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是一脈石山,方圓百里有餘,有五峰皆在山北。
山北陡臨大清河,東麓濱海,山南則緩緩若平川,綿延六七十里的土石矮丘,長草雜林,至胡麻縣北鄉而止。
北山之南,山腳有地泉位於西南,林木豐茂數裡。
山腰荒瘠瘦土叢生荊棘,長草如野,望之無盡。
及至北山主峰,無數『亂』石堆疊,寸草不生,揚沙萬丈。
藉着烈烈南風,一卷黃沙似怒波狂瀾,沸騰而起,直向着險峻的北山之巔撲去。
黃風在腳下倒卷而回,韓三眯了眯眼睛,向南眺望,盯着幾十裡外的綿延灰線那是山腳密林和荒土的分界,百十丈寬窄的石樑橫亙十數裡,好似一道城垣。
某千戶大人騎一輛岩羊750傲立在高崗上向下望,心中默默估算,自腳下最緩處至這一條石樑之間,落差不過六十六尺,卻有四十六裡之遙,左右二十七裡寬窄,共計還是把手機計算器拿出來吧。
一里見方大概三百七十五畝,這麼大一片山腰荒地足有四十六萬五千畝。
一年兩熟,每畝二石,年計一百八十六萬石,一億八千六百萬斤。
軍民所用平衡一下,年五石糧,可以養活三十七萬人,要是扣幾排大棚種菜,發展下畜牧業,再分出些宅基地去,二十萬人馬能養得肥肥的。
二十萬大軍丫,哇哈哈哈麻蛋!可惜特麼沒有水啊韓三剛從伏地魔的亞空間出來就被灌了一嘴風,吐了口帶沙子的唾沫,某千戶大人很接地氣的蹲下,開始想轍。
想了半天,韓三一拍大腿站了起來。
自己連茄子秧和黃瓜秧都傻傻分不清楚的,還想個『毛』啊。手裡放着個種地小能手不用,是等留着過節咩?
先把地搞出來,然後調二姐夫過來主事,農田水利不分家,交給他辦才叫專業對口,什麼事都親力親爲的,怕不要累死。
拿準主意,韓三打開道標地圖開始踅『摸』合適的地塊,幾乎是一擡眼皮,韓三把目光就放在東夷人控制區域的大後方。
這裡好啊,沃野千里,一望無際的土地黑的冒油,密密麻麻的野草都長到一人多高,草杆子比大腳趾都粗哦,這是野生高粱,畢竟是菜市系出身,高粱穗子總還見過野生的草本植物,叫野草也沒什麼好吐槽的。
就這兒了,某千戶大人點起一張換地卡,擡眼四顧,把半山荒原的輪廓記錄下來,投『射』到香蕉17的道標地圖上。
就見地圖上被荒原輪廓圈定的幾十萬畝黑土頃刻間泛黃發白,化泥爲石,而這邊的半山荒原幾乎是同時粉轉黑,一片無邊沃野憑空被某千戶大人生造了出來。
1級換地卡:45級使用,60點券兌換,改換土壤。
60點券,就60點券啊,60點券就能把幾十萬畝石頭荒地換成『插』根柺棍都能結糧食的肥沃田土,這也太流弊了。
韓三初見換地卡的時候還沒在意,心想“改換土壤”這四個字太含糊了,多長多寬?多大多圓不是,是多大多厚?
不過60點券,這才能換多大一塊地。
結果韓三翻了書才嚇一大跳目之所至,率爲王土,要有本事站到月亮上,半個地球都隨便你淘換。
韓三拍拍手站起身,迎面吹來的風都變了味道,一絲溼潤的土氣隨風拂面,天地亦爲之一清。
等某千戶大人回到胡麻縣衙的時候,日頭已經偏西了。
進縣衙大堂,韓三一擡眼就看見縣丞李志明和崔旭相對而立,在一張桌子上比比劃劃,神情分外的專注。
輕輕咳嗽一聲,韓三緩步上前走近二人。
李志明正和縣裡新任的農事顧問討lùn gōng務,聽見動靜,擡頭見是千戶大人到了,忙轉身施禮。
“志明一向辛苦,這是又忙什麼呢?”韓三笑着招呼兩人,徑自走到桌子前。
李縣丞聞聽千戶大人相問,指着桌面上的圖紙介紹,“是想起一座橋。下官找來崔先生商議,在胡麻河的上源起一座浮橋。團練使兵出山左,想來不是一半月可竟全功,有了這座橋,運送給養也方便些。且順便引些流民過來在河源開墾一些荒地,雖不多,聊勝於無。”
“哦,這件事是我疏忽了。”韓三輕輕拍了拍額頭,“橋不忙起,一應物資我已安排靖海營打理,當時忙『亂』,忘了報備縣裡了。”
“大人思慮周全,下官不及。”李志明輕拍了一記,又說回順便的事,“流民墾荒之事百利無害,大人可有決議?”
“正要跟你們說這件事,正好崔農事也在,明日一早你二人隨我去北鄉,我帶你們看一個大大的天賜祥瑞。”
“祥瑞?”崔李二人都是一頭霧水,相顧無言。
“,當然,這裡面也有本人的一點小小功勞。我本憂心民難,故叩問天地,不想天地懷仁,賜下了一個你們絕對想不到的大大的祥瑞。”
“大人可否透『露』一二?”
“天機不可泄『露』,明日便知。你們這橋怕是修不成了,得改成鋪路。”韓三吊足了兩人的胃口,施施然走去後院,留下面面相覷的兩人,這一宿怎麼都睡不香了。
次日天還未亮,某千戶大人興沖沖把人都招呼起來,備車騎馬帶上一應物事,趕奔北鄉。
李志明看看帶的東西,跟同車的崔旭嘀咕,都是爬山的傢什,看是要上山山上有什麼好看的,難道說千戶大人找見能長出糧食的樹了?
崔旭一本正經的回答:學生見過某本已不可考的古卷,其中還真提過一句,世上有種麪包樹。聽名字想來是一種能結出麪餅和包子的神木。世間之大,保不齊是真有的。
一路再無話,胡麻縣班子一行十數人頗有氣勢的殺奔北鄉。到了地方,擇一條正路進山,待車馬再無可行之地,方纔紛紛下馬落車,走林間山路,繼續北發。
天時晌午,又累又餓的衆人終於走到了一道石樑近前,某千戶大人分說,過了石樑就到。衆人這纔打起精神,循着堪堪落腳的地方向上翻爬石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