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戰國舊事

事實上如今高高在上的武皇對於臣子們算的上是夠寬容了,尤其是對於一些箇中樞重臣而言更是如此,幾乎算的上是不講朝堂規矩了。

也正是如此此刻聽到武皇的話之後武泰閣的閣主毋何雄才有了接下來的一番“目無尊卑”的話。

“陛下請客太師別忘了叫上我,傳說皇后娘娘的小廚房之中的酒菜堪稱一絕,一直以來陛下都捨不得賞賜分毫,到時候能沾上太師的光嘗上一二我毋何雄一定感恩戴德。”武泰閣閣主笑着臉上的肉都開始顫抖起來。

這位武泰閣閣主一直以來以三最聞名於天淵。最擅兵甲調配,最喜饕餮美食,最爲玩世不恭。這位年不過四十的胖子在如此年紀便能位居三閣閣主之位自然絕非泛泛之輩,當年天淵建國之初吸納其餘幾個亡國勢力,這位毋胖子便在東夏擔任兵部員外郎。

說起來那個時候的毋胖子便早已經聲名遠播,那和當時獨佔南楚八斗風流的羋平被譽爲“南羋東毋。”羋平以文治才氣壓得南楚所有讀書人難以擡頭,而毋何雄則是一手兵甲調配冠絕東夏。

可惜,可惜的是一個在南楚不過當得區區一介翰林待詔,另外一個在東夏也不過是一位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而已。

不同於羋平是才氣太盛最終掩蓋了其本身的治國救世之能,毋何雄在未入朝之時便以一道軍事方略策以及一張兵家分佈圖而名動天下。

據說當時還年未及冠的毋何雄給當時的東夏朝堂上過一道軍事方略策,而那道策論也被當時的朝中大佬看到,結果以一句區區少年何敢言軍事打發,要不是那位朝中大佬覺得沒必要和一個少年計較恐怕毋何雄在那時便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真正讓毋何雄名滿天下的還是那張兵家分佈圖,當時正值武皇帶人攻打後宋,而楊家則在南面戰場和南楚僵持不下。

那個時候武皇的正面戰場已取得勝勢,若是一旦攻下後宋接下來便是東夏了。當時的毋何雄隨之又上了一道兵家分佈圖,並且揚言武皇的軍隊若是攻佔後宋必然是如此行兵佈陣,那道佈陣圖很詳細,甚至於連所需糧草多少,糧草由何地運送等等一應俱全。

當時那道兵家分佈圖又被那位當時東夏在朝堂之上位置極爲考前的大佬收到之後那位大佬便有些哭笑不得了。隨後那位軍中大佬便玩笑似得讓下屬看了那張兵甲分佈圖,還笑言有位少年郎要教他們所有人排兵佈陣 ,而當時在場的將士與兵部各位大人都不約而同鬨堂大笑。

一個月之後後宋被武皇的軍隊大破之,事後關於如何用兵自有探子與兵部哨兵傳回諜報,之後武皇排兵佈陣圖以及如何攻下後宋的詳細信息傳回東夏,當看到那份詳細諜報之後那位東夏身兼兵部與軍中雙重身份的大佬不由目瞪口呆。

真實戰場的情況與那位名叫毋何雄的少年所畫布陣圖竟真得一般無二,甚至就連何處所用多少甲士,用多少騎卒也十之八九,幾乎如同親眼所見一般無二。

當時那位軍中大佬連忙翻出前兩個月那少年所寫的軍事方略策一字一句來看,上面則詳細寫道東夏未來若是想要抵擋天淵大軍該當如何如何,思維之縝密,方略之超前可謂是冠絕東夏。

看着那位不過及冠少年筆下的兵家方略當時那位東夏無論是在軍中還是在朝堂之上都穩居前三甲的老人手握着那張方略圖最終久久無語,在官場和戰場上摸爬滾打如此年歲的老人一直不相信世間有那什麼所謂的天縱奇才,尤其是對於時機稍縱即逝的戰場而言更是如此。不經歷血與淚的殘酷履歷哪裡能有什麼統帥之能。

但是看到這位少年所書所畫這位老人又不得不信。於是他連夜進宮面聖與當時的東夏皇帝說了此人,當時老人手中拿着那份方略佈置圖和少年對於東夏未來兵甲佈置的大致看法,但是換來的卻是皇帝陛下的不屑一笑。

當時武皇勢力還未到那種可以完全吞併三國的程度,尤其是面對當時並不比前朝勢力弱多少的南楚和東夏而言更是顯得有些孱弱,所以那些年武皇在面對勢力較爲弱小的後宋以及極爲棘手的南楚之時顯得尤爲吃力。

所以當時武皇對於東夏則一直採取避讓妥協甚至可以說是無條件容忍的地步,而當時的東夏皇帝性格又極爲剛愎自用,一直以來對於武皇那支“草寇”之軍不屑一顧。

毋何雄方略之中着重寫了東夏對於未來如何防範武皇以及其麾下楊家軍的方略,但東夏皇帝一笑之後甚至都沒有再看第二眼,他笑着開口:“老將軍看起來是老糊塗了吧,區區武楊二人不過是樑朝一羣草寇之軍罷了,在樑朝之中無立錐之地纔去和那後宋比劃,對付那後宋都極爲吃力,可笑,可笑還要將本就不堪重負的軍隊分出一部分去和南楚扳手腕,恐不過一旬之數便不負存在了。

若是這姓何的所書方略是對於那樑朝或者是南楚而言朕還覺知尚可,但既然是着重寫那支不堪重負的“起義”之軍便不看也罷,譁衆取巧而已。”

當時那位軍中老人極力勸說之後最終還是無果,最終爲少年只是爭取了一個兵部員外郎的位置而已,而就是這個位置還是那位皇帝陛下一時興起而已。

在老人卻說之下那位皇帝陛下襬了擺手道:“既然老將軍如此看重他那便讓他去兵部作一個員外郎得了,若是真是老將軍所說的天縱奇才的話每日能被如此天縱奇才跪拜也是一件有趣之事。”說罷他便拂袖而去,只留下呆滯原地的那位老人。

老人何嘗看不出當時還未稱王的武皇實力如何?事實上當時樑朝早已經宛如遲暮老人一般只剩一點餘威罷了,而起兵於樑朝的武皇之所以先選擇攻打後宋和南楚絕不是這位皇帝陛下所說的是在樑朝無立錐之地,相反,這纔是當時武皇最好的選擇。

當時武皇起事所帶領的正是當時他所統領川蜀之地的一個郡縣的甲士,之中在川蜀之地慢慢壯大最終成形,那個時候樑朝之中已經有很多揭竿而起的義軍,而後來勢力最大的一是程廣所帶領的寧種軍,另外就是武皇所統領的兵甲。

當時川蜀之地若是要完全顛覆前朝樑朝的話需一路東行,途經如今的江南道,齊魯之地以及荊湖北路,而且當時樑朝碩果僅存戰力比較靠前的虎賁軍正在江南道的東北方不足五百里的鎮守樑朝都城東北方位,而沿途在齊魯之地還駐紮着另外一支數量大致爲八萬人的中原廂軍,若是武皇選擇去攻打樑朝都城勢必會腹背受敵。

不同於一般的起事最想做的便是推翻前朝統治,武皇的目的絕不僅僅如此,而他身旁的徐博溫以及當時的李涼目光也絕不會那樣短淺。

所以當時實際已初具規模的武皇以及楊王所帶領的楊家將則開始分別打着“安內必先攘外”的策略開始不斷和當時的後宋以及南楚掰手腕。

當時樑朝的皇帝本就昏庸無道,與後宋和南楚的關係經過長時間的摩擦也岌岌可危,而武皇去和這兩國掰手腕非但不會引起當時前朝的極爲仇視被槍打出頭鳥,甚至還贏得了前朝朝堂之上的好感。

最爲可笑的是後期無論是前朝廟堂還是朝野百姓都覺得武皇是當時樑朝唯一一支爲國爲民抵禦外敵的軍隊,而當時的後宋和南楚在與武皇軍隊死磕的前提下在其餘兩國與樑朝接壤之地分別各自派出數十萬將士與樑朝進行爭鋒相對的各自進攻。

當時武皇與楊王麾下的軍隊戰力本就不俗,加之有徐博溫與李涼的謀劃之下更是贏多輸少,而當時後宋與南楚則將對於兩人的怒氣全都在其它地方發泄於當時的樑朝,加之當時樑朝內部的起義,一時間無論是樑朝還是後宋南楚的力量都在相互削減。

而武皇的軍隊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磨礪成長,其中在後宋與南楚又吸納了不少兩國的軍士,加之不斷有樑朝內部之人投軍,如此一來武皇與楊王的軍隊便不斷髮展壯大,在樑朝的威望也水漲船高。

其實如此策略並非無人可看透,後宋,南楚,樑朝之中也有人曾諫言,但彼此之間長期的利益衝突以及各自君主所存在的問題導致即便有人看出諫言也於事無補。

與身處漩渦之中的其餘兩國不同,當時的東夏若是按照毋何雄的方略去防守,再配合本就佔據天險的地利的話後來也不可能出現楊王滅東夏,可惜,可惜的是當時的毋何雄整整在兵部員外郎的位置上待了三年之久最終卻一句話都說不上。

尤其是在他剛入兵部沒多久那位舉薦他入兵部的老人便因病而長臥牀榻,不到一年光景便與世長辭,之後毋何雄更是淪爲兵部的笑柄,無論是他的那副長相還是他的才學都成爲東夏朝堂之上的玩笑。

當時的東夏津津樂道的便是那位一輩子未看走眼的老人臨了竟然看走了眼,竟然舉薦了一位只會紙上談兵的繡花枕頭來了兵部,甚至連繡花枕頭都不算,畢竟對方那一身肥肉如何能談得上是“繡花枕頭”?可惜那位老人還相信對方是什麼天縱奇才,真是可笑,真是可悲。

事實上或許整個東夏朝堂都未曾意識到,其實並非沒有天縱奇才,只不過他們滿堂庸才不識一位金鑲玉罷了。

第一百六十章 氣象蔚爲大觀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二十八章 身化飛仙種子第五十八章 楊家二郎美名傳第二十二章 身不由己爲生存第一百九十九章  合書之人(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世上不缺天縱奇才第一百四十一章 報之以瓊瑤第一百五十五章 你我本是歧路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王羲頤的道理第一百九十六章 劍聖出劍第六章 舊人舊景不依舊第二十章 心之所向一第七十三章 千劍開山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有良知爲約第十五章 一誓一願開天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開玉陵的少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能者多勞第一百四十四章 有些事記在了心裡第九十七章 楊家於人間的意義第一百六十章 氣象蔚爲大觀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一百一十五章 前日之事不可留第五十二章 我是一個有文化的紈絝子弟第八十一章 與天上地下講道理第七十一章 飛揚跋扈爲誰雄第三十三章 坐等局勢開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二十九章 一刀斷氣運大江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外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九十五章 經史文章筆落驚風雨第一百六十三章 欲要百家合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掌中法第九十九章 文運天上來第九十九章 文運天上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合書之人(二)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四十章 他去的地方我也去第一百零五章 不能縱虎便殺虎第一百八十二章 塔中心酸唯自知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七十七章 有人守陣,有人破陣第一百五十四章 兩位變局之人第三十七章 秋水亭合會第一百八十章 坐看楊家傾覆第三十三章 坐等局勢開第一百四十八章 與楊家更近一些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人奪魁,兩人古怪第一百三十五章 波瀾而興第五十八章 楊家二郎美名傳第一章 歸京,一人驚一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報之以瓊瑤第一百八十二章 塔中心酸唯自知第二十七章 相望淚兩行第七十四章 一點見芒破陣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人問心第四十四章 仙人一指第一百九十四章 連番大戰(二)第五章 痛之爲痛視至痛第六十章 各方猜忌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四章 嬉笑胡鬧風起時第十六章 父子二人齊上殿第四十二章 山頂風景大好第一百七十章 戰國舊事(三)第二百零七章  路見山村第一百零七章 遇到最好的楊文鋒第六十七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一百三十章 有人惱羞成怒第二十六章 一劍斬天龍第八十一章 與天上地下講道理第七十三章 千劍開山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有良知爲約第一百二十二章 王羲頤的傳承(二)第一百零九章 千篇文章一人驚第一百零二章 師兄弟相逢於書本之外第九十五章 經史文章筆落驚風雨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對三第七十五章 向天借一刀第一百七十二章 小朝會中的波瀾第一百三十六章 世上不缺天縱奇才第五十七章 都付笑談中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三十八章 要挾第一百二十九章 楊府楊文鋒第一百五十三章 能者多勞第七十章 平靜之後再起波瀾第六十一章 人人言道,人人無道第一百七十八章 態度轉變第八十一章 與天上地下講道理第二百零七章  路見山村
第一百六十章 氣象蔚爲大觀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二十八章 身化飛仙種子第五十八章 楊家二郎美名傳第二十二章 身不由己爲生存第一百九十九章  合書之人(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世上不缺天縱奇才第一百四十一章 報之以瓊瑤第一百五十五章 你我本是歧路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王羲頤的道理第一百九十六章 劍聖出劍第六章 舊人舊景不依舊第二十章 心之所向一第七十三章 千劍開山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有良知爲約第十五章 一誓一願開天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開玉陵的少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能者多勞第一百四十四章 有些事記在了心裡第九十七章 楊家於人間的意義第一百六十章 氣象蔚爲大觀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一百一十五章 前日之事不可留第五十二章 我是一個有文化的紈絝子弟第八十一章 與天上地下講道理第七十一章 飛揚跋扈爲誰雄第三十三章 坐等局勢開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二十九章 一刀斷氣運大江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外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九十五章 經史文章筆落驚風雨第一百六十三章 欲要百家合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掌中法第九十九章 文運天上來第九十九章 文運天上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合書之人(二)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四十章 他去的地方我也去第一百零五章 不能縱虎便殺虎第一百八十二章 塔中心酸唯自知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七十七章 有人守陣,有人破陣第一百五十四章 兩位變局之人第三十七章 秋水亭合會第一百八十章 坐看楊家傾覆第三十三章 坐等局勢開第一百四十八章 與楊家更近一些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六十二章 大夢不覺,如何自知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人奪魁,兩人古怪第一百三十五章 波瀾而興第五十八章 楊家二郎美名傳第一章 歸京,一人驚一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報之以瓊瑤第一百八十二章 塔中心酸唯自知第二十七章 相望淚兩行第七十四章 一點見芒破陣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人問心第四十四章 仙人一指第一百九十四章 連番大戰(二)第五章 痛之爲痛視至痛第六十章 各方猜忌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國舊事(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四章 嬉笑胡鬧風起時第十六章 父子二人齊上殿第四十二章 山頂風景大好第一百七十章 戰國舊事(三)第二百零七章  路見山村第一百零七章 遇到最好的楊文鋒第六十七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一百三十章 有人惱羞成怒第二十六章 一劍斬天龍第八十一章 與天上地下講道理第七十三章 千劍開山第二百零二章   師徒相見第一百四十七章 唯有良知爲約第一百二十二章 王羲頤的傳承(二)第一百零九章 千篇文章一人驚第一百零二章 師兄弟相逢於書本之外第九十五章 經史文章筆落驚風雨第二百零一章 與仙人對峙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對三第七十五章 向天借一刀第一百七十二章 小朝會中的波瀾第一百三十六章 世上不缺天縱奇才第五十七章 都付笑談中第一百零三章 儒聖一脈兩三人第三十八章 要挾第一百二十九章 楊府楊文鋒第一百五十三章 能者多勞第七十章 平靜之後再起波瀾第六十一章 人人言道,人人無道第一百七十八章 態度轉變第八十一章 與天上地下講道理第二百零七章  路見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