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時光荏苒,飛逝如箭。
按人類紀年,時間很快到了公元2030年。
腦人早已不再是人類社會的新鮮詞了。
不過,腦人從誕生開始至今,就始終是人類社會的熱詞,熱度非但從來不減,更是越來越熱。
被人類從天蠍人手中拯救出來後,腦人們的形象經歷了從“受害者、可憐蟲”到“科學家、香餑餑”再到“造富者、大財神”的轉變。
這是因爲從十年前起,腦人們開始不再甘心於被動接受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壓榨”。
按腦人們的說法,想要將天蠍人的技術轉化成爲造福人類的先進生產力,人類現有的這些科學機構和專家們實在做得太慢、太不稱職。
腦人們鼓動各國政府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實現新一輪工業和信息化革命,並自告奮勇擔當起這項偉大事業中流砥柱角色。
同時,包括熊勇偉、滿自立等一大批見識過腦人們科技水平的專家也極力向政府推薦將腦人由“科技顧問”“文化交流大使”等幕後角色轉變爲發展經濟的實際操盤手。
從那時開始,東古國率先,其後C國、歐盟、非盟、南美等經濟體爭先恐後,紛紛出臺國家政策,授權並鼓勵吸引腦人們直接創辦企業、科研機構等實體,擔任發展科技及經濟的實業家。
各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畢竟,“人工智能”將搶佔人類勞工崗位並將最終取代人類的擔憂一直都存在。
東古國之所以選擇率先啓用腦人推進人工智能革命,是因爲痛苦的歷史記憶。
在東古國人歷史記憶中,有一條刻骨銘心、痛徹心扉、血淚斑駁的教訓:雖然落後並不必然導致捱打,但落後就給別人提供了想打就打的理由,而一旦捱打就是萬劫不復!
這是用長達100多年、數以億記的亡國冤魂來書寫的慘烈記憶。
在一個多世紀裡,東古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蹂躪與殺戮,原因僅僅只是因爲落後了。
如今,以爲有核彈人家就不再殺你?
如今,以爲有航母人家就不殺你?
如今,以爲經濟總量龐大人家就不殺你?
只要頭腦稍微清醒點就能想得到:如果在“人工智能”革命中落後,你就有可能落後得像當年一樣!
有核彈?
對不起,在對方人工智能的突襲下,你可能連按核彈啓動鍵的機會都沒有!
有航母?
對不起,在對方人工智能的突襲下,那根本就是一塊漂浮在海面上的活靶子!
經濟總量龐大?
對不起,翻開東古國受侵略的黑暗歷史,那時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排名也是前茅!
好吧,東古國有理由不在人工智能革命中重蹈覆轍,可是,推進人工智能革命還是存在一些內部問題。
比如,人工智能將搶奪人類勞工的崗位?
針對這一說法,腦人們在向東古國政府提交的方案中作出了承諾:
人工智能搶奪人類就業崗位只不過是針對低端智能化的說法而已,腦人們所要推行的革命絕對不是低端智能化,而是要確保讓人們“走向共同富裕,一個都不落下”!
腦人指出,他們推進的新技術,只是讓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無聊的重複勞動以及非創造性的一般腦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預計僅東古國範圍內就將解脫出三億多勞動人口出來,這些人以前的崗位確實失去了,但他們並不會因之而喪失賴以生存的薪水。
腦人承諾,這三億多人的收入水平不僅不會降,反而會因爲人工智能參與生產後社會生產力極大提升而增加收入。
具體地講,他們“失業”後的收入問題由腦人包乾解決,確保他們不用從事原來的勞動便可坐享其成、穩定獲取收益,而且每年至少保持10%以上的增幅。
腦人保證,只要把發展生產力的任務交給他們,全世界將從此絕無飢寒、絕無貧困、絕無生存之憂、絕無人道主義災難!
這,當然是美好的。
可是東古國人當初還是擔心,三億多壯年勞動力不工作,即便不愁吃不愁穿,但成天遊手好閒,加之本來就因老齡化存在大量非勞動成年人口基數,仍然是一個大大的社會問題。
文明點說叫“溫暖思淫慾”,通俗點說叫“吃飽了撐的”,以前退休下來的大爺大媽因爲廣場舞、暴走團等就已經惹了不少麻煩,正值壯年的勞動力閒了,怕是維穩都維不過來。
針對這個顧慮,腦人早有安排。
讓三億多勞動力從一般勞作中解脫出來,但也不會讓他們閒着,今後,他們將主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文化藝術研究、娛樂產業發展等等。
簡單說,讓人們的心靈能夠從此擺脫生存的困擾,不用去抓物質文明建設的事,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畢竟,當物質問題從此徹底解決後,日後的國與國競爭,更多將是文化軟實力的較量。
發展文化軟實力並不比發展物質硬實力更輕鬆。
所以,三億多勞動力解放出來後,在建設與國力相當的文化強國之路上,壓力或許更大,因此,“人工智能搶奪人類勞工飯碗”的困境問題根本就是僞命題。
比如,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
在東古國人看來,與被人工智能取代相比,被歐洲鬼子取代,被列強殘殺並取代,到底誰更恐怖,誰更血腥?
歷史上,傷害人的始終都是人!
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東古國人寧願選擇被人工智能取代也絕對不會允許再讓任何其他國家的人、其他種族的人來嘗試取代自己。
所以,東古國政府毫不猶豫地決定全面實施人工智能革命,強力推進以腦人爲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扶持和幫助腦人開啓新一輪的“造富行動”。
腦人果然不負重託.
短短兩年時間,便將三億勞動大軍從勞作中解脫了出來。
建築業、製造業首當其衝。
其後,服務業、農業種植和養殖業相繼被取代。
再後,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公務員、軍人等等相繼被大量取代。
到2028年時,只剩下各級政府決策機構、基礎育人機構和必要數量的軍警暴力機構等算是最大的“就業”方向了。
其中,包括文史、經論、易玄學等泛國學的教學與研究尤其是主力崗位。
而且,即使是這些“崗位”,也乏人問津,很多人都是被“集體決策”推薦,不得不去而已。
當衣食住行樣樣好、天天好、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確實沒有人再想去做那些以前爲了生計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當下,人們更關注於自己的心靈感受以及終身榮譽等精神層面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