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把奎寧賣給其他殖民國家的情況只會更加猖獗,非但無法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會將奧地利帝國手中的優勢拱手讓人。
所以奎寧在一開始就是弗蘭茨規定的國家戰略物資,必須進行嚴格管控。
真臘地區有農民和官員聯合起來偷偷向英國商人出售奎寧,弗蘭茨的做法是盡數誅滅。
弗蘭茨的決定遭到了教會的強烈反對,畢竟真臘名義上是教權國又怎麼能這樣濫殺無辜呢?
但弗蘭茨很清楚,如果不殺,或者少殺,只會助長這種風氣,此時不知道多少人在看着呢。
如果弗蘭茨這個時候選擇了忍讓,那麼馬上整個真臘,甚至整個東南亞都會效仿。
那位犯事的官員和當地的幾個村莊長老雖然被限制了自由,但都覺得一定會法不責衆,畢竟牽扯進來的可是一整個縣。
然而很快奧地利帝國駐紮在真臘的所有部隊都收到了命令,他們的任務是誅滅這一縣境內的所有人,雞犬不留。
此役之後,真臘地區再沒發生過大規模倒賣奎寧和橡膠的事件。
那名英國商人不久之後在一家酒館中遭到了暴徒襲擊,貨物、現金全都被劫掠一空。
他短暫的發財夢就此破滅,他的事蹟亦無人知曉就此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不要怪弗蘭茨狠辣,涉及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由不得他心慈手軟。
只要現有的產地不丟,哪怕是英國人立刻覺察到問題所在,並且能立刻找到適合種植奎寧的地區,他們也需要至少6-8年才能等到奎寧成熟。
而奎寧提純相關的技術則需要一點點運氣
這6-8年的時間弗蘭茨可以做很多事情,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他國家數百年的先發優勢。
如果不是弗蘭茨有着後世的經驗,想要量產奎寧並不容易。
歷史上英國人也曾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區嘗試過無數次,但規模、產量始終有限,成本幾乎與從南美進口相當。
法國人的嘗試更是笑話,他們的奎寧不但成本高昂,產量更是捉急,甚至連自家探險隊的份額都滿足不了。
最後還是荷蘭人找到了方法,在爪哇島上開始了大規模種植,十年間便佔據了世界產量的90%。但那也要等到1870年以後,理論上講弗蘭茨還有二十年的獨享時間。
退一萬步講,此時荷蘭已經被奧地利納入了德意志關稅同盟,甚至巴達維亞的領導層都被弗蘭茨摻了沙子。
英法想要買到廉價的奎寧和奧地利帝國競爭殖民地可沒那麼容易
此時南美洲的聖安第斯聯盟還在計劃減產以提高奎寧的價格,這也是世界主要列強在非洲的殖民活動並不活躍的重要原因。
聖安第斯聯盟包括: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秘魯等奎寧的主要生產國,他們完全壟斷了當時世界奎寧的市場。
這個聯盟的宗旨就是維護奎寧生產國的利益,爲此他們甚至可以將奎寧當柴燒。
其實聖安第斯聯盟背後的推手正是弗蘭茨,要促成這個聯盟並不難,畢竟人都是貪婪的,而且歷史上也出現過類似的聯盟,弗蘭茨不過是將其正規化了而已。
雖說是弗蘭茨在故意制約其他國家殖民非洲的速度,但奎寧高價卻是歷史常態,並不會有人發現其中的不妥。
除此之外奎寧也是弗蘭茨控制早期殖民地的一種手段,畢竟此時奧地利帝國殖民地的軍事化程度太高,這樣的組織最大的問題就是忠誠度。
這世上有人喜歡種桃子,有人喜歡摘桃子。喜歡種桃子的人一定要小心那些喜歡摘桃子的人,畢竟誰不喜歡摘別人種的桃子呢?
補給、工資、官職、土地都有人可以提供,但生命呢?安全呢?
這次土著危機爆發期間,大量的私人團隊選擇了放棄殖民地,拋售殖民地的資產。雖然奧地利帝國政府幾次發佈通告,但還是被這羣人攪得滿城風雨。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奧地利帝國皇家海外開發公司股價下跌,一些正在觀望的人選擇了將錢投向其他行業。
殖民者的信心遭受到了打擊,弗蘭茨不得不親自出手收購那些被私人團隊拋售的殖民地資產,收編那些失業的殖民者。
奧地利帝國的殖民地沒有那麼多的金礦給私人團隊開採,農業上的風險又不是普通團隊能承擔得起的,所以弗蘭茨決定自己幹。
至於有人在背後給黑人土著提供物資,甚至出謀劃策。這早就在弗蘭茨的意料之內,如果列強們真的不在背後搞點小動作,那他纔會感到不安,畢竟不知道對方要出什麼招。
現在見招拆招就行了。當然,弗蘭茨也爲英國人準備了一份厚禮。
這次土著襲擊也不只有壞處,奧地利帝國獲得了對土著進行報復的正當理由,同時也打擊了一些“聖母”的囂張氣焰。
至少他們再也無法將人畜無害這個詞和黑人土著聯繫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也剔除了一大批不合格的殖民團和墾荒團,弗蘭茨以極低的價格回收了一批資產。
推進了針對土著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增加了應對突發情況的經驗。
相比非洲,美洲的事情要難處理得多。
面對從英屬洪都拉斯和新格拉納達共和國反向入侵的原住民,弗蘭茨並不想給他們站穩腳跟的機會,他決定在邊境放火燒山。
這樣雖然有些粗暴,但卻是最有效的做法。
不管他們在邊境藏了什麼,一把火下去都燒的精光。
這一次輪到英國人無能狂怒了
英國,倫敦。
約翰·羅素首相正在看着阿爾伯特親王對萬國工業博覽會的構想,他覺得這真是一個天才的計劃。
不但可以展現英國的工業實力,還能確立英國的世界經濟霸權。
這還是一次大型展銷會,一定可以拉動英國經濟的增長。
除此之外這也是一次價值觀的大型傾銷活動,英國在從海盜洗白成商人之後就一直很注重形象,想要將自己包裝的高尚而偉大。
萬國工業博覽會的主題是“和平、自由、進步”,和平是此時英國最需要的,接連不斷的戰爭實在讓人有些吃不消。
最關鍵的是打贏了一切都好說,但很不幸英國每次都站在了輸家一方。
撒丁輸了,英國沒輸。法國輸了,英國沒輸。匈牙利輸了,英國沒輸。奧斯曼輸了,英國沒輸.
英國民衆對此根本就不關心,他們更關心自己是否能賺到錢,是否能有面包填飽肚子。
自由更多的是指自由貿易,以及一切符合英國利益的事情。此時經濟危機導致國內需求下降,英國急需開闢國外市場,爲此他們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至於進步,那毫無疑問就是英國的工業實力,英國就是那個進步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