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在地中海海戰失敗之後便開始了海軍改革,雖然政府的財政狀況不好,但英國海軍確實痛定思痛想要來一場全面改革。
英國人開始試圖製造更大的船,並且在船上裝備更多大炮,以及更厚的裝甲。
這些方面英國人早就能力做到,但之所以一直沒有改變的主要原因就是船舶的動力不足。
當然在這之前還有一個鐵殼兒船究竟會不會沉底的問題,不過此時他們已經不需要爲此擔心了,畢竟奧地利人已經替他們驗證過了,鐵殼兒船不但不會沉底,還能在海戰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至於船舶動力方面英國人發明了更大的蒸汽機,但依然無法與蒸汽輪機相提並論就是了。
事實上英國人此時依然沒有蒸汽輪機的概念,他們只以爲奧地利帝國蒸汽機更大而已,對於蒸汽機技術英國的工程師們有着相當程度的自傲,他們甚至不屑去學習奧地利帝國的技術。
關於這一點弗蘭茨是沒想到的,他本以爲接下來的海戰將會異常激烈,所以奧地利帝國纔會瘋狂的造艦,希望可以在新式戰艦的數量上碾壓對手或者至少與英國人持平。
當弗蘭茨聽到英國人依然在延續之前的做法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敵人的煙霧彈故意誘導奧地利帝國輕敵。
直到英國人的新式戰艦露面之前,弗蘭茨還在不停地造艦。
雖然此時的情況和弗蘭茨預想的有所不同,不過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更何況對手並非兔子,而是作爲世界海上霸主的英國。
奧地利帝國並沒有調整造艦計劃,而是依然在按部就班擴大海軍規模。
英國內部討論最多的是究竟該用螺旋槳,還是明輪的問題。
幾次海戰英國使用蒸汽明輪的英國艦隊都敗給了奧地利帝國海軍,而奧地利帝國的新式戰艦採用的就是螺旋槳。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有着以少打多,遇襲中伏,遭遇兩面夾擊等諸多理由,但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海戰失利。
其實英國人到現在爲止,他們還不太清楚自己是因爲什麼敗給了奧地利帝國。有戰術論,有士氣論,不過那些明顯不符合資本主義理論,於是乎裝備論便大行其道。
巨大的明輪非常顯眼,所以討論也異常激烈。
不過裝備商們都很不以爲然,他們甚至拿出了實際數據。
螺旋槳在實際運轉中非常容易在水壓下變形,更容易被海水腐蝕進而發生斷裂等嚴重的後果。
此外螺旋槳的效率只有30%,而明輪接近50%,說奧地利帝國的戰艦航速更高是因爲螺旋槳完全就是一個無稽之談。
這並非是英國的專家們信口胡謅,歷史上英國海軍確實做過類似的試驗,並得出了結論明輪對蒸汽動力的利用率更高,可以更節省燃料。
其實這主要是由於早期的螺旋槳大多使用鑄鐵或青銅打造,所以既不夠硬,韌性也很差。
至於效率問題主要是由於材料和設計問題,英國方面缺乏精加工手段,過於粗陋的螺旋槳降低了推進效率。
另外使用螺旋槳也不像明輪一樣可以分擔震動,船體需要承擔全部動能,所以很容易損壞船體,巨大的震動常常會損害蒸汽機。
還有這個時代的齒輪非常原始很容易損壞,而螺旋槳的扭矩更小,所以速度更快自然也就更容易損壞齒輪。 明輪的扭矩長雖然會浪費動能,但是由於速度較慢,所以更加穩定。
奧地利帝國用的是動能更大的蒸汽輪機,是如何解決以上問題的呢?關鍵就出在齒輪的形狀上。
奧地利帝國使用的是斜齒輪,這並不是什麼高難度的設計,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就是從未設想過的可能。
斜齒輪本身在當時的工程師眼中甚至就是不良品,根本就沒人會想到一切的關鍵就在這些形象歪瓜裂棗的齒輪上。
當然奧地利帝國領先的地方也不止於此,零件精加工技術,廉價的鋼鐵,多功能合金,以及更先進的理念。
由此種種堆疊在一起才使得英國人追趕起來都十分迷茫。
除了技術本身,還有一些實際問題。
英國皇家海軍和供貨商們籤的都是長約,大量的零件和改裝設備還堆在供貨商的倉庫裡。
如果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反悔,那麼不只是那些供貨商,整條產業鏈都會受到影響。
此外螺旋槳畢竟是新技術,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此都持懷疑態度。至於奧地利帝國的例子並不能說明,只能說明奧地利人在戰場上沒出問題。
明輪在英國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成熟經驗,這是螺旋槳所不具備的。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改裝螺旋槳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對於此時的英國政府來說有點困難。
所以英國的新式戰艦依然是明輪蒸汽戰艦,雖然相較於傳統的風帆戰列艦在動力、火力、防護方面都有所增強,但還是面臨着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脆弱的明輪,只要明輪被命中,戰艦幾乎會瞬間蒸汽失去動力,之後便不得不倚靠風帆。
沒錯,英國人在之前的海戰中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英國的新式戰爭都是風帆、明輪雙動力驅動。
但問題是風帆的動力太小,尤其是在戰艦不斷巨大的化的時代,只用風帆驅動無異於龜爬。
在反覆權衡之下,英國人終於決定在明輪上包裹一層鐵皮。別管是否能起到防護作用,最起碼他們確實做了防護措施。
雖說有些抽象,但現在英國皇家海軍也很難。他們的規模太大,任務太重,政府又不願意出錢,所以此時只能先將就一下了。
即便如此,只要此時英國人狠下心來,將所有海軍軍艦集中起來世界上依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阻攔他們的腳步。
其實即便是奧地利帝國搶跑了幾年,但在新式蒸汽戰艦的數量和總噸位上英國人依然是遙遙領先,比包括奧地利帝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總和還要多50%。
不過僅就超過5000噸級超一級戰列艦而言,英國人在數量上有優勢,但總噸位卻要稍遜一籌。
而這些超一級戰列艦恰恰是未來海戰的決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