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俾斯麥之所以要選擇馬達加斯加島也是無奈之舉,由於奧地利帝國提前開始了殖民活動,看到好處的各國紛紛參與到了這場瓜分狂潮之中。
不過普魯士王國在殖民這方面的基礎幾乎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對於強國來說它根本毫無競爭力,哪怕是面對弱國的優勢也不那麼明顯。
如果時間倒回幾年前,普魯士出海甚至可以直接從別的國家手中低價購買貿易站來獲得勢力範圍。
但此時再想用金錢來購買貿易站和勢力範圍,至少以俾斯麥手中的錢是根本做不到的。
至於內陸地區,目前爲止除了奧地利帝國以外,還沒有其他國家成功過,普魯士更付不起那高昂的成本。
哪怕是真的奪取了內陸的殖民地,它又如何保持和本土的聯繫?又如何盈利?
此時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倒是不需要爲那些事情而操心了,因爲奧地利帝國宣佈了遠征馬達加斯加的計劃。
普魯士可是損失了一位外交官,以及三百多名殖民先驅,所以必然可以在這次行動中分到一杯羹。
爲了確保這一權益,腓特烈·威廉四世第一時間便派遣軍隊支持奧地利帝國的遠征。
其他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區的小國也在第一時間表明瞭自己的立場,西班牙政府一直想要搞一個大新聞恢復過去的榮光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俄國,聖彼得堡。
雖說馬達加斯加和俄國八竿子打不上關係,但尼古拉一世依然十分開心,他覺得這是俄國在歐洲影響力提高的一個顯著證明。
同時他也清楚瓜分馬達加斯加是奧地利在賣俄國一個人情,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奧地利人的遠征。
至於是否有要制衡英法的意思在,尼古拉一世根本不在乎,他更在乎俄國有沒有好處可以拿。
而且對俄國來說更好的消息是尼古拉一世可以確信奧地利帝國此時依然站在自己一方,並沒有直接與英法勾結,否則也不需要如此相互提防。
此時的俄國正在面臨空前的壓力,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是戰爭的影響卻依舊在持續。
俄國重要的稅源地波蘭、烏克蘭、南俄、高加索地區在此前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損失。
財政赤字、債務爆表,就連經濟基礎都遭到了破壞,更要命的是這些地區起義僅僅是遭到了鎮壓,並沒有斬草除根,甚至還有一些妥協的痕跡。
最要命的還要說巴爾幹地區,這裡非但沒能給俄國創造任何收益,反而如一個無底洞般吞噬着俄國的資金和兵力。
尼古拉一世都快忘了自己是第幾次向巴爾幹地區增兵了,但敵人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是越打越多。
巴爾幹山區複雜的地形更是將俄國脆弱的補給能力暴露無遺,大量俄軍士兵爲了吃飽飯不得不把軍需賣給巴爾幹地區的叛軍,甚至有些人直接加入到了叛軍之中或是選擇逃亡成了山裡的匪徒反過來威脅俄軍的補給線。
奧斯曼人虎視眈眈,英國人也不希望俄國在巴爾幹站穩腳跟,雖然俄國方面沒有直接證據,但很多人都猜測巴爾幹地區的叛亂與英國人脫不開關係。
這種指控當然不是子虛烏有,畢竟英國人這樣做的成本要比直接出兵成本低得多。此時的英國同樣需要休養生息,煽動叛亂絕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英國人向巴爾幹地區運進一萬英鎊的軍火,至少能掀起幾十萬英鎊才能策劃起的叛亂,而俄國至少要花上百萬才能平定。
英國人不會做的太明顯,不過他們也不怕俄國人發現,畢竟理由多的是,甚至還可以美化這種行爲。
要知道此時英國可是世界的燈塔
對於奧地利帝國發起的遠征,英國人是有些不滿的,因爲奧地利帝國邀請了太多國家參戰,這將直接導致僧多粥少的問題。
哪怕是列強也不可能不讓這些小國喝湯,此時這些小國中大多數都是奧地利帝國的擁躉,戰後劃分利益時英國恐怕很難拿到自己想要的。
但也正是因爲這一點英國人也不能明着去幫馬達加斯加,不只是輿論問題,更是從實際利益出發。
爲了限制奧地利的發展,以及可能丟失的重要港口,英國與全歐洲打一仗?
這種事情英國內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同意。
路易·拿破崙也不希望奧地利帝國拿到太多好處,但他又不願意放棄白撿的領土。此前在英國人的干擾下,法國人才幾次鎩羽而歸。
此時完全沒有理由拒絕白到手的利益,但法國內閣還是不太放心奧地利人和英國人,所以決定也派出一支遠征軍。
不過戰爭還未結束,弗蘭茨就已經向各國發出了照會,到維也納協商戰後領土的劃分問題。
於是乎各國大使齊聚維也納,施瓦岑貝格親王主持了這次會議。
英國大使斯特拉特福子爵一上來就說道。
“我覺得以我國的實力有資格控制安齊拉納納(北部)和馬哈贊加省(東部),並保證當地的土著不再仇視歐洲人。”
馬達加斯加的東部和北部對着控制印度洋航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塔馬塔夫直接扼守莫桑比克海峽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除了英國和奧地利以外,荷蘭和法國對於這條航線也極爲看重。
眼見無人言語,反倒是亞歷山大·科洛納·瓦萊夫斯基率先說道。
“貴國出兵多少人?”
亞歷山大·科洛納·瓦萊夫斯基的突然發難讓斯特拉特福子爵有些措手不及,他本以爲會是奧地利人先出招,只能無奈地回答。
“600。”
“貴國出兵600人憑什麼控制馬達加斯加最富裕的東部地區?”
這句話直接把斯特拉特福子爵噎住了,他本來想看看其他國家的態度,然後再以退爲進,放棄安齊拉納納拿走東部的馬哈贊加省。
實際上英國人的目標一開始就是馬哈贊加省,當然如果同時能拿下北部的安齊拉納納最好。
只不過他沒想到壓根就沒人接這一茬,亞歷山大·科洛納·瓦萊夫斯基直接就要英國人放棄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