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李旭升演示八極拳的打法也是虎虎生威。
不時就是拳風呼嘯。
這並不是說他就和小說裡面表達的已至化境的感覺。
不存在的。
只能說他個人的身體素質好,外加許幽薰那從古時候傳下來的呼吸法有關,就算現在讓他一打十也沒問題。
李旭升練得給力,許幽薰也沒落下,不僅把李旭升說的要點記下,甚至動作也大致描繪了出來,雖然那畫像慘不忍睹。
或許,如果她上學那會兒有這耐性耐心,應該不會被人說成是一文一武了。
八極拳也有呼吸方法。
首先八極拳的呼吸是建立在逆式腹式呼吸基礎上。
鼻吸口呼,然後就是重點了,呼氣時叫省氣,氣分兩路,一路氣沉丹田,一路同時口中省出。這時丹田聚氣,少腹充盈。
發力時以氣催力。
丹田氣越足,爆發力越強。
練習八極拳,不單鍛鍊身體素質。
也培養膽識和魄力。
增強男人的陽剛之氣。
在練拳的過程中更是有一種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感覺。
總想一拳打死牛,一腳踏穿地似的。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漸漸熟悉了身上的那種勁道就沒事了。
練習八極拳,第一修的是心,只有心平氣和方可收放自如,不受氣血膨脹的影像。
第二是要先調整好呼吸吐納,熟練掌握好哼哈之氣的運用。
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
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着《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
二說,源於武當,是道士所創。
三說,是清代河南月山寺和尚張嶽山創。
四說,是清代一號“癩”的雲遊道士所創。
但均無確切史料依據,故其起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還有說法八極拳原始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爲少林寺第四門看山拳。
八極拳系內由外家八種拳中之精華手法組成,故名爲八極拳。
另有說法是因爲拳法中常用於攻擊的頭肩肘手,胯膝足尾是人身之八極,所以才叫八極拳。
……
……
一套八極拳下來,並不是很順。
主要還是他不熟悉,加上還要解說什麼的,就難上加難了!
再說了,這只是打法,套路很多,實用性嘛,就看個人了。
畢竟不是誰都可以說自己就是宗師了。
當然,要是你自己封的那誰也管不着。
不過,雖然如此,但許幽薰還是迫不及待的讓李旭升進行下一步教學。
……·
自宋初至清中葉,我國曆代掌管天象曆法的大臣“欽天監監正”皆由***擔任。
***教認爲,“真主無形,無事不知,無處不在”,“萬物生變介於陰陽”。
吳鍾公正是以此理論破譯道家《易經》,解釋“太極”與“八極”,追求“無形”之境界的。
他認爲:“太極”陰也爲“文”,八極陽也爲“武”;“文”之爲“靜”,“武”之爲“動”;“靜”之天下則安,“動”之乾坤可定;天下安,乃萬物生存之本;乾坤定,生萬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輔相成,可謂“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經所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變化至窮極(八極)”。
使整個宇宙至大而無外,至小而無內,渾然一體,將有形化無形,復歸“天經”之理,使八極武術境界高達“意無定向,招無定式,力無定處”,令對手感到攻擊之力無處不在,防不勝防。
故門內諺語稱“有招有式皆是假,無招無式纔是真,無形是我門中寶,陰陽變化奧妙深”。
在這些樸素且深奧的理論指導下,八極拳以火暴、猛烈與太極拳的穩健、柔和相對應;八極拳以剛中求柔、剛而不硬、硬而不脆、柔而不軟,與太極拳柔中求剛、身法圓活、剛柔相濟、連綿不斷相對應。八極拳以八八六十四手翻八八六十四招與太極理論八八六十四卦相對應。
由此巧妙地開創了中國武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兩種不同風格的門派相偶並立而存在。
所以得自武有八極定乾坤,文有太極安天下。
而說到太極拳,就不得不說一下其代表的文化性了。
在中國武術中,最能體現中國人性格氣質的,莫過於太極拳了。
在講解到太極拳的要領之時,李旭升也是難得的耐着性子,與許幽薰慢慢道了。
太極拳合技擊與養生爲一體,是一種意氣運動。
它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形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由內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
在技擊時,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力打大力,從不以拙力取勝。
太極拳由一系列螺旋纏繞動作組成,每個動作都呈圓形。
從外觀上看,太極拳全部是劃圓的動作,與其他拳派迥異其趣。
在行拳時,它要求以腰爲軸,節節貫穿,以內氣催動外形,示柔緩於外,寓剛疾於內,沾手即發,以此體現出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鬆活彈抖的獨特技擊風格。
在技擊原則上,太極拳堅持重在防禦,以守爲攻,以退爲進,即所謂“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太極拳高手們一般不主動進攻,而是防範周嚴,後發制人。
他們多是等待對方進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捨己從人,順對方進擊的方向,以弧形動作化開對方的勁力,借力打力,發揮“四兩撥千斤”的特長。
太極拳利用離心力原理,以腰脊爲中軸,自己一切動作皆爲內圈,而始終置敵於外圈。
這樣,即便內圈的動作慢些,仍可勝過外圈的“快”,易使對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緩瀟灑的旋轉之中,隨時可以驟然發勁。
太極拳的發力多是彈抖之勁,稱爲“寸勁”,即在極短距離內,無須大幅度作勢,即可將內勁發出。
這是由意氣引導,身體諸大關節高度諧調,而於剎那之間爆發出來的一種合力,其勁甚短,其發極速,其力冷脆,具有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爲太極拳動作遲緩,無法用於技擊,其實是一種誤解。
太極拳講究以弱勝強,以慢勝快,以少勝多,以巧勝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濫打,最忌硬頂硬抗。
它是一種蘊含着深奧哲理、充滿了智慧的拳種,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處世之道,體現了中國對人生、對宇宙的悟解,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
而到目前爲止,在中國的諸大拳系中,太極拳始終具有文化層次上的明顯優勢。
雖然在他來到這裡之時,太極拳的威望已經被不少薄利之徒給污染了,但作爲已經傳承了千年的文化,你就不得不承認它的地位就擺在那裡。
而且到現在爲止,研究各種太極拳著作的,不僅數量最多,並有理論深度,在功法和技擊方面較少保守性。
再加上太極拳融技擊與養生爲一體,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間,由北而南,風靡全國,成爲發展勢頭最快的一個拳系。
而且還因爲如此,甚至讓隔壁的棒子都想着吞一口,可見人家的眼光。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濃厚的文化底蘊、辨證的養生之道和超然的運動心態,都決定了它不僅有利於人們的軀體健康,更有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
再說說太極拳對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體現爲太極拳的兩大功能:
修心養性、儘性知天。
太極拳的哲理化和人倫化,把道家“道法自然”的辨證思想與儒家“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有機的融爲一體,使之超越了通常意義的攻防技擊之術和強身健體之法,而成爲一種修身、養性、儘性、知天、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入世之道。
甚至,太極拳已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川。
它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行拳方式,爲練拳者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圍,給練習者提供了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社會教化,此極有利於塑造練拳者謙和的道德情操、堅韌的人格力量和空靈的精神境界。
另外,太極拳的儘性知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不假外物、無須外求的內心感悟,旨在從自身內部尋找到人生價值的源泉和生生不已、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有衷生髮出淡泊寧靜的人生態度,以求取在人倫秩序中的和諧。
反樸歸真、迴歸自然的自我解脫,旨在追求人生之真諦,洞察生命之本來,順其自然、合乎自然,使太極拳看似簡單的肢體動作蘊涵着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清純的人生境界,以求取在宇宙秩序中的和諧。
演練太極拳也只有進入到儘性知天的層次,太極拳的演練纔會具有“太極”的韻味,纔是名副其實的“太極”拳。
因而,太極拳的每一次演練,練習者都必須力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淨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內心的自我更新。
太極拳集道家、儒家、醫學、武術之大成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
它不僅僅是拳術,而是一種文化。
練習太極拳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練習者更好的把握人生。
正如鄧老所題“太極拳好”,不但好,而是真好!
……..
而到了現在,修學太極拳的目的已經變成了修養身心。
不過,就算是修養身心,也需要太極思維(龍和鳳、河圖和洛書、陰陽中等中華覈心思維)、太極內功心法(築基內功、行拳心法、行走坐臥不離這個等,俗稱太極功、太極內功)、太極拳架(學拳架、修拳架、入拳架、練拳架、悟拳架、改架子、出拳架、創架子、無拳架等太極拳套路的進步階梯)等內容的同修同悟,亦可稱之爲太極文化修學體系.
舒適爲本,愉悅自我。
許多練習太極拳的人都強調“刻苦練功”,但越“刻苦”越容易出現動作僵硬、精神緊張、神意呆滯的現象,從而不僅不能取得練太極拳的樂趣和所應有的健身效果,甚至有人還會出現因鍛鍊不得法而損傷身體的現象。
太極文化所推崇和傳播的太極拳,講究練拳時“找舒適”,找到舒適“舒適練。”
不舒服是練拳不得法的緣故,因此,會越練越舒適,越練越愉悅,越練軀體氣血越通達,越練內心越幸福。
當代人生活緊張,因此,普及這種“找舒適,舒適練”的太極拳,對緩解壓力,放鬆身心、促進氣血循環,幫助實現延年益壽很有好處。二,自然呼吸,了無痕跡
我們所主張的太極拳,不強調用特殊的呼吸法。
太極拳在整個演練過程中,應與大自然的山河日月一樣,不過分地強調什麼,更不去設定特殊的呼吸法,練拳的時如果過分強調呼吸,則違背了太極拳自然無爲的本來狀態。
行拳走架的過程中不管呼吸,就如水入沙中,了無痕跡,這樣天長日久,則“深細勻長”的呼吸狀態反而會自然形成,從而在不知不自覺中進入練太極拳的美好意境,這樣,身體反而能自然而然地獲得健康,精神更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滋養。
借假修真,錘鍊神意。
我們所推崇的太極拳,非常講究借假修真——憑藉形象思維,把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景象,通過“摹擬”想像的方式,“製造”出某種、數種、數十種具體的物象,然後通過這些“虛無”的具體物象,來修煉自身的內在真意——真意就是“有意若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就是“時機與奧妙”出現的瞬間,這個瞬間太極拳稱之爲“神意的隱顯”。
太極拳的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徵,不是單純的體育運動項目所能概括的;甚至比“腦內革命”更有可操作性。他認爲“製造形象”的右腦鍛鍊法,是延緩衰老的最好方法,因爲“右腦具有人類睿智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