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

從南北朝至隋,可以算我國曆史上一個由亂入治之世。但是其爲治不久。

論起隋文帝的爲人來,也可以算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勤於政治和其持身的節儉,尤其是數一數二。所以承南北朝喪亂之後,取民未嘗有所增加,對於雜稅等,反還有所減免。而其時府庫極爲充實。重要的去處,倉儲亦極豐盈。其國富,古今少可比擬的。

但是隋文帝有個毛病,便是他的性質,失之於嚴酷和猜忌。所以他對付臣下,是要運用手腕的。而其馭民,則偏於任法。因此其所任用的人,如楊素、蘇威等,非才知之士,則苟免之徒,並無立朝侃侃,與國同休戚的。而人民也沒有感恩的觀念。他又偏信皇后獨孤氏,廢太子勇而立煬帝。荒淫暴虐,兼而有之。而隋遂不免於二世而亡,與嬴秦同其運命了。

南北朝以後,荒淫暴虐的君主頗多。其性質,有近乎文的,如南朝的陳後主是。亦有近乎武的,則如北朝的齊文宣是。這大約和當時異族的得勢,不無關係,而南朝的君主,多出身微賤,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當隋及初唐之世,此等風氣還未盡除。如隋煬帝,便是屬於前一種的。如唐太宗的太子承乾,則是屬於後一種的。

煬帝即位之後,即以洛陽爲東都。他先開通濟渠,引穀、洛二水,通於黃河,又自河入汴,自汴入淮,以接淮南的邗溝。又開江南河,從京口到餘杭,長八百里。他坐了龍舟,往來於洛陽、江都之間。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又開馳道,從大行到幷州,由榆林以達於薊。開運河,治馳道,看似便利交通之事。然而其動機非以利民,而由於縱慾,而其工程,又非由顧募,而出於役使。如此,人民就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了。

當南北朝末年,突厥強盛。周、秦二國,恐其爲敵人之援,都和他結婚姻,而且還厚加贈遺,以買其歡心。然而突厥益驕,邊患仍不能絕。隋文帝勞師動衆,又運用外交手腕,才把他克服下來。突厥的啓民可汗,算是稱臣於隋。又從慕容氏侵入中原之後,遼東空虛,爲高句麗所據。至隋時不能恢復。這確是中國的一個大損失。爲煬帝計,對於突厥,仍應當恩威並用,防其叛亂之萌。對於高句麗,則應先充實國力,軍事上也要有縝密的計劃,方可謀恢復國土。至於西域諸胡,則本和中國無大關係。他們大抵爲通商而來。在兩利的條件下,不失懷柔遠人之意就好了。而煬帝動於侈心,任用裴矩,招致西域諸胡,沿途盛行供帳。甚至有意使人在路旁設了飲食之肆,邀請胡人飲食,不取其錢,說中國物力豐富,向來如此的。胡人中愚笨的,都驚歎,以爲中國真是天上。

其狡黠的,見中國也有窮人,便指問店主人道:你這白吃的飲食,爲什麼不請請他們?店中人無以爲答。如此,花了許多錢,反給人家笑話。他又引誘西突厥,叫他獻地數千裡。設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謫罪人以戍之。這些都是荒涼之地,要內地轉輸物品去供給他。於是西方先困。他又發大兵去征伐高句麗。第一次在611年,大敗於薩水。613年、614年,又兩次興兵,高句麗僅貌爲請降。而這三次,徵兵運餉,卻**天下。當他全盛時,曾巡行北方。幸突厥始畢可汗衙帳,始畢可汗極其恭順。到615年再往,始畢可汗便瞧他不起。把他圍在雁門。靠內地的救兵來了,纔算解圍。明年,煬帝又坐着龍船到江都。這時候,天下已亂,他遂無心北歸。後來又想移都江南,而從行的都是關中人,心上很不願意。宇文化及等乘機煽惑。煬帝遂於618年爲化及等所弒。

隋末,首起創亂的,是楊素的兒子玄感。煬帝再徵高句麗時,他在黎陽督運,就舉兵造反。當時李密勸他直遏煬帝的歸路,次之則先取關中,以立自己的根基。玄感都不能聽,而頓兵於東都之下,遂至失敗。後來羣盜蜂起,李密和河南的強盜翟讓合夥。旋把他殺掉,自成一軍。據興洛、回洛諸倉,招致饑民,至者數十萬,聲勢很盛。在河北,則羣盜之中,竇建德最有雄略。而隋煬帝所遣的將王世充,則據東都,和李密相持。唐高祖李淵,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

以其次子世民——即後來的唐太宗——的計策,於617年,起兵先取長安,次平河西、隴右,劉武周據馬邑,以宋金剛爲將,南陷幷州,亦給唐兵打敗。李密爲王世充所敗,降唐,旋又借招撫爲名,出關想圖再舉,爲唐人伏兵所殺。秦王世民攻王世充,竇建德來救,世民留兵圍城,引兵迎擊於虎牢,大破之。擒建德,世充亦降。建德將劉黑闥,兩次反叛,亦給唐兵打平。長江中流,樑朝之後蕭銑,稱帝於江陵,地盤頗大。唐朝亦派兵把他滅掉。其下流陳稜、李子通、沈法興等,紛紛割據,後皆並於杜伏威,而伏威降唐。割據北邊的:有高開道、苑君璋、樑師都等,大都靠突厥爲聲援。然天下定後,突厥亦不能擁護他。遂次第爲唐所平定。這時候,已在太宗的初年了。

第二、唐朝盛世之興

漢與唐,同稱中國的盛世,漢之治稱文、景,唐之治,則稱貞觀與開元。

唐高祖的得國,本是靠秦王世民之力。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忌他,彼此結黨互爭。而高祖晚年,頗惑於嬖妾近習。這競爭儻使擴大了,也許可以演成干戈,人民重受其禍。幸而唐高祖封世民於東方之說,未曾實行。玄武門之變,解決迅速,建成、元吉都爲世民所殺。高祖亦傳位於太宗。於是歷史上遂見到所謂貞觀之治。

太宗是三代下令主。他長於用兵,又勤於聽政,明於知人,勇於從諫。在位時,任房玄齡、杜如晦爲相,魏徵爲諫官,都是著名的賢臣。所以其武功、文治,都有可觀。

太宗死後,高宗即位,初年任用舊臣,遵守太宗治法,所以永徽之治,史稱其媲美貞觀。中年後,寵信武才人,廢王皇后,立爲皇后。國戚舊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都遭貶斥。高宗因苦風眩,委政武后,後遂爲其所制,唐朝的衰頹,就自此開始了。高宗死後,武后廢中宗而立豫王旦——就是後來的睿宗——公元690年,又把他廢掉,自稱則天皇帝。改國號爲周。中宗初廢時,幽禁於房陵。後來因狄仁傑的諫勸,才還之於洛陽,代睿宗爲皇嗣。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乘武后病臥,陰結宿衛將士,迎接中宗復位。

武后以一女主,而易姓革命,這是曠古未有之事,自然要疑心人家暗算她。於是:

一、大殺唐宗室,又大開告密之門,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用嚴刑峻法,以劫制天下。

二、一方面又濫施爵祿,以收拾人心。雖然其用人頗有不測的恩威,進用速而黜退亦速,然而倖進之門既開,仕途遂不免於淆雜。

三、武后雖有過人之才,然而並無意於爲治,所用多屬佞媚之臣。其嬖寵,如薛懷義、張昌宗、張易之等,無不驕奢淫逸。武后亦造明堂,作天樞,所費無藝,民不堪命。

四、一面驕奢淫逸,一面又要盡心防制國內,自然無暇對外。於是突厥、契丹蹂躪河北。發數十萬大兵而不能御。吐蕃強盛,西邊也時告緊急。

這都是武后革命,及於政治上的惡影響。中宗是身受武后幽廢的,論理當一反其所爲,而將武后時之惡勢力,剷除淨盡。而以武后之才,把持天下二十餘年,亦終於失敗,則即有野心的人,亦當引以爲鑑。然而天下事,每有出於情理之外的。中宗復位之後,即惟皇后韋氏之言是聽,任其妄作妄爲,不加禁止。

而韋后,亦忘卻自己是和中宗同受武后幽禁,幾遭不測的,反與上官婕妤俱通於武后之侄武三思。於是武氏的勢力復盛。張柬之等反都遭貶謫而死,韋后、上官婕妤、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等,都驕奢淫逸,賣官鬻爵。政治的濁亂,更甚武后之時。公元710年,中宗竟爲韋后所弒。玄宗起兵定亂。奉其父睿宗爲皇帝。睿宗立玄宗爲太子。時韋后及安樂公主已死,惟武后女太平公主仍在。公主當武后時,即多與秘謀,後來中宗復辟,及玄宗討韋后之亂,又皆參預其事。屬尊而勢力大,在朝的人,都有些怕她,附和她的亦很多。公主憚玄宗英明,竭力謀危儲位,睿宗又不能英斷。其時情勢甚險。

幸而玄宗亦有輔翼的人,到底把她除去。而睿宗亦遂傳位於玄宗。這是公元712年的事。當睿宗在位時,貴戚大臣的奢侈,二氏營造的興盛,還是同武、韋時一樣。而從中宗時,韋后和上官婕妤、太平、安樂公主等,都可以斜封墨敕授官。仕途的混雜,尤其不可思議。直到玄宗即位,任姚崇爲宰相,才把她澄除掉。玄宗初相姚崇,後相宋璟。崇有救時之才,璟則品性方剛,凡事持正。宗璟之後,又相張九齡,亦是以風骨著聞的。武韋以後的弊政,到此大都剷除。自高宗中葉以後,失墜的國威,到此也算再振。這個於此後將有所敘述。從貞觀到開元,雖然中經武韋之亂,然而又有開元的中興,總算是唐之盛世。自天寶以後,則又另是一番局面了。

第三、隋唐的開拓與征戰

隋、唐兩代的武功,是互相繼續的。隋朝的武功,雖不如唐朝之盛,然而是唐朝開拓的先聲。其規模,較漢代尤爲廣遠。這也是世運進步,交通日益發達的緣故。

中國曆代的大敵是北狄。隋、唐時代,自然也是如此。後漢時,匈奴敗亡,鮮卑繼續據其地。兩晉時,鮮卑紛紛侵入中國,於是丁令入居漠北。丁令便是今日的回族。異譯稱敕勒,亦作鐵勒,中國人稱爲高車。當拓跋魏在塞外時,今熱、察、綏境諸部落,殆悉爲所並。只有熱河境內的奚、契丹,未全隨之入中國。

又有一個部落,稱爲柔然的,則始終與之爲敵。從魏孝文遷都以前,北魏根本之地,實在平城。所以其防禦北族,較侵略中國,更爲重要。太武帝之世,曾屢出兵擊破柔然。柔然敗後,逃至漠北,收服鐵勒之衆,其勢復盛。太武帝又出兵征討,把他打敗。這時候,鐵勒之衆,降者甚多。太武帝都把他們遷徙到漠南,柔然遂不能與魏抗。這是公元420至430年間的事。東西魏分立後,柔然復強。然其勢不能久。至公元552年,遂爲突厥所破。突厥也是回族,興於金山的。既破柔然之後,又西破噠,盡服西域諸國。其最西的可薩部,直抵亞洲西界,與羅馬爲鄰,東方則盡服漠南北諸族。其疆域之廣,遠過漢時的匈奴。

然而突厥聲勢雖盛,其組織卻不甚堅凝。各小可汗的勢力,都和大可汗相彷彿。隋文帝於是運用外交手腕,先構其西方的達頭可汗,和其大可汗沙鉢略構兵。突厥由是分爲東西。後又誘其東方的突利可汗,妻以宗女。其大可汗都藍怒,攻突利。突利逃到中國,隋處之於夏、勝二州之間,賜號曰啓民可汗。都藍死後,啓民因隋援,盡有其衆。於是突厥一時臣服於隋。隋末大亂,華人多往依突厥,突厥復盛,控弦之士至百萬。北邊的羣雄,無不稱臣奉貢。便唐高祖初起時,也是如此。天下定後,還很敷衍他。而突厥貪得無厭,仍歲侵邊,甚至一歲三四入。太宗仍運用外交手腕,離間其突利可汗。而是時突厥的大可汗頡利政衰,北邊諸部多叛。又連遭荒歉。

公元630年,頡利遂爲太宗所擒。突厥或走西域,或降薛延陀,而來降的尚十餘萬。太宗初用溫彥博之言,處之河南。後來又徙之河北。這時候,薛延陀繼據漠北。公元644年,又爲太宗所滅。回紇繼居其地。率先鐵勒諸部,尊中國的天子爲天可汗。突厥的遺衆,也曾屢次反叛,然都不成大患。到682年,骨咄祿自稱可汗,中國就不能平定。骨咄祿死後,弟默啜繼之。盡復頡利以前舊地,大舉入攻河北,破州縣數十。武后興大兵數十萬御之而不勝。直到公元744年,玄宗才乘其內亂,出兵直抵其庭,把他滅掉。至於西突厥,則是公元657年,高宗乘內亂,把他滅掉的。西突厥在當時,本是亞洲西方惟一的大國。西突厥滅亡後,諸國皆震恐來朝,中國所設的都督府州,遂西至波斯。

蔥嶺以東,漢時十六國之地,後來互相吞併,其興亡不盡可考。唐時,高昌、焉耆、龜茲、于闐、疏勒較大,太宗於高昌、焉耆、龜茲三國,都用過兵。其餘小國,則皆不煩兵力而服。

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
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