意相信第十四章 看老孃怎麼收拾你第二十六章 寒冬第三十六章 科舉考試有捷徑嗎第一一六章 這下發財了第九十三章 魔怔第一六八章 奇功第二十四章 門當戶對第八十一章 火攻第六十一章 上奏第十一章 殺雞儆猴第六十七章 防守問題第十三章 睚眥必報第三十七章 廷議否第八十三章 雄心壯志第二十三章 復出第二〇一章 齊聚第十八章 不能做牆頭草第三章 二王第六十六章 戳穿第七十章 陽奉陰違第一三一章 虛驚一場第一一六章 動手第六十章 有些人,看不透第一九七章 物理學院第二卷 第三章 這小子真橫第十一章 何不食肉糜第五章 朝堂軼事第八十四章 會面第一二七章 懵了第十八章 僞造第九十八章 百科全書第一三七章 哭窮第一〇五章 聽天由命第七十九章 步步爲營第九十二章 自相矛盾第六十九章 凌厲的反擊第六十三章 買馬第四十七章 福船戰艦第八十七章 議立太子第一二六章 秘密武器第二三一章 明朝版第六十章 招不招第二二五章 發明第五十六章 拿錢砸死你信不信第一九一章 新的道路第九十章 傳說中的太監(下)第二二五章 發明第二十八章 恬不知恥第一九二章 以退爲進第四十七章 迎雙親第七十五章 驅虎吞狼第二十八章 禍害之源第二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大戰第六十一章 上奏第三十七章 真的假的第二十五章 嘉靖皇帝第二二四章 進步第六章 恐怖的海商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