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濟州新世界

新編鎮師要在海州集訓,等過了風暴季之後,纔會渡海赴高麗蔘戰。

不過,羅文虎等十數名新編鎮師的參謀將領,則趕在風暴季之前,隨陳恩澤等人先往海東,熟悉高麗戰場的方方面面,以便等新編鎮師調來之後,更快、更好的適應戰場。

參謀部門在輔佐主將進行軍事調動、指揮上,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來,分擔主將責任與負擔、減少決策失誤率的同時,也很好的限制住將領對兵權的專擅。要說有什麼負面作用,就是中高層將官編制大規模的增加,同時也必須要有陸海師指揮學堂一整個完善的體系,負責參謀及主將官的培養工作。

林縛崛起於江淮,利用十餘年時間,一步一個腳印,建立起來的軍政體系,完全顛覆了羅文虎等降附將領的傳統認知。

上一回適應海航,戰船編隊僅在濟州駐泊了半天,羅文虎等人也沒有時間登岸進入濟州城,故而等到這次,纔有機會好好的看一眼這座海東商路上最爲核心的中轉港城。

誰都難以想象,濟州城在十年之前,還僅僅是一座面山臨海的荒灘。

就是在早初,也僅僅是從儋羅國租借三百餘畝荒灘建成一座臨水的小寨,利用岬山環護的小岬灣充當海港,陸上外圍還只是砌石牆以爲防禦。

濟州城的真正發展,是在崇觀十一年獲得西歸浦戰事具備決定性意義的勝捷之後。

不僅原濟州寨外圍石牆環護的區域,正式劃爲濟州的港埠及城區,更租借外圍廣達數萬畝的山丘、平原,以爲濟州的外圍延伸。

而濟州於海東商路的核心中轉港地位確立之後,每年差不多有兩百餘艘大型海商船,會在濟州船駐泊,駐船舶駐泊費數年來累積就有數十萬銀元。

大量海商船的駐泊、貿易,使得濟州城的人口也隨之迅速擴張。

從早初的兩千人不到,不到七八年的時間裡,迅速增漲到四萬定居人口、同時又有差不多數量海民、水手及外來僱工聚城而居的局面。

僅從人口來說,在當世已經是少有的繁榮。衆多的丁口以及新興的工貿商等業迅速繁榮起來,爲濟州城提供充足的稅金收入。

崇州爲淮東早期經營的核心之地,爲經營崇州,在城池、港口的建設上,林縛累計投入也不過上百萬銀元;而濟州這些年在城池、港口建設上的投入,已經遠遠超過此數,其來源絕大多數都是船舶駐泊費及城內市商稅的收入。

繁盛的海貿,聚集起來的羣體,也大概是當初風氣最爲開化、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人羣。

除了北崖岬上那座比崇州更爲壯觀的燈塔爲濟州城標誌性建築外,下船從港口坐馬車進入濟州城,已是日暮時分,羅文虎等將領這才發現濟州城鋪石大街兩側,每隔五六步就立有一盞鑄鐵柱琉璃街燈,這時叫點燈人點燃起來,近兩千步的長街,入夜後彷彿星河,使濟州城夜晚變成不晝之城。

撲面而來的繁華氣息,叫羅文虎等將領如置新世界。

參謀將領極爲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後勤錢糧安排。

看着長街兩側三四百盞琉璃大燈,琉璃燈的造價且不去管,僅這些琉璃燈一夜要燒去多少燈油、一年要燒去多少燈油,計算來也是一個極爲恐怖的數據;沒有極爲廉價的婆羅火油的輸入,濟州城再富庶,也承受不起這樣的消耗。

無論是崇州,還是江寧,都受着傳統的強烈影響,完全新建的濟州城,其繁榮以及與舊世界絕然不同的面貌,纔是林縛新政思維最爲核心跟集中的體現。

林縛在公府治政之後,將林景中從濟州調回去,出任江寧府尹,成爲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在很多人看來,林景中是沾了跟林縛故舊、又最早追隨林縛的光。

這些話羅文虎在江寧也聽了許多,將信將疑:林縛要全面將元越架空掉,掌握軍政大權,江寧府尹這麼一個關鍵官職,自然不能落於外人之手,任用嫡系親信,那是再自然不過的。

羅文虎此時隨同衆人站在濟州城的長街之上,才能深刻的感覺到林縛起用林景中爲江寧府尹,不完全是故舊之因。

濟州城歷經幾任官長,早初是禁營軍指揮使趙虎,其時以軍防、打擊海寇勢力、保護海東商道爲主。待到林景中赴任濟州巡檢使之後,濟州進行軍政分離,濟州城才正式開始大規模建設。此時展開在羅文虎等人眼前的濟州城,實際是在林景中手裡成形;陳恩澤代表林景中,出領濟州都督府,還不到半年時間。

“營城在旗桅山北面,不過主公的意思,是要你們先來濟州城裡住上幾天,”陳恩澤在馬車裡,對着羅文虎等人笑着說道,“感受一下濟州城的氣息,但不可沉迷其中;三天後會有巡船送你們與宋學士去福江,你們去福江回來,就要住進營城裡去了……”

陳恩澤還兼着海東行營司參謀軍事的職銜,林縛對參謀部門實行雙重領導制,羅文虎等新編鎮師的參謀將官,除了受新編鎮師主將轄管,還受軍參謀司轄管。

羅文虎等參謀將官,這段時間來受新舊之制、新舊事物的衝擊尤其的劇烈,也由於叫他們受到新政思維及新世界的徹底洗禮,才能真正的掌握淮東軍不同以往的戰術、戰略思維。

濟州都督府,與傳統的官衙建築也大爲不同,守備森嚴的院中,主體爲一座獨棟、形體龐大的殿堂式抹漿磚樓,整體高逾三丈,明窗皆用琉璃,數窗可知此磚樓實分三層。

濟州官員分爲兩系,一是差不多從定居濟州的民衆裡徵募,以治民事,但都督府的主要官員,都是由樞密院選吏司直接派遣,大多數人在濟州沒有宅業。

除都督官邸外,派遣官員及將領,在都督府主樓之後,有專門爲之配備的驛舍;羅文虎等人,則臨時住在驛舍裡。

不僅陳恩澤親自陪同衆人到驛舍安頓下來,海東行營都指揮使馬一功也率潘聞叔等將領過來,給羅文虎等人接風洗塵。

當然是除羅文虎等新編鎮師參謀將官外,隨船來濟州的還有一人,纔是馬一功非要出面主持宴請的主要原因。其人便是林縛親點、與姜嶽、葛司虞同列崇學館大學士的宋石憲。

宋石憲在軍械監任職,這次放下手裡的研究事情,帶着人馬親赴濟州,僅僅是爲半個月後的日蝕觀察而來。

日蝕即日食,史書屢有記載不下數十次。雖說有很多附會之說,但精於天文曆法的宋石憲、姜嶽、葛司虞等人,早就將其視爲正常的天文現象,也已經具備從古歷及現有天文知識裡推算日食週期的能力。

由於日蝕現象有諸多附會,並且通常給時人認爲凶兆。

姜嶽早前在燕京司天監任職時,就推算最新的一次日蝕會在近期裡發生。

林縛擔心日蝕會對世人的心理造成負面心理,從而有害新政的推廣,所以要求宋石憲、姜嶽等人推算出準確的日蝕時間,提前通過邸報公佈出去,以破除種種有關凶兆的附會之說。

宋石憲與姜嶽分開來獨自推算日蝕,都得出具體的時間來,但兩人的結論出現近半個時辰的偏差。

宋石憲與姜嶽此等人物,哪個會承認自己算差了,爭執不下,只能將公案捅到林縛那裡。

林縛又讓葛司虞放下手中事務,複覈此事。最終發現,宋石憲推測日蝕,是根據前朝司天監的記載,其觀測點在前朝國都洛陽。而姜嶽曾任元越司天監少監,但手裡的歷法資料是本朝所載,觀測地點在燕京——推算日蝕出現時間上的偏差,直接指向天文觀測的地點不同上。

後來姜嶽與宋石憲又組織人手,將有史以來的所有日蝕記錄都尋出來推算,發現日蝕時差與觀測點的同緯東西位差有直接的關係。

得出這麼結論後,林縛就指示姜嶽、宋石憲二人放下手裡頭的其他事務,立即組織人馬在從荊州、漢津、廬州、崇州、長山島以及濟州島、福江等不同地域設置十數組觀察點,獨立觀察預計將在一個月後出現的日蝕現象。

這個事情,也不是什麼絕密,甚至通過宣政司控制的邸報與即將到來具體日蝕日期公佈出去。宋石憲與羅文虎他們在船上朝夕相處了幾天,也是坦然相告他們此來海東的目的,這件事本身就是要軍方大力配合。

羅文虎他們想不明白,這麼樁事,林縛爲何如此重視?動用的資源,差不多堪抵鎮師規模的兵馬動員。

當然,林縛不這麼想,甚至異常的激動:姜嶽與宋石憲所獨立推算出來的日蝕時間偏差,實際就是後世人習以爲常的經度時差現象。

林縛之前從來沒有想到,時人能從天文曆法裡推算時差出來,但這一點極其重要。日蝕時差,實際就是推翻地心說、證明地球爲圓體圍日自轉的事實依據,也將爲日後經度的確定、將經緯度法用於航海奠定最爲堅實的理論基礎,也將爲時人打開眼界、正確認知這個世界、打開一個新的窗口。

就是眼下,以姜嶽、宋石憲等時下最爲傑出的雜學人物,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是侷限於傳統的“天圓地方、以地爲心、星辰繞轉”地心說;林縛要是直接告訴他們“地圓日心”的結論,誰他們當中哪個人會從心裡相信?

唯有叫這些時下最爲傑出的雜學人物,從自己的理論推算及實際觀察中,得出“地圓日心”的結論,纔可能叫他們真正的信服。再通過他們及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匠師及士子羣體,才能叫新的學說傳播出去、紮根下去。

這件事雖說跟眼前的戰事沒有什麼直接的,但林縛對其重視程度不下北伐,以國公府的名義,直接向給諸暨司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全力配合這次的日蝕觀察,故而馬一功、陳恩澤等官員對宋石憲的到來才十分的重視。

參與這次觀察的姜嶽、宋石憲等人也是異常的興奮跟激動,也唯有姜嶽、宋石憲這等層次的人物,才能知道這次的觀測將是何等的重要:一旦實際的觀察結果,跟他們的推算相吻合,將徹底的破除以往的聖人之說、陰陽之學,爲雜學確定真正的理論基礎。

爲宋石憲所舉行的洗塵宴請裡,還有兩個人物,一個是新近叫都察院派往濟州任按察使的張玉伯,另一個就是隨船同張玉伯來濟州的趙舒翰。

第32章 官職第23章 客訪深山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六十八章 玩弄股掌第168章 太湖盜第86章 戰爭陰雲第11章 潛伏第13章 兵援第38章 臣子忠心第7章 城門觀戰第17章 山南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36章 歪理邪言第79章 算計第43章 多慮有失第126章 逃第91章 難易有別第49章 戰勢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95章 左右爲難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67章 牙人難做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40章 浙西大旱第89章 鏖戰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26章 糧食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1章 捍海堤第44章 危機不知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77章 前哨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47章 偷營第52章 嵊州第32章 官職第63章 寧王一系第56章 光復濟南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31章 城子嶺第11章 抵抗軍第55章 浙北軍司第40章 銀子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51章 散彈殺人馬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42章 回崇州第64章 入土爲安第72章 隨州不決第10章 淮西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3章 甄氏第94章 不容拒絕第21章 斷糧第21章 國務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2章 江寧風潮(2)第46章 點天燈第54章 尚有餘計第58章 紅襖妙女第94章 關門第45章 水上奇兵第43章 入城擡棺第27章 聯兵接觸第116章 亂兵第29章 不殺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19章 各懷心思第十七章 救人性命不敢忘第53章 襲東陽第93章 深谷殘敵第91章 站隊第45章 相臣人選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21章 殺雞駭猴第135章 遺計第59章 加徵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7章 先手佈局第6章 虎面醜將第14章 東行出海第45章 行路難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11章 行軍第20章 調虎離山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12章 拖延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48章 信傳浙南第63章 分合之道第82章 議降第一章 碎濤如雪
第32章 官職第23章 客訪深山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六十八章 玩弄股掌第168章 太湖盜第86章 戰爭陰雲第11章 潛伏第13章 兵援第38章 臣子忠心第7章 城門觀戰第17章 山南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36章 歪理邪言第79章 算計第43章 多慮有失第126章 逃第91章 難易有別第49章 戰勢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95章 左右爲難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67章 牙人難做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40章 浙西大旱第89章 鏖戰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26章 糧食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1章 捍海堤第44章 危機不知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77章 前哨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47章 偷營第52章 嵊州第32章 官職第63章 寧王一系第56章 光復濟南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31章 城子嶺第11章 抵抗軍第55章 浙北軍司第40章 銀子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51章 散彈殺人馬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42章 回崇州第64章 入土爲安第72章 隨州不決第10章 淮西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3章 甄氏第94章 不容拒絕第21章 斷糧第21章 國務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2章 江寧風潮(2)第46章 點天燈第54章 尚有餘計第58章 紅襖妙女第94章 關門第45章 水上奇兵第43章 入城擡棺第27章 聯兵接觸第116章 亂兵第29章 不殺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19章 各懷心思第十七章 救人性命不敢忘第53章 襲東陽第93章 深谷殘敵第91章 站隊第45章 相臣人選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21章 殺雞駭猴第135章 遺計第59章 加徵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7章 先手佈局第6章 虎面醜將第14章 東行出海第45章 行路難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11章 行軍第20章 調虎離山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12章 拖延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48章 信傳浙南第63章 分合之道第82章 議降第一章 碎濤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