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_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

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

概況

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於1980年建成,館中陳列着實物、圖片、資料240餘件,真實地展現了瀘定橋戰役的歷史原貌。館內還珍藏有朱德、鄧小平、劉伯承、聶榮臻、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字、題詞和書畫。2001年6月,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被中宣部評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皇帝御筆題寫“瀘定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做底鏈,4根分兩側做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共重40餘噸。橋的兩端分別建有橋臺和橋頭堡,紅牆黃瓦,飛檐雕樑。橋頭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臥龍樁,並以鐵鏈錨固。兩岸橋頭堡爲木結構古建築,風貌十分獨特。自清以來,此橋爲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衝破蔣介石的堵截,這一壯舉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毛澤東爲此寫下了“大渡橋橫鐵索寒”的不朽詩篇。朱德在長征回憶中寫下“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場著名的勝仗。1935年5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爲了避開敵人的“圍剿”,在四川石棉縣安順場成功渡過大渡河。在短短的4天時間裡,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爲精彩的經典之戰: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書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傳奇。

紅軍成功渡過大渡河後,由於水流太急無法架橋,而木船的最大容量也只能坐40人,往返一次要一個多小時,速度過於緩慢。

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一個新的渡河方案形成了,在此兵分兩路:紅1師及幹部團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從安順場繼續渡河,組成右縱隊,沿岸

北上,火速奪佔320裡外的瀘定橋。其餘部隊,由左岸前進,趕往瀘定橋,這是一個對紅軍有巨大考驗的決定。

而蔣介石得知紅軍在安順場強渡成功後,急調川軍兩個旅增援瀘定橋。可見,誰搶先一步到達並控制瀘定橋,誰就掌握了制勝權。

第二天凌晨,紅2師4團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接到命令:擔任左路縱隊先頭團,用三天時間趕到並奪佔瀘定橋。

按照紅軍正常的行軍速度,三天320裡並不成問題,可是大渡河沿岸的棧道是在懸崖絕壁上硬鑿出來的,彎曲狹窄,旁邊就是洶涌澎湃的大渡河,不要說跑步,走起來都讓人膽寒。

第一天,部隊一路急行軍,也只走了80裡。此時,對岸敵軍已經逼近瀘定橋。28日凌晨軍委來電,限29日奪取瀘定橋。這樣,紅軍必須在一天內走完剩下的240里路。

部隊一邊走一邊抗擊敵軍,黃昏時已趕到距瀘定橋110裡的一個小村莊。紅軍行走在泥濘不堪的小道上,突然,發現對岸有火把的點點亮光。經過號兵試探,確定對岸是增援瀘定橋的敵人。紅軍不但不作躲避,反而也點起火把,僞裝成敵人行軍。沒多久,敵人就體力不支,停下來宿營休息。紅軍可不會停,他們加緊了前進的腳步。29日清晨,部隊趕到瀘定橋邊。

瀘定橋是由13根鐵索連接兩岸,9根鐵索作爲橋面,4根鐵索作爲扶手。紅軍到達時,提前趕到的川軍已經把橋上的木板抽掉了三分之二,增加了過橋的難度。順着鐵索望去,對岸橋樓處壘着一圈沙袋,這個簡易的工事卻構成一個堅固的橋頭堡。

楊成武緊急選拔突擊手,最後確定由二連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織成突擊梯隊,負責攻下橋頭堡,三連跟在後面,一邊衝鋒一邊鋪木板,一連打掩護,四連負責遞木板。

戰鬥打響了,全團司號員集中起來吹響衝鋒號,頓時槍聲響作一片。22名突擊隊員攀着橋欄踏着鐵索向對岸衝去。

子彈打在鐵索上冒出火花,突擊隊員奮勇前進。突擊隊員剛衝到東橋頭,敵人放起火來,頓時熊熊大火包圍了東橋頭。見此情景,西岸

的戰士們齊聲高喊“衝過去!”於是,廖大珠率領剩下的勇士奮不顧身衝向燃起的東橋頭,穿過滾滾濃煙,與敵人展開生死搏鬥。

後續部隊緊跟着衝了過去,激戰過後,川軍被紅4團擊潰,紅軍佔領了瀘定城。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紅軍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藉助大渡河天險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30日凌晨2時,劉伯承、聶榮臻率右縱隊主力到達瀘定城。站在這座有着300年曆史的鐵索橋上,劉伯承跺着腳說:“瀘定橋呀,瀘定橋!我們爲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紅軍再一次化險爲夷。60年後,擔任過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寫道:“瀘定橋戰役是長征途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一仗。”

瀘定橋因此而成爲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爲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

一個美麗的傳說

走在瀘定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一根根2.5噸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的呢?

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難以牽到對岸,人們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正當建橋的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他兩腋各夾一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勞累過度不幸死去。後來,當地人在瀘定橋西修建了噶達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都雲集於此,共同商議牽引鐵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已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瀘定橋的修建,顯示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本章完)

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雲南省_昆明市聶耳紀念館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雲南省_昆明市聶耳紀念館四川省_“5.12”汶川地震遺址、遺蹟及地震博物館四川省_黃繼光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雲南省_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鄧小平故居雲南省_“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鄧小平故居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雲南省_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四川省_鄧小平故居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雲南省_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貴州省_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貴州省_周逸羣故居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雲南省_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貴州省_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四川省_彝海結盟紀念地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四川省_蒼溪紅軍渡紀念館四川省_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昆明市聶耳紀念館四川省_陳毅故居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雲南省_西雙版納花卉園周總理視察熱作所紀念碑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四川省_彝海結盟紀念地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雲南省_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貴州省_山南烈士陵園貴州省_遵義會議紀念館雲南省_西雙版納花卉園周總理視察熱作所紀念碑貴州省_猴場會議會址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雲南省_“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雲南省_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貴州省_遵義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黃繼光紀念館貴州省_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雲南省_西雙版納花卉園周總理視察熱作所紀念碑貴州省_猴場會議會址貴州省_周逸羣故居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彝良羅炳輝陳列館雲南省_彝良羅炳輝陳列館貴州省_猴場會議會址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地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貴州省_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
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雲南省_昆明市聶耳紀念館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雲南省_昆明市聶耳紀念館四川省_“5.12”汶川地震遺址、遺蹟及地震博物館四川省_黃繼光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雲南省_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鄧小平故居雲南省_“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鄧小平故居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雲南省_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四川省_鄧小平故居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雲南省_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貴州省_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貴州省_周逸羣故居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雲南省_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貴州省_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四川省_彝海結盟紀念地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四川省_蒼溪紅軍渡紀念館四川省_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昆明市聶耳紀念館四川省_陳毅故居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雲南省_西雙版納花卉園周總理視察熱作所紀念碑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四川省_彝海結盟紀念地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四川省_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雲南省_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貴州省_王若飛故居貴州省_山南烈士陵園貴州省_遵義會議紀念館雲南省_西雙版納花卉園周總理視察熱作所紀念碑貴州省_猴場會議會址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雲南省_“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雲南省_扎西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雲南省_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四川省_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四川省_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貴州省_遵義會議紀念館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黃繼光紀念館貴州省_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四川省_李白紀念館雲南省_西雙版納花卉園周總理視察熱作所紀念碑貴州省_猴場會議會址貴州省_周逸羣故居四川省_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貴州省_江孜抗英遺址雲南省_彝良羅炳輝陳列館雲南省_彝良羅炳輝陳列館貴州省_猴場會議會址四川省_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四川省_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地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貴州省_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雲南省_滇西抗戰紀念館(騰衝國殤墓園)四川省_趙一曼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