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佛門命案

“滄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狄晴驚疑不定地問道。

李滄海沒有說話,他冰冷的眼神掃過大殿中的衆人。

這大殿之中,除了一衆僧侶之外,就是李滄海帶來之人。

“所有人都回到案發之前所站位置!”李滄海冷漠的說道。

衆人一臉茫然,但也都按照李滄海命令行事,站回了之前所站方位。

李滄海掃了眼衆人,思緒回到案發之時。

當時,大雄寶殿突然陷入一片黑暗,就在那一瞬間,李滄海忽然瞥見一抹亮光閃過。

緊接着李滄海只覺得身前閃過一道身影,隨即便是一聲悶哼,待外面亮光傳來,齊心已經腹部中刀。

很明顯,有人是在刺殺他,若非齊心替他擋刀,躺在這裡的可就是他了。

而整個過程,不過一眨眼的功夫。

由此可以看出,兇手必定在這大雄寶殿之中。

他讓衆人回到自己所站之處,就是爲了觀察誰能夠在如此短的距離行兇。

二十名僧衆位於大殿兩側,他們距離較遠,不太可能行兇。

而齊心、懼名以及老主持則是站在他右後方,且相隔數丈距離,似乎也不太可能行兇。

齊心和懼名兩人幾次三番救他性命,自是不會行刺於他。

老主持年邁,走路都極爲困難,更遑論越過數丈距離行兇了。

剩下的狄晴,呂季同就更加不可能對他出手。

兇手,彷彿一陣風,在行兇之後,又瞬間消失。

想到風,李滄海忽然回想起來,在寶殿黑下來的瞬間,一陣勁風吹滅了佛前長明燈。

他忙看向長明燈,長明燈位於蓮臺周圍,共有七盞。

而長明燈丈許半徑之內,並無人站立。

就算是距離長明燈最近的李滄海,也在丈許之外,而能夠在這個距離使勁風吹滅長明燈,足以說明兇手有着極爲高深的武功。

“主持大師,敢問貴寺僧衆可有習武?”李滄海問道。

老主持神色哀傷地搖了搖頭,用蒼老的聲音說道:“阿彌陀佛,回王爺,本寺效仿天朝少林,講究禪武合一,確實有習武,不過武僧數量卻是極少。”

“這些僧衆皆有習武?”李滄海用下巴指了指大殿內的衆僧。

老主持搖了搖頭,說道:“今日無遮大會,爲防止意外發生,所有武僧都在寺內巡視,殿內僧衆皆不會武功。”

“會不會有僧衆在入寺之前就會武功,只是沒有告訴你呢?”狄晴插嘴說道。

老主持愣了一下,搖頭道:“這個……卻是不知。”

李滄海眉頭頓時皺了起來,從兇手的行兇手段來看,兇手必定是身懷上乘武功之人,而且對時機的把握也極爲精準。

大殿內的這些原本不可能行兇的人,也又都有了嫌疑。

而最讓李滄海不解的是,兇手是如何將時機把握的如此精準的?

從兇手行兇的手法來看,不難看出,兇手一直在等待大殿陷入黑暗的那一瞬間。

也就是說,這是一起經過精心謀劃的刺殺。

李滄海讓衆人留在殿內,自己則來到了殿門處。

大雄寶殿有三扇門,外加幾扇窗戶,所有的門窗頂上都掛着竹簾。

這些本無甚異常,但所有的竹簾卻在同一時間全部落下,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李滄海看着那些竹簾,陷入了沉思之中。

這些竹簾都沒有被綁住,彷彿只是被隨意的搭放在門窗頂上。

李滄海檢查了一下竹簾,他發現所有門窗的竹簾中間都鑲着一塊拇指大小的鐵塊。

“奇怪,這竹簾怎麼會鑲着鐵塊?”李滄海雙手抱胸,他自言自語了一會之後,隨即命人搬來梯子,而後爬到了門窗上查看了起來。

片刻過後,在門窗上掛着的竹簾橫軸上,他找到了一小片的鐵片。

李滄海想了想之後,隨即將竹簾捲起,竟然發現竹簾在捲起之時,小小的鐵塊正好能夠支撐住整個竹簾搭在橫軸之上。

“我記得,當時是在鐘聲響起之後,所有的竹簾才全部落下。鐘聲,鐵塊,竹簾……。”李滄海低頭沉思了起來。

忽然,他腦海之中閃過一道靈光,整個人猛地跳了起來。

“原來如此!兇手就是利用這個方法將所有的竹簾放下。這麼說來的話,兇手的心思還真是縝密啊!”李滄海眯着眼睛,自言自語地道。

就在這時,呂季同匆匆跑進了大殿。

他掃了眼衆人,隨即朝着李滄海走去,而後在他耳邊嘀咕了起來。

李滄海聽完之後,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讓所有人在殿內守候,不許任何人離開之後,李滄海和呂季同就轉身離開了大雄寶殿。

後院放生池附近的一塊菜地,幾名士兵肅然而立,似乎在看守着什麼,見李滄海前來,紛紛行禮。

李滄海徑直朝着士兵看守之處走去,來到那塊空地,李滄海便看到一具無頭屍體。

“呂兄,這屍體你是如何發現的?”李滄海皺眉問道。

“發現屍體者並非是我們,而是那兩名僧人。”呂季同指了指不遠處兩名渾身發抖的僧人說道。

李滄海看了眼瑟瑟發抖的僧人,命人將他們帶了過來,問道:“怎麼回事?”

其中一名年輕僧人哆哆嗦嗦地道:“回王爺,每次無遮大會,寺內都會做齋飯供養諸位施主,此番小僧二人前來採摘寒葉菜,不想竟挖出了一具屍體。”

“大人,怎麼會有人在行兇之後,把屍體埋在寺院中的?”呂季同不解地說道。

李滄海沒有說話,而是直接蹲了下去,仔細檢查起了屍體。

“死者爲男性,身材矮小,皮膚多有褶皺,年齡已過花甲。死亡時間應該在三天以上,身上無其他傷痕,看來是被利器砍頭而死。”李滄海說道。

“會不會是前來進香之人得罪了這寺內和尚,才被這寺內和尚給殺了?”呂季同猜測道。

兩名僧人聞言,忙搖頭道:“這不可能!寺內僧衆皆是一心向佛,從未與香客發生過沖突,絕不會是寺內中人所爲。”

李滄海拿起死者的右手,仔細看了看,忽然說道:“死者是一名僧人,而且是一名老僧。”(。)

第502章 銅鎖第779章 生死有命第760章 盜墓第760章 盜墓第380章 難啃的骨頭第85章 各懷鬼胎第748章 捉拿疑犯第4章 血色腳印第206章 所謂‘半仙’第719章 永陽棺材鋪第714章 遷墳第223章 升堂!第452章 火燒蜈蚣嶺第638章 錦盒雙生藏機密第222章 另有隱情第662章 不會撒謊第204章 怪力亂神第648章 小妹走失第197章 兇器線索第568章 棋子第525章 十二金仙第530章 甕城捉鱉第267章 設計抓捕第249章 解救第624章 報國寺第737章 探查現場第588章 繼位詔書第766章 尋找皇陵第631章 班師回朝惹衆議第321章 拼死一擊第59章 半幅畫卷第115章 香消玉殞第543章 審理第496章 重陽廟會第125章 爲官不仁第25章 疑點重重第768章 秦朝遺民第504章 水墨證據第48章 意外發現第256章 嚴刑第737章 探查現場第329章 劫牢第62章 逆鱗玄武第219章 圍追堵截第74章 古篆佈局第94章 佛像隱藏寶第546章 奉旨出征第340章 對決第760章 盜墓第778章 石龍驚天第657章 嫁禍第361章 遭遇阻攔第745章 頭緒第418章 完勝!第715章 意料之外第473章 謎之密室第629章 證道菩提第103章 出其不意第610章 決戰三江!第571章 新羅王城第705章 心有愧疚第468章 命案說來就來第214章 不速之客第190章 李代桃僵第768章 秦朝遺民第581章 洗塵宴第26章 酒後第528章 氣定神閒第437章 發瘋海賊第779章 生死有命第214章 不速之客第232章 死者身份第718章 當年舊事第535章 一網打盡第130章 惡僕認罪第629章 證道菩提第39章 花和尚?第363章 覲見第633章 封侯拜相慰辛勞第706章 焚燒痕跡第570章 突襲第573章 貓捉老鼠第23章 假借神靈第656章 大慈恩寺第209章 我想靜靜第219章 圍追堵截第496章 重陽廟會第647章 夤夜奪寶第418章 完勝!第138章 救命靈藥第40章 陰陽雙蠱第463章 白鵝之冤第25章 疑點重重第784章 覆命第629章 證道菩提第489章 兩個和尚第29章 冒牌縣令第359章 八卦之主第714章 遷墳第517章 亮明身份
第502章 銅鎖第779章 生死有命第760章 盜墓第760章 盜墓第380章 難啃的骨頭第85章 各懷鬼胎第748章 捉拿疑犯第4章 血色腳印第206章 所謂‘半仙’第719章 永陽棺材鋪第714章 遷墳第223章 升堂!第452章 火燒蜈蚣嶺第638章 錦盒雙生藏機密第222章 另有隱情第662章 不會撒謊第204章 怪力亂神第648章 小妹走失第197章 兇器線索第568章 棋子第525章 十二金仙第530章 甕城捉鱉第267章 設計抓捕第249章 解救第624章 報國寺第737章 探查現場第588章 繼位詔書第766章 尋找皇陵第631章 班師回朝惹衆議第321章 拼死一擊第59章 半幅畫卷第115章 香消玉殞第543章 審理第496章 重陽廟會第125章 爲官不仁第25章 疑點重重第768章 秦朝遺民第504章 水墨證據第48章 意外發現第256章 嚴刑第737章 探查現場第329章 劫牢第62章 逆鱗玄武第219章 圍追堵截第74章 古篆佈局第94章 佛像隱藏寶第546章 奉旨出征第340章 對決第760章 盜墓第778章 石龍驚天第657章 嫁禍第361章 遭遇阻攔第745章 頭緒第418章 完勝!第715章 意料之外第473章 謎之密室第629章 證道菩提第103章 出其不意第610章 決戰三江!第571章 新羅王城第705章 心有愧疚第468章 命案說來就來第214章 不速之客第190章 李代桃僵第768章 秦朝遺民第581章 洗塵宴第26章 酒後第528章 氣定神閒第437章 發瘋海賊第779章 生死有命第214章 不速之客第232章 死者身份第718章 當年舊事第535章 一網打盡第130章 惡僕認罪第629章 證道菩提第39章 花和尚?第363章 覲見第633章 封侯拜相慰辛勞第706章 焚燒痕跡第570章 突襲第573章 貓捉老鼠第23章 假借神靈第656章 大慈恩寺第209章 我想靜靜第219章 圍追堵截第496章 重陽廟會第647章 夤夜奪寶第418章 完勝!第138章 救命靈藥第40章 陰陽雙蠱第463章 白鵝之冤第25章 疑點重重第784章 覆命第629章 證道菩提第489章 兩個和尚第29章 冒牌縣令第359章 八卦之主第714章 遷墳第517章 亮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