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殺神白起”單章解釋一波

鑑於有些書友無法理解白起在上一章的“降智行爲”,我索性就發個單章解釋一下,畢竟是“戰神”嘛,不能讓他無緣無故地被誤解。

鑑於有些書友指白起居然不曉得「哀兵必勝」說法,我先解釋一下。

首先,「哀兵必勝」不是兵法,並且是被誇大的,它的原句是「哀者勝」,出自《老子(道德經)》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勝算較大)。

並沒有說「必勝」,所以說「哀兵必勝」這個詞被誇大了。

再解釋「哀兵」這個詞,何謂“哀兵”,老子的意思是指“悲痛的一方”。

舉個例子,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近乎殺了趙國一代人,導致趙國家家哭靈,然後在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即將覆亡趙國的時候,舉國趙人奮起反抗,擊敗了強大的秦軍,直接導致秦國一統六國的進程被延後,這些趙人,就可以理解爲“哀兵”,因爲他們都有相同的、對秦國的憎恨。

其實說白了,哀兵的首要條件就是“衆志成城”、“同仇敵愾”、“萬衆一心”,也就是所謂的軍心。

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一支軍隊真能做到“衆志成城”、“同仇敵愾”、“萬衆一心”,哀不哀其實也不要緊了。

——可以視爲,“哀”,即“體會共同的痛處”,這相當於促成“衆志成城”、“同仇敵愾”、“萬衆一心”的一個方式,跟“背水一戰”是相同的道理:所有人都不想死,想要活命,而想要活命就必須擊敗敵軍,那麼自然而然就團結起來了。

光一個“哀”的情緒,其實是不頂用的——你能“哀死”活生生的敵兵麼?

再來解釋上章的魏軍,魏軍算不算哀兵?

其實嚴格來說,魏軍談不上是哀兵,所謂的哀兵,是指軍中士卒都受到了相同的痛處、羞辱——就好比魏軍堵着營門罵秦卒,其實秦軍纔是哀兵的一方。

而公孫喜的死,是否會讓魏軍轉變爲“哀兵”呢?

其實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公孫喜做到像吳起那般,讓每一名士卒都甘願爲其而死。

再說文中魏卒的反應,人的第一情緒是恐懼,當公孫喜被殺的時候,普通魏卒的第一反應是:犀武被殺了,我怎麼辦?這場仗還怎麼打?要麼我自己趕緊逃命。

這纔是人的正常反應。

而不是齊刷刷地考慮爲公孫喜報仇——士卒的恐懼纔剛剛開始,根本來不及爲公孫喜的死而感到憤怒。

只有那些公孫喜的心腹死忠纔會想着爲其報仇,而一般的魏卒,當意識到秦軍即將展開全面進攻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犀武死了,這場仗贏不了了”、“咱們趕緊各自逃命。”

聯合起來爲主帥報仇?不存在的,借用書評一位書友的比喻,這打仗與下象棋有異曲同工之處:你的將帥被人將死了,車馬炮俱在也不頂一點用,照樣還是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主要是因爲軍隊制度的不完善,還沒有「團長死了營長頂替」這種形式,主將、尤其是像公孫喜這種名將,他一死,在當時基本上就是樹倒猢猻散的局面——像文中所描寫的,魏卒居然還不逃,這基本上就只有在小說裡纔會出現,屬於奇蹟了。

所以說,如果列位書友日後有幸穿越到古代,遇到像白起所面臨的這種情況,不要懷疑,就像白起所做的那樣,當着敵軍的面殺掉對方的主帥,然後全軍出擊,99%肯定是大獲全勝的。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被對方反將一軍,打個五五開,甚至是被反過來壓制,那你就肯定是遇到了接近光武帝劉秀那種級別的位面之子,打不過的,趕緊投降,抱住對方大腿,說不定日後還能混個開國功臣。

換而言之,上一章不是白起降智,而是作者給主角開了個掛,若換做在現實而非小說中,魏軍99%的機率是肯定當場崩潰,然後被秦軍殺地片甲不留。

然而在小說嘛,縱使是隻有1%機率、甚至是0.1%機率的奇蹟,也未必是不會出現的。

作者:抱歉了,武安侯,本來這場你99%能贏的,但劇情需要,你懂的。

白起:……mmp。

第402章:大梁反應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444章:出使韓國第1章:宋國蒙氏第185章:最後的突圍!(二)【二合一】第29章:兄長的信第72章:前往趙國第439章:五國伐齊(二)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127章:風起邯鄲第403章:義渠第117章:夜襲(三)第384章:背後的利害【二合一】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153章:沙丘事變【二合一】第204章:安撫傷兵【二合一】第254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三)【二合一】第414章:初議第264章:六月末【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65章:孟子(二)第17章:返回第17章:返回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100章:一個月第244章:暴鳶【二合一】第64章:激辯諸儒【二合一】第360章:再遇【二合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439章:五國伐齊(二)第288章:莊辛力諫楚王【二合一】第87章:宮筵第419章:僵持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178章:破城!【二合一】第116章:夜襲(二)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122章:匡章第161章:蒙仲與廉頗【二合一】第249章:“先手反制”vs“後發反制”【二合一】第267章:回國慶功【二合一】第63章:孟子第423章:抉擇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369章:出征前夕【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4章:授業第122章:匡章第73章:初至趙國第373章:正面強攻【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427章:伐齊之倡議第375章:函谷關首戰(二)【二合一】第267章:回國慶功【二合一】第117章:夜襲(三)第45章:宮筵(二)第199章:蒙仲與田章(五)【二合一】第278章:暴鳶來訪【二合一】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11章:辯論(二)第105章:蘇代第5章:商談第63章:孟子第331章:深夜追擊(二)【二合一】第346章:李兌撤兵【二合一】第19章:“僞”之辯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369章:出征前夕【二合一】第118章:夜襲(四)第339章:反擊【二合一】第30章:兄長的信(二)第47章:抵達滕國第222章:再會田文(二)【二合一】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16章:出遊(二)第99章:新營新制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237章:伊闕山北夜襲之役【二合一】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101章:巡視軍營第353章:爾虞我詐【二合一】第264章:六月末【二合一】第32章:喪禮第381章:隱秘的僻徑【二合一】第291章:方城初戰第25章:王欲興兵伐國(二)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317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75章:前往沙丘第388章:相互算計(二)【二合一】
第402章:大梁反應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444章:出使韓國第1章:宋國蒙氏第185章:最後的突圍!(二)【二合一】第29章:兄長的信第72章:前往趙國第439章:五國伐齊(二)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127章:風起邯鄲第403章:義渠第117章:夜襲(三)第384章:背後的利害【二合一】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153章:沙丘事變【二合一】第204章:安撫傷兵【二合一】第254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三)【二合一】第414章:初議第264章:六月末【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65章:孟子(二)第17章:返回第17章:返回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100章:一個月第244章:暴鳶【二合一】第64章:激辯諸儒【二合一】第360章:再遇【二合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439章:五國伐齊(二)第288章:莊辛力諫楚王【二合一】第87章:宮筵第419章:僵持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178章:破城!【二合一】第116章:夜襲(二)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122章:匡章第161章:蒙仲與廉頗【二合一】第249章:“先手反制”vs“後發反制”【二合一】第267章:回國慶功【二合一】第63章:孟子第423章:抉擇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369章:出征前夕【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4章:授業第122章:匡章第73章:初至趙國第373章:正面強攻【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427章:伐齊之倡議第375章:函谷關首戰(二)【二合一】第267章:回國慶功【二合一】第117章:夜襲(三)第45章:宮筵(二)第199章:蒙仲與田章(五)【二合一】第278章:暴鳶來訪【二合一】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11章:辯論(二)第105章:蘇代第5章:商談第63章:孟子第331章:深夜追擊(二)【二合一】第346章:李兌撤兵【二合一】第19章:“僞”之辯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369章:出征前夕【二合一】第118章:夜襲(四)第339章:反擊【二合一】第30章:兄長的信(二)第47章:抵達滕國第222章:再會田文(二)【二合一】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16章:出遊(二)第99章:新營新制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237章:伊闕山北夜襲之役【二合一】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101章:巡視軍營第353章:爾虞我詐【二合一】第264章:六月末【二合一】第32章:喪禮第381章:隱秘的僻徑【二合一】第291章:方城初戰第25章:王欲興兵伐國(二)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317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75章:前往沙丘第388章:相互算計(二)【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