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薛延陀

李世民是返程的路上,收到阿史那思摩的奏本的。看完了奏本,李世民久久沉默,隨後他把奏本合上,一個人走出了房間,仰頭望月,呆呆地沉默着。

突厥的事情解決掉之後,李世民本以爲能至少消停幾個月。但是沒想到,麻煩這麼快就來了。

薛延陀!

走了一個突厥,又來了一個薛延陀。

薛延陀,原本是鐵勒諸部之一﹐由薛、延陀兩部合併而成,薛延陀的先民曾與“薛”姓部落雜居,後來又吞併了稱爲“延陀”部衆,因而號稱“薛延陀”,官制和風俗,與突厥大抵相同。

隋煬帝大業年間,東突厥強大,居於漠北的鐵勒諸部都臣屬於它。當時的東突厥處羅可汗徵稅無度,鐵勒諸部頗有怨言,處羅聽到這些怨言後勃然大怒,誅殺鐵勒酋長一百多人。鐵勒諸部於是武力反叛,共推契苾首領哥愣爲易莫真莫賀可汗,薛延陀首領乙失鉢爲易咥小可汗,倒戈西突厥,與東突厥敵對。

李世民剛剛坐上皇帝寶座那年,西突厥內亂,泥孰逃亡。薛延陀首領夷男率其部落七萬餘戶再度臣服於東突厥,本指望東突厥的可汗從處羅換成了頡利能有所改變,萬沒想到頡利是一個比處羅更加殘暴的人。夷男只好率其部衆,奮力反抗,頡利派大軍鎮壓,沒想到竟然被夷男給擊敗了,甚至還收編了不少突厥的部族。

此戰的獲勝,徹底改變了鐵勒諸姓對待突厥人的態度。他們第一次感覺到,看似不可戰勝的突厥人,其實也是可以戰勝的。當年冬天,鐵勒諸姓推舉鐵勒的大英雄夷男成爲可汗。夷男不敢應承,堅辭不受。

彼時李世民正在爲對東突厥用兵做準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想方設法削弱東突厥。羣臣商議,都認爲團結薛延陀,給東突厥製造麻煩,牽扯其兵力,附和大唐的利益。於是李世民便遣遊擊將軍喬師望暗裡聯絡夷男,冊拜夷男爲珍珠毗伽可汗,並賞賜了很多財寶。夷男大喜,這才同意接任大汗位,成立了薛延陀汗國,建牙於大漠鬱督軍山下,與東突厥分庭抗禮,因爲是接受了李世民的冊封,薛延陀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爲大唐在漠北的一個附屬藩國。

薛延陀汗國成立後,飽受東、西突厥欺辱的少數遊牧民族部落,如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霫等紛紛歸附,薛延陀的領地也越來越大,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人口超過四十萬,精兵也有五萬人。

隨着實力的膨脹,薛延陀行事也愈發的肆無忌憚起來。對東突厥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甚至多次偷襲用兵。而對大唐的態度,也隨着自身的能力提升,變得傲慢起來。李世民顧全滅東突厥的大局,並沒有加以阻止或者處罰,反而加多了賞賜,這讓夷男產生了,薛延陀對大唐來說,舉足輕重的幻覺。

唐滅東突厥時,大量戰敗的突厥部族無家可歸。他們不願意內附大唐,更沒法加入西突厥,只能北上加入薛延陀。而且,戰後李世民把東突厥殘部,都安置在了河套地區,這樣一來東突厥同樣重要朔塞地區兵力空虛,薛延陀趁機迅速擴大勢力,佔據了大部分原東突厥的大部分地盤,並將牙帳由鬱督軍山遷至都尉捷山北獨邏河之南,距離大唐邊境更近了,此時的薛延陀,有精兵十萬,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

這時的薛延陀,不臣之心顯現。對待大唐的使節,也沒有從前那般尊崇了。輕慢之舉常有,很是不以爲意。

阿史那思摩能夠如此爽快地答應內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薛延陀。薛延陀越來越強大,他們也同樣覬覦河套的肥美草場,但是這塊草場原本就是突厥人的,即便不這麼算,從前東西突厥還未分裂的時候,這裡乃是人家王庭所在,這賴不去的。薛延陀想搶這個草場,少不得得幹一仗。

最近幾個月,摩擦常有的事兒。突厥這邊一次都沒有贏過,反倒是李孝恭和李績大軍逼近,薛延陀收斂了很多,人馬都撤回了河對岸,沒有與大唐軍隊產生正面的衝突。

內附之後,這一支突厥人,便是真正的大唐子民了,若是薛延陀再敢騷擾,就等同於和大唐開戰。薛延陀雖然強大,但那也只是相對於現在羸弱不堪的東突厥來說的,與大唐對上,阿史那思摩還是堅信大唐一定能勝。

這是阿史那思摩思考事情的角度,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想的不是這些。

其實作爲對手來講,李世民一直也沒把薛延陀放在眼裡。不要看薛延陀現在有精兵多少,在李世民的眼裡,也不過是土雞瓦狗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原因說起來,倒也簡單。薛延陀是一個典型的部落國家,而且民族成分非常複雜。它膨脹的速度太快,人員良莠不齊,如果戰事順利,大軍呼嘯而過,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來,一旦遇到硬茬,戰事焦灼起來,這鬆散的部落集合式的國家,很快就會土崩瓦解的。

如果打,李世民根本不需要多費心思,李績率領本部的兩萬人,就足以把薛延陀的十萬人挑翻。李世民不怕打,怕的是牽扯精力。

無論是李孝恭也好,還是李績也好,都是李世民預備着,準備用來打高句麗的人馬。在李世民的眼中,也唯有高句麗,算是一個對手。如果此時跟薛延陀打,勢必要分出至少兩萬人去與薛延陀交戰,薛延陀的地盤又那麼大,如果夷男想要拖,拖個一年半載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果明年要對高句麗用兵,少了這兩萬人,可能就左右了戰事能否取勝。

李世民把對高句麗的戰爭,視爲自己一生征戰的最後一戰也是最光榮的一戰,他是不會讓薛延陀,壞了來之不易的勝利的。

這是其一,彼時李世民正在爲對東突厥用兵做準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想方設法削弱東突厥。羣臣商議,都認爲團結薛延陀,給東突厥製造麻煩,牽扯其兵力,附和大唐的利益。於是李世民便遣遊擊將軍喬師望暗裡聯絡夷男,冊拜夷男爲珍珠毗伽可汗,並賞賜了很多財寶。夷男大喜,這才同意接任大汗位,成立了薛延陀汗國,建牙於大漠鬱督軍山下,與東突厥分庭抗禮,因爲是接受了李世民的冊封,薛延陀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爲大唐在漠北的一個附屬藩國。

薛延陀汗國成立後,飽受東、西突厥欺辱的少數遊牧民族部落,如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霫等紛紛歸附,薛延陀的領地也越來越大,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人口超過四十萬,精兵也有五萬人。

隨着實力的膨脹,薛延陀行事也愈發的肆無忌憚起來。對東突厥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甚至多次偷襲用兵。而對大唐的態度,也隨着自身的能力提升,變得傲慢起來。李世民顧全滅東突厥的大局,並沒有加以阻止或者處罰,反而加多了賞賜,這讓夷男產生了,薛延陀對大唐來說,舉足輕重的幻覺。

唐滅東突厥時,大量戰敗的突厥部族無家可歸。他們不願意內附大唐,更沒法加入西突厥,只能北上加入薛延陀。而且,戰後李世民把東突厥殘部,都安置在了河套地區,這樣一來東突厥同樣重要朔塞地區兵力空虛,薛延陀趁機迅速擴大勢力,佔據了大部分原東突厥的大部分地盤,並將牙帳由鬱督軍山遷至都尉捷山北獨邏河之南,距離大唐邊境更近了,此時的薛延陀,有精兵十萬,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

這時的薛延陀,不臣之心顯現。對待大唐的使節,也沒有從前那般尊崇了。輕慢之舉常有,很是不以爲意。

阿史那思摩能夠如此爽快地答應內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薛延陀。薛延陀越來越強大,他們也同樣覬覦河套的肥美草場,但是這塊草場原本就是突厥人的,即便不這麼算,從前東西突厥還未分裂的時候,這裡乃是人家王庭所在,這賴不去的。薛延陀想搶這個草場,少不得得幹一仗。

最近幾個月,摩擦常有的事兒。突厥這邊一次都沒有贏過,反倒是李孝恭和李績大軍逼近,薛延陀收斂了很多,人馬都撤回了河對岸,沒有與大唐軍隊產生正面的衝突。

內附之後,這一支突厥人,便是真正的大唐子民了,若是薛延陀再敢騷擾,就等同於和大唐開戰。薛延陀雖然強大,但那也只是相對於現在羸弱不堪的東突厥來說的,與大唐對上,阿史那思摩還是堅信大唐一定能勝。

這是阿史那思摩思考事情的角度,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想的不是這些。

其實作爲對手來講,李世民一直也沒把薛延陀放在眼裡。不要看薛延陀現在有精兵多少,在李世民的眼裡,也不過是土雞瓦狗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原因說起來,倒也簡單。薛延陀是一個典型的部落國家,而且民族成分非常複雜。它膨脹的速度太快,人員良莠不齊,如果戰事順利,大軍呼嘯而過,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來,一旦遇到硬茬,戰事焦灼起來,這鬆散的部落集合式的國家,很快就會土崩瓦解的。

如果打,李世民根本不需要多費心思,李績率領本部的兩萬人,就足以把薛延陀的十萬人挑翻。李世民不怕打,怕的是牽扯精力。

無論是李孝恭也好,還是李績也好,都是李世民預備着,準備用來打高句麗的人馬。在李世民的眼中,也唯有高句麗,算是一個對手。如果此時跟薛延陀打,勢必要分出至少兩萬人去與薛延陀交戰,薛延陀的地盤又那麼大,如果夷男想要拖,拖個一年半載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果明年要對高句麗用兵,少了這兩萬人,可能就左右了戰事能否取勝。

李世民把對高句麗的戰爭,視爲自己一生征戰的最後一戰也是最光榮的一戰,他是不會讓薛延陀,壞了來之不易的勝利的。

這是其一,

彼時李世民正在爲對東突厥用兵做準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想方設法削弱東突厥。羣臣商議,都認爲團結薛延陀,給東突厥製造麻煩,牽扯其兵力,附和大唐的利益。於是李世民便遣遊擊將軍喬師望暗裡聯絡夷男,冊拜夷男爲珍珠毗伽可汗,並賞賜了很多財寶。夷男大喜,這才同意接任大汗位,成立了薛延陀汗國,建牙於大漠鬱督軍山下,與東突厥分庭抗禮,因爲是接受了李世民的冊封,薛延陀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爲大唐在漠北的一個附屬藩國。

薛延陀汗國成立後,飽受東、西突厥欺辱的少數遊牧民族部落,如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霫等紛紛歸附,薛延陀的領地也越來越大,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人口超過四十萬,精兵也有五萬人。

隨着實力的膨脹,薛延陀行事也愈發的肆無忌憚起來。對東突厥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甚至多次偷襲用兵。而對大唐的態度,也隨着自身的能力提升,變得傲慢起來。李世民顧全滅東突厥的大局,並沒有加以阻止或者處罰,反而加多了賞賜,這讓夷男產生了,薛延陀對大唐來說,舉足輕重的幻覺。

唐滅東突厥時,大量戰敗的突厥部族無家可歸。他們不願意內附大唐,更沒法加入西突厥,只能北上加入薛延陀。而且,戰後李世民把東突厥殘部,都安置在了河套地區,這樣一來東突厥同樣重要朔塞地區兵力空虛,薛延陀趁機迅速擴大勢力,佔據了大部分原東突厥的大部分地盤,並將牙帳由鬱督軍山遷至

第189章 穩賺不賠第410章 兩國使第946章 塔防第76章 探監第459章 隱情第267章 經營之道第466章 紈絝剋星第955章 目的達成第466章 紈絝剋星第158章 各懷心思第271章 酒醉第924章 佛光普照第79章 反轉!第455章 來者不善第716章 長袖善舞第104章 刺殺第887章 軍校講武第754章 兵貴精第156章 馬場開業第789章 思文的苦惱第594章 沒錯是我!第179章 這是高手!第19章 難唸的經第884章 逼婚第256章 蠢賊第532章 巧舌如簧第7章 落腳第270章 英雄第55章 妻與妾第499章 乘風歸去?第109章 凌厲手段第65章 議功封侯(1)第127章 曲轅犁與印刷術(2)第866章 黃雀在後第976章 薛延陀第834章 唱大戲第106章 不得不做第826章 狼狽爲奸第180章 真真假假第46章 初見李淳風第963章 與高句麗的恩怨情仇第569章 一勞永逸第595章 殿試第737章 爭執第89章 內帑令第210章 誅心第763章 發行國債第281章 借一步說話第135章 忌憚者何?第897章 福地藍田第537章 馬屁之道第586章 應對之法第92章 貓膩第247章 驚世駭俗第159章 系統的基本應用第867章 劫獄第425章 一筆銅臭第76章 探監第614章 教訓第10章 伸出援手第147章 君臣鬥第873章 人情第152章 橫行霸道第46章 戰前動員第912章 文成公主?第75章 黃昏戀第234章 心太軟第109章 緣由第114章 自戀的李世民第79章 工部報道第22章 礦產開發第623章 躲桃花第925章 律己條約第566章 一波又起第1014章 陰謀論第87章 二進宮第429章 籌碼貨幣第651章 神秘女子第415章 對號入座可還行?第970章 大開眼界第539章 同款狂妄第792章 下鄉第35章 上達天聽第910章 科學實驗第355章 渣男李世民的前塵往事第249章 陛下的面子很重要!第364章 大哥難當第3章 返家第175章 第二個問號技能第547章 攤丁入畝第493章 飛花令第163章 大智若愚第881章 施政安排第161章 槓上了第46章 戰前動員第117章 侯爺回府第183章 做局第69章 過牆梯第127章 目的達成第422章 打造裝備
第189章 穩賺不賠第410章 兩國使第946章 塔防第76章 探監第459章 隱情第267章 經營之道第466章 紈絝剋星第955章 目的達成第466章 紈絝剋星第158章 各懷心思第271章 酒醉第924章 佛光普照第79章 反轉!第455章 來者不善第716章 長袖善舞第104章 刺殺第887章 軍校講武第754章 兵貴精第156章 馬場開業第789章 思文的苦惱第594章 沒錯是我!第179章 這是高手!第19章 難唸的經第884章 逼婚第256章 蠢賊第532章 巧舌如簧第7章 落腳第270章 英雄第55章 妻與妾第499章 乘風歸去?第109章 凌厲手段第65章 議功封侯(1)第127章 曲轅犁與印刷術(2)第866章 黃雀在後第976章 薛延陀第834章 唱大戲第106章 不得不做第826章 狼狽爲奸第180章 真真假假第46章 初見李淳風第963章 與高句麗的恩怨情仇第569章 一勞永逸第595章 殿試第737章 爭執第89章 內帑令第210章 誅心第763章 發行國債第281章 借一步說話第135章 忌憚者何?第897章 福地藍田第537章 馬屁之道第586章 應對之法第92章 貓膩第247章 驚世駭俗第159章 系統的基本應用第867章 劫獄第425章 一筆銅臭第76章 探監第614章 教訓第10章 伸出援手第147章 君臣鬥第873章 人情第152章 橫行霸道第46章 戰前動員第912章 文成公主?第75章 黃昏戀第234章 心太軟第109章 緣由第114章 自戀的李世民第79章 工部報道第22章 礦產開發第623章 躲桃花第925章 律己條約第566章 一波又起第1014章 陰謀論第87章 二進宮第429章 籌碼貨幣第651章 神秘女子第415章 對號入座可還行?第970章 大開眼界第539章 同款狂妄第792章 下鄉第35章 上達天聽第910章 科學實驗第355章 渣男李世民的前塵往事第249章 陛下的面子很重要!第364章 大哥難當第3章 返家第175章 第二個問號技能第547章 攤丁入畝第493章 飛花令第163章 大智若愚第881章 施政安排第161章 槓上了第46章 戰前動員第117章 侯爺回府第183章 做局第69章 過牆梯第127章 目的達成第422章 打造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