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函谷之戰

函谷關外,彌勒教的教主白鶴淵正率領着彌勒教十三堂的堂主和手下的教衆,靜靜地隱藏在陝中官道的荒草之中。函谷關是西北第一大關,進入關中的必經之道,關防上常年駐守着十幾萬軍隊,鮮明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

“教主”玄武堂的堂主輕聲說道,“這函谷關上大明官兵這麼多,我們這十三堂的主力總共只有八萬餘衆,硬打起來恐怕不是對手啊。”

“誰跟你說要硬打了”白鶴淵一羽扇拍在了他的頭上,“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遇事情不要衝動,要先智取。這函谷關光是城牆就有百丈之高,守關大將是原來的山西督師孫傳庭,這可不是小角色。當年他在山西的時候,就連闖王高迎祥都沒吃到什麼便宜。他手下親兵都是從陝西榆林等地招募過來的秦人,號稱秦軍,勇猛善戰。城頭上更有火器堅守,你怎麼硬打?”

“難道說教主有妙計?”旁邊的朱雀堂堂主眼神一轉,湊到了白鶴淵的身邊,“依屬下說,這函谷關號稱西北第一險關,主要就是其扼住了中原與關中之間的交通要道,並且依山而建,山勢陡峭,不好搭建雲梯。若是能夠打開這函谷關的城門,那麼明軍雖有十萬之衆,屬下認爲不是我們彌勒教的對手。”

“你說到點子上了”白鶴淵誇讚道,“沒錯,現在的問題核心就是怎們能夠打開這函谷關的大門,然後領軍出關,進軍河間,給京師施加壓力,一定要把魏忠賢給逼出來!”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玄武堂堂主說道,他是一個急性子的人,不願意聽這背後的機鋒交錯,“教主你吩咐吧。”

“不要急”白鶴淵說道,輕輕地笑着,“我在等消息,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馬上他們就會自己出來了。”

函谷關內,中軍大營中

孫傳庭正坐在大帳之上,秉燭夜讀。這幾天關中地區不太平,闖王高迎祥已經盡攻渭南之地,就連渭南的主城隴州也已經失守了。整個陝西局勢一片大亂,陝北農民軍起義也是風起雲涌,北境僅僅只剩下長安城一城還在堅守。形勢已經到了火燒眉毛,圖窮匕見的時候了。

他長嘆了一口氣,輕輕地合上了手中的書。他正在看三國志關羽傳,不過現在這個局勢,就算他有武聖的戰力,恐怕也難以扭轉這敗局之勢。大廈將傾,豈是一人之力能夠扭轉的。

帳外突然傳來一陣蘆笛之聲,這可是南方之物,想來是從淮南之地徵調過來的士兵們正在吹着,聊寄自己的思鄉之情。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孫傳庭哀嘆一聲,突然感到一陣煩悶,便起身走向窗邊,穿上了掛在那裡的戰甲。這是當年他在山西大破農民軍起義之後,皇帝在殿堂之上御賜的鎧甲。雖然過去這麼多年了,他仍然穿在身上,以顯示一生盡忠,忠心無愧。

他緩緩地走出了帳門,牽出了拴在帳邊木樁上的駿馬。他雖是文官進士出身,但是也已經投筆從戎數年之久,帶兵從河南一直打到陝西,長期的戰場經歷已經將他磨鍊成一個優秀的作戰指揮官。他習慣將馬匹拴在營帳的旁邊,以防在敵軍夜襲的時候自己可以迅速進入戰鬥的狀態。

他緩緩地鬆開繮繩,任由駿馬在關城之中肆意地狂奔。呼嘯着的狂風穿過他的髮絲,他享受着駿馬狂奔帶來的高速,這樣他可以暫時放下心中的焦躁與不安。外面基本上已經兵臨城下了,老對手高迎祥又捲土重來,他的心頭隱隱有一絲不好的預感,似乎這函谷關就將是自己最後的戰場了,可能也是自己的埋骨之地了。

遠處突然幾匹飛騎打着火把而來,沖天的火光劃破了夜晚的靜謐。孫傳庭被這突如其來的光亮嚇了一跳,連忙勒住駿馬,凝神看着遠處不斷逼近的火焰,心頭的疑慮也像這火苗一樣跳動不安。

火光終於到達了他的身邊,映出了一張熟悉的面龐。這人留着一臉絡腮鬍子,穿着一身的玄鐵戰甲,後背上揹着一把半人高的砍刀,樣貌甚是醜陋。不過孫傳庭卻知道他的能耐,他原先是甘肅督師熊文歡的侍從,後來在平定西涼馬賊的時候,誤殺了當時朝中閣老彭如海的家丁,被下死獄。孫傳庭以自己山西督師的官職力保其無罪,後來聖上垂憐,認爲不能因一家丁而壞國家之將,遂命令他戴罪立功。後來他便做了孫傳庭的親衛隊長,在西北平亂的時候立下赫赫戰功,民間稱呼他爲西域閻王,陝西招討副使,餘山!

此刻他帶着身邊的幾個親衛一同過來,這是很不尋常的現象,孫傳庭預感到大事不妙,連忙趕了上去,卻看見餘山的臉上汗珠直冒!

“什麼事,慢慢說。”孫傳庭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大敵當前,最忌諱主將自亂陣腳,此刻他應該保持這冷靜,來判斷當前的局勢。

“稟將軍”餘山緩緩地吐了一口氣,“剛剛接到線報,武關告急!”

“什麼!”孫傳庭大驚失色,一把拉住了餘山的衣領,“你弄清楚了,真的是武關告急?”

“千真萬確”餘山說道,“武關副總兵高嶺親自蓋的印章,應該不會有錯。”

“哪裡來的兵馬?”孫傳庭說道,“高迎祥的部衆現在在隴州,武關可是在四川的交界處,不可能是高迎祥的軍馬,他不可能這麼快!”

“就是不知道是哪裡的軍馬!”餘山也焦急地說道,“書信中說,就好像是從地下冒出的陰兵一般,一夜之間就將武關圍得水泄不通。”

“高嶺將軍說什麼?”孫傳庭問道,“武關絕對不能失守,一旦丟了武關,四川千里沃土便會盡皆暴露在陝西的叛軍攻擊範圍之下,絕對不能失守!”

“武關只有守軍一萬,還有一半都是老弱病殘”餘山說道,“根本就沒人想到會有人夜襲武關,這地方不在陝西叛軍的攻擊範圍之內,朝廷也沒有派重兵鎮守。”

“再派人去查探消息真僞”孫傳庭說道,“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們必須出兵救援!”

第十二章 蒙古滿桂第二十八章 再遇白衣第六十五章 皇城內變第四十章 猛龍過江第九十四章 御下之術第三十一章 常喬之計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六章 大浪九劍第十五章 不速之軍第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第三十一章 常喬之計第三十二章 絕世刀法第十六章 西北文苑第四十四章 奇襲老營第八十九章 幕後老大第十八章 入京計劃第二十三章 儒將出山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擒賊擒王第十章 護糧精兵第四十一章 閹黨之計第九十六章 東廠手段第十八章 入京計劃第二十二章 奉聖夫人第三十七章 瀚海雄兵第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第八十五章 宮外援手第八十一章 八門金鎖第二十五章 天子用兵第十八章 入京計劃第二十七章 迷迭之毒第十章 護糧精兵第七十章 一騎當千第二十章 大內黑影第七十八章 權閹震怒第十五章 不速之軍第六十七章 王恭廠行第二十八章 再遇白衣第三十六章 大浪九劍第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第九十二章 承德大營第三十九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一章 往事浮現第五十二章 萬軍殺將第六十四章 秋收大會第二章 天啓年間第七十七章 最後衝鋒第六十二章 彌勒之計第三十三章 朝廷勳爵第三十章 刺客疑團第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第六十九章 大亂皇城第五章 謀定後動第二章 天啓年間第二十七章 迷迭之毒第九十一章 帝王心術第五十四章 大戰敵營第九十章 乾清密謀第二章 天啓年間第六十四章 秋收大會第十九章 朝堂風雲第四章 天壇之行第五十五章 內衛決戰第七十三章 御前三營第七十五章 白衣勝雪第四十二章 擒賊擒王第一章 明皇重生第十六章 西北文苑第三章 遇見故人第二十七章 迷迭之毒第六十三章 雷動萬軍第九十四章 御下之術第七十一章 師門大戰第四章 天壇之行第八章 皇莊之行第六十二章 彌勒之計第八十八章 貪墨之罪第一章 明皇重生第六十三章 雷動萬軍第二十一章 往事浮現第七十五章 白衣勝雪第八十九章 幕後老大第六十七章 王恭廠行第七十六章 往事重現第八十一章 八門金鎖第六章 再得虎將第八十四章 科技力量第六十四章 秋收大會第二十四章 殿內論戰第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第七十二章 滔天大亂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九章 神兵天降第七十二章 滔天大亂第六十九章 大亂皇城第五十四章 大戰敵營第八十五章 宮外援手第七十九章 波雲詭譎第三十七章 瀚海雄兵第一章 明皇重生
第十二章 蒙古滿桂第二十八章 再遇白衣第六十五章 皇城內變第四十章 猛龍過江第九十四章 御下之術第三十一章 常喬之計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六章 大浪九劍第十五章 不速之軍第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第三十一章 常喬之計第三十二章 絕世刀法第十六章 西北文苑第四十四章 奇襲老營第八十九章 幕後老大第十八章 入京計劃第二十三章 儒將出山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擒賊擒王第十章 護糧精兵第四十一章 閹黨之計第九十六章 東廠手段第十八章 入京計劃第二十二章 奉聖夫人第三十七章 瀚海雄兵第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第八十五章 宮外援手第八十一章 八門金鎖第二十五章 天子用兵第十八章 入京計劃第二十七章 迷迭之毒第十章 護糧精兵第七十章 一騎當千第二十章 大內黑影第七十八章 權閹震怒第十五章 不速之軍第六十七章 王恭廠行第二十八章 再遇白衣第三十六章 大浪九劍第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第九十二章 承德大營第三十九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一章 往事浮現第五十二章 萬軍殺將第六十四章 秋收大會第二章 天啓年間第七十七章 最後衝鋒第六十二章 彌勒之計第三十三章 朝廷勳爵第三十章 刺客疑團第八十二章 風雲變幻第六十九章 大亂皇城第五章 謀定後動第二章 天啓年間第二十七章 迷迭之毒第九十一章 帝王心術第五十四章 大戰敵營第九十章 乾清密謀第二章 天啓年間第六十四章 秋收大會第十九章 朝堂風雲第四章 天壇之行第五十五章 內衛決戰第七十三章 御前三營第七十五章 白衣勝雪第四十二章 擒賊擒王第一章 明皇重生第十六章 西北文苑第三章 遇見故人第二十七章 迷迭之毒第六十三章 雷動萬軍第九十四章 御下之術第七十一章 師門大戰第四章 天壇之行第八章 皇莊之行第六十二章 彌勒之計第八十八章 貪墨之罪第一章 明皇重生第六十三章 雷動萬軍第二十一章 往事浮現第七十五章 白衣勝雪第八十九章 幕後老大第六十七章 王恭廠行第七十六章 往事重現第八十一章 八門金鎖第六章 再得虎將第八十四章 科技力量第六十四章 秋收大會第二十四章 殿內論戰第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第七十二章 滔天大亂第九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九章 神兵天降第七十二章 滔天大亂第六十九章 大亂皇城第五十四章 大戰敵營第八十五章 宮外援手第七十九章 波雲詭譎第三十七章 瀚海雄兵第一章 明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