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這玩意特別麻煩,尤其是這些年華國人從開始吃飽飯開始,越來越多的胰腺疾病進入了大家的視野中。
說實話,上了點歲數的人估計年輕的時候就聽過各種肝炎,各種肺結核,誰聽說過胰腺這一類的疾病啊。
可自從吃飽飯以後,這種疾病越來越多,而且現在又出現了一種,吃給別人看的職業。超多超多的食物,或者就是豬肉油,一口下去,白色脂肪滿嘴飛濺,看着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或者很多人因爲各種緣故要和別人拼酒,喝了吐,吐了喝,稍微覺得不對勁,就進衛生間,二指禪塞進嗓子眼一頓搗鼓,連膽汁都給搗鼓出來了。
這種做法,極其容易刺激胰腺,弄不好就是急性胰腺炎,至於胰腺癌這玩意早期難發現,發現後手術切除率低,解剖複雜,血管侵犯常見,甚至普通三甲都做不了,就算送到大型胰腺中心,人家血管侵犯,就是一副:不切慢慢死,切了立刻死的架勢。
手術以後,這個貨還有一個就是耐藥性,往往患者最後就是無藥可用。
辦公室裡,張凡打開霍欣雯的論文,“基於糖酵解基因集的胰腺癌水凝膠載藥系統分析”
張凡略微想了想,水凝膠載藥?
這就是當初張凡壓着霍欣雯在手術室的成果之一,很多胰腺方面的科研研究,往往脫離臨牀。
爲啥,就是因爲很難找到既掌握臨牀治療的又能搞科研的,而霍欣雯就不一樣了,本科畢業就讓張黑子壓着在手術室裡熬了一身的本事,後來跟着師公,科研也相當的厲害。
她的這個研究點,相對很多各種花裡胡哨的遠期設想來說,她是直接找個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術後給藥,這就是胰腺癌的一個難點,常規給藥毒性大不說,還容易耐藥。
看完標題,看摘要,看完摘要看引言,別人家的導師往往在這個時候就開始拿着筆開始畫圈圈修改了。
而張凡這邊不用,盧老頭都給修改過了,張凡的水平還修改個屁。進入細節部分,張凡看的很仔細。
他寫的不好,但讓他看,還是問題不大的。
水凝膠,茶素醫院這邊可以說很厲害了,目前世界級的研究中,茶素醫院也算其中之一。
比如波士頓科學的明星產品,SpaceOAR水凝膠(FDA批准),全球前列腺癌放療防護金標準,降低直腸輻射劑量70%。
而茶素也不差,明膠止血,從小時到分鐘。
張凡是怎麼都沒想到,霍欣雯這個丫頭,竟然想到依託水凝膠止血屬性形成給藥系統。雖然這種研究沒有形成什麼跨時代之類的說法。
但明顯提升治療效果,按照張凡的看法,霍欣雯這個方向是對的,而且這種方向不光需要科研水平還要有臨牀水平,可以說,厚積薄發。
霍欣雯的博士答辯在茶素醫院外科樓的國際會議廳舉行。這個能容納300人的會場,平日裡用於大型學術會議或醫院戰略發佈會,此刻卻被佈置成了答辯現場。
本來張凡想着找個大一點教室就行了,不過盧老頭不願意,“又不是見不得人!”
老爺子感覺比霍欣雯還緊張,由不得老頭不緊張。
一輩子醫生,一輩子英明臨了臨了出了一個逆徒,小霍這丫頭就是給老頭正名的,並不是我們肝膽落寞了,我們是走了曲線主義,你看張凡打好基礎,現在霍丫頭這不就是站在他的肩膀上了嗎!
所以,大清早的,盧老頭西裝革履的,紅領導都打上了,估計比當年他娶媳婦都重視。
深紅色的絨布覆蓋着主席臺長桌,七把高背椅肅然排列,桌簽上燙金的名字在燈光下折射出沉甸甸的分量:吳老(主席)、劉院士、蔣教授、樑教授、王教授、張凡(主導師)。
張凡看着眼前的銘牌,他有點微微的不好意思,不過也就微微那麼一下。
臺下第一排,是茶素醫院胰腺中心、腫瘤內科、藥劑科的核心骨幹,這些都是人家團隊的成員。
按照慣例,這種級別的答辯雖隆重,但終究是院內事務,參與者多爲本院師生及相關領域同事。然而,當會議廳大門在預定時間前半小時打開時,涌入的人潮讓負責會務的王紅和老陳倒吸一口涼氣。
門外走廊早已水泄不通!
不僅有本院各科室聞訊趕來的醫生、研究生,更有大量風塵僕僕的陌生面孔。他們提着行李箱,有的還帶着未拆封的酒店洗漱包,顯然是剛下飛機或火車就直奔會場。人羣中,王紅認出了幾位重量級人物,偷偷的給老陳指點:
華東某頂尖腫瘤醫院胰腺外科主任,帶着三名博士生,正低聲向學生講解着什麼;華西醫院肝膽胰外科的一位資深教授,昨天還在朋友圈發查房照片,此刻卻出現在茶素;廣州某微創外科中心的PI,身邊圍着幾個年輕研究員,手裡還拿着打印的論文摘要;甚至還有兩位專程從日本趕來的學者,來自與茶素醫院有合作關係的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胰腺中心……
“王主任!還有位置嗎?我們站着聽就行!”有人高聲喊道。走廊的擁擠程度堪比春運火車站,後來的連門都擠不進去,只能通過手機看內部人員偷偷開啓的直播。
本來這個答辯是不能場外錄像的,胖子早就把茶素這些答辯錄像買斷了,可今天人太多,人山人海的,拿出手機的又都是本院的研一研二的學生。
老師往往大聲呼喝着不要錄像,可明明眼睛就擺了無數手機,他還側着身子,怕擋着手機的鏡頭喊不要拍攝,這尼瑪估計也就是學校了,要是出了學校,早給你砸了。
一場原本計劃內的博士答辯,硬生生被擠成了“中國胰腺外科非正式年會”!
霍欣雯站在講臺前,面對臺下黑壓壓的人羣和主席臺上七位代表着中國胰腺外科最高學術權威的泰斗,深吸一口氣。有壓力,壓力還不小,都讓她指尖微涼,但更多的是被點燃的鬥志,這種貨永遠都是遇強則強的人。
PPT翻到核心章節——《基於明膠止血水凝膠平臺的胰腺癌術後局部緩釋給藥系統構建與評估》。
“各位老師,”她的聲音清晰而穩定,“胰腺癌術後輔助化療面臨兩大核心困境:全身毒性與局部耐藥。全身給藥時,有效劑量抵達腫瘤牀時已大幅衰減,且對骨髓、消化道造成顯著損傷;而腫瘤微環境(TME)特有的緻密基質屏障與免疫抑制狀態,又極大削弱了藥物對殘餘癌細胞的殺傷效率,加速耐藥產生。”
她調出一張動態示意圖:手術切除後的胰腺創面,傳統的靜脈化療藥物(以吉西他濱分子模型代表)如同散兵遊勇,在血流中漫無目的地擴散,僅有極少量能穿透纖維化屏障抵達目標區域。
“我們的解決方案,源於茶素醫院一項成熟技術——速凝止血明膠(SGH)。”畫面切換,展示SGH在腹腔鏡手術中精準噴射、遇血秒凝的視頻。“SGH的核心優勢在於:生物相容性極佳、可原位快速成膠、降解時間可控(1-3周)。我們對其進行了功能化改造。”
霍欣雯展示了關鍵數據:
載藥賦形:通過疏水修飾與離子鍵合,將吉西他濱和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nab-PTX)高效負載於改性SGH微球中,載藥率>85%,突釋率<5%。智能緩釋:體外模擬顯示,在生理pH下,藥物72小時緩釋率穩定在70%以上;
而在腫瘤微酸環境(pH 6.5)及特定酶(MMP-2/9)作用下,釋藥速率顯著提升,實現“按需釋放”。穿透增強:負載藥物的水凝膠在降解過程中持續釋放透明質酸酶(PEGPH20類似物),局部降解透明質酸基質,物理性打開TME屏障,顯著提升後續釋放藥物對深部殘餘癌細胞簇的滲透效率(穿透深度提升300%)。
“在臨牀前模型中……”她調出令人震撼的對比影像,“接受傳統靜脈化療的術後小鼠,腫瘤復發竈瀰漫性生長,藥物分佈稀疏;而接受SGH載藥凝膠局部植入的小鼠,凝膠在術區形成藥物倉庫,高濃度藥物(紅色熒光標記)持續浸潤至周邊組織,有效清除微轉移竈,顯著延遲復發時間(中位無復發生存期延長2.3倍)!”
臺下響起一片低低的驚歎聲。幾位企業代表眼睛發亮,迅速在筆記本上記錄。
別人都是驚訝感慨,張凡這邊看着數據,心裡莫名有一種錢沒白花的感覺,真的,沒有所謂老父親的感慨,只有一種,這丫頭沒把錢浪費了的感覺。
提問環節開始。主席吳老頭首先開口,聲音溫和卻直指核心:“欣雯啊,思路很巧妙,把止血材料嫁接開新花。但有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凝膠降解產生的局部炎症反應是否加劇纖維化,反而爲殘留癌細胞提供庇護所?第二,你如何確保凝膠能精準覆蓋所有可能殘留癌細胞的切緣區域?畢竟胰腺術後的解剖結構複雜多變。”
霍欣雯早有準備:“謝謝!謝謝師……謝謝我師父給了我手術的水平……)
她本來是要喊師公,趕緊轉頭謝師父了。
“第一個問題,我們通過調控凝膠交聯密度和添加抗炎因子(如IL-10拮抗肽),將術後局部炎症因子(IL-6, TNF-α)水平控制在安全閾值以下,組織學顯示纖維化程度與對照組無差異。第二個問題,我們開發了術中內鏡下噴塗技術。”
她展示了一段手術視頻:術者通過特製雙腔導管,在內鏡直視下將載藥凝膠均勻噴塗於胰腺斷端、血管鞘周圍等高風險區域,如同給術野覆蓋一層“智能藥膜”。
問題不難,但很核心,丸子國的醫藥企業眼睛都發亮了。
胰腺手術很難,但術中內徑噴塗技術我們厲害啊,視頻裡的這噴塗是什麼玩意啊,連基本的給藥均衡都做不到。
一時間,好幾個藥企的人進進出出的開始打電話。
吳老頭笑着點頭,然後蔣教授的問題更偏技術:“載藥凝膠的機械強度如何?在腹腔蠕動和消化液沖刷下能否保持結構穩定?會不會發生移位甚至造成腸梗阻?”
“蔣教授,這正是我們材料優化的重點!”霍欣雯調出流變學數據,“改性SGH在成膠後壓縮模量達25kPa,遠高於腹腔壓力(約2kPa)。體外模擬胃腸蠕動實驗顯示,凝膠在7天內形態保持完整,無碎裂移位。同時,我們引入了生物黏附肽RGD,增強凝膠與組織表面的黏附力,防止脫落。”
樑教授關注臨牀轉化:“目前的數據是基於小鼠模型。大型動物(如豬)的胰腺解剖和生理環境更接近人類,是否有驗證?何時能進入臨牀試驗?”
“已完成小型豬實驗,”霍欣雯展示病理切片,“效果與小鼠一致,且未觀察到腸粘連或梗阻。我們已與輝瑞生物合作,啓動GMP級生產工藝開發,計劃明年提交I期臨牀申請。”
劉院士最後提問,帶着期許:“這個平臺技術的延展性如何?除了化療藥,能否加載其他治療劑型?比如免疫調節劑、溶瘤病毒,甚至CAR-T細胞?”
霍欣雯眼睛一亮:“這正是我們下一步的方向!平臺已成功加載PD-1/CTLA-4納米抗體,局部緩釋顯著提升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數量;裝載溶瘤病毒(如T-VEC)的初步實驗也顯示,凝膠能有效保護病毒活性並控制釋放,避免全身擴散毒性。CAR-T的局部遞送也在探索中!
但很多問題目前我們人手不足,科研力量還達不到,病毒活性這一塊,就有相當多的問題。
比如SARS-CoV,我們……”
“行了,和論文無關的就不要延伸了……”這個時候,張凡直接打斷了霍欣雯的發言。這傻姑娘啥話都說,有些話能說嗎?
倒不是張凡怕霍欣雯多說多錯,他擔心的是有些東西會被有心人竊取,科研上的東西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有時候,往往一輩子都搞不定,而有時候則是一句話的事情。
張凡打斷了霍欣雯發言,然後讓高晶晶宣佈暫停。接着答辯委員會短暫閉門評議,最後主席吳老宣佈全票通過,並給予“優秀”評價。掌聲雷動!
答辯結束,但風暴纔開始。
當然了,這風暴是在博士圈,普通人誰操心這個,明星家事比這個不刺激?
羨慕嫉妒的博士生們:“霍師姐這答辯陣容…吳老+劉院士+蔣樑二聖!我這輩子能請到其中一位當委員就燒高香了!”
導師們的壓力:“完了,張黑子這徒弟的論文直接設了個新標杆,以後沒點真東西都不敢送審了…”
學科方向熱議:當晚的“非正式晚宴(擠不進會議廳的人自發組織)上,水凝膠局部遞送成爲絕對焦點。多位教授感慨:“我們還在死磕全身給藥毒性,人家已經玩起‘精準外科’後的精準快遞了!”
但真正引起爆炸的是一些藥物研發機構,波士頓科學亞太研發總監連夜聯繫張凡:“張院,SpaceOAR的技術平臺能否與貴院的SGH載藥系統合作?前列腺癌放療防護+術後局部化療,全球市場巨大!”
國內龍頭藥企(恆瑞、石藥)高管堵在茶素醫院門口:“霍博士,吉西他濱+白紫的載藥組合專利我們一定要談!價格好商量!這個技術必須要在國內先完成,我們是有這個技術的。”
輝瑞生物CEO笑得合不攏嘴:“當初張院讓我們做止血明膠時,誰能想到今天?當時覺得張院這是佔便宜沒夠,可現在,這哪是答辯,這是IPO路演啊!”
腫瘤市場有多大?
估計一般人都不知道,就說咱華國,普通藥店賣錢最多的藥物第一個是阿膠和威哥,而咱們醫院賣錢最多的是各種腫瘤藥物。
胰腺都能精準給藥了,那麼其他的腫瘤是不是更不在話下了?
張凡是真沒想到,這玩意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影響。答辯後第二天張凡召開緊急班子會,做出兩項決定:
成立“茶素醫院精準藥物遞送中心”:整合外科、藥劑、材料、企業資源,由霍欣雯任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加速SGH平臺向肝癌、胃癌、腹膜轉移癌等多癌種拓展。
啓動“胰腺癌術後綜合干預計劃”:將SGH載藥凝膠植入納入胰腺癌根治術標準流程,建立全球首個“手術-局部緩釋-系統免疫”三位一體治療模式。
這場在普通百姓中毫無聲息、連本地晚報都未刊登的博士答辯,卻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激盪起中國胰腺外科乃至腫瘤局部治療領域的滔天巨浪。它昭示着一個趨勢:
外科的邊界正在拓寬:從“切除腫瘤”到“改造戰場”。一把柳葉刀完成病竈清除後,留下的不應是充滿隱患的廢墟,而應是經過生化加固、能持續剿滅殘敵的智能堡壘。
茶素賴以成名的“明膠止血”,這個看似簡單的技術,在臨牀洞察與材料工程的賦能下,蛻變爲對抗“癌王”耐藥性的犀利武器。
它證明,真正的創新往往源於對臨牀痛點的深刻理解與現有技術的創造性重組。年輕一代的崛起:霍欣雯,這個被張凡壓在手術室錘鍊、被盧老爺子逼在實驗室攻堅的年輕醫生,用一場頂配答辯宣告:中國胰腺外科的未來,屬於那些既拿得起手術刀、又玩得轉分子式的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