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吳郡之盛,顯宦不絕

吳郡之地,卻是南朝以來好幾支士族大姓的聚居之地。

過江則爲“僑姓”,王、謝、袁、蕭爲大;東南則爲“吳姓”,朱、張、顧、陸爲大;山東則爲“郡姓”,王、崔、盧、李、鄭爲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爲“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

這便是傳承數百年的士人門第之分。自從隋朝停九品官人法之後,上下對於郡望的重視漸漸不如從前,但對於門第的推崇卻反而變本加厲。北遷的南人往往都以現在的居所爲籍,但民間論及姓氏的時候,卻依舊念念不忘崔盧王謝,即便顯赫一時的陳郡謝氏,現如今早已經冠冕不再。哪怕太宗和武后都先後令人重修過氏族志,將李氏和武氏冠於諸姓之上,但仍舊難以改掉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認識。

而從漢末到魏晉時期,吳中四姓朱張顧陸最爲赫赫有名,直到唐初依舊名列氏族志。放眼朱張顧陸四姓,盛衰情形卻是各自不同。

朱氏自從太宗弘文館學士朱子奢之後,就幾乎默默無聞,縱有出仕,也大多隻是微不足道的小官,在吳郡蘇州的影響力自然大不如前。而陸氏卻始終欣欣向榮,丹徒枝的陸德明爲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其子陸敦信在高宗年間拜相,而定居吳郡蘇州的陸氏太尉支在入唐之後沉寂多年後,趁着武后年間廣開科舉,子弟經由進士科、明經科乃至於制科出仕的足足有十數人,其中陸元方陸象先父子先後拜相,在蘇州顯赫一時。

張氏則是自貞觀年間張後胤爲國子祭酒,死後追贈禮部侍郎,陪葬昭陵之後,子孫數代顯赫,張後胤的嫡孫張齊丘一度官居朔方節度使,如今在朝爲兵部尚書。吳郡顧氏也同樣出過一位武后年間拜相的宰相顧琮。四姓之中,除卻朱氏衰敗,其餘三姓赫然欣欣向榮。

然而,整個吳地真正人數最多的,卻還是以吳爲姓,最早紮根吳郡的吳氏

相傳太伯三讓天下之後,到江南安居,因無子而傳位仲庸,其後裔便定居江南之地,其後周朝將仲庸曾孫封爲吳國之主,以國爲姓,江南這片地方纔有了吳地的別稱。漢末孫氏佔據吳地時,孫策孫權的母親便是吳氏女,雖則晉代曹魏,覆滅蜀吳一統天下後,吳氏一度遭遇了滅頂之災,但此後晉室爲了安穩南方,一度又尋訪吳氏之後加以重用,只魏晉之後中原多變,吳氏又不如朱張顧陸還有家學支撐,多年仕宦的底蘊爲根基,不但不復當年顯赫,不少子弟甚至紛紛遷出了吳中。

然家門不振,外遷的吳氏族人們卻有不少都想着回到吳地憑弔祖先。此前在蜀地爲了避禍,找個藉口出門訪友躲出來的吳琦,便是不遠千里坐船南下來到了蘇州。

儘管本家內遷到蜀地已經有整整七八代人,歷經兩百餘年,但他家底豐厚出手闊綽,又捐資重修吳氏祠堂,如今的蘇州吳氏上下自然對其頗爲歡迎,對於其買宅安居,甚至於買地之舉,也都樂得提供方便。這麼一住下來,尤其是當聽蜀地信使報說蜀地之爭,最終以範承明大敗虧輸,杜士儀大獲全勝爲收場,甚至此後朝中就連張說這個宰相都被人掀翻了下馬,吳琦便有了幾分此地好,不思蜀的興味來。

若是能夠引領族人重歸吳地,未必不是一樁好事蜀地是富庶安逸,江南的水土可也不差,如此也可避開杜士儀那個難纏的瘟神

可他哪裡料得到,他都從蜀地遠遠避到江南來了,竟然還躲不過杜士儀。當聽說杜士儀作爲茶引使,已經到了江南地界的時候,閉門享福,閒來走動一下吳姓親友的他不禁就有些心亂如麻。整個江南地界產茶的州縣不少,蘇州就算一個,可杜士儀用得着真的親自一個個州的跑過來?

想歸這麼想,可他這客居的蜀人本來並沒有資格去拜見本郡刺史,也唯有在心中斟酌是不是臨到人來時再悄悄避開算了。可就在這一日一大早,家中侍童敲響了他的房門,雙手遞到滿面慍怒的他面前的,竟然是一張龍飛鳳舞寫着袁字的帖子。

“這是怎麼回事?”

“家翁,這是袁使君的帖子,請家翁去刺史署一見。”

“袁使君?”

相比在南朝曾經是頂尖門庭,如今卻已經湮沒無聞的陳郡謝氏,江左袁氏的情形就要好得多了。蘇州刺史袁盛這一年已經五十有七,二十餘歲出仕以後,按部就班升遷,也曾經有些政績,故而擢升倒是不慢,輾轉做過兩任下州刺史,如今轉至蘇州這個江南上州任刺史,本來已經心滿意足,打算安安心心當完這一任,便告老致仕。

www⊙тт κan⊙c o

所以,當接到飛馬驛傳,道是杜士儀和裴寧這一正一副兩位茶引司的主官馬上就要到蘇州時,他在吃了一驚的同時便有些躊躇,昨日便請了張顧陸三姓家中專司外務的子弟來問了一番。待明白本州茶園不過寥寥數千畝,他也就放下了心,期間倒是有人提過一句有蜀郡吳姓士人僑居在蘇州城內,他便記在了心上,一大早就命人下帖子去宣人來。

他既身爲刺史親自相請,吳琦自然不敢怠慢,早起胡亂用了早飯後便匆匆趕來,結果袁盛因爲正好有公務耽擱了好一會兒,他枯坐等了足足小半個時辰,這才把人盼了來。

“拜見袁使君。”

知道吳家在蜀地也算是衣冠戶,袁盛微笑頷首,又擡手示意吳琦坐下,這才問道:“吳郎從蜀地來,未知可識得杜侍御麼?”

豈止是識得,而且還打過好幾次交道,最後都嚇得狼狽躲到江南來了

吳琦心中如此想,口中卻決計不敢如此說,而對於袁盛直接稱他爲吳郎,即便知道自己這年紀在人家面前確實屬於晚輩,可他心裡終究有幾分不那麼痛快,只能含含糊糊說見過兩次。然而,讓他發懵的是,袁盛竟是欣然撫掌笑道:“今日杜侍御和裴御史即將抵達蘇州,既然吳郎乃是杜侍御故舊,便隨我一塊見一見這兩位千里迢迢來的客人吧”

袁盛是想當然地打算讓杜士儀他鄉見故知,然後說話方便輕鬆一些,卻沒注意到吳琦一下子面如土色。後者甚至來不及絞盡腦汁地想出什麼推辭的話來,就只聽外間一個聲音高聲通傳道:“稟告使君,杜侍御和裴御史已經到了

“吳郎且隨我來。”

身爲本州刺史,袁盛又算是高齡了,自然沒必要親自去迎接杜士儀和裴寧,畢竟,兩人雖身負要務,可和他不相統屬,也並沒有制令要傳達給他。所以,在刺史署的儀門接一接,這就已經是很客氣了。當看到那幾乎並肩而行的一雙年輕人時,最寶貴的年紀都耗費在躲避武后末年和中宗年間,乃至於睿宗即位之初那些政爭上頭,以至於仕途並不平順的袁盛,不禁打心眼裡生出了一絲羨慕。

年輕真好

他笑着向杜士儀和裴寧迎了上去,而杜士儀也含笑快走兩步,但繼而就注意到了袁盛身後的那個人。對於吳琦,只見過幾面的他談不上多少深刻印象,但不論如何也不會忘記這位蜀郡四大家之一的家主。聽說人到外地一訪友就是一年多不歸,他早就將其忘在腦後了,誰能想到竟然會在這種時間這種場合重逢於是,他恭敬而不失殷勤地恭維了袁盛兩句,便向吳琦微微點了點頭。

“竟然在此地遇到故人,還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

“哦,杜侍御果然是認識吳郎?”知道自己這道聽途說隨便提溜一個人跟着竟然做對了,袁盛頓時心情大好,“他鄉遇故知,這還真是巧合。”

什麼巧合,要不是你下帖的時候不說清楚,我就是拼着之前在蘇州買房子買地全都白費,也要先避開再說

心中叫苦不迭的吳琦簡直都想哭了,但還不得不勉強擠出了一絲笑容附和杜士儀和袁盛的話。然而,等到袁盛笑容可掬地在後頭官廨的廳堂中親自設宴款待杜士儀和裴寧,令他作陪時甚至還投來了一個清楚無誤的眼神,分明是吩咐他好好幫着招待他那位故知,他就完完全全如坐鍼氈了。

吳琦那種猶如在火上烤的樣子,杜士儀自然看得出來,酒過三巡,他就輕聲讓裴寧稍稍軟和些幫忙敷衍一下袁盛,隨即就舉着杯盞對吳琦示意道:“吳公,既然有緣他鄉相見,可陪我到外頭喝杯酒閒話幾句?”

這大冷天到外頭喝酒?

儘管吳琦大爲不樂意,可是,面對袁盛那鼓勵的眼神,他只好硬着頭皮答應了,又陪着杜士儀出了廳堂。果然,熱乎乎的身子一出那暖烘烘的屋子,他就感到寒風一陣接一陣地迎面刮來,到了臉上更是刺骨的冷,冷得一直覺得江南和蜀中天氣差不多的他直打哆嗦。就在他不安地等着杜士儀即將到來的判決時,杜士儀卻開口問了一句讓他大爲詫異的話。

“吳公在此,除了今日我來,可還遇到過其他熟人?”

“其他熟人?”吳琦一下子瞪大了眼睛。難道除了他之外,還有其他人也躲出了成都?不會啊,聽說羅德半途倒戈,至於崔澹和李天繹,那是早就跟着杜士儀的,至於其他的小魚小蝦,就更不會有那麼大膽子了。於是,儘管他很希望還有別人和自己一起分擔一下此時此刻的壓力,卻也只好老老實實地搖頭道:“這卻不曾聽說。”

“看來,吳公這避禍之計,卻讓其他人也把你排擠在圈子之外了。”杜士儀淡淡地刺了一句,見吳琦臉上一陣青一陣白,掙扎了一會兒,竟彷彿打算跪倒下去,他突然伸出手來在其手腕上不動聲色地託了一把,這才岔開話題道,“那麼,吳公從蜀地來,就不曾想着在這吳地栽種幾片茶園麼?”

這杜士儀難不成是有千里眼順風耳了?他怎麼知道自己在這裡買下了幾片上好的山地,讓自己從蜀地千里迢迢帶來的茶農教人栽種茶樹?

吳琦簡直覺得自己今日和見了鬼似的,一樁樁一件件完全不順心,完全出乎意料。被杜士儀剛剛那一託,跪地請罪他是萬萬再也做不出來了,只能咬咬牙擡頭問道:“杜侍御,從前是我不知死活,避居江南也是因爲私心所致,只求你大人有大量,放過我這微不足道的人物……”

“吳公這話,就好似我一定會對你趕盡殺絕似的。你又不曾如李天絡一般作奸犯科殺人越貨,我有什麼放過不放過的?你可知道,崔翁李公羅公,這一年多來,其實全都在江南之地。”

第240章 阿姊第1036章 越鬧越大第604章 口蜜腹劍第311章 吳生求墨,不屈之音第209章 變生肘腋第793章 虎狼爲從,大城爲妝第120章 音色如珠舞有神第406章 見利忘義非君子第768章 鄯州變天第1019章 磨刀霍霍第1243章 苦肉計砸了第539章 出鎮一方第438章 再一次的交鋒第728章 勸君惜取少年時尾聲歲月已老心不老第856章 請君鎮胡戶第334章 御前激辯,針尖對麥芒第1056章 萬馬齊喑第380章 聖眷恩貴主第1219章 納降第1102章 殺羅第513章 惠妃邀遊園第981章 滅國之功第357章 狗急跳牆第232章 遙望長安不得歸第799章 天子賜琵琶第120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233章 豪俠之道,飄零金枝第348章 逆轉第267章 此情無關風月第297章 投胎是個技術活第757章 君子器量第136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第316章 紛至沓來的佳人們第654章 廣結羽翼,雅州報喪第1244章 爲東宮一脈做主第1026章 倒行逆施,分量不夠第258章 聚散有時,贈君部曲第392章 黃泉之路,請君走好第594章 突厥求互市第286章 公堂逞威第827章 節堂舞劍第27章 婉言辭御史第455章 師傅師孃第171章 戶部集閱第784章 將有虎膽,巾幗雄心第131章 白首難帖經,一...第917章 塵泥之下慕青雲第1012章 君子不黨第383章 愛之深,恨之切第1104章 援軍第1176章 登基仍敗戰第808章 分家第157章 不能求生,只得...第264章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第70章 賜官放歸第22章 舌戰第300章 榮升第875章 以退爲進,以死爲生第144章 當場考問,對答...第150章 自留虎穴第829章 還君先鋒使,朔方君最賢第357章 狗急跳牆第385章 事發第93章 美人如玉劍氣如虹第770章 收拾善後的隴右採訪使第825章 臨別道珍重第20章 招搖逢窘迫第480章 傷逝第368章 翻臉第107章 珠玉輝耀動人心第82章 崔氏奔告急,杜郎護馳歸第665章 飛黃騰達第1177章 巧言勸弒父第570章 招兵買馬第511章 風生雲起第956章 梨園見天子第1146章 人心渙散的逃命之路第644章 計臣末路第932章 僕固之主第331章 貶官反爲榮第73章 盛名之下第930章 霸主將衰第477章 出蜀揚帆天下第999章 決然第1146章 人心渙散的逃命之路第211章 美人計之上第665章 飛黃騰達第37章 山中無歲月,草堂有春秋第260章 今科誰制頭第283章 袖手觀狗吠第166章 宗祠訓誡,京兆...第941章 拖延之計第857章 吃得苦中苦第40章 銅膽鐵腕第509章 宗主再斷姻緣第1204章 招降第841章 等價交換第1168章 河洛攻略第1032章 御前訴衷腸
第240章 阿姊第1036章 越鬧越大第604章 口蜜腹劍第311章 吳生求墨,不屈之音第209章 變生肘腋第793章 虎狼爲從,大城爲妝第120章 音色如珠舞有神第406章 見利忘義非君子第768章 鄯州變天第1019章 磨刀霍霍第1243章 苦肉計砸了第539章 出鎮一方第438章 再一次的交鋒第728章 勸君惜取少年時尾聲歲月已老心不老第856章 請君鎮胡戶第334章 御前激辯,針尖對麥芒第1056章 萬馬齊喑第380章 聖眷恩貴主第1219章 納降第1102章 殺羅第513章 惠妃邀遊園第981章 滅國之功第357章 狗急跳牆第232章 遙望長安不得歸第799章 天子賜琵琶第120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233章 豪俠之道,飄零金枝第348章 逆轉第267章 此情無關風月第297章 投胎是個技術活第757章 君子器量第136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第316章 紛至沓來的佳人們第654章 廣結羽翼,雅州報喪第1244章 爲東宮一脈做主第1026章 倒行逆施,分量不夠第258章 聚散有時,贈君部曲第392章 黃泉之路,請君走好第594章 突厥求互市第286章 公堂逞威第827章 節堂舞劍第27章 婉言辭御史第455章 師傅師孃第171章 戶部集閱第784章 將有虎膽,巾幗雄心第131章 白首難帖經,一...第917章 塵泥之下慕青雲第1012章 君子不黨第383章 愛之深,恨之切第1104章 援軍第1176章 登基仍敗戰第808章 分家第157章 不能求生,只得...第264章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第70章 賜官放歸第22章 舌戰第300章 榮升第875章 以退爲進,以死爲生第144章 當場考問,對答...第150章 自留虎穴第829章 還君先鋒使,朔方君最賢第357章 狗急跳牆第385章 事發第93章 美人如玉劍氣如虹第770章 收拾善後的隴右採訪使第825章 臨別道珍重第20章 招搖逢窘迫第480章 傷逝第368章 翻臉第107章 珠玉輝耀動人心第82章 崔氏奔告急,杜郎護馳歸第665章 飛黃騰達第1177章 巧言勸弒父第570章 招兵買馬第511章 風生雲起第956章 梨園見天子第1146章 人心渙散的逃命之路第644章 計臣末路第932章 僕固之主第331章 貶官反爲榮第73章 盛名之下第930章 霸主將衰第477章 出蜀揚帆天下第999章 決然第1146章 人心渙散的逃命之路第211章 美人計之上第665章 飛黃騰達第37章 山中無歲月,草堂有春秋第260章 今科誰制頭第283章 袖手觀狗吠第166章 宗祠訓誡,京兆...第941章 拖延之計第857章 吃得苦中苦第40章 銅膽鐵腕第509章 宗主再斷姻緣第1204章 招降第841章 等價交換第1168章 河洛攻略第1032章 御前訴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