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

被崇禎召見兩天後,楊嗣昌便啓程前往山東。

一週後,楊嗣昌終於來到了登州城中。

從北直隸到山東境內,這一路上,楊嗣昌看夠了民生凋蔽、生靈塗炭的慘況,直到進入赤鳳衛地界時,見到那繁華興旺商賈如流的赤鳳城,讓楊嗣昌發覺自已有如來到了兩個世界一般。

楊嗣昌頓時在心下讚歎不已,他沒有想到,李嘯這樣一個武將,竟能把這樣一個赤鳳衛建設得這般欣欣向榮,充滿朝氣。

隨後楊嗣昌繼續東行,前往登州,當他遠遠地看到,那正在繁忙興建擴張,已是一個熱鬧暄囂的大工地般的登州城時,心下感慨萬千。

“這個李嘯,端的不錯,現在看來,此人非但武功出卓,治理功夫亦是相當不錯啊。若大明的將領,皆如李嘯一般,只怕這天下,早已平定多時了。“楊嗣昌一臉欣喜的笑容,在心下暗暗說道。

不多時,楊嗣昌一行人來到登州城下,李嘯等人得知消息,皆已帶着一衆隨行官員,在城門處等候恭迎。

由於李嘯身爲伯爵,乃是超品,身份卻在楊嗣昌之上。但楊嗣昌乃是一品文官,在明朝這個文貴武賤的年代裡,地位亦十分尊崇。於是,李嘯與楊嗣昌二人皆是互相拱手致禮,便算是致過禮數了。

“赤鳳伯,本部未曾想到,你身爲武將,卻將這登州之地,治理得這般繁華,實是大大出乎了本憲所料啊。”楊嗣昌感嘆道。

李嘯微笑道:“楊尚書謬讚了,李某對於登州之治理,尚是多有粗疏不當之處,城外風大,還請楊尚書隨本官入官廳敘話。”

兩人進得官廳,自有官員帶楊嗣昌部下前去旁廳休息,客廳中,只有李嘯與楊嗣昌二人各執一杯清茶,對飲而談。

兩人復寒暄了幾句,楊嗣昌便向李嘯闡明瞭來意,他嘆道:“赤鳳伯,本憲前來貴地,實是爲處理你擅自誅殺四名衛指揮使一事。恕本憲說句實話,赤鳳伯此舉,實實太不妥當了。”

李嘯哦了一聲,臉上閃過一道冷笑。

其實,對於楊嗣昌此來前來登州的目的,李嘯已猜了個八九不離十,現在見楊嗣昌復提起此事,李嘯便放下茶杯道:“楊尚書,當日事起倉促,這般宵小突然謀亂,本伯爲及時平定動亂,方先下手爲強,故來不及稟報朝廷。若大人認爲李某行爲失當,李某亦無話可說,接受朝廷懲處便是。”

楊嗣昌呵呵一笑,又輕嘆了一聲,復對李嘯說道:“赤鳳伯,其實這件事,說大可大,說也也可小。所以本部本打算替你摭掩過去,卻不料皇上親來盤問,故本部便提出親自山東探查一番,也好對皇上有個交待。”

楊嗣昌說到這裡,話鋒一轉,聲音便低了下來:“不過,本部以爲,此事已然過去,赤鳳伯今後引以爲戒便是,卻不必再多提。本部這次來山東,實有更重要之事,要與赤鳳伯商量。”

李嘯心中一動,忙道:“楊尚書有何事情,但請直言便是。“

楊嗣昌直視着李嘯炯炯的眼神:“赤鳳伯,現在大明之中,流寇肆虐,國家危頹,本部雖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但苦於兵力糧餉皆是不足,故想從貴軍抽調兵馬,前往山陝與湖廣一帶剿匪,不知赤鳳伯意下如何?”

聽了楊嗣昌的話語,李嘯卻不覺陷入沉吟。

現在大明國內日漸糜爛的局勢,李嘯當然心知肚明。

只不過,現在的他,卻在想着更遠更深的方面。

來自後世的他知道,楊嗣昌的這個計劃,有着根本性的缺陷,並且最後在清軍的第四次入關打擊下,以徹底破產而告終,那麼,自已還真的有必要派兵出去嗎?

李嘯最終還是決定派兵。

李嘯知道,雖然楊嗣昌是以這般探尋的語氣來問自已,但其實是絕對想從這自已這裡得到一個同意的回覆的。

畢竟此人一來,便用李嘯誅殺四名衛所指揮使一事來壓他,亦是在隱晦地告訴李嘯,他其實已有把柄握於他和朝廷手中,若不配合,恐怕沒什麼好果子吃。

而最根本的一點,則是李嘯現在實力還不夠強大,遠未到能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那麼遵從朝廷旨意,展示一個深受崇禎皇帝信重的將領的耿耿忠心,還是相當必要的。

不過,李嘯雖心下決定出兵,但知道楊嗣昌這個計劃最終結局的他,卻不願意再如先前入援河南一般,使出自已的全部力量。

李嘯打算,在答應朝廷出兵後,自已這些外派的兵力,更多的是展示自已的存在,以及獲取相應的利益。

李嘯現在要大規模開發臺灣,資金與糧食現在均不缺乏,最缺乏的反而是人力,如果能把外派山陝與湖廣的軍隊,在完成打擊流寇任務的同時,大埁模從陝西、山西、湖廣等地招攬流民前往臺灣,在有充足人力供應的情況下,無疑會大大促進臺灣的開發與進步。

不過,這些外派的軍隊,數量上李嘯也會加以控制,李嘯並不想讓楊嗣昌徹底瞭解自已的軍事實力,現在這個發展階段,韜光晦跡是十分必要的。

想到這裡,李嘯便笑着對楊嗣昌說道:“楊尚書親自我登州請本伯出兵,本伯若拒絕,卻是卻之不恭了。這樣吧,本伯應下了。本伯就分別派出數千兵力,前往山陝與湖廣,聽從楊尚書調配,參與剿匪作戰。”

聽李嘯答應得這般爽快,楊嗣昌大爲歡喜,他讚歎道:“真真英雄出少年哪,赤鳳伯果是快人快語,豪爽不凡,相信有了赤鳳伯這些精銳兵馬,本部的剿匪計劃,定能前途一片光明。”

李嘯見到楊嗣昌這般歡喜,心頭卻不知爲何,竟泛起一絲苦澀。

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開始美好,最終卻是慘淡結局的吧。

想到在真實歷史上,楊嗣昌那開始一片順利的剿匪作戰,最終卻毀來於清軍韃子的入關侵掠中,李嘯心下,便莫名難過。

在不能穩定抗擊清軍入侵的情況下,想最終徹底消滅流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過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空談。

而眼下,真要讓清軍暫不入關,無非只得與清廷和談,方是唯一可行之策。

在真實歷史上,楊嗣昌事實是曾試探着,去與清廷議和。

真實歷史上,崇禎十一年三月十日,楊嗣昌再度向朝廷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先對清廷議和,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羣盜。

同年五月三日,崇禎皇帝以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爲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在策論中以天象引入話題,接着列舉歷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係的故事,如東漢時的日蝕火星,漢光武帝與南匈奴議和,宋太宗時月蝕熒惑,宋軍興師伐遼而戰敗等等,其實他皆是藉此影射他對清議和的主張。

原本就同樣有心議和的崇禎皇帝,對他非常賞識,便派他暗中與清朝進行和談事宜。

雖然在真實歷史上,在一衆不顧明朝已國力貧弱且流寇肆虐的情況下,只知道效仿岳飛抗金,一味與清朝對抗到底的明朝官員的強烈反對下,楊嗣昌與清廷的秘密和談,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但說實話,楊嗣昌在施展出十面剿匪的計劃時,且知道同時外撫清廷,以保證邊境安寧,這樣的高瞻遠矚,還是非常有頭腦與遠見的。

李嘯在心下沉思良久,最終還是試探着說出了這句話:“楊尚書,以本伯看來,楊尚書的四正六隅十央張網計劃,實是相當不錯,只是,本伯還是想提醒楊尚書一句,在剿匪之時,如何安撫北方的清虜,方是最爲要緊之事啊。“

聽到李嘯這句話,楊嗣昌眼中一亮,他下意識地四處張望了一下,見得確只有李嘯在房中,便連忙道:“果是英雄所見略同,本部亦有同感啊!本部早就聽說了,在去年年中之際,赤鳳伯便向皇帝建議過與清廷的談和,只是皇上一時猶豫未得采納,實爲可惜。本部現在,在推行這十面剿匪計劃之時,卻亦是要大力促進與清廷之和談,卻不知赤鳳伯可有何建議?“

李嘯望着楊嗣昌滿是期待的眼神,心下不覺一聲輕嘆,不過,他倒是先問了一句:“卻不知楊尚書,打算如何去與清廷和談?“

楊嗣昌見兩人交談至此,也不多作隱瞞,便把自已打算安排遼東巡撫方一藻,派出使者去清廷商談議和一事,對李嘯全部說了出來。

“赤鳳伯,我大明派出使者後,可試探清廷的態度與口風,若清廷確有誠意議和,當可奏請皇上允之,此事便成矣。“楊嗣昌一臉期待神情地說道。

“楊尚書,若此議和之事,在羣臣的反對之下,不能談成,復當如何呢?“聽了議和計劃的李嘯,卻毫不客氣地給楊嗣昌當頭澆了瓢冷水。

“這,這,皇上亦知我大明國勢艱危,豈可兩面作戰,若清廷允以和談,安有不可之理乎?“楊嗣昌的這句話,說得結結巴巴。

聽到楊嗣昌這如自我安慰的話語,李嘯心下亦十分苦澀。

可嘆啊,崇禎皇帝對個人清譽過於看重,無法做到象漢高祖劉邦一樣,能以和親之舉與匈奴議和,讓新生的漢朝有休養生息的機會。也不能象諸如東魏高歡,西魏宇文泰這樣的一代豪傑一般,迎娶柔然可汗的女兒爲妃,以壯大國勢息寧邊境。

在明知國勢艱危至將近不可挽回之際,僅僅是爲了怕擔罵名與責任,便放棄這最後的挽救時局的機會,讓清軍一次次入關擄掠,摧殘州縣,屠戮百姓,把大批本該用於剿匪的久戰精兵,白白消耗在清軍的刀槍與馬蹄之下。最終導致大明在清軍與流寇的內外夾攻下滅亡。

從這一點來說,李嘯甚至覺得,崇禎甚至連宋高宗趙構也不如,至少,後者雖然是個軟蛋草包,但至少還能看清形勢,知道該低頭且低頭,總算延續了一百餘年的漢人王朝。

在皇帝這般無能庸碌又愛惜空名的情況下,自已又能提出什麼有用的建議出來呢?

李嘯陷於沉默。

只不過,既然自已穿越到了這個時空,哪怕就算事不可爲,也要奮力搏他一把吧。

萬一,本該註定的歷史,在自已的努力下,會變得有所不同呢?

想到這裡,李嘯便對楊嗣昌說道:“楊尚書,眼下本伯一時也實難給楊大人提出甚建議,不過,本伯在想,若是將來楊尚書派出人員去瀋陽與清廷和談之際,本伯亦可派出人員參與,也許可以更有利於和談條件之促成。“

楊嗣昌見李嘯在這件事情上,亦願意協助自已,當下心中十分歡喜,忙道:“甚好,甚好。那待本部派出使者之前,便先知會赤鳳伯,讓赤鳳伯派人同去瀋陽吧。“

隨後,李嘯復與楊嗣昌閒聊了一陣,李嘯便安排盛宴款待楊嗣昌一行人。

宴席上,兩人言笑晏晏,觥籌交錯,彼此感情更加深入了幾分。

楊嗣昌等人,隨後告辭,前往濟南,再去與山東巡撫顏繼祖商談山東剿匪事宜。

臨行前,楊嗣昌再度叮囑李嘯,要他早點安排兵馬,前往山陝與湖廣進剿,李嘯大笑應諾。

在楊嗣昌等人離去後,李嘯便安排,着在單縣的鐵龍營營長安和尚,率鐵龍營甲總前往湖廣,鐵龍營副營長莫長榮,率鐵龍營乙總前往陝西,着這兩處兵馬,參與楊嗣昌的十面張網剿匪計劃。而鐵龍城中,只留了丙總總長馮雙禮守城。

同時,李嘯給他們指示道,他們此去,因爲兵員與糧餉補給皆是不易,卻不必真的與流寇們打生打死,而在是要在適度參與剿匪的基礎上,努力延攬流民,把儘可能多的流民招攬過來,再讓李嘯安排到登州、濟州、和臺灣島去,這纔是最重要之事。

當然,如果有很好的作戰機會,李嘯也希望他們能建功立業,消滅流賊,爲猛虎軍再立新功。

安和尚莫長榮等人,在收到李嘯的命令後,準備了三天,便分率鐵龍營甲總與乙總兵力,前往山陝與湖廣而去。

而派出兵馬前去剿匪後,僅過了五天,前往江浙一帶延攬人才的陳子龍,終於回到了登州城中。

陳子龍此行,收穫頗豐,除了順利招來了原兵部員外郎的華允誠,另外,還招來了一位明代最後的儒學大師,蕺山學派創始人,劉宗周。

(除夕之夜,祝各位讀者新春快樂,雞年大吉!)

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三百一十章 明人來襲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二百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託第八百八十二章 爲了大清,忍辱求生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鄭芝豹,橫掃東南亞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六十章 劫持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
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三百一十章 明人來襲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二百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託第八百八十二章 爲了大清,忍辱求生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鄭芝豹,橫掃東南亞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六十章 劫持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