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是劉建華跟我說,他說我要繼續待在孤兒院裡了,有了自己親生的孩子,誰還會想着去領養陌生的女孩呢,是不是?”
“那天我哭了很久,小孩子沒上過學,當時不知道什麼叫萬念俱灰,只覺得世界都是黑的,看不到希望。”
“後來,我又碰上過幾次領養,都是劉建華領過來的……”說到這裡,白語彤看向我,她的眼裡還留有回憶往事時特有的遲緩:“你相信直覺嗎?”
做爲曾經直覺的受益者,我毫不猶豫地點頭:“相信。”
白語彤笑道:“我從小的直覺就很準,其實我們孤兒院人員進出得還是比較頻繁的,現在回想起來就會發現很奇怪,一家孤兒院被收養的成功率這麼高,明顯有點不對勁,但那時候年紀小,哪裡會想到那麼多,幾乎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擁有爸爸媽媽,能儘快離開孤兒院。”
“劉建華經常帶着人來院裡挑孩子,他們挑孩子時的眼光就像挑家畜一樣,我每次的直覺都不太好,所以也會盡可能地避開。”
“只有六歲時那一次,我是主動表現,因爲我想被那對夫妻領養,沒想到最後還是抵不過運氣。”
白語彤小小感慨了一下。
我問道:“你知道其他被領養走的孩子遭到了什麼事情嗎?”
白語彤歉意地說:“不太清楚,我知道你們想問的是什麼,但那些孩子回來後並沒有說過,事實上能回來的孩子很少,我印象中只碰上過一個,叫……錢……”
“錢小艾。”我補充名字道。
白語彤說:“對對對,就是這個名字,錢小艾,長得特別漂亮,我印象可深了,是真的好看,她就被送回來了,但是她誰也不肯說,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她到底碰到了什麼事。”
“不過我覺得,應該不是什麼好事。”
我不動聲色地問道:“爲什麼覺得不是好事?你剛纔還說被領養是每個孩子都想要的。”
白語彤猶豫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來,她此時的笑容顯得頗爲青澀,確實是一個女大學生應該有的:“還是直覺吧,錢小艾被領養前是孤兒院裡的寵兒,她長得跟小天使似的,院長他們都很喜歡她。
她每天都像個驕傲的小孔雀似的,對了,她去上學的時候還跟劉倩同班,劉倩就是劉建華的女兒,她很不喜歡劉倩,說劉倩是小公主,兩人都對對方很不服氣,反正錢小艾跟劉倩特別不對付,每天放學回來十句話裡有八句都是在說劉倩。”
“後來呢?”我聽出了白語彤話間隱藏的轉折。
“後來啊,她回來後性格就變了,特別的寡言少語,也不愛搭理人,經常一個人獨自待着,她也不愛上學了,整天逃學,嘴邊也不掛着劉倩了。我們也不愛打聽別人的傷心事,就算我們當時只是孩子,由於環境,也比一般的孩子知道得要多得多,錢小艾明顯不想說的事情,我們也不會去打聽的。”
“有一次……”白語彤頓了頓,接着說道:“我去洗澡,我們洗澡的地方是一個大澡堂,洗衣服什麼的都是自己洗的,大孩子帶着小孩子,我那時候幫着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洗完澡,自己匆匆忙忙地跑去洗,時間已經很晚了,快到關水的時間了,然後我碰到了錢小艾。”
“她不像個孩子,”白語彤脫口而出道:“她當時才十歲,但是背影給我的感覺卻像是大人……”
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意思後,白語彤的臉上染上了紅暈,吞吞吐吐地堅持把話說完:“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我是想說,她的有些動作跟以前不同,令我想到了大人……”
我點頭道:“我明白你的意思。”
白語彤頓時出了一口氣,放鬆下來,頗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我,微微低下頭。
我問道:“我想你應該對錢小艾的經歷,我是說那些被領養走的孩子有過猜測吧?”
白語彤點頭道:“當然有過,但是我沒有證據,我在孤兒院裡屬於長得不好不壞的那一類,小的時候不明白,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也就知道了。
女孩一般長到九歲十歲的時候就能看出長大後是什麼樣子了,長得不好的,早早地就被領養走了,長得格外好的,也被早早地領養走了,我呢,卡在不上不下的那一檔,他們可能是想等着看我長開點再做打算,後來……一直到劉建華被殺。”
我問道:“劉建華被殺的時候,你們在做什麼?孤兒院其他的孩子在哪裡?”
白語彤回憶道:“那天是晚上,我在房間裡睡覺,至於其他的孩子,我不確定。”
她微微睜大雙眼看向我:“這個問題我記得也有警察問過我,你們當時是懷疑孤兒院的孩子殺了劉建華是嗎?”
我不動聲色地問道:“你覺得有這個可能嗎?”
白語彤遲疑道:“劉建華對我們不好……孤兒院裡的氣氛其實很糟糕,如果你說我們有沒有想過要殺了他,那肯定是有的,但劉建華是個成年人,我們最大的也就十三歲,怎麼可能殺得了他?”
我心想劉建華或許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開門的時候毫無戒心。
當然這只是猜測,誰也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
“你還能想起來其他事情嗎?”
白語彤回憶道:“我那天在房間裡睡覺,我們一般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我當時十三歲,算是孤兒院裡最大的孩子了,房間裡除了我以外最小的孩子只有九個月,夜裡都是我在看着的,所以我是真的沒出房間一步,也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在孤兒院裡,是否中間離開過。”
“孤兒院離開……困難嗎?”
這個問題白語彤回答得很快:“困難的,看得很嚴,說是怕孩子們走失,但我覺得不是,是他們怕我們跑了,劉建華是個很擅長做表面功夫的人,每次上頭有人來檢查的時候,他就會提前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