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盛世大唐,上元佳節(三)

長安朱雀大街是花燈主會場之一,寬約150米,長5020米的朱雀大街,有足夠的場地供人欣賞花燈,由明德門到朱雀門,放眼望去,街道兩邊搭起一個個竹棚,竹棚上掛滿一盞盞精心打造的花燈。

比燈籠更多的,是人。

大街上擠滿了盛妝打扮的青年男女,由於人太多,不時有擁擠和堵塞的事情發生,聽說最擠的地方,有人被擠起兩腳都不能到上,被人“夾”着走,好在有武候鋪的武候和京兆府的府兵全力維護秩序,禁軍也出動,鎮守各交道要道,有事可以第一時間處理。

總的來說,總體秩序良好。

長安舉辦的上元節,絕對值得一觀,到處都是漂亮的花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街上擠滿了俊男美女,讓人大飽眼福,看完花燈,東市和西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奇珍,也能滿足你的購買慾。

累了,可以找個客棧睡上一覺,這次狂歡三天二夜,時間充盈,養足精神再玩。

乏味了,平康坊隨時歡迎,各款佳麗任君選擇。

空虛了,長安寺廟成羣,每天都有高僧開座講經,洗滌你的心靈。

餓了,路邊小食攤、坊中酒樓,豐儉由人。

天還沒黑,鄭鵬就被幾個女的拉出來,到街上看花燈,先把朱雀大街刷一遍,然後從春明門再看到金光門,足足逛了一個多時辰,逛得腿都酸了,蘭朵她們還想玩,好說歹說,這才把他們帶到興務坊一間酒樓裡。

長安太大了,除了二個主會場,一百零八坊都有小型花燈會供人觀賞,現在大街上人滿爲患,爲了安全起見,車馬都不能上街,除非得到特別批准或有緊急公務,賞燈會全憑兩條腿,不累纔怪。

黃三久居長安,對這點了解得最清楚,早早勸說鄭鵬,花重金在興務坊一間名爲松竹樓的酒樓訂了靠窗的位置,這樣可以坐在三樓,層高臨下看着街上的花燈。

坐下後,蘭朵有些不樂意地說:“鄭鵬,來這裡幹什麼,那麼多漂亮的花燈,本郡主還沒看夠呢,吃什麼吃。”

在蘭朵心中,安西鎮已經很繁華了,起碼比突騎施的領地不知繁華多少倍,沒想到安西鎮跟京師長安一比,簡直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難得這麼好心情去賞花燈,蘭朵一直興致高漲,還想多看呢。

鄭鵬解釋道:“上元節三天二夜,想看有的是時間,要是皇上高興,延長二天也有可能,別一下子累壞,先吃點東西,順便休息一下,很快就可以看花燈巡遊了。”

“花燈巡遊?”

“是啊”林薰兒附和道:“郡主,剛纔我們看到花燈的評選,只是初評,勝出的可以參加京兆府舉辦的花燈巡遊,接受皇上的檢閱,由皇上評出最好的花燈,這個花燈被喚作燈魁,製作花燈的人會受到獎勵,巡遊時大街上全是人,能不能看清都難說,這裡是位置最佳的位置。”

蘭朵有些好奇地說:“那些花燈,有大有小,大的高逾十五丈,小的不足一尺,這些怎麼比較?”

“分爲不同種類,大致是以二尺和一丈爲分界點,分爲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都選一個優勝者,最後從三個優勝者中選出表現最好的封爲燈魁。”

鄭冰有些感嘆地說:“一個普通的燈籠,二三十文就能扎一個,那些製作精良的花燈,動輒數以千貫計,我們不是看禮部侍郎王成峰府前那個燈輪呢,高十五丈,還飾以珠寶和綢布,安裝在有木輪的車上,需要一百個壯漢才能推動,據說花了八萬貫製作,怎麼跟這些家底豐厚的人比。”

“小姐,這個不會”黃三解釋道:“爲了讓老百姓踊躍參與,上元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四品級及四品以上的官員,只參賽不評比,小姐看仔細一點,那些花燈上繫着一朵布花的,都是參加活動但不參加評選的作品。”

原來是這樣,鄭冰恍然大悟地點點頭。

郭子珪好奇地說:“奪得燈魁者,有什麼獎賞?”

“這個說不定,燈魁是皇上欽點,賞什麼都是皇上即興,不過每次獎賞都很不會讓人失望就是。”黃三有些羨慕地說。

聽到這裡,蘭朵盯着鄭鵬說:“記得某人說要做一個又大又漂亮、還要讓全城矚目的花燈,本郡主現在還沒看到花燈在哪裡呢。”

鄭鵬製作花燈,保密功夫不止做到家,簡直就是做得過份,前面不讓看,到了上元節,蘭朵等人興致勃勃想看鄭鵬到底紮了一個什麼樣的花燈,可鄭鵬說還沒到公開的時候,先到大街上看花燈,懸念到最後才揭曉。

直到現在,蘭朵還不知鄭鵬的葫蘆賣什麼藥。

“對啊,少爺,你做了什麼花燈,現在還不能說嗎?”林薰兒忍不住問道。

鄭冰和小音一臉好奇地盯着鄭鵬,好像想從他臉上找出答案。

“快了”鄭鵬一臉淡定地說:“花燈初選、巡遊,這風頭誰也搶不了,等巡遊差不多的時候,本少爺的花燈再放出,那時才熱鬧。”

“也不知有沒有扎,就會故弄玄虛。”蘭朵嘟起嘴巴,有些不屑地說。

鄭鵬嘿嘿一笑:“是不是故弄玄虛,賭一下不就行了,郡主,要不賭一把?”

“不賭。”蘭朵很乾脆地說。

對付鄭鵬,蘭朵有了心得:最好別跟他賭,要不然輸了還不知怎麼輸的,不賭就是賺。”

“你們看,他們開始作準備了。”鄭冰指着下面那個評選點,大聲叫道。

鄭鵬順着她指的方向一看,只見一隊穿着統一裙襬的年輕女子,在京兆府兵的護送下,排着整齊的隊列由遠而近,這些少女,一個個眉清目秀、笑容可掬,看起來很養眼。

黃三在一旁解釋道:“燈會分爲民間燈會和官廷燈會,民間燈會巡遊時,由民間女子拿着初選出來的優勝花燈巡遊,而宮廷花燈巡遊則由宮女組成,小的聽說了,今年長安縣和萬年縣,各挑了一千名女子參與,規模比去年大,去年是每個縣只出七百人。”

好的花燈,也需要好的持燈人相襯,要是一盞漂亮的花燈被一個又胖又矮又醜的女子拿着,多漂亮的花燈也會打折扣。

那些女子到達評選現場,有的一人提着一盞花燈,有的需要幾個人甚至幾十人一起掌握那些體積龐大的花燈,一些製作複雜的花燈,帶要花燈的主人給她們演示怎麼做。

準備了大約二刻鐘,隨着一鼓鑼鼓聲響起,一年一度上元節的花燈巡遊,終於拉開了序幕。

159 孔雀東南飛385 女大不中留093 知恥而後勇610 戰略轉換007 婢女綠姝184 殿上的較量557 過江龍與地頭蛇106 長安米貴(求收藏)109 投其所好157 不怕遭雷劈525 堂中論酒276 郭子儀揚威336 皇帝也有難處083 又一條財路356 出手不留情172 恥於你爲伍672 石頭山鹽礦開張010 郭氏書院719 烏倫呷瑪的自我救贖380 惡人自有惡人磨219 蘭朵的請求564 正式就任848 完美解決296 懸賞令407 張孝嵩留下的爛攤子277 清點戰利品052 小喬銷魂嗎064 分紅194 勝負已分196 蘇祿可汗的誤會566 收買人心,誰不會?539 燒尾宴的忠告223 走進宮廷的鐵板燒232 郭可棠的商業觸角326 小人得志728 越大越妖675 黑市844 拋磚引玉?813 窮追猛打781 仁不掌兵308 慈不掌兵204 論功行賞240 鄭鵬求見153 金先生的處理藝術319 李隆基的決定572 陷阱與兇威850 收下安氏兄弟421 打起來了185 神乎其技703 禁苑大猜想347 一點通310 神兵天降231 大靠山165 崔雲峰的憤怒046 一拍即合416 鄭鵬的第六感872 籠絡人心228 趨炎附勢894 郭可棠的反擊147 太黑了吧(第四章)731 一戰封神004 小喬301 兵臨城下583 男兒本色357 雪上加霜330 險境713 向左走,向右走056 翻臉成閻羅476 洪水的考驗417 沒完沒了813 窮追猛打874 遲到的燒尾宴477 自作自受785 大將軍之死987 封妻廕子164 皇城溜龜979 榮升人父608 老謀深算的坌達延842 臨老入花叢586 錄事參軍王進海535 狼狽的小白172 恥於你爲伍597 氣你沒商量681 李隆基的焦慮512 浪費人才了112 林薰兒的邀請874 遲到的燒尾宴374 衣錦還鄉629 決心352 我也不介意171 補刀671 金山779 危機來襲168 阿福立功769 狡猾的唐軍327 血書846 勝負已定582 家的溫曖669 天子親臣774 此人不死,吐蕃永無寧日
159 孔雀東南飛385 女大不中留093 知恥而後勇610 戰略轉換007 婢女綠姝184 殿上的較量557 過江龍與地頭蛇106 長安米貴(求收藏)109 投其所好157 不怕遭雷劈525 堂中論酒276 郭子儀揚威336 皇帝也有難處083 又一條財路356 出手不留情172 恥於你爲伍672 石頭山鹽礦開張010 郭氏書院719 烏倫呷瑪的自我救贖380 惡人自有惡人磨219 蘭朵的請求564 正式就任848 完美解決296 懸賞令407 張孝嵩留下的爛攤子277 清點戰利品052 小喬銷魂嗎064 分紅194 勝負已分196 蘇祿可汗的誤會566 收買人心,誰不會?539 燒尾宴的忠告223 走進宮廷的鐵板燒232 郭可棠的商業觸角326 小人得志728 越大越妖675 黑市844 拋磚引玉?813 窮追猛打781 仁不掌兵308 慈不掌兵204 論功行賞240 鄭鵬求見153 金先生的處理藝術319 李隆基的決定572 陷阱與兇威850 收下安氏兄弟421 打起來了185 神乎其技703 禁苑大猜想347 一點通310 神兵天降231 大靠山165 崔雲峰的憤怒046 一拍即合416 鄭鵬的第六感872 籠絡人心228 趨炎附勢894 郭可棠的反擊147 太黑了吧(第四章)731 一戰封神004 小喬301 兵臨城下583 男兒本色357 雪上加霜330 險境713 向左走,向右走056 翻臉成閻羅476 洪水的考驗417 沒完沒了813 窮追猛打874 遲到的燒尾宴477 自作自受785 大將軍之死987 封妻廕子164 皇城溜龜979 榮升人父608 老謀深算的坌達延842 臨老入花叢586 錄事參軍王進海535 狼狽的小白172 恥於你爲伍597 氣你沒商量681 李隆基的焦慮512 浪費人才了112 林薰兒的邀請874 遲到的燒尾宴374 衣錦還鄉629 決心352 我也不介意171 補刀671 金山779 危機來襲168 阿福立功769 狡猾的唐軍327 血書846 勝負已定582 家的溫曖669 天子親臣774 此人不死,吐蕃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