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其次伐交之病難醫

十月,齊主罷京畿府,歸入領軍府,自此禁中兵權盡歸韓長鸞。

韓鳳,字長鸞,昌黎人。

昌黎本屬於遼西郡,後改置遼東屬國,慕容鮮卑始建國於棘城之北,即入據此地。

太上皇帝高湛選都督二十人侍衛東宮,其中韓長鸞獨得齊主高緯親愛,牽其手曰:“都督看兒來。”

韓鳳以鮮卑貴種自居,常常帶刀走馬,嗔目張拳,有啖人之勢。

尤其鄙視漢官,痛恨士人,每每罵道:“狗漢大不可耐,唯須殺卻!”(注1)

有他在席,朝士議事時都不敢仰視。

可惜此時已經沒有第二個高敖曹,聽到“一錢漢”之時,離席拔刀斫去的猛士了。

他是祖珽、崔季舒、封孝琰等最厭惡的那種人。

琅琊王高儼死去,鄴城兵權落入此人之手,對河北大姓可不是件好事。

……

傅縡和侯勝北完成了謁見,更有餘裕四處結交拜訪。

尚書郎、鄴縣令李騊駼,趙郡李氏。

就在前年,他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聘陳。

可以看得出來,祖珽等人安排交際的對象,頗爲費心考慮。

李氏相傳乃戰國名將李牧之後,李騊駼的上一輩李元忠、以及其父李義深兄弟七人,都並有盛名。

高歡信都建義,每於宴席論敘舊事,撫掌欣笑指着李元忠道:“此人逼我起兵。”

而李元忠的回答竟是:“若不與侍中,當更覓建義處。”

趙郡李氏的實力可見一斑,然而不止於此。

上黨太守李希宗之女李祖娥,即文宣帝高洋的皇后。

呃,她的下場不太好,是侯勝北聽過荒唐故事裡出現過的角色。

李祖娥把哥哥李祖勳之女李難勝,嫁給了自己的兒子高殷。

又把弟弟李祖欽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當今齊主高緯,琅琊王高儼這對兄弟爲妃。

李祖娥還有一個叔叔李騫,他的女兒嫁給了安德王高延宗爲正妃。

還有同族李叔讓的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南安王高思好爲正妃。

小女兒先嫁東魏孝靜帝,孝靜帝被廢殺後,被武成帝高湛娶來做了夫人。

侯勝北覺得趙郡李氏太會嫁女兒了,聯姻的對象不是皇帝就是親王。

不知道還有哪個老丈人可以和他們相提並論。

……

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盧叔虎,范陽盧氏。

其人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爲人,曾爲賀拔勝的荊州開府長史。

賀拔勝投奔南朝時,盧叔虎沒有跟隨,回到了故里。

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

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歲歲常得倍餘。

對州閭鄉親確實是關懷備至,然而飲宴之時,世家大姓的做派讓侯勝北大開了眼界。

賓朋滿座,奏起樂曲。

中書舍人馬士達目視彈箜篌的女妓,讚道:“手甚纖素。”

客人既然欣賞,主人豪爽,就要把這位女妓送給他。

馬士達表示我不過就是隨口讚了一句,那多不好意思,推辭不受。

見客人那麼謙讓,主人便下令:“那把這位女妓的手砍下來吧。”

馬士達只好收下了這份饋贈。

幸好他沒像東晉王敦那樣堅持,害了幾個敬酒美人的性命。

然後喝着喝着,有一個小夥子醉了,不知說了些什麼胡話。

是個身份卑下的舊日門生,於是主人下令:“沉到水裡淹死吧。”(注2)

……

其他如清河崔氏、河間邢氏、真定趙氏、河東薛氏、聞喜裴氏等,各有傑出人物。

其中有一人,得知侯勝北在北周待過,打聽其兄長的近況。

顏之推,字介,琅琊臨沂人。

顏之推是南朝舊臣,蕭繹遣世子蕭方諸出鎮郢州,以顏之推掌管記。

侯景攻陷郢州後,顏之推被虜,多次險些被殺,得行臺郎中王則相救,才得免於難。

叛亂平定之後釋歸江陵,江陵陷落後再次被俘,送往長安。

十多年前,顏之推得聞北齊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南返,並釋放謝挺、徐陵等使節歸國,於是起了投奔之心。

趁着黃河之水暴漲,卜得吉日,顏之推備船一艘,載妻子家人,水路七百里,經龍門一曲,過三峽砥柱,入河陰城,東歸投齊。

待到達鄴城,正值陳霸先改朝換代,顏之推不得還南,遂留滯於漳濱。

此後因與祖珽交好,齊主甚加恩接,顧遇逾厚。

侯勝北見他年約四十出頭,儒雅中透着堅定和勇決,心想若不是這等人物,無法做出輕舟一艘舉家東向的壯舉。

於是知無不言,深自結納。

……

這一天,到了和尚書令徐之才相約的日子。

侯勝北想起這位憑藉醫術上位的老人,就像他自己抱怨的,都沒有人阿諛奉承他。

雖然上面還有斛律丞相、錄尚書事高孝珩、甚至還不如並省尚書令高阿那肱,可畢竟也是尚書令啊。

爲什麼會被人輕視呢?

等到他來到這位宰輔之臣的居所,似乎明白了其中原因。

徐之才的廳堂不像宰輔所居,簡直就像一個藥鋪。

擺滿了各種器皿,所盛的藥材或枯黃或烏黑,都叫不出名字。

有些還是新採摘,尚未炮製的,翠綠中透着新鮮。

用來濯洗的水盆、漏勺、篩子,用來烘培的小火爐、炒鍋、鐵鏟,以及用來收納成品的藥櫃和丟棄廢料的簸箕。

徐之才攤着一本書,讀上兩句,琢磨一會兒,取出幾樣藥材操作一番。

磨成粉末,搗成漿糊,榨成汁水,揉成丸子。

然後觀其色、嗅其味,甚至還用舌頭舔一舔。

大多數時候搖搖頭,丟入簸箕。

偶爾面露喜色,趕忙小心翼翼地收起,在鋪開的帛紙上書寫幾句。

侯勝北在一旁安靜地站着,沒有打擾他。

歷經這兩次的出使,他的心裡基本形成了如何向陳頊稟報的想法。

如今在這種寧靜的氛圍裡,更是能做個沉澱。

……

一兩個時辰的時間很快過去。

徐之才一個八旬老人,始終專心致志,此時才舒展一下,稍作休息。

他這才注意到了侯勝北。

擦了擦手,笑道:“你來了啊,坐吧。”

侯勝北隨意找了個馬紮,在一堆藥材中坐下。

徐之才隨意問起了南朝近況,故人可還安好。

他已經是八旬高齡,長輩早已故去,幾個舊交也年紀很大了。

說來也巧,正好有侯勝北認得的。

徐之才曾與從兄徐康造訪太子詹事,汝南周舍聽老子。

周舍乃是周弘正、周弘直之叔,爲設饌食,戲曰:“徐郎不用心思義,而但事食乎?”

徐之才答道:“蓋聞聖人虛其心而實其腹。”

周舍嗟賞之。

徐之才年十三,召爲太學生。

與彭城劉孝綽、河東裴子野、吳郡張嵊等共論周易及喪服儀,酬應如響。

鹹共嘆曰:“此神童也。”

劉孝綽又云:“徐郎燕頷,有班定遠之相。”(注3)

“班定遠威震西域,萬里封侯,老夫這點微末能耐豈能相比。”

徐之才感嘆道:“不過劉孝綽的三妹,嫁了徐勉次子徐悱的劉令嫺劉三娘,那可真是個才女啊。”

這位劉三娘有八首詩,都被收錄於簡文帝《玉臺新詠》,可知其文華。

醫術侯勝北是完全搭不上話,談起簡文帝的詩歌,那可就是正中下懷,信手拈來了。

隨即唸了兩首,一首是描述閨蜜相交的《摘同心梔子贈謝娘因附此詩》

“兩葉雖爲贈,交情永未因。同心何處恨,梔子最關人。”

一首是和丈夫徐悱詩歌對答,情趣盎然。

徐悱《贈內》雲:“日暮想清陽,躡履出椒房。網蟲生錦薦,游塵掩玉牀。”

劉氏《答外》雲:“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還看鏡中色,比豔似知非。”

徐之才頗有感觸:“可惜徐悱死得早,大同五年,劉氏年紀輕輕的就做了寡婦。”

他輕輕背誦劉三娘所作祭奠亡夫徐敬業文中的句子:“一見無期,百身何贖。嗚呼哀哉!生死雖殊,情親猶一。敢遵先好,手調姜橘。”

八旬老人嘆息道:“百年何幾?泉穴方同。娶妻如此,徐悱何幸。老夫死後,只怕是無人記掛嘍。”

侯勝北不知道徐之才的夫人與和士開勾搭成奸之事,心道你妒忌南朝徐僕射,說不定還有羨慕人家的兒子娶了才女的這層因素在裡面。

江南多好女,詠絮佳人謝道韞、魂斷西冷蘇小小、孤燕爲友姚玉京。

還有自家愛妻蕭溧陽,哈哈。

徐之才陷入到往昔回憶,陳郡袁昂領丹陽尹,闢其爲主簿。

一日郡廨遭火,徐之才起望,夜中不着衣,披紅服帕出房。

侯勝北聽得一愣一愣的,外面再怎麼着火,穿個衣服的時間還是有的吧。

再說紅服帕是女子衣衫,這又是從哪裡來的。

這房間怕不是徐之才您老的住所吧,所以才急匆匆地沒穿衣服就跑。

幸好徐之纔不知道他暗自揣摩的齷齪想法。

袁昂乃是袁敬、袁泌之父,袁樞、袁憲之祖,他在火光照映間看見了徐之才的形狀。

功曹請免其職,袁昂重其才術,仍特原之。

……

說起少年舊事,不覺日遲。

徐之才命人去取了兩本書過來:“你抄錄的《雷公炮炙論》老夫不能白看,當有以報之。這兩本書,你挑一本去吧。”

侯勝北定睛看去,一本是《小兒方》,顧名思義應該是給小孩用的藥方。

還有一本他一看,覺着有些尷尬。

《逐月養胎法》

不用猶豫了。

侯勝北果斷選擇了《小兒方》,好歹小長安萬一有個頭痛腦熱的,還能派得上用場。

徐之才見他沒選那本養胎法,好像深感惋惜:“《逐月養胎法》乃是老夫考據先秦時期《青史子》而作,當世只怕無人能及。”

“一月始胚。”

“二月始膏。”

“三月始胎。”

“四月成血脈。”

“五月成其氣。”

“六月筋成。”

“七月成其骨。”

“八月成膚革。”

“九月成皮毛,六腑百節畢備。”

“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

侯勝北心想:這是在外面隔着衣服看看就能知道的嗎?徐大爺你得觀察多少個孕婦,才能總結出這樣的結論啊。

“母體之養護活動,睡眠飲食,逐月各有不同。”

“更需調節心情,靜形體、和心志。這可是老夫獨到的見解。”

侯勝北越聽越是尷尬,你和自己一個大老爺們說這些幹什麼呢。

徐之才察言觀色,見他不太感興趣,終於打住了。

他改而長嘆一聲道:“這輩子多半是回不去南朝了。兩個兒子無才,不能繼承我的醫術,終恐同廣陵散矣。”(注4)

侯勝北一時不知如何勸解。

徐之才繼續道:“在衆人眼中,老夫雖身居宰輔之職,卻不過是一個憑藉醫術小道歷事數帝,以戲狎得寵的弄臣罷了。”

在侯勝北眼中,老人話風一變,瞬間切換成爲身居中樞的國家重臣氣度。

他也不用侯勝北接話,語氣之中帶了一絲嘲諷:“然而祖孝徵志於宰相,崔季舒以河北家長自居,他們何嘗不是想以一己之能,去醫治這個國家呢?”

侯勝北之前聽徐之纔講用藥如用兵,如今講治國如治病,細細想來確實有相通之處。

或以食補期自痊,或投猛藥以狠糾。

徐之才以醫術切入治國:“邪氣交織,頭緒萬千,投藥之前,先當號脈。”

侯勝北覺得形容現在的北齊,太貼切了。

“《素問》有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反正是借病理說時事,侯勝北問道:“照徐相看來,此時已晚未晚?”

“若能審往古理亂之事蹟,與正治之得失,而後斟之以時,酌之以勢,從而因革之,則爲時未晚。”

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大國。

齊主若是幡然醒悟,順應時勢,改革弊端,以其東方大國,何愁不得新生。

“若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

也對,成天玩弄駕馭控制的手段,繼續輕視經營世道根本,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層出不窮的問題毛病,哪裡治得過來,只會越來越糟糕。

侯勝北油然起敬,上醫醫國,徐之才能說出這番道理,不愧是七代名醫。

徐之才繼續說道:“病雖愈,尤宜將護。倘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注5)

哎,北齊幾位至尊放縱了這麼多年,何曾善加將養過這個國家?

看來這病難愈啊。

果然,只聽徐之才嘆息道:“扁鵲見蔡桓公而走,再高明的醫者,也難醫不治之症啊。”

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0章 入洪流第24章 始從軍第93章 返家鄉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8章 清閒樂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67章 遇獨孤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青年篇結語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71章 姓楊名堅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齊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8章 冼姨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39章 遣返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93章 返家鄉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67章 遇獨孤第7章 討賊難第7章 討賊難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29章 其次伐交之病難醫第7章 討賊難相關設定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04章 沈婺華第61章 陳頊其人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56章 戰爲何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3章 逝去傳說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9章 立新帝第109章 速平廣州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37章 共飲第10章 勝敗一念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128章 其次伐交之慰蘭陵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88章 長安軼事第45章 阿父歸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開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46章 御前對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3章 迎世子第41章 天子坦蕩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89章 塞上風光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開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05章 解心結第49章 立新帝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5章 初上陣第57章 討南蠻第38章 預兆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1章 少年勝北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54章 江心夜第93章 返家鄉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70章 拓人脈第3章 逝去傳說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鄴城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55章 加冠禮第109章 速平廣州
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0章 入洪流第24章 始從軍第93章 返家鄉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8章 清閒樂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67章 遇獨孤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青年篇結語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71章 姓楊名堅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齊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8章 冼姨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39章 遣返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93章 返家鄉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67章 遇獨孤第7章 討賊難第7章 討賊難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29章 其次伐交之病難醫第7章 討賊難相關設定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04章 沈婺華第61章 陳頊其人第126章 其次伐交之非善地第56章 戰爲何第106章 重見冼姨第3章 逝去傳說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9章 立新帝第109章 速平廣州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37章 共飲第10章 勝敗一念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128章 其次伐交之慰蘭陵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88章 長安軼事第45章 阿父歸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開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132章 其次伐交之北齊有變第46章 御前對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3章 迎世子第41章 天子坦蕩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89章 塞上風光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開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05章 解心結第49章 立新帝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5章 初上陣第57章 討南蠻第38章 預兆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1章 少年勝北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54章 江心夜第93章 返家鄉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70章 拓人脈第3章 逝去傳說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鄴城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16章 結百年好第55章 加冠禮第109章 速平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