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本篇小序:

女人活在世上總要面臨比男人多一些苛責,做了母親的女人是偉大的平凡人,我看着懷裡的寶寶,越發思念我的母親。那個時代比現在的條件艱苦太多,不管怎樣,新生命帶給每個母親的欣喜應該都是人生頂級的幸福。

孩子是父母的血脈繼承,是延續的人生,我時常對着鏡子中能看到母親的影子,我其實應該早就明白這個道理的,也許是性格的軟弱,十幾年來時常的彷徨迷茫曲折了多少勇氣和選擇,奈何,奈何。

隨着年齡的增加,我對母親一些事情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不過,那抹溫柔堅強的身影始終清晰的印在腦海,下文寫於前幾年的清明祭,以此來紀念我親愛的母親。

一年中,最傷情的雨非清明節莫屬,纏綿哀怨的雨絲絲繞繞,落在院中的老樹上,路旁的嫩柳上,田間的野草上,最後落在了那一個孤零零的墳頭上。

本以爲消磨了十年的光景,該放下的早已放下,不曾想當真再次來到母親的墳前,心立刻還是糾痛起來。她的墳頭後面長了一棵小榆樹,凌亂的樹枝朝向四面八方伸展着,那個土堆下面埋葬了我的至親,那層枯草傳遞着年年歲歲的相思。祭拜後,又添了新土,墳頭又高了一分。望向不遠處的另一個半米高的墳頭,估計是家裡沒人,再過多少年這個墳頭應該會消失在這一片田野裡,算是真正的迴歸自然。

從我記事兒起,娘就念叨着小時候數我最幸福,因爲那時候爹在家裡待的時間最長,所以我老爹抱我抱的最多。兩個哥哥小時候娘一個胳膊搭一個,那會兒的娘只有八十斤,走路摔過無數次,腿上經常青紫交加。老家的炕頭上留下了無數無眠的日夜,燃燒的煤油燈撩動着疲憊的眼簾。

娘說我大哥小時候很是懂事,五歲就挎着一個小籃子跟着孃親下地摘棉花了,他那會還沒有棉花杆高,穿梭在地裡,只能通過植被的搖動來判斷他在哪裡。再小一點的時候,估計是我剛出生能抱起來的時候,娘去地裡幹活,就把我們三個往五奶奶家的蘿蔔地一扔,就去忙活了。等活忙完了,看着我們三個圍着一個大蘿蔔都睡得熟了。要是擱現在,我們三估計得跑人販子那了,我們孃親那會也是沒得辦法啊。

跟外人提起我那兩個哥哥,大家都羨慕我,不曾想,我那有哥哥的日常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啊。從小我和我大哥都是犟的很,誰都不讓誰,我二哥就是個牆頭草,兩邊派,有時候和我大哥一起欺負我,我就跑到娘那裡告狀,說一定要她給我生個妹妹,一起對抗兩個哥哥,娘笑着說好。等到長大後,也沒看到妹妹的影子。

娘是家裡移動的太陽,有她在纔有溫暖。很懷念娘做的飯,搭配營養均衡,熬粥放很多黃豆,一碗粥有半碗黃豆,於是我經常一邊哭着一邊用筷子打豆豆。一堆菜裡我最愛吃的就是麪糊,大致順序是先炒菜,擱水,放面,攪成糊狀。長大後它成了我的大學的第一道拿手菜,起名曰難得糊塗。那會家裡讓我專注讀書,做飯燒菜以及孃的各種手藝我都沒繼承到,直至現在還是欠缺很多生活技能。

孃的手很巧,她的名字中就帶了一個蘭字,我想是應了蕙質蘭心這個詞。她用廢棄的膠條編織了各種各樣的籃子,用藤條編織籮筐,轉着紡線車紡線,然後用織布機織布,用織的布做成棉被,棉花也是一自家種的,留了兩三套說長大了給我做嫁妝。不過我都快三十了還沒嫁出去,棉被都成老古董了。我的頭髮從小都是娘一手打理,自己模子不好,每次剪完都哭鼻子,怪娘把我剪醜了。小時候也是和哥哥們一樣的頭型,如果不是穿了女娃的衣服根本辯不出來是個姑娘的。小時候我極爲臭美,娘那裡別說口紅了,連個最基本的髮套首飾都沒有,自我記事以來,娘都是一頭幹練的齊耳短髮,偶爾翻看相冊,才發現娘長髮時也是另外一種美呢。我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娘自己做的,十幾歲的時候纔有一條買回來的牛仔褲,但是還是喜歡粘在她身旁,看她做衣服時用電熨斗熨衣服滋滋的冒着熱氣。她忙碌的身影總是停不下來,一步兩步三步彷彿愛的旋律填滿記憶。

家裡從小很熱鬧,我們三個孩子,加上鄰居的孩子,整天成串的往家裡鑽,說不準哪天從哪個縫裡露出一個小腦袋來,然後又縮回去,那肯定是一羣孩子在玩捉迷藏了,我最喜歡的是藏到捲起來的涼蓆裡面,卻是算隱蔽。娘會笑着在一旁和幾個鄰居納鞋底,那時候的日子想想都美好。

等到上學住校時,她每每都站在路旁向我揮手告別,叮囑我好好學習,但並沒有對我期待很高,只是覺得讀書識字對我以後好。小時候考試努力的原因很簡單,只爲了爹孃臉上的那抹笑。搬新家後我最喜歡的是躲在樓梯和房頂上,腿搭拉下房檐,拿着一本書讀着,對面的夕陽,把菜園裡娘忙碌的身影拉的很長。平日裡煮菜熬粥,一家人圍着一個小桌子吃飯,日子過得的幸福恣意。想着想着,淚就盈滿眼眶……

沒有她的日子已經過了十年,十年之前娘最後一次去學校看了看我,再見時已是陰陽兩隔,冰冷冷的沒了氣息,之後的我確實狠狠的痛過,飄忽過,夢裡依舊還是從前她在我身邊,醒來對着窗外明月,思念備至。後來的後來,長大後被很多事傷過,也成熟了不少,哭着哭着就笑了,彷彿回到那個午後,娘笑着指着我說,你這個小傻子。

我得空就會去看望孃的母親,我的姥姥,我們大眼瞪小眼,彷彿透過彼此的眼睛都在望着另外一個人。雲捲雲舒,花開花落。但願人長久,但更要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