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垂拱四年,鶴鳴山上隱約有一處道觀,看似陳舊不堪。那道觀門口兩處圍牆早就飽經風霜,處處可見碧綠的青苔。在道觀門口,往上一看,便可見“忘心觀”三個字。忘心觀裡住着一位老道士,他的頭髮和鬍子早已花白,額頭上的皺紋向人們訴說着他的風霜。他終日額頭緊緊的皺着,時常唸叨:“忘心之道,代代相傳,有此起點,無此終點。”他就是這個道觀的創始人,忘心觀第一代掌門。其實他也不是道士,他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曾是隋朝皇帝,後放棄皇位,讓朝李淵,才得以讓李淵成爲皇帝,他叫楊暕。
忘心觀一直以學習楊暕所創的忘心道爲主。忘心觀受少林寺允許,每日都以少林易筋經養身悟道。楊暕創立忘心道後不問世事,因此他創立的忘心道並不那麼出名,但忘心道之學說讓很多心靈深入迷途的人重歸光明大道。
楊暕的結拜好友,唐朝已故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孫女,李易姝戀上當地縣官的兒子湯榮華,那時他們在鬧市中相遇,縣官的兒子是父親安排的衙役,其目的是爲了兒子學到經驗功成名就。可後來撞到當時不可一世的兵部尚書胡琳的下屬正在以增稅爲由收刮民脂民膏,於是兩人大吵起來,上去與當時徵稅的士卒爭吵起來,後在人羣中與李易姝雙眼交匯,兩情相悅。
李易姝長的不高,略顯得一些胖。鼻子不挺,兩眼又大又圓,成八字眉,眉毛看起來也有些修長。她身穿一身白色的衣服,髮飾也比較簡單,頭髮批落在腦後,看起來也並不是很長,簡簡單單的,看起來就像個普通人。但她就是這樣,雖然高貴無比,但從來不因貴而嬌。
湯榮華又高又瘦,還長期穿個衙役服,他要穿個衙役衣服還好,他要是換上平時那身深藍色書生樣的衣服,可真是又髒又舊,最重要的是,這小子總是反應慢,給人傻乎乎的感覺。可是呢,這位公主大小姐就是喜歡這窮小子,一旦喜歡了,還管他窮與富、帥與醜?
李易姝那時也被他的俠義行爲深深感動,於是兩人從縣官兒子說了一句:“你還好嗎?”成爲好友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發下山盟海誓。隨之被忘心觀道長楊暕知道,將李易姝叫到衆弟子面前,勸其放棄戀情。
“爺爺,我沒做錯,難道我喜歡榮華是罪嗎?”
“愛恨均是空無,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愛,真愛因執迷而生,始於人,你是沒有錯,幹爺爺只是希望你放下心中糾結,尋找你自己真正的世界。”
щшш ⊙тtkan ⊙¢O
“我真正的世界就是永遠和榮華在一起,永不分離。爺爺,你也經歷過這般痛楚,也經歷了那麼多年,難道你對於這個的理解還不如你的幹孫女嗎?”
“世上本無天地之分,無黑白之分,無愛恨之分,無理解與不理解之分。你現在還不明白忘心之道,是因爲你還沒有徹底的經歷。趁你還沒有深入太多,留在這裡哪也別去,放下心中的執念,去領悟忘心的真諦吧。”
“幹爺爺,我知道無論我說什麼都沒用,我只有一個請求,讓我下山,讓我永遠和榮華在一起!”
“你真的執念如此?”
“對,並且義無反顧。這是我一定要做的事!”
“好吧,既然你一定要執念如此,你就下山去經歷一番。不過,在沒有領悟忘心道之前不可再回到道觀。”
“真的嗎?謝謝爺爺!”
“不用謝我,這是你註定需要經歷的事情。”
“那我走了,爺爺!”
“去吧。”
其實,忘心觀的弟子們都很不解。好好的一對鴛鴦,成全豈不是比拆散好?其中大弟子若悟大膽前去詢問:
“師傅,若悟不明白,忘心道,就是不能有情、不能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嗎?難道,人不可以擁有無盡的執念嗎?”
若悟很年輕,是忘心觀建觀以來最年輕的弟子之一,因幾度失意最早拜入楊暕門下。若悟長得眉清目秀,生得一對劍眉,眼睛不算大,鼻子挺拔,整個一帥小夥。
師傅聽了後,眼睛往下看了看,似乎是在思考着什麼,又或許是在回憶,然後就對若悟說道:“爲師也是從最痛苦的執念中領悟到了忘心之道。其實世上根本沒有愛與執念。愛也是一種不愛,反過來不愛也是另一種愛,因而沒有執念其實也是一種執念,陰陽雖然分開,但他們總是在世間混淆之中。因此,倘若不執念,就可以避免走過執念中需要痛苦經歷的部分,成爲一個能夠控制‘是與否’的人,卻沒有失去執念的本身。可是,她要懂得忘心,卻仍然必須要去經歷,所以我才同意他下山,這就是忘心的痛處。”
若悟聽了似懂非懂,問道“師傅,我不明白啊,爲什麼你不讓我們下山去經歷呢,而一味的讓我們留在這裡悟道。到底經歷了和不經歷有什麼不同?”
師傅再次解釋到:“經歷後,對忘心的理解就是大徹大悟。而不經歷,則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領悟不如自己親身體會的好,但學習中領悟就避免經歷人最痛苦的部分。對於經歷一部分的人來說,繼續經歷是最好的事。你們都是來修心的,沒有經歷過,就可避免經歷這種揪心之痛,去領悟忘心。你們暫時不明白,是因爲你們不知道拿什麼去忘。”
“師傅,那你又經歷了什麼?”
“爲師告訴你們一件幾十年前的事,講完了,你們或許就能參透其中一些道理,平時,我是不願多說的,這次姑且就都告訴你們吧。那時候,皇帝暴政,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