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北還崇州

七月中下旬,難有大戰,林縛整個心思都用來調整浙東防務部署上。

淮東軍在南線雖有八萬多兵馬,但以明州爲重心,浙東防線分爲相對獨立的三段:

一以甌海爲中心,在永嘉、甌海、平陽、回浦諸縣都有駐兵防守的需要;一以嵊州爲中心,在天台山北麓及落鶴山西北麓防寨,駐以精銳,對浙閩軍在東陽的駐軍進行軍事對峙;一以蕭山爲重,在山陰、會稽、蕭山都要駐兵的需要,甚至還要兼顧到受浙閩軍駐富陽兵馬威脅的杭湖地區。

崇城步營、長山營及浙東行營約六萬步卒以及靖海第三水營萬餘水軍,近七萬兵力被迫分散在這三段防線上,甚至在明州府城除了周邊地區有兩萬輜兵跟五營浙東行營軍,傅青河手裡也沒有更多的預備兵力了。

不但步卒主力深陷浙東防線,便是水營主力也無法從南線抽身而出。

林縛之所以敢將步營主力相對分散的部署在三段防線上,就是依靠水營走海路及錢江水道所提供的高速機動性。

浙閩軍集結兵力攻打一面,淮東軍都能通過水營戰船,迅速的進行兵力調節。

雖然防線最南端平陽繞到最西北端的蕭山有千餘里之遙,但通過水營戰船聯絡,最短能在兩三天時間之內相互援應,故而減少給浙閩軍分而擊之的危險。

自然就造成林縛輕易不敢將水營主力調出南線。

此外,除了要確保夷洲萬無一失外,還要保持通過海路對泉州、揭陽甚至廣南郡進行持續的襲擾。

夷洲已經不僅僅是淮東襲擾東閩南部地區及廣南郡的中轉基地,從去年年底,林縛就正式決定大規模開發夷洲島。

早期的遷民數量有限,但自開闢浙南戰場以來,累計俘獲的浙閩軍戰俘達以及江淮地區重罪流囚,約一萬四千餘人——林縛將這部分人都交給孫尚望,以補充開墾夷洲島人力的不足。

同時,林縛也正敦促江寧同意將牢城遷往夷洲島,以牢城所聚集的流囚去促進夷洲島的開發。

淮東在夷洲投入這麼多的人力跟物資,自然不容有失,但島上守戍兵力很有限,才三營步卒,眼前主要依賴水營戰船封鎖夷洲海峽,趙青山率靖海第一水營主力,幾乎常年就駐紮在夷洲島。

淮東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從萬餘精兵擴張到十萬大軍,臨到頭來,除了崇州還剩津海營最後一支不足萬人的預備精銳戰力外,一時間在兵力上竟也十分的捉襟見肘。

唯一能讓人鬆口氣的,浙南大捷及老塘浦大捷,除了前後殲滅浙閩軍兩萬七千餘兵馬(包括流放夷洲島六千餘人,收編地方鄉兵七千餘人)外,還繳獲兵甲近十萬件,含鎧甲一萬兩餘套,弓弩九千餘具。

除浙東行營軍擴編所用外,還節餘鎧甲六千餘套、弓弩四千餘具,以五成披甲率計算,還足以再裝備二十營甲卒出來。

打仗從來都是此漲彼消之事,浙閩軍折損的兵力咬一咬能補上,但折損的兵甲,卻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補上。

奢家在建安和議之後,近十萬老卒解甲歸田,兵甲入庫,兵力雖然一度給壓縮到不足兩萬人,但軍事潛力還在那裡,沒有給削弱——恰恰是奢家再舉叛旗以來,浙閩軍兵力總數迅速擴充到二十萬之巨,兵馬總數遠遠超過之前儲備兵甲的供應,平均戰力就有滑坡的趨勢。

淮東軍械監爲了達到年裝備二十營甲卒的兵甲軍械製造能力,僱用工匠總數超過三萬人——這還是淮東深入推廣工場制度、大幅提高效率之後達到的製造水平,奢家近兩年財力幾乎給拖垮,甚至都無法維持淮東一半水平的兵甲製造能力。

也就意味着,浙閩軍這次損失的兵甲,若不能從其他地方繳獲,僅靠自造,少說要花上六七年的時間才能補足。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跟燕胡從邊軍手裡繳獲大量兵甲一樣,淮東在兵甲供應上也要寬裕得多。

這次繳獲節餘,加上軍械監大半年時間來的儲存,淮東還能裝備三十營到四十營甲卒出來。

不過,林縛不得不考慮淮東此時所面臨的財政壓力。

林縛跟林夢得要追加一百萬兩銀子的軍費預費,林夢得等人已經急得直跳腳;要是這時候再提出裝備四十營甲卒,林縛就怕林夢得摞挑子不幹了。

四十營兵馬維持工輜營編制,能積極參與地方水利、墾荒、築路等工造事務,除了能幫助地方恢復生產之外,工輜營近一半費用也可以直接列入地方財政支出。

即使投入很大,但收益也不小,特別是林縛在淮東大規模興修水利以來,地方受益極大。不僅將大量荒地改造成的糧田外,原有的田地抗旱抗澇能力大增,糧食持續豐產。

要不是淮東軍兵力及崇州、鶴城、觀音灘等地的食糧工坊戶數量激贈,淮東的糧價將會低周邊地區一大截。

正是由於淮東軍正卒及輜兵總數超過二十萬,而淮東範圍之內,不事農耕的工坊戶連年激增,總數達到十一萬戶之巨——這部分人口,除了淮東每年從海東運入八十萬石米糧,吃糧問題主要還是依靠淮東自產米糧,就可以知道淮東如今的糧食總產量,已遠非四五年前、林縛未入主淮東之前能比。

這其中最成功的經驗,就是淮東長期維持大規模的工輜營編制。

一旦將四十營兵馬從輜兵裝備起來,編爲戰卒,不僅這部分人不能再爲地方事務做貢耐,還要額外多開銷大量的軍資,無疑也會讓這時有些捉襟見肘的淮東財政雪上加霜。

林縛也只能咬牙看看,熬到秋冬時節,情況能否有些改觀,就算現在柳葉飛與登州鎮投降燕胡,也無法從南線將靖海第一水營、第二水營主力抽出來,去將登州鎮駐營及造船修船基地摧毀掉。

**************

七月下旬,永興帝與諸相終於就淮西防務商議出一致意見,不設單獨制置使,另設御前濠壽軍,由董原擔任御前濠壽軍都統制,從御營軍調兩萬兵馬歸董原統領,進駐濠州、壽州,並節制渦陽、廬州、東陽諸軍。

江寧不再放手讓董原去經營地方,在濠壽軍之上加“御前”二字,意圖是想實行“戰時兵馬受將帥節制,戰事息罷、將帥將兵權交還朝廷”的軍制。

七月流火,進入下旬之後,天氣便不像酷夏那麼難捱,東海上的風浪也趨於平靜,爲能儘快返回崇州,林縛選擇坐船走海路。

在此之前,從五月下旬到七月下旬,從麂山島到長山島縱深近千里海域掃過的颶風多達五次。淮東所轄區域,昌國島六月下旬受風災侵害最嚴重,好在救災及時,除十九人給塌房壓死或失蹤外,其他損失都減到最少。

到七月下旬,東海風暴季還不能說完全過去,但給颶風掃過的機率大爲降低就是。而小公主級超大型海船的抵抗風暴能力,也非普通海船能及,只要不倒黴到正好給颶風中心風帶掃中,一般情況下,甚至能抗住兩丈高的巨浪。

船入江口,從揚子江上游泄下來的洪峰,到江寧之後,江岸陡然變成數十里甚至近百里寬,洪水沒有兩岸的束約,就失去威勢,只是將江水攪得渾濁,還飄着大量從上游衝來的雜物。

最先進入視野的是江門,也是淮東依造江寧守戍墩臺建造出來的一座城寨。

牢城除早期往觀音灘投入一部分人之外,後期就主要在江門。

大批流囚給解押來江門,除部分人給用於開墾種植外,更多的是建造各種工場作坊安置。在觀音灘給船場、軍械監的工場擠滿之後,江門、鶴城與崇州東門郊外,實際成爲民用工場的聚結地。

江門除大量的流囚外,工坊戶也超過一萬,城市率甚至要超過丹陽、會稽、明州等大城。

江門目前隸屬鶴城,但就工坊戶規模來說,江門就已經邁入大縣的行列。

林縛本有意在江門落腳,住一晚上再回崇城去,船剛靠岸,從崇城馳出的驛騎就追到江門來,帶來兩條壞消息:

一是年後才受封川東制置使的秦宗源在德陽給曹義渠擊敗,率部降曹家,給曹家封爲川東制置使,繼續率部攻打盤踞在川東的流民軍。

二是陳芝虎於七月中旬率部甩陽信,橫渡小清河,先擊潰守小清河的青州軍一部,進而奔襲臨淄——由於青州軍主力給困在陽信,臨淄守軍不足千人,樑家援兵又遠,陳芝虎率部萬餘精銳強攻臨淄,三日即告奪城,奪城後又縱兵在臨淄大掠三日。

“川東也許算不上是壞消息,”高宗庭摸着嘴脣上的短髭,說道,“秦宗源與龔玉裁在川東打了三四年,未能分出勝利,卻將天府之地的川東諸縣,打得糜爛。此時的川東、川西,都給曹家得去,若不經整頓,都不足以制霸天下。不過讓曹家及早拿下川東,有利於曹家兵馬主力及時北還,去防備燕胡……”

都關中而王天下,那是秦漢時期的事情。

近五六百年來,關中的水利頻遭天災人禍破壞嚴重。連年大旱,已成邊陲苦地。

大越之前,陳、燕兩朝,都不再都關中,除了西邊面臨異族的威脅之外,最主要的,是關中地產不足以養王都,而黃河從潼關而上的水道又過於險窄,不利從外地輸入漕糧。

曹義渠在有割據的心思之後,在關中興修水利,坐關中而謀兩川。其謀略是不錯,但仍缺乏足夠的時間——首先是曹家在關中興修水利,是邊角修復,改變不了關中連年大旱的大局面,再者就是流民軍大規模進入兩川,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川東已經給打殘,曹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經營川東,就要面臨東北方向燕胡步騎的威脅。

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38章 勤王之議第34章 鐵流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60章 噴焰弩第50章 收六夫人第42章 五虎凋零第73章 聯兵方案第82章 紅顏禍水第83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四月芳菲(二)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31章 濟州新世界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97章 大軍集結第16章 誰能知心第61章 北伐序幕第7章 大寇於城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8章 郊迎(一)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37章 叛第77章 吳黨裂痕第130章 夕陽白塔河第18章 兵亂難止第47章 網更密第64章 殘城廢土第37章 遷族第47章 錢莊之議第74章 大戰將臨第42章 三日五百里第55章 戰事稍息第91章 大喜之日第72章 說降第39章 特使駕臨第34章 請戰第70章 長樂王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65章 河中第六章 殺威風第50章 暗門之謀第96章 傳捷第59章 收心第26章 殘部第55章 殘勝第83章 南歸第64章 軍功賞爵第30章 以緩待急第157章 勇將第98章 鄂東防線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44章 哀兵第100章 屠城之後第10章 淮西第90章 封河之計第44章 兵家秘術第101章 死地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5章 兵甲第41章 勤王北上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44章 兵家秘術第44章 哀兵第16章 聯兵助伐第6章 虎面醜將第168章 太湖盜第37章 飛轉直下第86章 河淮之危第96章 傳捷第122章 勸降第159章 鎖喉第87章 風捲殘雲第11章 抵抗軍第23章 歸塵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42章 回崇州第152章 丹江對峙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16章 誰能知心第38章 縱虎歸山第115章 襲城第53章 夜雨第37章 遷族第28章 雙面第9章 問政殺心第79章 火中慄第146章 奪城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104章 轉機第158章 瘋虎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69章 渡口大潰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12章 濟州第153章 前奏
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38章 勤王之議第34章 鐵流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60章 噴焰弩第50章 收六夫人第42章 五虎凋零第73章 聯兵方案第82章 紅顏禍水第83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四月芳菲(二)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31章 濟州新世界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97章 大軍集結第16章 誰能知心第61章 北伐序幕第7章 大寇於城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8章 郊迎(一)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37章 叛第77章 吳黨裂痕第130章 夕陽白塔河第18章 兵亂難止第47章 網更密第64章 殘城廢土第37章 遷族第47章 錢莊之議第74章 大戰將臨第42章 三日五百里第55章 戰事稍息第91章 大喜之日第72章 說降第39章 特使駕臨第34章 請戰第70章 長樂王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65章 河中第六章 殺威風第50章 暗門之謀第96章 傳捷第59章 收心第26章 殘部第55章 殘勝第83章 南歸第64章 軍功賞爵第30章 以緩待急第157章 勇將第98章 鄂東防線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44章 哀兵第100章 屠城之後第10章 淮西第90章 封河之計第44章 兵家秘術第101章 死地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5章 兵甲第41章 勤王北上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44章 兵家秘術第44章 哀兵第16章 聯兵助伐第6章 虎面醜將第168章 太湖盜第37章 飛轉直下第86章 河淮之危第96章 傳捷第122章 勸降第159章 鎖喉第87章 風捲殘雲第11章 抵抗軍第23章 歸塵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42章 回崇州第152章 丹江對峙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16章 誰能知心第38章 縱虎歸山第115章 襲城第53章 夜雨第37章 遷族第28章 雙面第9章 問政殺心第79章 火中慄第146章 奪城第九十九章 族仇家恨第104章 轉機第158章 瘋虎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69章 渡口大潰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12章 濟州第153章 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