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修道

“哦?”嘉靖聞言大喜,他身爲九五之尊,可謂是富貴之極,所求之事無非是登仙二字。而道家求仙之途說白了也就一個字——緣,有緣一步登仙,沒緣咫尺天涯。偏偏這個緣即不能用金錢來買,也無法用暴力強求,任憑嘉靖權傾天下,富有四海也只能徒呼奈何,只能依照道經裡面說的那樣,老老實實誦經做功課,以求靜心,去雜念,最後心中一片光明,緣分即來。可要說天底下雜念最多,心思最靜不下來的人恐怕就是皇帝了,這一點嘉靖自己也清楚得很。所以他才搬出皇宮,在西苑興建宮室精舍,平日裡也儘量少見外臣,以求靜攝,但效果也一般的很,今日聽到清虛這般說,頓時大喜若狂,趕忙從蒲團站起身來,長揖爲禮道:“還請道長指點寡人迷津!”

清虛趕忙側過身子,不敢受天子的禮,沉聲道:“聖上,其實貧道這辦法倒也簡單,那就是盡好自己的本分。”

“盡好自己的本分?這又從何說起?”

“聖上,貧道問您一個問題,何人不可得道成仙?”

“這個——”嘉靖頓時被問住了,他讀道藏頗多,裡面只說瞭如何如何方能得道,卻沒有說什麼人不能得道,半響之後方纔答道:“寡人倒是不曾記得道經中說過什麼人不可得道的。”

“不錯,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聖人眼裡,天地萬物皆是一般,何況人?貧與富、貴與賤、美與醜又有何區別?汝依道而行即可,逆道而行則否。聖上您雖貴爲天子,與農夫僕役比起來只怕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是呀!”清虛這番話倒是戳中了嘉靖的心事,他嘆了口氣:“在求道這件事情上,朕不但佔不到什麼便宜,只怕還要比常人困難百倍。這綾羅綢緞、華廈高梁於朕看來都是求道之路上的拖累呀!”

“這倒也不會!”

“哦,道長爲何這麼說?”

“聖上方纔說自己求道之途難過常人百倍,想必說的是事務繁雜,無法靜心向道。可在聖人眼裡,誦經是功課,處理政事何嘗不是功課?您能致天下太平,便勝過常人日日誦經,倒是便是不求,仙緣亦會至!”

“哦!”嘉靖聽到這裡,才明白過來對方是在藉機勸諫自己,不由得笑道:“好個無爲夫子呀,這個時候也不放過朕!”

清虛卻是神色肅然:“陛下,貧道方纔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聖人云:無爲而無不爲。您身爲大明天子,豈有棄祖宗社稷而不顧,只求一人登仙求道,做個自了漢的道理?”

聽到這裡,嘉靖點了點頭:“朕明白了,麥大伴,請嚴先生進來吧!”

片刻之後,嚴嵩走進精舍,他神色如常的跪下向嘉靖磕頭行禮,嘉靖擡了擡手道:“賜座!”

“奴才遵旨!”麥福取了一個矮凳放在嚴嵩身旁,嚴嵩道了聲謝,坐了半邊屁股下去道:“陛下,浙江和南直隸那邊有加急的塘報過來了。”

“浙江、南直隸?是海寇嗎?”

“不錯!”嚴嵩點了點頭,從袖中取出一份奏疏雙手呈上,麥福伸手接過,轉呈給嘉靖。嘉靖展開看了看,臉色一下子變得陰沉起來:“蘇南、杭州、台州、溫州、寧波都有告急文書!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不是說朱紈已經將海寇平定了嗎?”

嘉靖這一發怒,嚴嵩屁股一滑已經從那矮凳上滾落下來,磕頭請罪。嘉靖皺了皺眉頭,示意他平身:“罷了,當初朱紈的事情,乃是那夏言搞的,與嚴先生你無關,平身吧!”

“臣謝恩!”嚴嵩磕了個頭卻不敢坐下,只垂手站在一旁。嘉靖伸出手指一邊輕輕敲打着扶手,一邊想着心事,嚴嵩也不敢多言,過了約莫半響功夫,嘉靖突然問道:“內閣有什麼章程了嗎?”

“臣已經與兵部和幾位閣臣商量過了!”嚴嵩低聲答道:“從各州府送上來的塘報來看,這次的海賊多半都是倭賊,不但人數衆多,而且並非過去那種烏合之衆,不只是在沿海劫掠,還有攻陷城池,甚至用擄去的丁壯修建城堡以爲長久計的。臣等以爲僅憑兩浙、蘇南、福建等地的兵馬並不足以御倭,須得從從沿海衛所,西南土司抽調兵馬前往支援方可。”

“嗯!便依照這個章程辦吧!”嘉靖點了點頭:“那用何人爲督撫大臣呢?”

“南京兵部尚書張經!此人撫定安南莫登庸,使其跣足歸降,又平定思恩(今天廣西平果縣一帶)九土司及瓊州黎亂!在蠻人中頗有威名!”

“嗯,那就這麼辦吧!”嘉靖滿意的點了點頭,原來當時思恩狼兵素來以勇悍善戰而聞名天下,號稱十出而九勝,明王朝時常調遣其出外征討,尤其以擅長使用藤牌標槍與藥弩而聞名。但這狼兵雖然彪悍善戰,但由於其本身是當地土司編練而成的地方武裝,朝廷對其管束手段不多,所以軍紀極差,有百姓懼狼兵甚於懼賊的說法。所以只有特別選派熟悉其情況,在土司中有威望的大臣統領方可使用,嚴嵩選用張經爲督撫大臣,實在是花了一番心思。

臺灣,竹塹。

地上到處是松針與被海風吹落的樹葉,彷彿一層綠色的地毯,爲雨水浸透。落葉在村民腳下咯吱咯吱作響,每個人都埋頭做着事,他們削尖竹枝木棍,然後用火將其烤硬,插在村外壕溝內側,一填補竹塹的空缺,兩天前經過的一場颱風將村子外面的刺竹圍牆幾乎一掃而空,當地土著稱這種刺竹圍牆爲竹塹,這種尖利多刺的植物長在一起十分緊密,不要說人,就算一隻兔子也鑽不進去。無論是土著還是從福建過來的移民,都喜歡用這種竹塹作爲村子的防禦工事,抵禦敵人的侵襲,因此從福建渡海而來的漢人便給這裡起了這個名字。

第四百五十七章分歧第三百六十六章掃蕩1第十八掌寶圖第一百五十一章借錢1第四百二十二章條件第兩百六十二章合戰3第二十二章人的本質第四百五十九章叛逆第一百七十六章揣測第四十六章兩岸第一百一十五章奧秘第兩百零三章宴請第七百七十章 傳承第二十九章選拔上第一百七十五章底線第三百一十一章拉攏第一百一十二章先登第一百三十二章協議第兩百九十四章糅合第十一章要賬上第一百三十一章戰後第五章摧毀第一百五十五章勾心鬥角第一百八十四章封賞第一百三十二章協議第三十章戒指第三百三十六章貨幣3第兩百二十二章出征前中第一百一十四章雜交第三百八十一章覺慶第七十九章伏擊下第兩百七十三章朝敵1第一百九十二章引而不發第兩百四十一章苟活第九十五章不可忍第二十八章無意槍第兩百二十一章出征前上第十一章要賬上第四百一十九章天魔第三百六十九章掃蕩4第三百一十三章長慶之死第二十六章偶遇中第四百二十二章條件第三百三十五章貨幣2第兩百三十七章前夕第四百四十一章同盟第八十三章絕望第兩百零五章公田私田第一百八十三章回鄉第一百四十三章賜名第兩百八十章縉紳們第兩百零七章鬆永久秀第七十九章底細第一百八十六章貓兒第四十章出使第一百四十四章羈旅1第一百一十五章奧秘第三百八十二章重逢第兩百六十二章來信4第四十三章交易中第兩百四十六章社會關係第一百四十七章交鋒第八章密談第三百五十五章贈人第六十五章約定第四百一十三章佐吉第一百四十八章羈旅5第三百八十四章津島第四百一十四章易幟第四百七十章保險上第一百七十八章報復第九十九章心服第兩百零四章公債與新軍4第七百六十五章 條約第一百一十三章降伏第一百一十五章學徒第四百零九章僧徒第六十二章拖延第七十三章比試下第一百零一章接觸上第兩百章招標下第一百六十九章遊覽第八章攬活第三百四十四章興福寺第七百六十八章 宴會1第四百四十四章耀武第一百四十一章不速之客5第四百六十四章談判第一百二十三章嚴嵩第兩百八十三章縉紳們4第三百七十六章密談2第三百八十二章重逢第七十章赴宴第十章退讓第兩百五十七章去信第四十九章初戰第兩百六十二章來信4第七十五章戰前第兩百二十三章價值一國的賞賜1第兩百三十一章開眼界
第四百五十七章分歧第三百六十六章掃蕩1第十八掌寶圖第一百五十一章借錢1第四百二十二章條件第兩百六十二章合戰3第二十二章人的本質第四百五十九章叛逆第一百七十六章揣測第四十六章兩岸第一百一十五章奧秘第兩百零三章宴請第七百七十章 傳承第二十九章選拔上第一百七十五章底線第三百一十一章拉攏第一百一十二章先登第一百三十二章協議第兩百九十四章糅合第十一章要賬上第一百三十一章戰後第五章摧毀第一百五十五章勾心鬥角第一百八十四章封賞第一百三十二章協議第三十章戒指第三百三十六章貨幣3第兩百二十二章出征前中第一百一十四章雜交第三百八十一章覺慶第七十九章伏擊下第兩百七十三章朝敵1第一百九十二章引而不發第兩百四十一章苟活第九十五章不可忍第二十八章無意槍第兩百二十一章出征前上第十一章要賬上第四百一十九章天魔第三百六十九章掃蕩4第三百一十三章長慶之死第二十六章偶遇中第四百二十二章條件第三百三十五章貨幣2第兩百三十七章前夕第四百四十一章同盟第八十三章絕望第兩百零五章公田私田第一百八十三章回鄉第一百四十三章賜名第兩百八十章縉紳們第兩百零七章鬆永久秀第七十九章底細第一百八十六章貓兒第四十章出使第一百四十四章羈旅1第一百一十五章奧秘第三百八十二章重逢第兩百六十二章來信4第四十三章交易中第兩百四十六章社會關係第一百四十七章交鋒第八章密談第三百五十五章贈人第六十五章約定第四百一十三章佐吉第一百四十八章羈旅5第三百八十四章津島第四百一十四章易幟第四百七十章保險上第一百七十八章報復第九十九章心服第兩百零四章公債與新軍4第七百六十五章 條約第一百一十三章降伏第一百一十五章學徒第四百零九章僧徒第六十二章拖延第七十三章比試下第一百零一章接觸上第兩百章招標下第一百六十九章遊覽第八章攬活第三百四十四章興福寺第七百六十八章 宴會1第四百四十四章耀武第一百四十一章不速之客5第四百六十四章談判第一百二十三章嚴嵩第兩百八十三章縉紳們4第三百七十六章密談2第三百八十二章重逢第七十章赴宴第十章退讓第兩百五十七章去信第四十九章初戰第兩百六十二章來信4第七十五章戰前第兩百二十三章價值一國的賞賜1第兩百三十一章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