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便宜

兩國剛剛纔發生了戰爭互有死傷,這時候唐使在突厥王帳的氣氛顯然不怎麼好,免不得一番口舌之爭。默啜便說道:“咱們也不說那些沒用的,說條件吧,怎麼個和法?”

何煦伸出五個手指,默啜皺眉看着他的手指,然後聽得他說道:“晉王答應五年之內交付價值五十億錢的物資資助突厥汗國。”

“五十億錢……”默啜回頭看向左右,好像對這麼龐大的數目沒有直觀的感受,如果說給他多少牛多少羊多少布還好理解,換成錢數他一時就反應不過來。

這時楊我支說道:“五十億可是一筆非常大的錢財,拿長安的物價算,一個強壯年輕的奴隸市面價格是五萬,五十億錢就可以買十萬個有勞力的奴隸。當然長安的物價是出奇的高,如果這些錢按照北邊的價格算東西,便不只買這些人……”

楊我支在長安生活的時間比較長,一說起這些東西就如數家珍,“又說織物和糧食,唐朝實行三河法後漕運力提高,長安米價雖然照樣比東都等地貴,但有所回落。我回來之前,一石米市值一百五十文,十億錢能買米六百六十多萬石(約四十七萬噸)……絹二百五十文一匹,那些錢便能買絹四百萬匹。”

衆突厥人聽罷楊我支的計算,頓時譁然,默啜也愕然道:“六百六十萬石米……”他隨即笑道:“晉王出手挺大方呀!”

何煦默然,其實和發動戰爭比起來也不算多,兵部要發動一場中型規模的戰爭,軍費預算至少十億,還不算人員傷亡和地方上被破壞後的經濟損失。而且何煦心裡也清楚:不給予突厥人足夠的利益,怎麼能讓他們動心,而五十億或許只是一個畫餅,薛崇訓說的是“五年內”。

默啜果然已經很動心了,衆突厥人對唐使的目光也友善了許多。彷彿這倆人不是血肉做的,而是金山閃閃的金銀化身。

在巨大的物質利益誘惑下,之前大戰死傷的那些突厥人在默啜眼裡就算不得什麼了。

這時何煦又道:“分期付款。”

“啥?”默啜茫然道,“啥叫分期付款?”

何煦解釋道:“將五十億分作五年,每季交付一部分,五年予清。這樣做是防止邊境出現意外,就是說如果可汗一旦率兵進攻我州縣,和書上的條款將因此破壞,朝廷也就不需要再繼續向可汗輸款了。”

到現在薛崇訓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用錢換和平。

許多突厥貴族已經把持不住,紛紛用突厥語對默啜說道:“如果唐朝真願意給那麼多東西,強過咱們自己去劫掠。”

“我們出兵要攻城攻鎮,自己也要死傷,大軍出動糧草牛羊要費不少,如果唐朝自己送我們需要的東西上門,也省去了許多麻煩。”

“銅錢我們拿來沒太多用,讓他們換成繒絮、鐵、鎧甲、兵器、牛羊和糧食!”

“得到了唐朝的物資,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滅掉北方的鐵勒諸部落,這些人常常在背後搶劫我們的牛羊馬匹,燒殺我們的帳篷子民,對可汗很不尊敬。”

默啜擡起手製止衆人的議論,回頭打量着站在中間的唐使。唐使何煦進來一直都是說的漢語,正好默啜和他的不少大臣都懂漢話,便不知道何煦懂不懂突厥語。默啜便道:“大家要沉住氣,不要給點好處就忘乎所以,讓唐朝人笑話。此前張仁願承諾了我們那麼多好處,結果呢?”

“可汗英明!”

默啜用漢語對何煦說道:“你說的話是晉王的意思?他說話算話?”

何煦掏出一封信來:“晉王親自蓋印的書信,我只是轉述他的話。至於晉王說話能不能算數……”顯然這個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太平公主和他的兒子專權,不僅唐朝國內人人皆知,周邊這些汗國也關心超級大國的政治,大多也是清楚的。不過現在中國的國號依然是唐,何煦不能明說這個問題,便藉口道,“晉王是得到了朝廷允許的,可汗儘可放心。我中國崇尚忠信禮儀,絕不會輕易失信於他人,兩邦既要簽訂國書,可汗還有什麼疑慮呢?”

默啜沉吟了片刻,說道:“金山公主不能嫁到草原上來,得另外選個公主嫁過來,咱們結成親戚才便於言和相好。”

何煦忙道:“和親大事,非我等可以答應的,可汗應修國書到長安,請陛下及朝臣定論。”

默啜笑道:“讓晉王給口話就行了,他這點事都做不了主,誰信呢?”

何煦道:“我出發之時,晉王未提及和親之事,請可汗另派使節至唐商議。”

默啜回顧左右,嘲弄唐使道:“這人過來和我談條件,什麼都做不了主,我和他談什麼?你下去侯着,待會給你消息。”

何煦只得執禮告退,有突厥官吏帶着他出帳安頓。

默啜轉頭看向兒子楊我支:“這事兒如果可靠,得要你過去和他們談。”

“兒臣覺得唐人要議和多半是誠意的。”楊我支一面思索一面分析道,“近兩年唐朝在河隴地區與吐蕃至少有兩次大戰,每次動用兵力不下十萬,民夫不計其數;在西域也有幾次大小用兵;洛陽起兵一次,用兵數萬;聽說在西南和南詔也有過戰爭,具體情況不明。又加上太平公主生活極其奢靡,宮廷中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還大興土木修建華清宮。兒臣無從知曉長安朝廷內部的帳目,但估計他們是入不敷出了,又不敢對士族加稅激起反抗,恐怕無力再對我突厥汗國發動大戰。如果坐視我國襲擾西北或河北地區,太平黨的臉面無存……以此看來,至少近一兩年他們是誠意要和的。”

默啜點點頭道:“五年五十億,每季給付?咱們眼前只能拿到兩億五千萬錢。你去再和他們談談條件,爭取第一回就交付半年或一年的東西,咱們有了這批支援,一等到秋天就先去把鐵勒諸部給滅了!”

楊我支道:“兒臣定然竭盡所能。”

默啜又道:“要糧食和盔甲,咱們要打鐵勒最需要這兩樣東西!”

外交的事兒又交給了楊我支,這個人通曉唐朝,是不二的人選。默啜同時給予唐使承諾:只要議和成功,得到第一批好處後就返回草原遣散軍隊,放棄對唐朝邊境各地的威脅。

……

薛崇訓顯然是早就打定主意要議和,戰役剛一結束就先派出使者過去找默啜談判,然後才帶領軍隊去西城修整。

他也沒辦法,張說想盡辦法才調動了三萬軍隊及一批軍械糧草北上,別說兵不夠,就是這安北鎮所在的幾萬人繼續打下去軍需消耗也是個大問題。此時大唐的實力不是不強,關鍵是周圍有很多地方需要佈防和備戰,運輸和戰爭準備所消耗的國力也比遊牧民族大得多。

但他認爲唐朝真要進入戰爭狀態,戰爭潛力還很大,能量完全沒有挖掘出來。不過他不敢對國內施壓,會影響統治的穩定。畢竟這時候的外部壓力並不大,沒有哪股勢力能達到威脅帝國存亡的地步,不要命地發動戰爭根本沒必要。

薛崇訓的軍隊進入西城的時候,只見有好幾處城牆都塌了,城池附近有許多屍體,軍民正忙着挖坑和搬運屍首,一片悲慘的景象。

張五郎等大將見此情形,或許想起薛崇訓還要送物資給突厥人的事兒,幾個人便唉聲嘆氣很失落的樣子。

騎在馬上的薛崇訓便回頭問道:“嘆什麼氣?”

大家也知道這是沒辦法的事,張五郎便答道:“沒什麼,只是見西城傷亡很大感到痛心。”

薛崇訓道:“河套地區本就是水草肥美之地,遊牧民族都想要的地方,現在這裡卻駐紮着我們的部隊,在各朝各代比起來算好的了……有些朝代喪權失地,屠殺輒以百萬千萬計,人就是這樣的有啥辦法?世上沒有太多完美盡如人意的事。”

“薛郎所言極是。”張五郎道,“等休養一些時候緩過氣兒來,咱們還會找突厥人還回來的吧?”

“嗯。”薛崇訓淡淡地說道,“天下哪有白給便宜?”

衆將聞罷臉色稍好。

軍隊旗幟鮮明隊列整齊,以此進入城門後,薛崇訓發現城中雖然看起來破壞嚴重狼藉不堪,但是稍稍留心會發現軍民都沒有閒逛的,全部都在做事,有的挖坑有的擡人有的清理道路,還有人在修牆鞏固城防。真是井然有序啊,如果不是有人告訴人們各自該幹什麼,不得慌慌張張亂作一團?

過得一會兒,只見一隊人馬從廢墟中走了過來,前頭的人都穿長袍,紅的青的白的都有,看來是文官。他們來到薛崇訓的儀仗前便下馬拱手見禮,喊着拜見晉王。

薛崇訓也停了下來,說道:“你們在萬難之中守住了西城,不僅有軍功,更保護了西城數萬軍民的身家性命,功勞甚大,吾心甚慰。稍後我定問清事情來龍去脈,將你們各自的事蹟書寫成表上奏朝廷,按律論功封賞。”

“我等盡份內之責,不敢邀功。”大夥口上謙虛地說着,不過心裡應該會很樂呵,事蹟直接報到御前和政事堂,鐵定是要升官發財的。

這時一個穿紅袍的老頭說道:“我是長史,戰時軍政之令雖以長史名義發的,但我實在不敢受頭功,否則心有不安。此事功勞最大者,當屬李公子,我想西城的諸公對此是有共識的。”

長史口中的李公子應該就是薛崇訓聽說的那個太宗的曾孫李適之吧?薛崇訓心裡這麼想,當下便問道:“李公子何在?”

過得一會就見一個身穿白氈的翩翩少年郎從後面走上來,剛剛執禮,忽然就聞得王昌齡正色道:“面見晉王,竟攜帶兵器!”

薛崇訓聽罷看了一眼少年郎的腰間果然佩戴着一柄長劍。

這時長史幫腔道:“李公子乃宗室,此時又在大道之旁佩劍有何不可?”

薛崇訓忙找臺階下,一副大度的樣子:“何須計較小節?”

李適之受了薛崇訓的幕僚呼喝,卻表現得非常謙遜,一點爭鋒相對的意思都沒有,乾脆地解下佩劍雙手遞給旁路的飛虎團侍衛,“面見表兄,本該執禮恭敬纔對,是我一時疏忽了,請表兄責罰。”

薛崇訓心頭一算,李適之是太宗的曾孫,自己的母親是太宗的孫女,他和李適之倒真算得上是表兄弟。

他便笑道:“不錯,不錯,果然是高祖血脈。我返京後在陛下面前說說你的事兒,到時候讓你在京裡謀個差事,也省得親戚疏遠了。”

李適之忙拜道:“多謝表兄提拔。”

“走。”薛崇訓輕輕踢了一下馬腹,帶着一大羣人繼續往北而去,越過了西城的一幫官吏,他臉上的笑意很快就消失。

第10章 待遇第50章 斯文第66章 山青第41章 河治第35章 命運第37章 書聲第58章 開闊第24章 勇氣第31章 兵法第34章 信號第4章 心境第31章 胭脂第8章 遠些第91章 城下第10章 秋高第34章 看劍第46章 廷議第18章 范陽第3章 勸進第1章 守正第32章 人爲第8章 信你第16章 破碎第8章 凋零第92章 亡魂第27章 孤帆第45章 練習第73章 構思第31章 北地第64章 秋雨第18章 白色第24章 供詞第6章 草蓆第20章 玉碎第90章 造勢第62章 出發第13章 素衣第1章 亂象第26章 道同第51章 己出第13章 環佩第25章 夜深第17章 火光第55章 妖法第43章 破城第84章 前途第42章 訣別第5章 小兔第7章 供詞第41章 金簪第70章 國喪第19章 死罪第34章 看劍第3章 豆粒第5章 獻醜第28章 啼哭第23章 教說第19章 死罪第41章 河治第5章 青蛙第16章 正事第33章 楊柳第1章 天氣第41章 高度第31章 北地第43章 暗香第61章 清氣第14章 驟變第32章 生死第69章 獨行第10章 獅口第77章 邊塞第110章 解釋第25章 魚兒第15章 苦楚第43章 小楷第15章 爲戰第18章 白色第16章 正事第25章 道觀第49章 盛夏第13章 奇想第15章 兇物第16章 破碎第96章 小車第25章 傷疤第24章 勇氣第2章 硯臺第38章 公主第38章 織物第54章 鉛球第16章 氣味第41章 鐵炮第63章 保守第66章 機遇第62章 出行第27章 條約第3章 冷巷第68章 蓬蓽第1章 佛說
第10章 待遇第50章 斯文第66章 山青第41章 河治第35章 命運第37章 書聲第58章 開闊第24章 勇氣第31章 兵法第34章 信號第4章 心境第31章 胭脂第8章 遠些第91章 城下第10章 秋高第34章 看劍第46章 廷議第18章 范陽第3章 勸進第1章 守正第32章 人爲第8章 信你第16章 破碎第8章 凋零第92章 亡魂第27章 孤帆第45章 練習第73章 構思第31章 北地第64章 秋雨第18章 白色第24章 供詞第6章 草蓆第20章 玉碎第90章 造勢第62章 出發第13章 素衣第1章 亂象第26章 道同第51章 己出第13章 環佩第25章 夜深第17章 火光第55章 妖法第43章 破城第84章 前途第42章 訣別第5章 小兔第7章 供詞第41章 金簪第70章 國喪第19章 死罪第34章 看劍第3章 豆粒第5章 獻醜第28章 啼哭第23章 教說第19章 死罪第41章 河治第5章 青蛙第16章 正事第33章 楊柳第1章 天氣第41章 高度第31章 北地第43章 暗香第61章 清氣第14章 驟變第32章 生死第69章 獨行第10章 獅口第77章 邊塞第110章 解釋第25章 魚兒第15章 苦楚第43章 小楷第15章 爲戰第18章 白色第16章 正事第25章 道觀第49章 盛夏第13章 奇想第15章 兇物第16章 破碎第96章 小車第25章 傷疤第24章 勇氣第2章 硯臺第38章 公主第38章 織物第54章 鉛球第16章 氣味第41章 鐵炮第63章 保守第66章 機遇第62章 出行第27章 條約第3章 冷巷第68章 蓬蓽第1章 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