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對手很明顯是絕對不同於往常的殺手。
一般和其他的武林高手比武雖然也有一些危險,但是一般成名的武林人物本來就是天天有人來找比武的,輸贏也是常有的事,一般輸了都不會有什麼危險的,如果早上你被人家打敗了,到晚上人家在你的地盤就死了,你一定是脫不開干係的,那麼公安局的警察叔叔來請你去喝茶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殺手就不同。
殺手是在刀口上舔血的人物,出手狠辣。如果一不小心對方出手收不住一下就把你給殺了,人家最多是遠走高飛,也不會有什麼麻煩。所以找殺手比武是最危險的事情,就像你和一個人類的拳王和跟一頭狼打就不同。
拳王有理智,就算他的武功比你高一百倍他也不會打死你的,除非你這個人真的是很失敗很垃圾,而你跟一頭狼打的話,不論這頭狼是不是比你厲害,它都會用盡全力的,那就危險了。
這一次的比武對象使得沙金十分興奮,但是胡風就不那麼樂觀了,因爲陳少青他們都是有組織的人,如果傷了人家,那麼人家在殺手界裡的名聲就會一落千丈,那麼對方以後的生意就難做了,所以殺手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一定會想盡辦法來贏的。
就是說成名的人物輸不起,成名的殺手更加輸不起。
這一點就有點像日本的武士一樣,他們比武輸了後通常都是自殺的,而在我們中國的話,通常都是回去再苦練回來報仇,所以我們武林界都提倡冤家宜解不宜結,如果都是朋友了後,輸贏就不那麼重要了。
而我國的很多成名的武術大師也是輸不起的,有一部分爲了尊嚴也是會自殺的,有誰想讓人打趴後自殺呢?沒有誰願意,那麼在比武的時候就特別謹慎,特別狠毒。
胡風調查到陳少青的時候發現他對於比武一向是來者不拒,通常的結果都是一劍就刺穿了對方的心臟,偶爾用手掌來拍別人一掌,然後對方過幾天就死去了。
所以胡風已經勸說過沙金幾次要他放棄這一次的比武了,但是沙金說老虎不跟獅子打,難道要跟小野兔玩嗎。
可是他們這一次來到了這裡後,胡風才發現原來陳少青和易則地是有血海深仇的!
這樣一來他們今天就應該是要進行一場生死搏鬥了,那麼註定起碼有一人要死在這裡了。
一想到這裡,沙金就非常着急,如果先讓他們先殺過一陣的話,那麼他這一次的比武對象就只剩下兩個了。
“我的每一個對手,都應該死在我的鐵拳之下。”這句話是沙金的座右銘,胡風也阻止不了。
在臺上的易則地在今天主持現場的時候
,就已經聞到了他身後房間裡傳來血腥氣了,他知道他守在後面的那幾個得力手下已經被人給迅速幹掉了。
他一邊給衆人展示寶劍一邊從身體裡發出了一陣陣內氣,而這些寶劍都是有了些靈性的,於是便把他身上的殺氣給擴散了出去。
易則地控制着自己的鬥氣,極力在衆人的面前裝作很鎮定的樣子,但是在臺下的胡風和沙金知道,如果不是這裡的人太多,他早就提着把寶劍衝過去找對方拼命了。
易則地覺得對方站在他身後的房間裡,一動不動,殺氣卻也蔓延了開來。
有的人就是對人家吹鬍子瞪眼的,人家對他也是沒有感到有絲毫害怕,但是有的人遠遠一看過來就可以令人發抖了,特別是殺過人的人。
這就是殺氣,殺氣是一個殺手的基本特徵,一般殺的人越多身上的煞氣就越是重,曾經有的殺手死了之後他所葬的地方都是寸草不生的。
就連野狗走過去都是繞道而行,這就接近於神話了。
而易則地感覺到他身後牆壁後所站着的那一個人的殺氣就是達到了這一個寸草不生的地步了。
他提起一把龍泉劍,想:“我已經有很多年都沒有殺人了,看來今天又要出手了,很久都沒有遇到這一種高手了啊!不知道是我那3000個仇家中的哪一個?”他閉上了眼睛慢慢放鬆身體,他要積蓄能量,準備去殺人!
衆人看他在講解寶劍的時候,突然閉上了眼睛,都紛紛微笑了出來。
在臺前的一個戴着小眼鏡的一個紳士說:“易老總,你真的愛劍愛到了這一種地步了!都閉起眼睛來慢慢陶醉了,我們真的是甘拜下風啊,可是你那麼愛劍,還舍不捨得賣呀?”
易則地笑了笑,很優雅大度地把寶劍遞給了旁邊的一個侍者,他說:“我怎麼會捨不得這幾口寶劍呢?今天來的都是喜歡古兵器的行家,又怎麼會捨不得賣呢?”
這時在人羣裡有一人說:“易老闆,我一直都風聞我國的鑄劍技術是世界領先的,但是很多的劍術名家都推崇西洋刀具呢?您可以爲大家解釋一下嗎?”
易則地看了一下那個人,點點頭說:“我國的歷史悠久,什麼技術都是我們先研究了上千年後,纔開始輪到別的國家來發現和研究,所以這個技術方面,肯定是我國比較先進的。”
那個人又問:“可是我在我國的很多鑄劍廠那裡買到很多種類型的寶劍,然後我拿來和日本的名刀比了一下,覺得從整體上來說,除了外形上看比他們好看之外,質量可就差遠了,難道我國的鑄劍技術都失傳了嗎?”
這句話一出,在場的很多人都
紛紛點頭,現今世界上的很多好刀好劍都出自西洋,而我國現代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寶劍來。
易則地說:“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歲月的流逝,使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沉睡在歷史的長卷裡,忙忙碌碌的後人幾乎把它遺忘了。
“然而,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當考古隊員輕輕拭去劍上泥土的時候,劍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踐自用劍’躍入人們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爲什麼沒有生鏽呢?爲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將這種金屬鍍到劍上去的呢?
“事實上,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早已十分普遍。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在二號涌坑內人們發現一批青銅劍,長度爲86釐米,劍身上共有八個校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且所有的劍上都被鍍上了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涌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裡,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滑稽呢?
“誰能想象,本世紀50年代的科學發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誰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學尚未發明的傑作!”
在場的人都被他的言論所吸引了,都爲我國古人的智慧而深深折服,但是胡風和沙金卻越來越感到了危險在降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