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進位爲王(下)

無數的百姓,圍繞在祭壇南方,滿山遍野,黑壓壓的不可計數。

北方則是軍容嚴整的將士,分成無數方陣,密密麻麻的排列,聲勢遮天蔽日,百官的家人親眷也在此邊,恭敬仰望。

田豐主導着整個祭祀,將準備好的祭品、祭具逐次擺上,那繁雜的禮儀和流程,看得人眼花繚亂。

對於這些,王旭是全然不懂,甚至從未去在意過,他此刻的心情很平和,但卻有種說不出的暢快,不好以言語來形容。

足足過了大半個時辰,祭天儀式結束,沮授登臺宣讀聖旨,聲音激動,險些當衆失態。

隨後,王粲登臺,開始宣讀封王榜文,其文筆精美,洋洋灑灑數十篇,卻讓人聽得一點也不枯燥,不但將王旭自平黃巾以來的功勳政績逐一體現,更是暗暗將天下其它諸侯貶得極其惡劣,超額完成了衆人的預期。

待其唸完,圍觀百姓歡聲雷動,聲勢之大,震得天地似乎都在轟響。

“楚王!”

“楚王!”

在歡呼聲中,小玉、小敏、小真、小蓉、小玲五個跟隨王旭多年的貼身侍女,迅速端着花瓣,往紅毯上鋪撒。

按照禮節,王旭在前,徐淑在側,微微落後半步,共同沐浴着花瓣,徐徐走上祭臺!

顏明和孫尚香身爲側室,則落後五步,緊隨二人!

九步之後則是貂蟬、蔡琰、趙雨、祝融、凌婉清諸女齊身並行!

衆女今日皆身着盛裝,他們本就美豔出衆,各有特點。如今精心打扮。更是國色天香。傾國傾城,令人驚歎豔羨!

此刻百官面對祭壇而立,文武分列兩旁,頗爲嚴肅地看着這一幕,可即便是以他們的定力,也不由自主地多望了衆女幾眼。

王旭行至祭壇中央,深吸好幾口氣,才平息下心中激盪。隨之與徐淑相視一笑,跪到地上。

見狀,田豐端着聖旨,躬身呈遞至他身前,拉長了聲音高呼:“大漢衛將軍王旭,接旨受封!”

“下臣王旭,叩謝天子聖恩!”王旭毫不遲疑,雙手迅速拖住聖旨,握到了手中。

田豐笑笑,但瞬間又板起臉來。悄然退到一旁。

與此同時,小敏託着金盤緩步走到近前。金盤上放着的王冕和鳳冠鮮亮奪目,熠熠生輝!

沮授肅穆地躬身走來,輕輕將王冕和鳳冠,分別戴到了王旭和徐淑的頭上。

當王旭牽着徐淑的手從地上站起時,頃刻間,文武百官盡數跪地,齊聲高呼:“臣等拜見楚王!”

唰!唰!唰!

文武百官的家人女眷,各部將士隨之跪地。

“拜見楚王!”

緊接着漫天遍野的百姓“唰唰唰”地跪倒一片又一片,叩拜之音不絕於耳。

“草民拜見楚王!”

“拜見楚王!”

這一刻,站在祭壇上的王旭面容沉靜,迎着無數人的朝拜,傲然挺立。

凌厲的目光看着文武百官,看着精良的兵士,看着拜服的百姓,他的胸中升起前所未有的自信!

春風拂過,吹動着王冕上的九串旒,發出“啪啪”輕響,那聲音,似乎在向天地訴說着什麼……

封王儀式緩緩落幕,那塊跟了王旭十多年的將軍府大匾,終於徹底摘下,他沒捨得扔,將其保存在自己的收藏室,永久高掛。

技曹挑選出大量能工巧匠,趕至了二十多天的新匾,也隨之掛了出來,其以金銅等物鑄造,雕刻着紛繁精美的圖案,“楚王宮”三個大字更是出自大師之手,威嚴肅穆,一眼望去,便隱隱有種壓迫感。

早前呈放聖旨的天台並未急着撤走,聖旨再度放到了上面,預計要放上三個月之久。

其意當然是讓更多的人瞻仰,從而達到人盡皆知的目的。

由於這份聖旨至關重要,王旭更是命禁衛兵、龍虎衛、諜影部衆共同負責看守,典韋、顏良、徐盛三將也一人一天,寸步不離。

十日之後,天下各方的祝賀之詞接踵而來,江東孫堅、西涼馬騰、韓遂、幷州高幹、幽州西部的袁尚、遼東公孫康、甚至是曹操和各方太守臣屬,朝廷那些大臣,都禮節性的先後送到賀書。

這便是天子下詔,傳榜四方的好處之一,不管衆人實際怎麼想,總會做個無關痛癢的面子,承認王位的合理。

三州之地,那些不太穩定的個別地區,也隨之平靜下來,心中不滿或意圖不軌的人失去了藉口,便無法再鼓動。

可是天下人也並非都不清楚局勢,很多人心裡還是明白的,短短時間內,那些認定王旭已經心存反心的大漢死忠家族,亦或者本就別有用心之人,紛紛派出死士,或刺殺,或意欲搶走聖旨,總之不怎麼安生。

對於這一切,當然是雷霆打擊。

龍虎衛三個組各顯神通,無論那些死士用什麼招,沒有任何人能逃過他們的眼睛。

至於聖旨所在,那就更不用想,根本沒人能碰上,禁衛軍在外圍,蝶影部衆在中圍,龍虎衛在內部,聖旨旁邊還有典韋、徐盛、顏良任意一人在守衛,除了能在白日有序觀看外,連靠近都做不到。

這些小事,王旭自交託給衆人後,從未在意過,他不相信有人能那麼厲害。

大多數時間,他都在內府,不斷查看功勳簿,並認真思考各人的才能偏向,因爲他封王之後,荊襄九郡正式成爲封國,將軍府各種官位廢置,便當重新設置官位,而封國的官職體系本來與朝廷近乎一樣,就是個縮小的朝廷,他當然需要慎重。

當然。也正是因爲封國的權利這般大。漢初劉邦才定下“非帝室不王”的決心。迅速將強大的異姓王,如韓信等人都給一一滅了,甚至經過多代帝王經營,還將所有封王的軍政權利都逐步收回,僅剩下收稅的權利,軍政由朝廷任命的國相來管理。

封王麾下的小朝廷,自此也就形同虛設,沒有任何實際權利。僅供這些封王自娛自樂,況且後期的封王,封地至多也就一郡之地,甚至還可能任意遭到撤除,說白了,也就是拿着錢奢侈享樂的皇室宗親。

但如今的局面,王旭可不會認爲官職是虛設,權利本就在他手中,朝廷難道還給他派個國相過來?關鍵是誰敢孤身過來拿權?

經過長達半月的清理和思索,他爲了讓羣臣更爲適應。沒有急着改革官名,但實際權力卻做了調整。看似與大漢無異,但實則整個軍政體系,乃是按照已經逐步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爲核心。

公元204年4月初九,楚王宮第一次朝議,王旭對主要官職進行了分封。

以郭嘉爲太尉,執掌軍事,但不掌兵,兼領諸軍監察之權。

其下三卿:光祿勳王飛,執掌國都襄陽城衛軍,分理監察諸軍之權。

衛尉王獒,執掌禁衛軍,負責楚王宮防務,管理楚王宮車架、戰馬等物,分理楚王宮出行、巡查等各項事務。

太僕徐庶,主管兵器、鎧甲、戰馬等各種軍備研發、製造、清點及入庫。

以田豐爲司徒,主掌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民事,及土木、水利、交通建設事宜;

其下三卿:執金吾陳登,掌緹騎兩千,統管武庫及國庫錢糧物資、賦稅、及貨幣相關事宜。

大司農蒯良,掌民戶、土地、農、商事宜。

宗正張鬆,主掌土木、水利、交通建設事宜。

以沮授爲司空,主掌法律、刑獄、外交、典章制度、祭禮、文武院、科考等事務!

其下三卿:延尉伊籍,主掌法律、刑獄、緝捕斷罪!

大鴻臚王凱,主掌對外詔令,外臣前來都城,負責接待安頓,記錄名爵分封,處理外族及外交事宜!

太常向朗,分理過往學曹、醫曹、技曹事務!兼領禮儀、科考、祭祀、典章制度,王室儀仗、宗廟看守等事宜。

此外,設立尚書檯,執掌文武官員任用升遷,負責國內重大事項的決策謀劃,監察除武將外的上下所有臣屬官員。

尚書令一職暫時空缺,三公九卿皆領尚書事。

可以說,三公九卿的職務,大多都產生了變動,但這種變化在接受範圍內,並沒有人反對,至於九卿以下的各級官吏,還需要朝議過後,尚書檯共同決策,王旭一個人不可能連低品級的官吏也獨自任命,他不想累死。

後宮冊封的問題,倒是引起了激烈爭論,王旭本想將所謂後宮,名義上分成兩等便夠,因爲他對衆女是一視同仁的,但沒想到羣臣當場爭相進諫,唾沫橫飛,直將他的想法批的體無完膚。

言亂了倫常,破了禮法,壞了規矩,身爲王上,這麼做就等於是攪亂尊卑之分,會導致混亂云云,甚至言及,那今後是否臣子與主公之間也可以不分高低,不論尊卑,不講禮法?

到最後,王旭沒轍了,想到時代的侷限所在,最終也只能將其分爲四等,王后、貴妃、妃、美人!

本來羣臣的建議,是分成八等,可他真沒那個心,那得需要多少女人去填?恐怕封一些出來,這輩子都沒去注意一眼,害人害己,又是何苦呢?所以最終堅持最多分四等!

分成四等倒是有過先例,衆臣見其堅持,倒也不再進諫。

最終,在與羣臣商議之後。

徐淑順理成章地封爲王后,羣臣皆以爲其功勳最高,賢良淑德,持家有道,又是王旭正妻,理當執掌後宮。

顏明和孫尚香本爲側室,如今進封,按照禮法,也該略高於其他妾室,所以封爲王貴妃。

對於蔡琰、貂蟬、趙雨、凌婉清、祝融等女,羣臣還意欲進諫再分,王旭是怎麼也不肯答應了。

結果羣臣再度上奏,言後宮嬪妃着實過少,有損王宮威儀,讓王旭非常無奈。

這下他總算明白,歷史上那些臣子,因爲後宮分封之事,以死進諫的狀態是什麼了。

他都懷疑,若是他不肯適當妥協,衆臣恐怕也會在殿外長跪,至死都不起,這個年代的士大夫們,太過重視名爵與尊卑之分了!

仔細斟酌之後,他想到幾個貼身侍女樣貌乖巧,自己也熟悉,又跟隨多年,總算是有些感情,再加上她們平日侍奉時,該看的看了,不該看的也看了,便是在他喝醉時,爲他洗澡也不是一次兩次。

因此,他也就順勢將五個侍婢冊封爲美人,總算讓羣臣對此閉上了嘴巴。

至於最後商議的設立太監之事,王旭那可是好一陣惡寒,果斷拒絕。

此事的藉口倒也好找,只說了一句便讓羣臣沒了意見。

“諸公難道忘卻,若非宦官矇蔽視聽,焉有今日亂世?孤不欲重蹈覆轍,今後王宮之內,除卻宮女外,只設女官!由她們代行宮中之事,便難以有宮內之人掌控權柄。”

朝議結束後,目前僅有三公九卿在列的尚書檯,立刻彙集一起,緊急商議朝中各級官吏的升遷任免。

好在各部將軍之職暫時無需變動,不在考慮之列,不然將更麻煩。

幾日之後,大量任免榜文傳出,原將軍府終於全面向着封國小朝廷過度。

另一邊,楚王宮也在原將軍府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拆遷與擴建。

司徒田豐、宗正張鬆親自監督,徵發了大量徭役和能工巧匠,風風火火的開工,本來預計是原來的十倍大小,要修上好些年,着實讓王旭嚇得不輕,最後他硬是逼着整改建設方案,控制在五倍左右,能消減的工程就消減,爭取在兩到三年內完成!

ps:本卷完了,新的一卷了,寫得好累,拜求各位大王多多支持!

第54章 血戰黃巾第547章 馮習、傅彤第426章 封堵江州第462章 人頭落地第621章 文武院第212章 羣賊離心第136章 美人張寧第206章 鐵血政策第358章 消失的軍隊第69章 陷陣營與大斧騎兵第322章 環環相扣第793章 用兵如神第565章 牧野遇路人第65章 命懸一線第259章 何進的陰謀第62章 火燒長社(上)第236章 整頓荊南(下)第269章 失竊的指環第34章 初戰黃巾(中)第26章 朝廷的中央軍(上)第832章 攻心爲上第295章 酸棗會盟第731章 漁網策略第156章 調戲顏明第601章 派系之爭第630章 曹真的援軍第760章 麻煩大了第5章 豪門王家(下)第313章 郭嘉之策第30章 騎戰爭論第618章 主戰之力第680章 青雲山道第143章 鋃鐺入獄第798章 完善體系第493章 貂蟬輕舞第823章 大發雷霆第287章 洛陽亂,迎貂蟬第279章 各有手段第758章 遭雷劈第859章 化解的手段第338章 暗探蔣琬第40章 山村少年(上)第517章 內賊與外賊第823章 大發雷霆第442章 大收編第513章 當年那一箭第179章 重返戰場第775章 洛陽屠戮第305章 可怕的曹操第511章 借胸膛一用第434章 陰雲密佈第499章 各有打算第547章 馮習、傅彤第319章 調教貂蟬第259章 何進的陰謀第834章 誰是主人第816章 向天失算第167章 驚才豔豔第780章 一環又一環第292章 陳登與賈華第534章 會見沙摩柯第707章 吳蘭的冤屈第620章 左護軍第581章 毒士賈詡第337章 嫁娶的背後第477章 震撼的意志第559章 雪夜山林第670章 各有妙招第271章 郭嘉出手第843章 你沒資格!第724章 自知之明第535章 血濺校場第468章 天降的好處第517章 內賊與外賊第60章 裝瘋賣傻第822章 何爲仁?第807章 周智的算計第848章 忠魂永存第498章 當一回土匪第746章 靈柩裡的人第522章 蔣琬斷案第742章 六點共識第194章 凱旋而歸第679章 驚人的諸葛亮第637章 一個誤會第134章 徐淑的哥哥第617章 司馬懿第107章 趙雲兄妹第643章 怒髮衝冠第623章 驚人變動第553章 有驚無喜第96章 駭人聽聞第332章 恩人劉逸第295章 酸棗會盟第695章 拐個人回家第314章 戰略決策第821章 神秘將領第757章 刪除的記憶第720章 救?不救?第633章 調兵遣將
第54章 血戰黃巾第547章 馮習、傅彤第426章 封堵江州第462章 人頭落地第621章 文武院第212章 羣賊離心第136章 美人張寧第206章 鐵血政策第358章 消失的軍隊第69章 陷陣營與大斧騎兵第322章 環環相扣第793章 用兵如神第565章 牧野遇路人第65章 命懸一線第259章 何進的陰謀第62章 火燒長社(上)第236章 整頓荊南(下)第269章 失竊的指環第34章 初戰黃巾(中)第26章 朝廷的中央軍(上)第832章 攻心爲上第295章 酸棗會盟第731章 漁網策略第156章 調戲顏明第601章 派系之爭第630章 曹真的援軍第760章 麻煩大了第5章 豪門王家(下)第313章 郭嘉之策第30章 騎戰爭論第618章 主戰之力第680章 青雲山道第143章 鋃鐺入獄第798章 完善體系第493章 貂蟬輕舞第823章 大發雷霆第287章 洛陽亂,迎貂蟬第279章 各有手段第758章 遭雷劈第859章 化解的手段第338章 暗探蔣琬第40章 山村少年(上)第517章 內賊與外賊第823章 大發雷霆第442章 大收編第513章 當年那一箭第179章 重返戰場第775章 洛陽屠戮第305章 可怕的曹操第511章 借胸膛一用第434章 陰雲密佈第499章 各有打算第547章 馮習、傅彤第319章 調教貂蟬第259章 何進的陰謀第834章 誰是主人第816章 向天失算第167章 驚才豔豔第780章 一環又一環第292章 陳登與賈華第534章 會見沙摩柯第707章 吳蘭的冤屈第620章 左護軍第581章 毒士賈詡第337章 嫁娶的背後第477章 震撼的意志第559章 雪夜山林第670章 各有妙招第271章 郭嘉出手第843章 你沒資格!第724章 自知之明第535章 血濺校場第468章 天降的好處第517章 內賊與外賊第60章 裝瘋賣傻第822章 何爲仁?第807章 周智的算計第848章 忠魂永存第498章 當一回土匪第746章 靈柩裡的人第522章 蔣琬斷案第742章 六點共識第194章 凱旋而歸第679章 驚人的諸葛亮第637章 一個誤會第134章 徐淑的哥哥第617章 司馬懿第107章 趙雲兄妹第643章 怒髮衝冠第623章 驚人變動第553章 有驚無喜第96章 駭人聽聞第332章 恩人劉逸第295章 酸棗會盟第695章 拐個人回家第314章 戰略決策第821章 神秘將領第757章 刪除的記憶第720章 救?不救?第633章 調兵遣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