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九枕戈待旦

明崇禎十六年,江南。

這時的忠勇武英王朱斌,手握江南、臺灣、澳門三地,擁兵十二萬八千人,戰將如雲,已成爲大明王朝後一支,也是有實力的一支軍隊。

朱斌和他的江南軍,就如同一隻盤踞在深山裡的猛虎,一直在靜靜等待着獵物的到來,等待着捕食的佳時機。無論天下風雲如何變幻,他們都沒有出一點的聲息。

不過在與南京保國公,福建鄭芝龍,邊關吳三桂和四川秦良玉的這一條戰略同盟上,卻出現了一點問題。當初賊攻襄陽,秦良玉獨馬祥麟先前被明廷徵調到湖廣禦敵,戰死於襄陽。

死前,他給母親寫信:“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爲念!”見兒絕筆血書,秦良玉淚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義婦人,提筆在信紙上寫道:“好!好!真吾兒!”

秦良玉年已古稀,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爲,因此四川這一環節便徹底斷開。朱斌幾次遣人,想把一家大小几乎死絕的秦良玉接到江南,但秦良玉次次都拒絕了這份好意。在給朱斌的回信上,秦良玉說道:

“我本一土司婆娘,蒙聖上寵愛,得任總兵一職,現在國家危亡到了這個樣,我怎麼可以扔下自己管轄的範圍,而跑到江南去享受清福?秦馬兩家滿門忠烈,切不可因爲我這個老婦人而壞了名節。你不需以我爲憂。等我死後,請你有機會地話把我好好安葬,那我這個當姐姐的也就心滿意足了……”

握着這封信的朱斌嘆息不止,他知道此刻的秦良玉死意已決,沒有任何人可以勸動他了……

從鬆錦決戰,李自成在河南戰場如秋風掃落葉。狂卷河南大地後,朱斌就一直在等待着召喚,等待這朝廷和崇禎的召喚,他不是爲了崇禎去打仗,而是爲了整個大明的江山去戰鬥……可惜地是,這樣的機會他一直沒有等到……

而朱斌心裡擔心的,還是吳三桂鎮守的寧遠,這是大明絕對不容有失的門戶之地!

松山決戰。皇太極揮師八旗勁旅,以摧枯拉朽之力,大敗明軍十三萬,連奪松山、錦州、杏山、塔山四城。城頭上原插明將的帥字旗,已被色彩鮮豔的“八旗”所取代。

在城外,大道上,清巡邏、偵探、信使等騎兵,往來奔馳,馬項下的鐵鈴聲時遠時近,鐵蹄蕩起地塵埃。如陣陣迷霧,時散時聚……

早年,明統帥孫承宗等人精心佈置,堅持二十餘年的寧錦防線,以失錦州四城而告瓦解,作爲這條防線的中樞一環。已不復存在,它孤零零地處於強大的清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離寧遠近的塔山,相距不過百里,騎兵僅數小時可達。清軍進攻寧遠,隨時都會生。清軍佔領錦州四城,對明軍已無所顧忌,他們不但來往於四城之間,而且可以沿着大道。越寧遠城而西,直抵山海關前窺視。

在山海關與寧遠之間,明還據有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三城,城小。兵力單薄,已成驚弓之鳥,自顧不暇,對寧遠已無力護衛。顯然,實際上寧遠已成了一座孤城。而清兵有錦州四城爲根據地,進攻寧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有利,寧遠已處於清軍的控制之下。

松山決戰結束後,無疑問寧遠已成了清軍下次進攻和奪取的主要目標。雖然現在沒有見清軍有動大規模進攻的跡象。遼西走廊暫時呈現出沉寂的狀態,但這種一時地沉寂預示着大規模的戰鬥。

吳三桂對此是有思想準備的。他身處孤危之地,仍然堅守着。而朝廷全力加強寧遠的防禦能力,又使他增強了堅守的信心。當松山城破兩個月後,崇禎立即任命原兵部左侍郎範志完爲督師,總督遼東寧錦軍務兼巡撫,趕往寧遠,整頓敗卒,收拾殘局,穩住陣腳。

崇禎又撥出內帑十二萬,戶部折色銀三十萬,再調天津漕米,6續運至寧遠。崇禎指示將這些錢糧酌量分貯各城,一定要處處有備,庶保無虞。而四城原存貯的糧食,一大半給吳三桂,如吳三桂招募兵,即準按戶給食。

在很短時間內,寧遠集兵三萬餘人,軍需已足,防禦能力大大增強。崇禎意識到守住寧遠地重要性,凡有吳三桂所請,無不允准!

他把吳三桂視爲遼西安危的保障,專責其抵禦清兵。因此,儘管李自成、張獻忠的賊軍步步逼近,大明政權危機日益加深,崇禎寧可調白廣恩等遼將進關增援,也不讓吳三桂離寧遠一步。而吳三桂也在專心守禦,不斷加強寧遠的戰備。

反觀滿清一方,皇太極身體不好,不斷病,特別是他的愛妃宸妃剛剛去世,他的情緒一直很低落,也減弱了他在軍事上大舉進取的銳氣。因此,寧遠居然沒有遭到大規模的進攻。

但這一切卻並不是朱斌所顧慮地,若是合關寧軍與江南軍之力,可以確保寧願無礙,甚至可以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對鬆錦等四城動大規模的反擊,以重收復這些失地。

真正讓朱斌憂心的,是吳三桂那讓人難以捉摸地性格,他未來究竟會不會投降滿清。爲此,他曾連續給吳三桂去信,言明若朝廷萬一出了什麼狀況,江南將永遠是其可靠,堅實的靠山。在吳三桂的回信中,他慨然對朱斌說道:

“吳三桂乃聖上倚重之臣,生是大明之人,死是大明之鬼,若朝廷有失,三桂將決死疆場,決不芶且偷生,決不做洪承疇、祖大壽之流……”

吳三桂的信讓朱斌稍稍覺得安心了些。這時,他看到陳圓圓走了過來,手上抱着個孩,那是朱斌地小妾米小脂在去年爲他生下的兒,朱斌

的兒取了個名字叫“朱順”。

這朱順和陳圓圓也是有緣,哭了鬧了。只要陳圓圓一抱他,立刻就安靜了下來,到了後來,連米小脂這個正宗的娘都沒有朱順和陳圓圓親……

“怎麼,又在操心着國事了?”抱着朱順,陳圓圓輕聲問道。

順手抱過了兒,看到小傢伙兩顆烏溜溜的大眼睛,朱斌覺得心情好了不少。點了點頭:“國家危難於此,可我卻幫不上忙,咱們現在抱着孩,不愁吃不愁穿的,可一旦等闖賊打進了北京,等韃打進了關內,這江山便不再姓漢了……”

陳圓圓有些奇怪:“這江山不是應該姓朱嗎?”

朱斌笑了一下:“這江山是不是朱家人來坐,並不重要,不管換了哪個人當皇帝,都一定要姓漢。大漢之漢……”

陳圓圓似懂非懂,皇帝明明就應該姓朱,又怎麼會姓漢。不過自己男人地話,就一定不會有錯,因爲在他眼裡,這位王爺就是一位大英雄。大豪傑……

正說着,黃溪走了進來,陳圓圓乖巧地接過朱順走到了後院,那黃溪進來便說道:“李自成氣候已成,並且在上月自稱爲‘順王’……從我們探那得到的情報,他已聽從顧君恩的計策,制定了先取關中,建國立業。然後旁掠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終佔領京師滅亡朝廷的戰略……”

原來。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被部下推舉爲“奉天倡義大元帥”,以襄陽府爲襄京,開始建立政權。官制多由牛金星制定,武官有權將軍、制將軍、威武將軍、果毅將軍等,分爲五營二十二將。

文官有上相、左輔、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從事等官。

文官張國紳爲上相,牛金星爲左輔,來儀爲右弼。武將田見秀、劉宗敏爲權將軍,李巖、賀錦、劉希堯爲制將軍。李自成命高一功、馮雄守襄陽,任繼光守荊州,養成、牛萬守夷陵,王文曜守灃州,白旺守安6,蕭雲林守荊門,謝應龍守漢川,周鳳梧守禹州。李自成的襄京政權控制了河南、湖廣和江北部分地區。

李自成在襄陽時,爲了統一事權,先後殺掉了曹操、革裡眼、左金王、袁時中、亂世王等不屬於自己系統的義軍領,剝奪了老回回的兵權。而他們的被殺,使李自成喪失了能獨當一面地重要將領,並且使軍心散。只是李自成此時正處在鼎盛時期,其影響沒有顯露出來。

“終於稱王了嗎?”朱斌冷笑了一聲:“那麼他們想要進攻北京,享受一下當皇帝的樂趣了吧……十餘年的兄弟鬩牆之戰,殺紅了眼的雙方,他們忘記了身邊還有可怕的敵人,正在那虎視眈眈地窺視中原!”

黃溪知道朱斌嘴裡說的可怕的敵人就是滿清,他沉默了一會,說道:“還有一事,就是當年的軍糧被劫,一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查出那麼內奸是誰,甚至所有人的嫌疑都被排除了,我們也加強了這方面的防範,近軍糧被劫得少了,可身邊有着這樣地一個內奸,遲早都會出事的,請恕屬下無能……”

“不礙事。”朱斌嘆息了一聲:“他早晚都會自己跳出來的,臨江,幫我召集江南省文武官員來杭州,此令十萬火急!”

武英王的命令,讓江南省的所有高級官員都聚集在了杭州,看着這些忠誠無比的部下,朱斌緩緩地說道:

“目前地局勢我想你們也都知道了,外有滿清韃,內有龐大流寇,內外夾攻之下,我大明朝廷岌岌可危,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頂多還有一年不到,那些流寇就會打到北京城下!”

底下一片議論之聲,郭飛第一個問道:“王爺,雖說大明的軍隊屢戰屢敗,可終究還有那麼多人,賊軍啃都得啃上幾年。我聽說孫傳庭募兵十萬,孫傳庭又善用兵,或者可以一舉擊潰流寇,確保京師安全……”

“十萬?”朱斌搖了搖頭:“不錯,他的確招募了十萬大軍,可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連刀槍都沒有摸過,若是能給孫傳庭半年的時間加以訓練,這十萬人或者可以成爲一支強大的力量,但是我也聽說了,皇上在那不斷地催促孫傳庭出剿匪。以十萬軍備不整的兵,與幾十萬殺紅眼的流寇決戰,這勝敗之勢咱們大家心裡都清楚……”

黎風長長嘆了口氣:“今日剿匪,明日剿匪,剿來剿去,匪沒有剿成,倒把自己的力量全部消耗光了,匪地勢力卻越來越大,朝廷這究竟是在剿匪,還是在那養匪?”

“督帥,咱江南軍應該怎麼辦?”一邊劉風問道。

“北京我看早晚是保不住的,但咱們江南軍必須死保大明,死保這漢人的江山!”

說這話的時候,朱斌雙眼有些紅,幾乎是惡狠狠地道:

“傳令江南軍各部,除鍾建部之外,從即日起全部枕戈待旦,加緊操練。命鄭天瑞、黃飆出兵江南之邊境,隨時等待出征命令;命李天齊部一年內在濟南等地再行擴軍兩萬,此各部一應糧草物資供應,皆由陶海統一調度,不得有誤!”

他微微喘了口氣,又道:“黎風從即日起離開杭州,調至濟南隨軍參贊,密切監視滿清動靜,同時給我監視住經過山東地一切軍隊!”

聽着部下大聲響亮的回答,朱斌推開了窗戶,他彷彿聽到了淅淅瀝瀝的雨聲,若是真的下雨了,就讓這暴雨來得猛烈些,洗滌乾淨這大明的江山吧!大明崇禎十六年六月,江南軍,準備出擊!

四百八十六倭島之亡八二十二出征平匪五百零二進入德里四百五十四逃亡四百二十四議和四百七十四莫臥兒的終結上四百七十六莫臥兒的終結下六十一條件三百六十四京城瑞雪二百五十四山海關下的激戰一百四十報功五百一十章 上帝保佑國王三十八撤兵一百五十六視察四百八十三倭島之亡五七十五撫帥凱旋七十四完勝四百五十七薩摩藩二百五十四山海關下的激戰七十四完勝三百七十三孔聖人和讀書人一百二十三龍秀才四百十九火器和騎兵的對決四百五十朵兒只唱三百七十草原五十五逛窯子八十七處處陷阱二百八十三闖賊之死四百三十六滿清皇帝五百零五征戰英國一百零七請戰一百二十七招攬四百八十七倭島之最後一戰二百四十寧遠孤軍二百六十二傾盆大雨洗疆場二十二出征平匪二百九十三攻擊寧遠三十五建昌之戰五百二十四英法之間一百六十二入籍五百四十二利益爭奪一百三十七走狗的下場一百零七請戰五十君臣之交三百九十三西班牙的特使三百四十四治統和道統的區別三百十三起義大軍二百三十三僱傭軍三百四十五門派二百七十九南京之變中四百八十四倭島之亡六十三天字第一營三十凱旋九十九一箭雙鵰二百零四江南之王四十二初進京城八十九狗咬狗五百三十五大海戰上三百七十六盛京城的皇宮五百五十三信任一百五十五賺錢之策五百零七諾利斯二十八反賊的使者一百四十報功五百四十七孩子四百四十八兩個縣令四百七十六莫臥兒的終結下三十七意外收穫五百六十四切諾德上尉流血事件一百十三浴血城牆十四四大公子三百七十六盛京城的皇宮二百七十八南京之變上四百零三收復琉球三三百五十英國四百八十六倭島之亡八一百九十三送別三百五十二金屋藏嬌三百八十七藏地和藏人四百十三刺刀五百二十一妖女二百五十九僞君子和真小人五十一重逢二百三十九枕戈待旦一百三十一歷史軌跡三百六十一殺父八關寧鐵騎在此四十七初見崇禎四百琉球三百八十親王還是大將軍四百六十九中英聯手四百三十五炮擊盛京一百六十七離京二百三十先有朱由斌再有吳三桂九十七海鹽陶家四百三十三三月二十六日三百四十九盛京二百三十三僱傭軍四百五十七薩摩藩
四百八十六倭島之亡八二十二出征平匪五百零二進入德里四百五十四逃亡四百二十四議和四百七十四莫臥兒的終結上四百七十六莫臥兒的終結下六十一條件三百六十四京城瑞雪二百五十四山海關下的激戰一百四十報功五百一十章 上帝保佑國王三十八撤兵一百五十六視察四百八十三倭島之亡五七十五撫帥凱旋七十四完勝四百五十七薩摩藩二百五十四山海關下的激戰七十四完勝三百七十三孔聖人和讀書人一百二十三龍秀才四百十九火器和騎兵的對決四百五十朵兒只唱三百七十草原五十五逛窯子八十七處處陷阱二百八十三闖賊之死四百三十六滿清皇帝五百零五征戰英國一百零七請戰一百二十七招攬四百八十七倭島之最後一戰二百四十寧遠孤軍二百六十二傾盆大雨洗疆場二十二出征平匪二百九十三攻擊寧遠三十五建昌之戰五百二十四英法之間一百六十二入籍五百四十二利益爭奪一百三十七走狗的下場一百零七請戰五十君臣之交三百九十三西班牙的特使三百四十四治統和道統的區別三百十三起義大軍二百三十三僱傭軍三百四十五門派二百七十九南京之變中四百八十四倭島之亡六十三天字第一營三十凱旋九十九一箭雙鵰二百零四江南之王四十二初進京城八十九狗咬狗五百三十五大海戰上三百七十六盛京城的皇宮五百五十三信任一百五十五賺錢之策五百零七諾利斯二十八反賊的使者一百四十報功五百四十七孩子四百四十八兩個縣令四百七十六莫臥兒的終結下三十七意外收穫五百六十四切諾德上尉流血事件一百十三浴血城牆十四四大公子三百七十六盛京城的皇宮二百七十八南京之變上四百零三收復琉球三三百五十英國四百八十六倭島之亡八一百九十三送別三百五十二金屋藏嬌三百八十七藏地和藏人四百十三刺刀五百二十一妖女二百五十九僞君子和真小人五十一重逢二百三十九枕戈待旦一百三十一歷史軌跡三百六十一殺父八關寧鐵騎在此四十七初見崇禎四百琉球三百八十親王還是大將軍四百六十九中英聯手四百三十五炮擊盛京一百六十七離京二百三十先有朱由斌再有吳三桂九十七海鹽陶家四百三十三三月二十六日三百四十九盛京二百三十三僱傭軍四百五十七薩摩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