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 用功中】

而且,你當官期間,可以大量撈取銀子。

以這個年代的風氣,便是爲官一任縣官,也能弄個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吧?

退休之後,頂着進士的名號,又曾經做過朝廷命官,再辦學,那名氣更大了,搞不好,都能把教育生意辦到北直隸去,你難道還跟銀子有仇嗎?

況且就韋寶的瞭解,廖夫子愛財如命,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跟銀子有仇?

明顯是已經對考進士不抱希望了。

加上有了現在的社會地位,也怕考不上的話,會遭人笑話,成爲話柄,有‘偶像包袱了’,呵呵。

像是宋應星,有舉人功名,就是拼了命也要再拼一拼進士出身的。

宋應星和廖夫子這個等級的讀書人,都很能代表大明學子的心態。

總之,這是讀書纔有出路的封建時代,科考是普通人鯉魚跳龍門的唯一姿勢解鎖方案。

看不上廖夫子吹牛的本事歸看不上,但是有廖夫子這種‘名師’單獨授課指導,這份特殊待遇,韋寶還是很享受的。

這等於在現代,有個大學校長級別的教授親自授課了,一般寒門學子哪裡有這種待遇?

韋寶在廖夫子的教導下,苦學起來,直到半晌午,吳三輔纔在吳雪霞的‘看押’下,到海商會館來。

不單是二人來,吳祖氏居然派出上百家僕,還有二十多個僕婦陪同,陣容浩大,場面壯觀,令人歎爲觀止。

韋寶在樓上窗戶,和廖夫子見到這種陣仗,見狀都是一陣吃驚。

兩個人都暗忖,吳家公子和大小姐,這是來溫習來備考,還是來打架來的啊?

這些人主要不是爲了看着吳二公子來的,主要是爲了看護吳大小姐來的。

這都是吳祖氏的小心事!

弄這麼多人來,這麼大的排場,主要爲了向世人表明,吳大小姐與韋公子在一起,都是光明正大的,沒有苟且行爲,而且,獲得了吳家家長的認可,預防小道消息瘋傳。

韋寶並沒有想這麼多,高興的與廖夫子下去迎接二人。

“三輔大哥,不容易啊,你未到午飯的功夫,便起牀了?”韋寶哈哈大笑。

吳三輔笑着反擊:“你當我樂意這個點起牀呢?還不是我娘和我妹子逼我來的嗎?我可比不上小寶你,聽說你昨兒直接將我妹妹弄暈了送回來的?”

吳雪霞聞言,粉臉迅速羞成了大紅蘋果,狠狠剜了吳三輔一眼,嬌嗔道:“哥!”

吳雪霞正在爲這事生悶氣呢,她主要氣的是她自己,並不是氣韋寶或者是氣孃親,也沒有氣香兒。

吳雪霞氣自己不濟事,昨天送韋寶出府的時候,只是覺得頭稍微有點暈乎乎的,卻沒有想到從山海樓出來,居然在馬車上睡死過去了。

後來聽香兒說了怎麼回家的經過,羞憤的無地自容。

吳三輔此時提起來,自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韋寶也被吳三輔說的臉紅了,呵呵一聲乾笑,不知道該怎麼接話。

廖夫子倒是大爲感興趣,八卦道:“哦,吳二公子所指的是何事啊?小寶他昨兒直接將令妹弄暈了送回吳府的?能對爲師說一說嗎?”

吳雪霞,韋寶和吳三輔不由大汗,都知道這夫子德行,要是跟他說了,不到一日,便會傳遍整個山海關的,大嘴巴一個。

不過,即便是廖夫子不出去傳話,現在山海關的人也基本上都知道吳大小姐昨天是如何回家的了。

“夫子啊,您這麼大年紀了,還關心這些少年男女的事兒做啥?呵呵,等下中午,咱倆好好喝兩杯,小寶這裡的酒可都是好酒,菜都是好菜!”吳三輔笑容滿面的摟着廖夫子的肩膀。

在書院,吳三輔還能不這麼放浪形骸,出了書院,簡直將廖夫子當成酒友來了。

廖夫子被吳三輔摟着肩頭,略微有些尷尬,暗忖孃的,你將老子當成青樓的姑娘了啊,手往哪裡放呢?抖了抖肩頭,將吳三輔的手震開,“吳二公子,趕緊開始溫書吧,不日便要上京考鄉試,爲師想希望你這趟替山海書院再增光,爭取捧個舉人出身回來哩。”

吳三輔見廖夫子擺出老師架子,暗暗好笑,心說怎麼了?裝什麼啊?咱們都一起喝多少次酒了,老廖!“夫子啊,做做樣子就行了,你還真的以爲咱們山海書院這回真的有人能考中舉人?別說每次順天府的舉人名額不過百人,這次就算增加一倍名額,也決計輪不到遼西遼東子弟的嘛!”

“哥哥,你又來了,你中午不準喝酒,安心溫書。還有,我不准你再說這些喪氣話影響韋寶啦!否則晚上回去,我必定告訴娘,娘必定責罰於你!”吳雪霞立時氣道。一半真的生氣,一半爲剛纔吳三輔又沒事提起昨天下午她醉酒回家的事情而生氣,餘怒未消。

吳三輔吐了吐舌頭,對韋寶和廖夫子笑道:“看見沒有?我家的妹子,都快成我老孃了。”

吳雪霞聞言,氣的在吳三輔的胳膊上拍了一記,這一下不輕,疼的吳三輔跳開一步:“喂,雪霞,夠了啊,我是你哥。”

“娘讓我看着你的!”吳雪霞端出了尚方寶劍。

廖夫子看着他兄妹二人打鬧,笑道:“吳二公子,你剛纔的話,差矣!雖然每年大明南方州府,尤其是江南,江西浙江幾個省份的考生尤爲厲害。但是,也不能說我遼西遼東子弟完全沒有中舉的希望嘛。今科我聽說,北直隸的鄉試就會比往年增加少許名額的!你當還會出現洪武年間的事情麼?說不定遼西遼東這次就能中幾名舉人哩。爲師看來,你與小寶都大有希望!”

從唐宋以降,科舉考試對於國家人才的選拔、跨階層的流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讀書人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就能夠步入帝國的官僚系統內,掌握到國家的資源,給予鄉里或明或暗的支持。

因此,科舉考試成爲國家政治文化中備受矚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無不看重科舉考試成績。

隨着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轉移到了南方,在科舉考試層面,南方也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這種優勢大了什麼樣的程度呢?據統計,明朝洪武年間各科進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佔總數的71%。

而在朝廷議論上,洪熙皇帝也說“北人學問遠不如南人”,南方人讀書考試厲害,是板上釘釘的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裡有數。

最爲讓人震驚的一次科考發生在洪武三十年,這次選拔進士的榜單中,竟然全部錄取的是南方人,將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激化。

南北榜案,南方與北方的教育衝突激化。

事情發生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二月份經過了會試,錄取了52人。

三月份廷試後,狀元、榜眼、探花分別被福建人、應天府人、浙江人佔據,這個榜單所錄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無一人被錄取。

這是歷次科舉考試未曾有過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徹底激怒了。聯名上書,狀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其實,南方人在讀書科舉方面有壓倒性的優勢也是共識。洪武三十年春天的這個榜單奇怪的並不是進士榜單中,南方人佔絕對多數,而是北方沒有一個舉子成爲進士,北方士子在這科的科舉考試中徹底輸了,顏面掃地。

事情捅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也覺得此事甚爲蹊蹺,怎麼可能錄取的進士中沒一個是北方人?作爲統治天下的皇帝,這樣的結果怎麼能服衆?到了6月份,朱元璋親自主持策問,三甲分別被授予山東人以及山西人,這次放榜中,錄取的61人全都是北方人。

於是,在中國科舉歷史上洪武三十年的這次科考竟然有2張榜單,一張全部爲南方人,一張全部爲北方人,“南北榜”的對立使得南北地域之間在科舉考試上的矛盾空前緊張。

科舉取士是國家大事,即使朱元璋能通過行政干預,硬生生給了洪武三十年這科北方考生進士名額,也不是根本之計。南方人讀書考科舉厲害,北方人考不過南方人,進士有被南方人壟斷的趨勢,這些都是不容迴避的現實情況。

如若統計建文元年到永樂二十二年之間的9榜進士,南方省籍的進士依然高達83.6%,北方生籍進士佔11.6%,而西南省份的進士只佔4.7%。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這些南方省份,在整個王朝的人才選拔上,佔有壓倒性的優勢。

當然,大明對於如何破解南方對於科考的壟斷,也一直想辦法。

宣德二年(1427),詔令國家科舉取士制度發生重大調整,每科錄取進士100人,其中,南方人60人,北方人40人,從國家制度的層面上保證北方人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可能。

到了景泰五年,明王朝爲了照顧科舉力量更薄弱的西南地區,進一步對科舉名額對應的區域進行了詳細劃分,南方考區55個名額,包括應天府、蘇州府、松江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布政司;北方考區35個名額,包括順天府及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布政司;中部考區10個名額,包括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布政司及鳳陽府、廬州府、滁州、徐州、和州。

此後,大明各地區科舉取士的名額比例在維持在55:35:10。

這個比例基本與各考區的人口數字相吻合,獲得較大認同。

於是,全國之間科舉競爭變成了各地區內的科舉競爭,保證了文化教育落後地區,士子通過科舉而晉升的可能性。

保證北方士子名額,另一種不公平。

科舉考試成績本是能力的反應,南方人讀書考試厲害,理應在科舉考試上佔據優勢,政府用行政手段來干預錄取結果,這算什麼道理?

對於明王朝來說,科舉取士既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籠絡讀書人的需要。

“學而優則仕”的理念,要通過科舉考試來銜接爲學與從政兩端。如果單純看考試結果,而致使北方諸省的士子喪失了“學而優則仕”的通道,使得他們不能被籠絡進明王朝的官僚系統之內,明王朝就可能喪失掉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

這樣的政治代價是王朝的統治者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們需要從頂層設計上來保障北方士子參與王朝政治的機會。

其次,科舉取士也有自己的問題。作爲古代的應試教育,難免出現一大批爲了考試而考試的人,南方教育文化發達、社會安穩,給了一批不諳世事、埋頭科考的讀書人土壤,這些“學霸”、“考霸”即使考中了進士,一旦要踏入官場,涉及實操,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朱元璋自己就對這些進士不怎麼待見“今有司所取,多後生少年。觀其文辭,亦若可用,及試之,不能措諸行事。朕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朕,非朕責實求賢之意也。”

朱元璋覺得科舉考試選拔的進士中看不中用,一怒之下就讓科舉暫停幾年了。

北方人不擅長考試,但並不意味着北方人不擅長從政。大學士楊士奇就認爲“長大之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

如果科舉考試是爲個給國家選拔治國理政治的人才,那麼,選拔實幹型人才的需要大於考試成績的需要,劃定考區來限制南方考生而照顧北方考生,也就不失爲一種變通。

韋寶雖然身爲南方人,但是這一世卻是北方人,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遼西子弟。

可韋寶有點無語的是,自己雖然底子裡是南方人,卻似乎真的毫無科舉的天賦呀。

閒話幾句,廖夫子招呼吳二公子趕緊上樓去溫書。

吳二公子本來說已經快到中午了,不如先吃飯了再說的。

本來想着,吃了飯,再休息一下,拖拖拉拉,混到黃昏,然後再拉着韋寶上哪兒去開心一下,這一天便混過去了呢。

但是韋寶、廖夫子、吳雪霞三人的用功熱情卻很高,都一致覺得,午飯之前,至少還能溫書一個時辰!

吳二公子一比三,無奈之下,只得上了海商會館的二樓,韋公子的專有樓層,去用功。

科舉制度並非從明朝起,卻是從明朝發揚光大,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爲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當時的考試分爲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爲童生。

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纔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令可以不下跪。但並不是官,還差得遠。

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爲了當官,還要繼續奮鬥!

但是通過學習,韋寶並不神化古代的科舉制度,更不神化科舉的難度和這個制度選拔出的人。

在韋寶看來,廖夫子蒐羅的很多進士卷子,並且刊出成書,有不少連書法都很稚拙。除此不論,做的八股文水平很多思維層次很差。

明末科考更是曾試圖在科舉中加入對平遼患、治匪患等實際內容的策問,當時應試者的答卷連沾邊的都沒有,最後錄取的卷子根本文不對題,讓皇帝有了天下才盡矣之嘆。

如果是這種年份的進士,恐怕其佼佼者即使參加今日之國考,落第是肯定的。

科舉千年,產生的人才不能說沒有,但狀元最後能成大器者可以說鳳毛麟角,真正能挽狂瀾於既倒名垂青史者可以說一個都沒有。

清末李鴻章、左宗棠譏諷科舉科舉選拔出的人才,問什麼問題都是僵僵而不能對,廢物點心一個,這也是爲什麼清末名臣乾脆多用武將,到袁世凱連秀才都不是了。

歷史上屢試不低的才子名儒比比皆是,柳永、馬致遠、姚廣孝、曹雪芹、蒲松齡皆如此,但這不能簡單歸結爲科舉難度高,不好考。

而多是因爲所在時代科場腐敗,弊病叢生。那樣的時代科舉難考,考上的卻並不一定比落第者才學好,但家世更好則是確定的。不公平而已,不是難度的問題。

還要提一點,實行科舉制度的所有國家都已經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面對海量的內容,不單單是吳三輔哈欠連天,就連韋寶的頭也是一個比兩個大。

尤其韋寶還帶着現代人鄙視科舉這種過時,腐朽產物的認知,內心是有一定牴觸情緒的,這就更加增加疲勞度了。

【0269 愛找事的吳大小姐】【0780 二十年五千萬兩】【0085 重要信息】【0909 聰明的卓特木爾】【0516 韋總裁抵達北汛口】【1003 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1016 韋爵爺去遼東】【0376 韋寶決定歸還30萬兩黃金】【0839 手無縛雞之力之人】【0413 前往復州城】【0475 三輔大哥真乃高人也】【0410 弄人來的好主意】【0655 殿試】【0210 資本社會不是哈口氣就能出來的】【0244 一幫潛力資本家】【0774 下手爲強】【0710 無視阻力】【0800 道不同的老丈人】【1021 又和袁崇煥碰頭了】【1057 當朝紅人韋公爺】【0360 提審趙克虎】【1051 努爾哈赤不甘心的地方】【0407 韋總裁抵達金州半島】【0152 會說故事的韋寶】【0436 說動孫承宗】【0690 大理寺左寺丞】【0060 入關回去】【0343 吳襄上門】【0449 山海樓飲茶】【0855 韋大人藉機說教】【0406 孫承宗祖大壽鬥法】【0343 吳襄上門】【0524 韋公子到公州見李倧】【1071 趙克虎和林小玉的往事】【0885 來自大舅哥的敲打】【0727 北鎮撫司大打出手】【0171 三女暗定名分】【0175 拜見楊麒】【0093 怡紅院一晚】【0782 新媳婦新姑爺回門】【0883 心急火燎的孫承宗】【0534 李適中計了】【0404 韋寶正式拜師孫承宗】【0376 韋寶決定歸還30萬兩黃金】【0489 統計署做劫晉商票號的前期準備】【0486 駱藍嵐】【0316 操作猛如虎】【0435 恩師很懷疑韋寶的動機】【0222 關鍵時刻趙克虎發力】【0026 捕魚專家】【0096 不管你到哪兒】【0279 大禮包送上門】【0388 這個世界太瘋狂】【0749 韋大人要幫魏忠賢扳倒恩師】【0878 很容易就都辦妥了】【0846 果斷的努爾哈赤】【0291 終於有消息了】【0155 拜王體乾爲幹叔叔】【0510 人生一場醉】【0776 還是聖旨威力大】【1012 盛世之夢】【0245 牛頭不對馬嘴】【0095 再硬的石頭也能踢碎】【0903 有大氣魄的努爾哈赤】【1031 戰爭擴大化】【0284 暴發戶不好當】【0178 楊家吳家都到場】【0552 孫承宗帶了一堆官員來】【0105 孫九叔的大心事】【0481 湯若望】【0718 婉拒楊雪要求】【0475 三輔大哥真乃高人也】【0118 綹子不好擺佈】【0706 賣的風生水起】【0647 做壞事也同樣要講口碑】【0619 要回大明的韋總裁】【0553 孫承宗高興了】【0847 很血腥】【0533 人活着,要麼殷切的往上爬!要麼苟且的活着!】【0767 有段日子不見的三輔大哥】【0507 返回韋家莊】【0165 斬草除根】【0530 朝鮮韋太傅】【0132 耗不起】【0167 大被同眠】【0252 會徽會旗鈔票】【0514 馬志生】【0240 韋寶夢想事業愛情雙豐收】【0840 孫承宗的詆譭】【0971 幾方面微妙的勢力】【0966 八百萬兩銀子的缺口】【0208 紅薯土豆稻米小麥花生玉米】【0603 仁穆大王大妃出手了】【0516 韋總裁抵達北汛口】【0310 返回韋家莊做準備】【0848 努爾哈赤不怕死人】【0772 英國公的橄欖枝】【0754 朱由校賞賜九龍玉佩】【0893 從鍵盤俠到統治階層】【0980 韋爵爺辭官】
【0269 愛找事的吳大小姐】【0780 二十年五千萬兩】【0085 重要信息】【0909 聰明的卓特木爾】【0516 韋總裁抵達北汛口】【1003 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1016 韋爵爺去遼東】【0376 韋寶決定歸還30萬兩黃金】【0839 手無縛雞之力之人】【0413 前往復州城】【0475 三輔大哥真乃高人也】【0410 弄人來的好主意】【0655 殿試】【0210 資本社會不是哈口氣就能出來的】【0244 一幫潛力資本家】【0774 下手爲強】【0710 無視阻力】【0800 道不同的老丈人】【1021 又和袁崇煥碰頭了】【1057 當朝紅人韋公爺】【0360 提審趙克虎】【1051 努爾哈赤不甘心的地方】【0407 韋總裁抵達金州半島】【0152 會說故事的韋寶】【0436 說動孫承宗】【0690 大理寺左寺丞】【0060 入關回去】【0343 吳襄上門】【0449 山海樓飲茶】【0855 韋大人藉機說教】【0406 孫承宗祖大壽鬥法】【0343 吳襄上門】【0524 韋公子到公州見李倧】【1071 趙克虎和林小玉的往事】【0885 來自大舅哥的敲打】【0727 北鎮撫司大打出手】【0171 三女暗定名分】【0175 拜見楊麒】【0093 怡紅院一晚】【0782 新媳婦新姑爺回門】【0883 心急火燎的孫承宗】【0534 李適中計了】【0404 韋寶正式拜師孫承宗】【0376 韋寶決定歸還30萬兩黃金】【0489 統計署做劫晉商票號的前期準備】【0486 駱藍嵐】【0316 操作猛如虎】【0435 恩師很懷疑韋寶的動機】【0222 關鍵時刻趙克虎發力】【0026 捕魚專家】【0096 不管你到哪兒】【0279 大禮包送上門】【0388 這個世界太瘋狂】【0749 韋大人要幫魏忠賢扳倒恩師】【0878 很容易就都辦妥了】【0846 果斷的努爾哈赤】【0291 終於有消息了】【0155 拜王體乾爲幹叔叔】【0510 人生一場醉】【0776 還是聖旨威力大】【1012 盛世之夢】【0245 牛頭不對馬嘴】【0095 再硬的石頭也能踢碎】【0903 有大氣魄的努爾哈赤】【1031 戰爭擴大化】【0284 暴發戶不好當】【0178 楊家吳家都到場】【0552 孫承宗帶了一堆官員來】【0105 孫九叔的大心事】【0481 湯若望】【0718 婉拒楊雪要求】【0475 三輔大哥真乃高人也】【0118 綹子不好擺佈】【0706 賣的風生水起】【0647 做壞事也同樣要講口碑】【0619 要回大明的韋總裁】【0553 孫承宗高興了】【0847 很血腥】【0533 人活着,要麼殷切的往上爬!要麼苟且的活着!】【0767 有段日子不見的三輔大哥】【0507 返回韋家莊】【0165 斬草除根】【0530 朝鮮韋太傅】【0132 耗不起】【0167 大被同眠】【0252 會徽會旗鈔票】【0514 馬志生】【0240 韋寶夢想事業愛情雙豐收】【0840 孫承宗的詆譭】【0971 幾方面微妙的勢力】【0966 八百萬兩銀子的缺口】【0208 紅薯土豆稻米小麥花生玉米】【0603 仁穆大王大妃出手了】【0516 韋總裁抵達北汛口】【0310 返回韋家莊做準備】【0848 努爾哈赤不怕死人】【0772 英國公的橄欖枝】【0754 朱由校賞賜九龍玉佩】【0893 從鍵盤俠到統治階層】【0980 韋爵爺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