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章 張超北上

九嶷山。

萌渚嶺關。

兩峰夾峙,一座接天之城。或者說,這其實是由數座城堡組成的九連城。

李績默默的立在關下,駐馬山坡,遠遠迎風眺望。

五月的陽光有些刺眼,也有些火辣。這是嶺南的陽光,雖然他現在還在嶺北,但氣候卻已經比中原炎熱的多。

觀軍容使李大恩策馬飛馳而來,後面是他的監軍衛隊。

“大帥,爲何遲遲不肯下令進攻?”

李大恩語氣很不善。

“進攻?”李績頭也沒回一下,“在這座雄關面前,我們就如狗咬刺蝟,根本無從下嘴。在沒有找到好的進攻方案之前,進攻就是送死。已經有一千多將士戰死這片山嶺,還傷了一千餘。我不想讓那些年青的戰士,白白送死。”

“是嗎,究竟找不到好的進攻方略,還是你李績根本不願意找?我看你是在故意拖延時間,你瀆職!”

李大恩怒指李績。

觀軍容使,就是監軍。他的職責,就是監督軍事,這和都督軍事不同。都督軍事是主將,監督軍事只是監軍。但他這個擔任監督軍事的宦官,代表的卻是皇帝。

皇帝不希望李績有通敵甚至縱敵行爲,皇帝也希望大軍能早日攻入嶺南,收復廣州。

而如今李績這些天的行爲,卻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他已經懷疑李績暗通太子。

“李績,開戰的前一天,你送書叛軍,要求陣前單獨會面張仲堅。你們究竟說了什麼,你是不是與他暗自商量通敵之事?”

一身金甲的李績只是冷笑。

他身上的這金甲是李世民所賜,當年李淵也賜過他一身金甲。

他現在帥印,也是李世民親賜。

他身爲東郡王,樞密使,南征統帥。

現在一個宦官,卻在這裡指責他通敵,指責他瀆職,指責他不會打仗。

“李監軍也是曾隨陛下行走過軍中的,難道不知道,戰場之上,一句話能活萬人,卻也能葬送萬人?李監軍告訴某,面對這雄關險寨,我們要如何硬攻拿下此城?”

李大恩臉脹紅。

他確實在軍中呆過不假,但只是個服侍皇帝的內侍。哪裡懂什麼行軍佈陣,攻城掠地。哪怕他是個外行,也知道這關不好攻。

“陛下將帥印交給你,你堂堂兵神,莫要跟我說束手無策?你對的起陛下的信任嗎?”

李績冷笑。

“某曾進言,當發五路之軍,以泰山壓頂之勢進攻嶺南。迫使南軍分兵防守,讓其兵力分散。而朝廷憑軍力優勢,可各個擊破。”

“某也曾計劃待十萬大軍都集結於此,然後以火炮、弓弩爲掩護,以盾陣重甲爲前驅,一戰拿下此關。”

李績的兩個計劃,都算是針對萌渚嶺的實際情況做出的對策。可惜,李世民都沒答應,他要速戰速決。

結果就是,李績現在頓兵強關之下。

“再給我十天時間,待火炮、彈藥以及箭矢和後續部隊到來後,我再展開強攻。”

“十天?”李大恩問。

“十天!”

“好,那咱家就再給李帥十天時間。十天之後,若再拿不下萌渚嶺,可就別怪咱家不留情面,向陛下參奏。”

······

茫茫大海。

碧海藍天。

五月落梅風,爲信風。在以往航海技術還不夠的時候,信風是海洋航行必須依靠的。許多商船要等上一年,才能等來信風南下。

不過如今,雖是五月,刮的是東南信風。可張超去依然率領着自己的艦隊,在廣州港揚帆北上。

逆風一樣可以航行。

雙臂環抱,張超站立在旗艦的甲板上。

他身後,是留守朝廷的內閣成員們。

當李績與張仲堅、崔琰在九嶷山對峙僵持之時,誰都料不到。

張超居然率着一支龐大艦隊,帶着太子和內閣,還有整個監國朝廷,悄然北上。

朝廷調集的水師正集結於杭州灣,準備南下廣州。

他們還在集結準備之中。

張超卻已經帶着艦隊從廣州出發,目標正是杭州灣。

那支水師只是目標之一,張超的目標是杭州,是浙江。甚至,下一步還是江南和江東、淮南、淮北。

張超準備奪取東南,奪取江淮,奪取整個沿海地帶。

沒有必要一直等着皇帝來攻。

他們也一樣可以反攻北伐。

北前沒急着北伐,那是要穩定嶺南。如今嶺南已經穩固,各方都團結了起來。現在,正是乘風破浪,揚帆北伐之時。

“大唐有八十萬大軍。”馬周站在李超身旁,看着碧海藍天下那一羣羣的海鷗,充滿着感慨。

“大唐本來還有幾千家邊疆土封臣領主,領主們也統領着數以萬計的騎士和幾十萬的民兵。但那又如何呢?”翰林院長楊師道嘆道。

兵多不一定就有用。

隋朝時,楊廣曾經也一樣兵多將廣,徵遼之時,更是徵召了一百一十萬大軍。隋本有六七十萬府兵,可最後他徵召的兵多達百餘萬。

然而呢?

隋二世而亡。

大唐的兵確實是多,可府兵制度,使得府兵其實並不能迅速的全部投入。皇帝的北衙禁軍雖爲常備軍,但也得守衛京畿,平時也只能出動小部分。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如今,這些兵,並不會有那麼多真正的願意爲皇帝衝鋒。

而且,皇帝也沒有那麼多錢糧可以出動更多的軍隊。

要不然,李績帶來的就不是十萬兵馬。

而水師也不會到現在,都還沒完成集結。

相比之下。

南軍現在實行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軍制。

在張超的推動之下,如今朝廷實行的是募兵制。這個軍制更類似於朝廷的北衙禁軍,但又有很大不同。

區別在於,張超推動的這個募兵制,真正的核心其實是職業軍官加職業士官,再加上義務兵組成。

每個二十一歲到三十歲的男子,都有義務參加徵兵體檢。一旦被選中,就需要服三年義務兵役。

這三年時間,他們被送入軍營,接受士官們的訓練,也會學習一些文化等。若是表現優秀,素質過硬,可以經過考覈之後,轉爲士官。

士官,纔是真正的職業軍人。從低到高爲下士、中士、上士,和四三二一軍士長。

士官在南軍中,擔任的是管事士兵、訓練士兵以及充當班組長的位置。

各級軍士長則擔任着各級軍官們的助手,屬於教頭、副職這樣的位置。

至於軍官,他們必須經由軍校培訓,然後從排連這樣的底層軍官做起,他們的任務就是作戰指揮。

訓練和管理規士官,作戰指揮歸軍官。

七級士官也各有任期,基本上是三到五年一任,如果不能晉升,頂多兩任之後就要退伍。張超並不贊成終身制的士兵軍官,認爲職務固定不變,既會影響各級的正常晉升,也容易整個整個士官軍官隊伍的穩定,容易產生兵油子等。

就連軍官也一樣是如此,一個軍校畢業生下到軍中從排長開始當起,一般任職三年,就能直接升連長,這幾乎是百分百升的。而連長任職三年後,也應當升爲更高。

張超還制訂了制度,軍官職務和軍銜匹配,這個軍銜不是原來的武散階,而是專門隸屬於軍官的,也沒有那麼多品階。

從少尉到上將。

除排級軍官外,每級職位對應一級軍銜,職務不變,則軍銜不變。上尉爲連長軍銜、少校爲副營長軍銜、中校爲營長軍銜、上校爲團長軍銜、准將爲副師長軍銜、少將爲師長軍銜、中將爲軍長軍銜、軍級以上爲上將、元帥。

這種職務軍銜制的最大好處就是等級清晰、平時利於管理、戰時便於指揮。南軍中講究等級分明,強調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以此保證軍隊管理和作戰的需求。

少尉晉升中尉率均爲100%,中尉晉升上尉率基本保持在98%,上尉至少校的平均晉升率爲90%,少校至上校的晉升機會逐級下降,將軍晉升完全遵守“退一進一”原則。

理論是,士官最高就晉升到一級軍士長,另外各個軍種兵種會特設總軍士長,做爲高級軍事顧問。

士官與軍官是兩個完全不互通的。

義務兵能升士官,但士官絕不可能升軍官。

軍官由軍校專門培養,甚至是從少年開始培訓。士官雖然也會進入士官學校進行培訓進修,但不會轉爲軍官。

士官是軍中的基石骨幹,而軍官是領頭羊。

至於士兵,三年一輪換,少量士兵晉升爲士官,餘者都返退伍回鄉。

三年在軍營期間,會有一些津貼。役滿退伍之後,除非遇戰事,否則不會再徵召第二次入伍。

每個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張超也希望這些在軍營裡鍛鍊了三年的年輕人,到了地方後,能夠成爲支持朝廷的主力。三年軍營生活,不但練武,也會教育他們文化,讓他們接受支持朝廷等的宣傳。

甚至還會教他們一些專業工作技能。

設計這一套募兵制,也是考慮到更長遠。

畢竟府兵制,其實有許多缺陷。戰亂年代,府兵制還是有不少優點的,但府兵制的缺點就是在統一年代,戰鬥力會迅速的下降,下降的會非常的厲害。

而建立一支終身制的禁軍常備軍,也一樣有許多缺點。比如宋代的募兵制,就是職業兵,但這種把兵當成職業的軍隊,其實也一樣容易戰鬥力迅速的降低。

一支軍隊最重要的還是指揮的軍官和骨幹的士官,所以張超才選擇用軍校培養軍官,以士兵中選拔士官。

擁有一個專業和精銳的軍官和士官階層,朝廷軍隊的戰鬥力能夠一直保持。而士兵使用義務兵制,則讓養兵費用大大降低。

三年換一批新兵,也能讓軍隊保持着強盛的戰鬥力,以及良好的風氣。

雖然這種兵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張超認爲,這種兵制更能適應以後的大唐。

新軍制在廣州的內閣會議上討論後通過,然後拿到了議會兩院諮詢,也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最終,由太子下詔,正式通過了這個新軍制。

現在,南軍的軍隊已經完成了整編。

基本上是按這個制度架構的。

廣州軍校也已經建立起來,另外還有欽州士官學院,廣州海軍學院等也紛紛建立起來。

軍官們也都授予了軍銜,使之與軍職相符。

南軍中的水師,也正式更名爲大唐監國朝廷海軍。

樞密院下設有陸軍部和海軍部。

這是海軍成立後的第一次正式出征。

陸軍有多個集團軍,而海軍也設立了數個艦隊。

“等拿下杭州灣,我們就能再添一個東海艦隊了!”張超望着北方,微笑着說道。

第1003章 爲虎作倀第514章 郎有情妾有意第651章 屠城第1161章 玉人何處教吹簫第189章 不務正業第三十五章 部曲第522章 雙生第281章 張超的三把尖刀第九十一章 秦王第786章 鐵血宰相李文遠第七十三章 按規矩做事第1313章 元寶第486章 金狼第十八章 長安長安第1105章 既得隴復望蜀第1121章 暴風雨第二十八章 霸王約第419章 磨刀霍霍第1499章 李治第二十章 秦叔寶第1189章 衣錦還鄉第1241章 不見硝煙的戰場第1212章 武媚娘、李治第662章 撞破第524章 太平郎、承平郎、夏花娘第479章 推心置腹第501章 以和爲貴第1577章 二皇子第165章 酒後第245章 僞君子第242章 被遺忘第918章 藩王第575章 啪啪啪啪啪!第1523章 大哥不是白叫的第956章第251章 拜年第1091章 剪髮文身,錯臂左衽第八百零一章 英雄不問出身第1186章 退位禪讓第331章 去洮州第1117章 太子出走第1557章 此生不悔入華夏第316章 隴西城頭豎起了白旗第653章 夜郎第1212章 武媚娘、李治第981章 受驚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不自禁第261章 免費第1058章 唯有江山不可共享第282章 奪儲還是篡位第911章第517章 皇帝也得交手續費第1357章 登臨第1135章 天命還是巧合第八十九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五十七章 浸豬籠第1535章 世風日下第1148章 御口欽定第836章 神機營第933章第612章 李超的金字招牌第924章 爲逍遙傲狂萬賞加更!第1222章 清君側第884章 夜襲第293章 平陽公主的禮物第1110章 捨命陪君子第1197章 第一輪交鋒第734章 四十萬鐵騎南下第364章 生不懼張文遠,死不畏閻羅王第1304章 擦槍走火第873章 叩宮門第1170章 李超憑什麼第1263章 張若華第1305章 反噬第657章 中秋第97章 現在反悔還來的及第299章 平陽中箭第513章 蕭皇后第680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第1451章 皇帝采邑第454章 龍武--封地第1342章 背叛第890章 七進七出第1249章 暴君第810章 朕知道了第1510章 江山如此多嬌第1189章 衣錦還鄉第839章 奪兵權第402章 立你爲太子第1017章 擁兵自重第1340章 我不是楊廣第1565章 李世民西征第447章 頡利又搞事第1075章 好漢不提當年勇第715章 吃醋第1073章 放虎歸山第1584章 承乾和長孫無忌知道嗎第422章 三十六將第627章 劊子手第821章 獨釣寒江雪
第1003章 爲虎作倀第514章 郎有情妾有意第651章 屠城第1161章 玉人何處教吹簫第189章 不務正業第三十五章 部曲第522章 雙生第281章 張超的三把尖刀第九十一章 秦王第786章 鐵血宰相李文遠第七十三章 按規矩做事第1313章 元寶第486章 金狼第十八章 長安長安第1105章 既得隴復望蜀第1121章 暴風雨第二十八章 霸王約第419章 磨刀霍霍第1499章 李治第二十章 秦叔寶第1189章 衣錦還鄉第1241章 不見硝煙的戰場第1212章 武媚娘、李治第662章 撞破第524章 太平郎、承平郎、夏花娘第479章 推心置腹第501章 以和爲貴第1577章 二皇子第165章 酒後第245章 僞君子第242章 被遺忘第918章 藩王第575章 啪啪啪啪啪!第1523章 大哥不是白叫的第956章第251章 拜年第1091章 剪髮文身,錯臂左衽第八百零一章 英雄不問出身第1186章 退位禪讓第331章 去洮州第1117章 太子出走第1557章 此生不悔入華夏第316章 隴西城頭豎起了白旗第653章 夜郎第1212章 武媚娘、李治第981章 受驚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不自禁第261章 免費第1058章 唯有江山不可共享第282章 奪儲還是篡位第911章第517章 皇帝也得交手續費第1357章 登臨第1135章 天命還是巧合第八十九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五十七章 浸豬籠第1535章 世風日下第1148章 御口欽定第836章 神機營第933章第612章 李超的金字招牌第924章 爲逍遙傲狂萬賞加更!第1222章 清君側第884章 夜襲第293章 平陽公主的禮物第1110章 捨命陪君子第1197章 第一輪交鋒第734章 四十萬鐵騎南下第364章 生不懼張文遠,死不畏閻羅王第1304章 擦槍走火第873章 叩宮門第1170章 李超憑什麼第1263章 張若華第1305章 反噬第657章 中秋第97章 現在反悔還來的及第299章 平陽中箭第513章 蕭皇后第680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第1451章 皇帝采邑第454章 龍武--封地第1342章 背叛第890章 七進七出第1249章 暴君第810章 朕知道了第1510章 江山如此多嬌第1189章 衣錦還鄉第839章 奪兵權第402章 立你爲太子第1017章 擁兵自重第1340章 我不是楊廣第1565章 李世民西征第447章 頡利又搞事第1075章 好漢不提當年勇第715章 吃醋第1073章 放虎歸山第1584章 承乾和長孫無忌知道嗎第422章 三十六將第627章 劊子手第821章 獨釣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