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戰馬猶踏徵人骨

對於函可大師對其所提出來的,令其從襄陽府內主動撤兵一事,倒是讓這位長平公主不免感到有些爲難?旁的不說,襄陽府乃是處於咽喉要道。一旦自己若是帶着兵馬自襄陽府撤兵離開?恐怕身後的那座南明小朝廷,卻也就此再無任何屏障可以依賴?而對於那位初登大寶的弘光帝,長平公主對其倒是沒有什麼好看法。他是死是活,也與自己可謂是毫無關聯?就算其被八旗鐵騎給就地處死,長平公主對他也絕不會感到有任何痛心之處的。只是那南京城乃是六朝古都之所在,也是大明朝的陪都。一旦長平公主將襄陽府倒出來,致使與八旗鐵騎藉此時機而長驅直入,南京城很快也就會淪落在對方的鐵蹄之下。

而若是這樣一來,大明朝也算是徹底的交代了。也就等於斷送掉了中原百姓最後的一個執念和精神上的寄託,而那些依舊和大明軍校一同駐守在這南明小朝廷各處城池裡的百姓們,也定會受到一些牽連,而這纔是這位大明公主不忍見到的場景。可就算自己咬着牙死死堅守在襄陽府內?

對於自己而言,其背後並無有援兵可及時趕來,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且還得時刻都提防與背後的那座南明小朝廷,以防備與對方,在萬一趁着八旗鐵騎強攻襄陽府之時?他等在自己背後,來給自己以狠狠一擊?雖然這座襄陽府城牆高大且堅固異常,且在六面城門具都有千斤閘可用在緊急之時。而在每一座的城門洞裡面,左右各有一條足可藏下幾百名軍校的藏兵洞。只待萬一若是城門失守?即可自藏兵洞內殺出,將敵方兵馬給堵截在這窄窄的城門洞裡?更主要的,就是在這六座城門前面,還都各自有一個甕城,擋在了主城門的外面,成爲了一座外城門。同時還有一條十分寬闊的護城河,其寬度直可達到一百八十多米寬,環繞在其六座外城門之前,且襄陽城本身背靠高山,更使其易守難攻。只是時因冬季的來臨,護城河的冰面早就已然全都被凍上了。自然,也就起不到原來的攔擋作用。可就算如此,那八旗鐵騎若是想要將這座襄陽城給攻取下來?不付出一定的代價?卻也休想踏入城內來半步的?

而就是這麼一座險峻的城池,這位函可大師卻是建議自己將其給就此捨棄掉?這令長平公主的心中對此多少都有些不太痛快。若不是,因函可大師乃是從東北軍那面來的貴客的話?恐怕也早就被長平公主喝令與手下人,將其給轟出大殿外面一邊先涼快去?只是,因函可大師乃是被那個人所差派過來的。

俗語講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怎麼會令那個自己命中的冤家一時下不來臺?而在因此事而記恨上自己呢?而函可大師此番所言,也不可不說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就算長平公主不懂軍中的這些事情?可對於襄陽城眼下,究竟處於怎樣的一種情況下?她對此還是心知肚明的。如今的襄陽城,在失去了李自成的西安城做爲屏障以後,卻也就徹頭徹尾的淪落成爲一座真正的孤城。如果八旗兵馬-眼下前來攻襲襄陽城?

可以說襄陽城很有可能,會腹背同時受敵?對於那南明小朝廷,到底會不會趁着八旗軍前來攻打襄陽府的時候?爲了向多爾袞買好,而從背後給襄陽府狠狠-插上一刀子?畢竟這種事情誰都說不準的。不過以這弘光帝,再將長平公主騙到了他的地頭上以後。跟着想要將長平公主,給交到多爾袞的手中的那件事情上來看?弘光帝倒是很有可能,趁着八旗鐵騎進攻襄陽城的同時,在背後幫着八旗鐵騎,一同給襄陽城內的守軍以致命一擊?

而籍此去討的多爾袞的歡心?最終同意下來,和南明小朝廷劃江而治?畢竟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和能使自己好好生存下去相比?他人的一切,包括性命都是可以爲之犧牲掉的。當然,持有者等狹隘想法的人,也並不是很多的?可也並不能就說持這等想法的人不對?長平公主對函可大師的這個提議,一時未免感到有些讓其爲難不已?想了片刻之後,只得對其暫時推諉着道:“本宮也深知軍師此言,乃是爲我襄陽城內的軍民着想。只是,住在襄陽城內的這些老百姓們,一時半刻的難以從襄陽城內及時的遷移走了?而襄陽城也不失爲一座堅固的城池,本宮料想,應當足以擋住八旗鐵蹄的來襲?不過,爲了公平起見?本宮就讓大殿中的這羣文武們,一同來參議一下大師的這條提議?若是贊成大師此言的,多於不贊成離開襄陽府的人?那本宮就將答應軍師,即刻大帶領闔城人馬和百姓離開襄陽府,直接夠奔天津城去投奔東北軍如何?”長平公主說罷,卻是掃了一眼,此時站在大殿兩側的衆文武們。

函可大師對於長平公主眼下如此的猶疑不決,到也並沒有多說什麼?心中到也明白,長平公主能做到如今的這一切,與她一個,本是一直待在深宮內院的公主而言?卻已然算是很不錯的了。到也不去在過分的催促與其,僅僅是對着坐在上面的長平公主點了點頭,對其躬身施了一禮道:“老衲但尊公主之言,既然如此,那老衲暫且告退?待公主做出最終的決議之後?在令人知會與老衲一聲即可。”說完這幾句話之後,卻見長平公主微微點首,以示贊成他的此番言語。函可大師卻是轉過身,徑自帶着邋遢老道就此走下大殿而去。

而等函可大師離開大殿後不久,整座大殿之內,頓時就似開了鍋一般的熱鬧了起來?在文臣之中以馬士英爲首,卻是極力主張,長平公主當堅守在襄陽城內,且不得輕易的撤離半步?而在武將之內,卻是以左良玉爲首,極力贊成與函可大師所言,當立即從襄陽城這座,明顯已經變爲孤城的城池內撤兵離開?

只是,左良玉並不同意長平公主,帶領下轄人馬去投奔於東北軍?而是主張與長平公主當如弘光帝一般,最好也去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朝廷?當帶領人馬去攻佔下南雄和龍虎關,以作爲自己的一處基業之磐石。而後,再慢慢地吞併下來與之相鄰的土地?最終,將大明皇朝重新恢復起來?

而在大殿之內的這一場爭論,衆文武們足足的吵吵了一整天,卻最後也不曾決定下來?駐守與襄陽城內的明軍,到底該怎麼辦?令長平公主都不由感到,如今自己的頭,都要變作兩個大了一般?在退了朝殿之後,長平公主就將傅青主給找到了自己的書房之內,打算私下裡去聽一聽他的主張又是如何?

而傅青主自然是贊成與長平公主,立即從襄陽城內撤兵離開。至於內中原因?長平公主的心中對此卻是最爲清楚不過的。只是,傅青主雖然贊成與長平公主的撤兵。卻是主張與,當先令城內百姓們從襄陽城內全部都撤走。而後,在徐徐引兵離開此城?如此一來,可以保證襄陽城內的百姓們,安全無虞的離開這座城池?而不至於令其遭受到八旗鐵騎的追擊?對於傅青主的這番言辭,倒是頗得長平公主的心。

長平公主卻也就此拍板決定下來,當夜就責令與城內的軍校,將這個消息遍告於城內的百姓們。限期與城內的百姓們在三日之內,必須從襄陽城內遷移走?至於執意留在城內不肯搬走者?到也並不會就地對其致以重罪?只是明告與其,明軍在百姓們搬走之後,也會相繼跟着離開襄陽城的。

是夜,長平公主的這一道詔令,當即襄陽城內掀起一場波瀾。絕大多數的百姓們在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立刻就開始收拾東西,連夜就要逃奔出城外去?而也有不少的百姓,並不太相信,闖入襄陽城內的八旗軍會對自己怎麼樣的?對此持以觀望態度,打算暫時看一看風向再做定論?

最終,還不等到第三日的功夫,整座襄陽城內就已然是亂作了一團。至夜半五經天的時候,卻有不少的百姓們都擁擠到各個城門口處。紛紛吵嚷着,讓把守城門的大明官兵,立刻就將城門給打開?也好放這些百姓們一條生路去走。而當長平公主因爲聽見在宮外傳來的,這震動天地一般的吵鬧聲?不免一時花容失色,還以爲是八旗鐵騎已然攻進城內?而在聽到內侍的回稟之後?不免令長平公主心頭多少感到有些不悅。卻也立即吩咐下去,責令與把守城門的大明軍校,立即打開城門放這羣百姓們離去?

而那羣百姓們在離開襄陽城以後,卻是就地一鬨而散,各自投奔於自己已打算好前去投奔的地方。自然,也有不少的百姓們集結成羣,卻是奔着海邊方向而去?而長平公主到也話復前言,帶着手下的大明官兵在襄陽城內,又足足的駐守了五日光景。在聽到探馬對其回稟,有一路的八旗鐵騎,此時正已然朝着襄陽府城奔來之後?卻是當即傳下令去,責命與左良玉帶着手下全部的官兵,遍佈於襄陽城頭之上。先於那遠路奔襲而來的八旗鐵騎打上一場硬仗之後?在行撤出襄陽城外。對此道軍令,左良玉卻也是欣然領命而去。

左良玉到也真不愧大明的一員名將,足足的將來犯的八旗鐵騎,給擋在襄陽城下達有五日之長。而在此之前,長平公主卻已經和函可大師等人,先一步撤出襄陽城外去等着左良玉帶兵撤臨此處?而左良玉在八旗鐵騎又有兩支軍隊趕到了襄陽城下以後,對其又進行了一場,較爲頑強的抵抗之後,便趁着黑夜撤出襄陽城外。而左良玉及時撤出襄陽城,卻是責令與自己手下軍校們,紮下了不少的草人。

並給這些草人,全部都套上大明軍校的軍衣鎧甲。又在城頭上遍佈篝火和火把,使得城下的八旗鐵騎以爲,城內的守兵依舊堅守在城頭上面。便也好好地在城下紮下聯營,只等着天光大亮以後,在對襄陽城發起最終攻襲?而左良玉撤出襄陽城以後,就此和長平公主等人合兵一處。隨後,整隻兵馬卻是直奔武昌和九江而去。依着函可大師的指引,長平公主的兵馬穿過武昌和九江以後,在沿着長江邊一路趕奔淮河。最後,繞走天津城去和東北軍匯合?

只是令長平公主不曾料到的一點,卻是背後那支八旗鐵騎追來的速度,卻實在是有些夠快的?在長平公主帶着手下的兵馬,才走到武昌城附近的漢口,卻就此被多鐸手下的八旗鐵騎在背後給攆到。兩軍當即在漢口展開一場殊死的拼殺,而這場大戰纔打了不到一個時辰?大明官兵卻已然有些支持不住,只得是邊敗邊抵抗着。而長平公主此時卻也和函可大師等人,夾雜在敗兵之內,隨着一同撤往九江城。

左良玉最終不得不令一支大明官兵留下來,在自己人馬的背後給衆人來殿後。自己卻是保着長平公主什麼都不顧的,只是一路奔着九江狂奔而去。打算着,自己這支人馬一旦若是能奔到了,由南明小朝廷控制下的領土之內?大概,對方怎麼說也能容留與自己一時?讓自己這哨人馬稍稍喘息上一下?在繼續朝着前面去趕路。可左良玉打算的倒是不錯,只是其人馬才奔到了九江城跟前,八旗鐵騎卻已經在身後又一度的趕了上來。

而在這一次,卻是由多鐸親自統率着一隻八旗鐵騎,從左面繞過九江城,將左良玉和長平公主等人的去路給就此截斷。同時,另外一支的八旗兵馬,卻是在其背後將其退路亦是給就此堵住。如今左良玉和長平公主被八旗鐵騎給夾在了中間,逃逃不得,打卻又打不過,堵在自己面前的這兩支八旗兵馬?

第502章 暮雪紛紛連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第1011章 白羽風生貔虎噪,青溪路斷猩鼯泣第491章 布被秋宵夢覺遠,眼前萬里江山明第792章 風搖青蔓空餘馬,弓折霜寒半生死第1044章 莫嫌憔悴無知己,別有煙霞似弟兄第127章 混戰陳留第1185章 軍以伐謀非死戰,城破非以兵馬衆第1092章 放爾千山萬水身,野泉晴樹好爲鄰第154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第1100章 即將登隴人回首,雖是臨關馬顧羣第438章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第936章 蒼茫雲海遠航去,長風渡我幾萬裡第125章 大禍將至第59章 建城立業第919章 焚燒倭寇的城堡,海上長飄海狼旗第1246章 一葉浮萍歸大海第295章 暗 戰第592章 今古河山無定據,鐵馬金戈黃昏路第926章 我自橫刀向天笑,自留肝膽映日月第1091章 孤琴塵翳劍慵磨,自顧泥蟠欲奈何第719章 河廣傳聞一葦過, 胡危命在破竹中第284章 將 軍第1183章 積疊烏壘天西戍,仰望鷹姿塞上川第1395章 驟興馳霸亦何爲,家國共成千載悲第552章 東方日出啼早鴉, 城門人開掃落花第330章 一杯濁酒喜相逢第135章 情誼恩仇第9章 努爾哈赤第1193章 城內鉅變八旗遁,染指中原爭天下第467章 一事不煩二主第1212章 兩軍待決薩爾滸,密令調兵又臥底第592章 今古河山無定據,鐵馬金戈黃昏路第514章 大家風範一夫人,臨機決斷賽鬚眉第859章 萬箭齊發助守城,承疇善計卻入轂第611章 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第183章 擒賊自然先擒王,百戰方能出精兵第777章 鄭家有子名成功,馳騁東北尊真主第169章 疑雲叢生無從解,落花敗去無人憐第291章 冤 獄第970章 總兵府內醉幾場,不撞入天羅地網第159章 久不相逢喜合簪,相從未久又分襟。第1257章 殘月出林明劍戟,平沙隔水見牛羊第744章 雪虐風饕愈凜然, 老大徒傷未拂衣第347章 不 問第1271章 舊城冬幕隨雷動,玉壘韶光待賊平第615章 一番海角淒涼夢,旅雁孤雲半夜寒第316章 奪 將第729章 三軍齊動旌旗展,馬蹄齊馳揮刀斬第25章 紫禁皇城第698章 塞上風雲接胡城,兵戈不見老萊衣第68章 錦衣衛所第1383章 雄兵長驅鞮汗北,半空連旗下鹿塞第1354章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第253章 練 兵第289章 復 活第470章 小兵傳奇第308章 覆水難收第331章 兵鋒所指第1357章 日暮長堤更回首,一聲鄰笛舊山川第960章 公主下嫁慌城主,奉使虛隨八月槎第1157章 天垂大野雕盤草,月落孤城角嘯風第1252章 長平公主的隱秘,獵騎靜逢邊氣薄第299章 射天狼第712章 鼓角臨風悲壯哉,千里明月曜戈甲第855章 老將反中疑兵計,舊時月色今屬誰第519章 林表折橋明霽色,冰雪城中增暮寒第527章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第591章 沖天浩氣展虹霓,極目江山我爲雄第1104章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第798章 恍然驚散江空晚,未見斜陽芳草碧第1127章 眼前萬葉風聲利,枕下一山秋氣寒第296章 擒 狼第1408章 荒溝古水光如刀,刺豹淋血盛銀罌第1149章 槍刀軍馬無邊岸,重門日暮雨紛紛第一千三百三十五 院內刀光照寒月已共前鋒鬥豪智第336章 另立山頭第1370章 明朝騎馬搖鞭去,劍閣迢迢夢想間第545章 零落殘紅倍黯然, 雙垂別淚古城邊第58章 孤山要塞第1271章 舊城冬幕隨雷動,玉壘韶光待賊平第914章 明知不敵尋機退,倭寇海島宣歸主第984章 尚想霓旌千騎至,男兒到死心如鐵第1387章 軍中暮角迎風急,弓刀千隊鐵衣鳴第881章 洋河春色來天地, 故壘浮雲變古今第1173章 夜半商船出寨去,水雷密佈斷生機第955章 京城危難闖王興,北調兵馬平敵患第335章 活趙雲第920章 斬盡誅絕不留俘,萬戶千門成野草第1209章 盡目山川去何歲,眼前霜露幾逢秋第1360章 一劍薊北三千里,矚目關西二十年第741章 人自傷心水自流, 逢君匹馬穆陵路第1176章 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第554章 草木歲月孤城晚, 關河霜雪自來清第711章 自有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天下第697章 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眠第368章 義放敵將第818章 贈送火炮東北軍,分道揚鑣各自去第750章 鐵馬蒙氈破村中,猶寒欲雪暮春遲第1085章 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第389章 馬嘯西風
第502章 暮雪紛紛連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第1011章 白羽風生貔虎噪,青溪路斷猩鼯泣第491章 布被秋宵夢覺遠,眼前萬里江山明第792章 風搖青蔓空餘馬,弓折霜寒半生死第1044章 莫嫌憔悴無知己,別有煙霞似弟兄第127章 混戰陳留第1185章 軍以伐謀非死戰,城破非以兵馬衆第1092章 放爾千山萬水身,野泉晴樹好爲鄰第154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第1100章 即將登隴人回首,雖是臨關馬顧羣第438章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第936章 蒼茫雲海遠航去,長風渡我幾萬裡第125章 大禍將至第59章 建城立業第919章 焚燒倭寇的城堡,海上長飄海狼旗第1246章 一葉浮萍歸大海第295章 暗 戰第592章 今古河山無定據,鐵馬金戈黃昏路第926章 我自橫刀向天笑,自留肝膽映日月第1091章 孤琴塵翳劍慵磨,自顧泥蟠欲奈何第719章 河廣傳聞一葦過, 胡危命在破竹中第284章 將 軍第1183章 積疊烏壘天西戍,仰望鷹姿塞上川第1395章 驟興馳霸亦何爲,家國共成千載悲第552章 東方日出啼早鴉, 城門人開掃落花第330章 一杯濁酒喜相逢第135章 情誼恩仇第9章 努爾哈赤第1193章 城內鉅變八旗遁,染指中原爭天下第467章 一事不煩二主第1212章 兩軍待決薩爾滸,密令調兵又臥底第592章 今古河山無定據,鐵馬金戈黃昏路第514章 大家風範一夫人,臨機決斷賽鬚眉第859章 萬箭齊發助守城,承疇善計卻入轂第611章 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第183章 擒賊自然先擒王,百戰方能出精兵第777章 鄭家有子名成功,馳騁東北尊真主第169章 疑雲叢生無從解,落花敗去無人憐第291章 冤 獄第970章 總兵府內醉幾場,不撞入天羅地網第159章 久不相逢喜合簪,相從未久又分襟。第1257章 殘月出林明劍戟,平沙隔水見牛羊第744章 雪虐風饕愈凜然, 老大徒傷未拂衣第347章 不 問第1271章 舊城冬幕隨雷動,玉壘韶光待賊平第615章 一番海角淒涼夢,旅雁孤雲半夜寒第316章 奪 將第729章 三軍齊動旌旗展,馬蹄齊馳揮刀斬第25章 紫禁皇城第698章 塞上風雲接胡城,兵戈不見老萊衣第68章 錦衣衛所第1383章 雄兵長驅鞮汗北,半空連旗下鹿塞第1354章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第253章 練 兵第289章 復 活第470章 小兵傳奇第308章 覆水難收第331章 兵鋒所指第1357章 日暮長堤更回首,一聲鄰笛舊山川第960章 公主下嫁慌城主,奉使虛隨八月槎第1157章 天垂大野雕盤草,月落孤城角嘯風第1252章 長平公主的隱秘,獵騎靜逢邊氣薄第299章 射天狼第712章 鼓角臨風悲壯哉,千里明月曜戈甲第855章 老將反中疑兵計,舊時月色今屬誰第519章 林表折橋明霽色,冰雪城中增暮寒第527章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第591章 沖天浩氣展虹霓,極目江山我爲雄第1104章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第798章 恍然驚散江空晚,未見斜陽芳草碧第1127章 眼前萬葉風聲利,枕下一山秋氣寒第296章 擒 狼第1408章 荒溝古水光如刀,刺豹淋血盛銀罌第1149章 槍刀軍馬無邊岸,重門日暮雨紛紛第一千三百三十五 院內刀光照寒月已共前鋒鬥豪智第336章 另立山頭第1370章 明朝騎馬搖鞭去,劍閣迢迢夢想間第545章 零落殘紅倍黯然, 雙垂別淚古城邊第58章 孤山要塞第1271章 舊城冬幕隨雷動,玉壘韶光待賊平第914章 明知不敵尋機退,倭寇海島宣歸主第984章 尚想霓旌千騎至,男兒到死心如鐵第1387章 軍中暮角迎風急,弓刀千隊鐵衣鳴第881章 洋河春色來天地, 故壘浮雲變古今第1173章 夜半商船出寨去,水雷密佈斷生機第955章 京城危難闖王興,北調兵馬平敵患第335章 活趙雲第920章 斬盡誅絕不留俘,萬戶千門成野草第1209章 盡目山川去何歲,眼前霜露幾逢秋第1360章 一劍薊北三千里,矚目關西二十年第741章 人自傷心水自流, 逢君匹馬穆陵路第1176章 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第554章 草木歲月孤城晚, 關河霜雪自來清第711章 自有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天下第697章 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眠第368章 義放敵將第818章 贈送火炮東北軍,分道揚鑣各自去第750章 鐵馬蒙氈破村中,猶寒欲雪暮春遲第1085章 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第389章 馬嘯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