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三個臭皮匠

公孫瓚率兵退出常山,爲了自己的兒子還有大將,給李輝送來三十萬擔糧草。這一次公孫瓚用兵常山,毫無所獲,還搭上了五百白馬義從和三十萬擔糧草。

在往回走的路上,與劉虞派來要求公孫瓚撤兵的信使碰了一個對面。一手拿着劉虞的信,一手拿着李輝交給他的劉虞手令。公孫瓚咬牙切齒:“好你個劉虞,竟然真的把我當成你的一條狗了,要不是我替你守着幽州,早就被烏桓人和鮮卑人給滅了,現在竟然這麼對我!”

理會收復三縣,加上原有的真定、石邑,完全控制了常山全境。李輝回到趙家莊,對趙巖道:“大哥,如今我們有了這麼一片土地,我都不懂,還望大哥教我?”

趙巖點點頭:“賢弟不要這般,治理地方其實很簡單,設置官吏就行,不需自己親力親爲,現在我們沒有多少官員,我又一法可暫解燃眉之急!”

“大哥快說!”李輝迫不及待。

趙巖笑了笑:“賢弟不要急,按照大漢的吏治,所有官員都是經過別人推薦,由皇帝認可之後,安排官職,治理地方的,現在皇帝名存實亡,再說賢弟恐怕也不願皇帝插上一腳吧,所以,我們可以開闢另外一種選官的途徑,那就是才學!”

李輝搖搖頭。趙巖繼續解釋:“才學乃是做官的資本,武將需要武藝,文官就需要才學,只有心繫百姓,有真才實學之人才能治理好地方!”

“哦!”李輝一拍腦門:“我明白了,就是考試,讓想要當官的人都來考試,誰的才學約好,誰就可以做官!”

趙巖點點頭:“意思差不多,賢弟認爲如何?”

“好!”李輝站起來道:“大哥的這個建議很好,非常好,這件事情就交給大哥去辦,以後這些任命官員的事情,大哥全權處理,我不過爲了!”

趙巖一愣,當即給李輝跪下。李輝嚇了一跳,伸手就去扶。趙巖道:“這考校官員乃是一個地方的重權,平常人都不會輕易放出,既然賢弟如此看的起我趙巖,我定不會辜負賢弟,從今日起趙巖將誓死追隨主公,主公在上,受趙巖一拜!”

李輝拉起趙巖,笑道:“我還以爲大哥要推辭,你我都是兄弟,我要是還信不過你,還能信誰!”

“主公的兄弟可真多呀!”賈詡笑着從門口進來:“順便問一句,三將軍一直喊主公爲二哥,不知主公的大哥何許人也?可是趙先生?”

趙巖笑着搖搖頭。“哦!”賈詡疑惑了:“難道主公還有一位大哥?”

李輝讓兩人坐下,將當初在陳留討伐黃巾軍時結實徐庶的事情說了一遍:“哎!我和大哥約好,五年爲期,如今都過了七年了,一直沒有事前去哪裡看看,不知道大哥現在是什麼樣子!”

賈詡和趙巖都跟着李輝惆悵。過了半天,李輝呵呵一笑:“看我,一個人傷心,連帶着二位都不舒服,賈先生可有事情?”

賈詡點點頭:“主公,我剛纔出去轉了一圈,發現趙家莊雖好,但只適合少兩人居住,如今在這趙家莊周圍大大小小已經有了幾十個村落,這麼多人全都聚集此地,而且比較分散,這可不好,萬一敵人來攻,防守很難,第二也容易造成瘟疫!”

李輝點點頭:“先生果然觀察細緻,第一次來我們趙家莊就能看出這麼多問題,實乃高人,不過先生不用擔心,我和趙大哥已經商量準備在常山之下修築一座大城,將趙家莊的人全部遷往那裡,至於瘟疫的事情,就更不用擔心,我們可有天下第一神醫張仲景坐鎮,保證萬無一失。”

賈詡笑道:“看來我說的倒是有些多餘了!”

“不,不,不!”李輝連忙道:“先生剛來就能看到,比我等強得多,我們天天在這裡都無法發現,真是慚愧。”

趙巖突然道:“對了,蔡邕先生早上告訴我,想在莊裡建一個書院,不知主公以爲……?”

李輝反問趙巖:“大哥覺得如何?”

趙巖笑道:“這當然好,主公試想,我們選官要選有才之士,建一所書院,那些學成的學子不說有才,管理百里小縣應該不是問題吧!”

李輝和賈詡同時點頭。李輝道:“好!就這麼辦!要是沒地方,我願意將這個莊主府騰出來,反正我也一個人,隨便找個地方都行!大不了再搬到你家去!”

“主公可能是覺得這裡太孤單了!哈哈哈”賈詡打趣道。

趙巖也笑道:“是呀!是呀!我看主公和蔡邕家的小姐情投意合,不如找個吉日,我等代主公上門求親如何?”

“我看不錯,正好也見識一下能讓主公心動的奇女子!哈哈哈……”賈詡附和道。

李輝連連擺手:“不行,不行,這段時間太忙,子龍幾人還在塞外,他們一天不會來,我這心一天都放不下,這件事還是從長計議爲好!”

趙巖收攏笑容:“子龍和華雄將軍已經去了這麼長時間也沒有音信,但願一切順利!”

賈詡道:“不知主公對塞外所知多少?”

“一無所知。”李輝搖搖頭。

“這樣恐怕不行!”賈詡道:“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今我們偏居一隅,對天下沒有任何瞭解,對我們今後發展很不利,如果將來要想爭霸,對其他人一無所知恐怕極爲不利!”

李輝道:“那先生可有什麼好辦法?”

賈詡道:“我看這趙家莊嫣然成了通往幽、並、冀三州要道,來往商旅衆多,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來建立自己的細作組織,商旅四方遊走,消息最爲清楚,完全可以被我們所用。”

“這到是個好辦法!”李輝點點頭:“既然這是先生想出來,那就交給先生去辦,要錢、要糧找趙大哥,要人直接去找周倉就行!”

賈詡搖頭苦笑道:“主公剛纔將選官、築成等事宜交給趙先生,現在又將此事交與我,敢問主公,您做什麼?”

李輝支支吾吾半天,突然想起一句:“太祖皇帝分封之時,丞相蕭何功勞最大,有人問爲何?太祖皇帝回答,諸君徒能走得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如今我就是功人,爾等乃功狗!”

第37章 繼位第27章 實力懸殊的戰鬥第38章 殺猴子救慈母第68章 塞外的亂局第13章 平衡第106章 出爾反爾第28章 心理戰術第107章 第二個袁術第21章 給公孫瓚幫忙第44章 劍閣第61章 安國將軍孫策第65章 世外桃源第44章 找出那隻老鼠第27章 實力懸殊的戰鬥第5章 壺關阻擊戰第88章 劫天牢救蔡邕第10章 一校人馬第7章 月黑風高第80章 亂第5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72章 大事第50章 卑鄙的手段第35章 失策了第75章 我們是兄弟第71章 繼任大祭司第71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19章 拐跑陳到第16章 公孫度失策了第34章 最大的贏家第22章 孫家出事了第41章 建寧城下第9章 李輝戰三傑第73章 許昌亂了第23章 禍不單行第58章 巴西失守了第30章 美麗的女王第105章 第二防禦圈第50章 弔孝第3章 連環計第67章 治大國第75章 時局第58章 找死第16章 三國聯盟(四)第77章 搶我名號我搶你馬第18章 聯盟抗李第36章 連環計(三)第49章 討價還價第46章 東城約三事第37章 繼位第四十八 掌助馬超抗曹操第103章 一個人的突襲第65章 繞城是娶親的條件第56章 成都危急第32章 再回洛陽第27章 一隻老虎兩隻惡狼第83章 攻吳第13章 三國聯盟(一)第71章 敢殺了我的人第38章 慘勝第32章 坐河北觀虎鬥(三)第22章 升官發財第40章 出兵第11章 曹操的死活第39章 論道第66章 司馬懿現身第40章 渡口第62章 潛入壽春第97章 幽州雙煞(四)第87章 美女的懇求第28章 搶灘登陸第31章 我們退出了第7章 夜探袁軍大營第1章 再來劫個色第31章 伏擊第84章 調兵遣將第23章 對峙第42章 天大的秘密第95章 埋伏第77章 大戰在即第89章 白馬義從完了第99章 英雄?狗熊第3章 洛神甄宓第83章 人質第63章 斬草除根第105章 第二防禦圈第26章 談判第34章 他要跟我走第60章 降了第79章 蜀漢第16章 第一次出海第31章 鬼才郭嘉第25章 密會第100章 決戰官渡(二十三)第39章 東西留下人滾蛋第54章 先放煙再點火第54章 在劫難逃第79章 訪賢(二)第49章 討價還價第40章 連環計(七)第27章 鄱陽湖水戰
第37章 繼位第27章 實力懸殊的戰鬥第38章 殺猴子救慈母第68章 塞外的亂局第13章 平衡第106章 出爾反爾第28章 心理戰術第107章 第二個袁術第21章 給公孫瓚幫忙第44章 劍閣第61章 安國將軍孫策第65章 世外桃源第44章 找出那隻老鼠第27章 實力懸殊的戰鬥第5章 壺關阻擊戰第88章 劫天牢救蔡邕第10章 一校人馬第7章 月黑風高第80章 亂第5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72章 大事第50章 卑鄙的手段第35章 失策了第75章 我們是兄弟第71章 繼任大祭司第71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19章 拐跑陳到第16章 公孫度失策了第34章 最大的贏家第22章 孫家出事了第41章 建寧城下第9章 李輝戰三傑第73章 許昌亂了第23章 禍不單行第58章 巴西失守了第30章 美麗的女王第105章 第二防禦圈第50章 弔孝第3章 連環計第67章 治大國第75章 時局第58章 找死第16章 三國聯盟(四)第77章 搶我名號我搶你馬第18章 聯盟抗李第36章 連環計(三)第49章 討價還價第46章 東城約三事第37章 繼位第四十八 掌助馬超抗曹操第103章 一個人的突襲第65章 繞城是娶親的條件第56章 成都危急第32章 再回洛陽第27章 一隻老虎兩隻惡狼第83章 攻吳第13章 三國聯盟(一)第71章 敢殺了我的人第38章 慘勝第32章 坐河北觀虎鬥(三)第22章 升官發財第40章 出兵第11章 曹操的死活第39章 論道第66章 司馬懿現身第40章 渡口第62章 潛入壽春第97章 幽州雙煞(四)第87章 美女的懇求第28章 搶灘登陸第31章 我們退出了第7章 夜探袁軍大營第1章 再來劫個色第31章 伏擊第84章 調兵遣將第23章 對峙第42章 天大的秘密第95章 埋伏第77章 大戰在即第89章 白馬義從完了第99章 英雄?狗熊第3章 洛神甄宓第83章 人質第63章 斬草除根第105章 第二防禦圈第26章 談判第34章 他要跟我走第60章 降了第79章 蜀漢第16章 第一次出海第31章 鬼才郭嘉第25章 密會第100章 決戰官渡(二十三)第39章 東西留下人滾蛋第54章 先放煙再點火第54章 在劫難逃第79章 訪賢(二)第49章 討價還價第40章 連環計(七)第27章 鄱陽湖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