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七節 學潮(1)

張越與劉進,剛剛抵達甘泉宮時。

太學之中,貢禹、王吉等人,召集了整個太學的所有太學生們,在太學門外,聚集了起來。

“諸君!”貢禹站在當初董仲舒親筆所書的那塊勒石之前,大聲疾呼着:“夫本仁祖義,以愛人爲根本!”

“孔子曰:善人之治國百年,可以去暴勝殘!”

“今天下豪強士大夫,皆廣蓄奴婢,大兼田地,豈不聞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且夫,蓄人爲奴,令百姓父子相離,夫妻相散,使老不得養,幼不得教,壞人倫之大道,傷鄉黨之序,亂先王之法,敗祖宗之德……”

“此其誠可謂,當今天下最大時弊!”

“吾輩士大夫,幼讀聖賢之書,安能安坐於太學之中?必拔劍而起,仗義而言,以導世間之風!”

“春秋之義,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父仇,非子也!而吾輩士大夫,世受國恩,以立於太學之中,若得見不法而默,遇不道不言,睹不倫不笞,何以稱士?”

“豈非上愧君父,下慚百姓?百年之後,又何面目,見先賢列子於九泉之下?”

貢禹在臺上大聲疾呼。

臺下,王吉、楊望之和曾勝,也紛紛附和,大聲議論着:“昔者董子在世,曾教誨吾等:春秋之義,賊不討者不書葬,臣子之誅也!”

“今雖無亂臣賊子,然有蓄奴不德之事,致使百姓父子分離,夫妻相散,令孤老不得贍養,令婦孺不得教育,吾輩倘若坐視不理,豈非如晉之臣?”

“君等難道希望,青史之上,後人言吾輩:皆非漢臣也?”

太學生們聽着,一個個都只覺得熱血沸騰,難以自抑。

紛紛振臂高呼:“安敢爲亂臣賊子乎?誓以吾血,以討時弊!”

這也是公羊學派這個思想學派的獨特之處。

對於公羊學派而言,假如有亂臣賊子弒君,那麼,天下仁人志士,忠貞之臣,全部有責任,也有義務討賊誅逆。

在沒有完成對大義的聲張前,所有人全部有罪!

這種罪孽,必定會生生世世,永永無窮的跟隨每一個人。

直到有朝一日,他們能用賊子的血來清洗自身的罪,完成對正義的聲張。

同樣的道理,父仇未報之前,子不爲子。

這個理論,不僅僅可以用來解釋國仇家恨,更可以用到其他所有領域。

在公羊學派眼裡,若世道不公,就需要有人出來挽天傾。

用自己的血和生命,來修正偏離正常軌道的世界。

一個人失敗了,後來者也應當接過這面旗幟,繼續戰鬥下去,直到將偏離的世道,恢復正軌。

若,有人明明看到了某些事情,卻裝作看不見。

這是會被鞭笞一萬年的!

就像《公羊春秋》之中,在襄公復九世之仇,大之之後,緊接着就寫了一句話:公與齊人狩乎郜。

這一句話,就將魯莊公,釘死在了萬年恥辱柱上。

因爲,在這次歷史事件發生之前四年,魯國國君,莊公之父恆公被齊襄公誘殺於齊。

在國仇家恨未報之前,魯莊公與殺父仇人,弒君仇寇,行狩禮。

正如董仲舒的解釋一般:臣不討賊非臣也。

此所謂孟子所說的‘無恥之恥’,更是對春秋一書之中的大義的徹底踐踏。

必遭春秋之誅,蒙篡逆之恥!

而這正是大復仇思想的核心!

如今,天下蓄奴之風,人盡皆知,作爲公羊學派的學者,國家千挑萬選的太學生,精英中的精英。

若目睹瞭如此之事,還無動於衷。

必遭《春秋》之誅,蒙篡逆之恥,會被後人以爲是亂臣賊子,至少也是‘無恥’之人。

死了都不會被歷史記載,甚至不敢進祖宗墳墓,以免讓先人蒙羞。

在春秋大義面前,沒有人敢異議。

因爲,蓄奴與限奴,本就是公羊學派的政治正確!

於是,整個太學,瞬間沸騰。

五十名太學生,在貢禹等人的組織下,拿着《春秋》,排着整齊的隊伍,從太學出發,一路高喊口號,浩浩蕩蕩。

董越站在太學的閣樓上,望着那些浩浩蕩蕩,羣情激憤,向着長安走去的學生們。

耳中聽着他們慷慨激昂的宣言:“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今天下蓄奴蔚然成風,亂鄉黨之教,壞先王之法,斷先帝之德,使百姓父子相離,夫妻相散,吾輩士大夫,既食漢祿,豈敢營營苟且,熟視無睹?……”

“年輕……真好……”董越沉聲嘆着,心潮澎湃,恨不能加入其中。

但他不能。

因爲……

他知道,他加入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甚至可能引發極大動盪。

但學生們去鼓譟,去宣傳。

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年輕人嘛……血氣方剛,很正常。

況且,豪強士大夫貴族們,恐怕,也不敢直面這太學生們的正義聲討!

………………………………

太學生雖然只有五十人。

但,每一人,皆是天下郡國的精英中的精英。

許多人本身,就是出生名門。

而當他們浩浩蕩蕩,集結起來,一路高喊口號,在長安城十二門門外,開始宣講各種蓄奴的壞處,在道德上狠狠鞭笞蓄奴的非德之處時。

整個長安,就像一鍋沸騰的開水,瞬間翻滾起來。

首先反應過來的是,執金吾的上下。

“太學生們在長安城各門向過往士人、百姓和商賈宣講蓄奴的壞處?”執金吾王莽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差點以爲自己聽錯了。

??????

他滿臉不解。

講道理,這些太學生,七成以上的家庭,恐怕本身也是蓄奴大戶啊!

他們現在跳出來反蓄奴?這是什麼鬼?什麼花活?

“明公,吾等要不要干涉?”有屬下問道。

“不必了……”王莽擺擺手道:“這事情,自有京兆尹去管……吾等就不用摻和了……”

但王莽忘記了,現在,京兆尹於己衍被天子詔去了甘泉宮。

整個京兆尹衙門,現在羣龍無首。

留守的京兆尹丞和各級官僚,在面對太學生們集體出動的情況時,幾乎拿不定主意。

也沒有人敢提出什麼提議。

因爲,那可是太學生啊!

抓不得,動不得,甚至呵斥不得的國家精英,社稷支柱。

天知道,你今天抓了的那個年輕人,十幾年後,會不會是你兒子、孫子的頂頭上司?

哪怕沒有這個顧慮,他們也不敢動。

因爲,那是太學生。

第九十三節 建立班底(2)第兩百一十三節 打臉第二十四章 餘波(2)第三百三十二節 信武君(2)第六百六十一節 張布斯(1)第五百六十八節 貿易(1)第六百七十三節 恐怖的漢朝(1)第一百二十九章 餘波 【求首訂】第兩百零六節 鉤弋夫人(3)第三百五十八節 霸道第九百節 異變(1)第兩百節 假民贖買第七百四十三節 暴怒的太常第五十一章 首富之子第一百零四章 趙過!第四百八十六節 釣魚執法第四百二十八節 潛流(1)第兩百七十五節 李廣利來訪(2)第七百一十五節 劣根性第兩百零五章 鉤弋夫人(2)第八百六十節 恐怖如斯張蚩尤(1)第四百三十二節 底牌第三百一十三節 公無渡河(2)第四百五十五節 影帝張子重第五百七十五節 再入空間第一百九十一章 先王之制(2)第四百七十七節 震撼(2)第三百九十四節 胡建的疑慮(2)第四百八十八節 疫情(1)第兩百二十節 以武一切第五百四十六節 蚩尤之怒(1)第四十章 曾經的屈辱第七百五十一節 超級豪車第四百四十五節 掀桌子(1)第一百九十一章 先王之制(2)第四百三十三節 後手第八百一十五節 愧疚的衛皇后第八百八十二節 天子之怒第九十八章 卑鄙與高尚第八百一十六節 糾結的韓說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三百六十九節 獻寶第七百六十二節 中產之謀(1)第六章 瑾瑜木第七十七章 醞釀反擊第六百一十四節 中央集權第七百二十五節 悔不當初第一百六十八章 返京第二十八章 睚眥必報張子重第七百四十節 銀河帝國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三百七十二節 天子的難題(2)第一百三十八章 作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社互助自治制度(2)第四十五章 教育(3)第一百六十五章 弟子第三百六十三節 儒墨合一第三百五十三節 延年公子(3)第一百章 蒐羅人才(2)第三百六十八節 求情第八百三十節 火眼金睛張子重(2)第七百七十節 三年平羌第六百一十節 矯詔第兩百六十節 天子贈書第七百一十五節 劣根性第五十章 收小弟第五十四章 自取滅亡?第兩百二十節 以武一切第一百七十九章 調研(2)第三百四十九節 羌人問題(2)第七百九十節 閒聊(1)第四百節 富商雲集第五百零四節 矯正(3)第一百二十七章 證僞(1)第八百四十五節 膨脹的烏恆第四百二十六節 風暴(1)第三百四十二節 震動(1)第一百二十三章 博望苑的反對派(2)第四十九章 氪金(2)第四百零七節 對策(2)第六百零三節 門閥之惡勝於桀紂(補更1/3)第九十四章 輔佐皇長孫第兩百三十八節 江充之死(1)第六百六十三節 張布斯(3)第八百四十二節 領袖(2)第二十四章 餘波(2)第一百四十二章 官僚【六更完畢求月票】第三十九章 戰爭論(2)第六百八十七節 喜事第八十四章 入覲第四百九十五節 奇蹟(1)第四十六章 珠算(1)第兩百四十八節 影響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一百九十八章 面聖(2)第六百二十六節 匈奴人眼裡的張蚩尤(1)第三百二十二節 延年公子(1)第兩百九十六節 面聖(3)
第九十三節 建立班底(2)第兩百一十三節 打臉第二十四章 餘波(2)第三百三十二節 信武君(2)第六百六十一節 張布斯(1)第五百六十八節 貿易(1)第六百七十三節 恐怖的漢朝(1)第一百二十九章 餘波 【求首訂】第兩百零六節 鉤弋夫人(3)第三百五十八節 霸道第九百節 異變(1)第兩百節 假民贖買第七百四十三節 暴怒的太常第五十一章 首富之子第一百零四章 趙過!第四百八十六節 釣魚執法第四百二十八節 潛流(1)第兩百七十五節 李廣利來訪(2)第七百一十五節 劣根性第兩百零五章 鉤弋夫人(2)第八百六十節 恐怖如斯張蚩尤(1)第四百三十二節 底牌第三百一十三節 公無渡河(2)第四百五十五節 影帝張子重第五百七十五節 再入空間第一百九十一章 先王之制(2)第四百七十七節 震撼(2)第三百九十四節 胡建的疑慮(2)第四百八十八節 疫情(1)第兩百二十節 以武一切第五百四十六節 蚩尤之怒(1)第四十章 曾經的屈辱第七百五十一節 超級豪車第四百四十五節 掀桌子(1)第一百九十一章 先王之制(2)第四百三十三節 後手第八百一十五節 愧疚的衛皇后第八百八十二節 天子之怒第九十八章 卑鄙與高尚第八百一十六節 糾結的韓說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三百六十九節 獻寶第七百六十二節 中產之謀(1)第六章 瑾瑜木第七十七章 醞釀反擊第六百一十四節 中央集權第七百二十五節 悔不當初第一百六十八章 返京第二十八章 睚眥必報張子重第七百四十節 銀河帝國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三百七十二節 天子的難題(2)第一百三十八章 作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社互助自治制度(2)第四十五章 教育(3)第一百六十五章 弟子第三百六十三節 儒墨合一第三百五十三節 延年公子(3)第一百章 蒐羅人才(2)第三百六十八節 求情第八百三十節 火眼金睛張子重(2)第七百七十節 三年平羌第六百一十節 矯詔第兩百六十節 天子贈書第七百一十五節 劣根性第五十章 收小弟第五十四章 自取滅亡?第兩百二十節 以武一切第一百七十九章 調研(2)第三百四十九節 羌人問題(2)第七百九十節 閒聊(1)第四百節 富商雲集第五百零四節 矯正(3)第一百二十七章 證僞(1)第八百四十五節 膨脹的烏恆第四百二十六節 風暴(1)第三百四十二節 震動(1)第一百二十三章 博望苑的反對派(2)第四十九章 氪金(2)第四百零七節 對策(2)第六百零三節 門閥之惡勝於桀紂(補更1/3)第九十四章 輔佐皇長孫第兩百三十八節 江充之死(1)第六百六十三節 張布斯(3)第八百四十二節 領袖(2)第二十四章 餘波(2)第一百四十二章 官僚【六更完畢求月票】第三十九章 戰爭論(2)第六百八十七節 喜事第八十四章 入覲第四百九十五節 奇蹟(1)第四十六章 珠算(1)第兩百四十八節 影響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一百九十八章 面聖(2)第六百二十六節 匈奴人眼裡的張蚩尤(1)第三百二十二節 延年公子(1)第兩百九十六節 面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