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此處,張昭便再也忍不住了,“諸葛先生好口才,先生爲大公子謀,無論如何粉飾言辭,此事最終受益者都是大公子。
先生心有偏私,所出之言實不可信,我江東與荊州之事,於議事廳上再爭論亦是我江東之地的內務,與先生一介外人無尤。
先生還是請回荊州去吧!”
此話已然是說得十分不客氣,換句話說便已經是在趕客了。
但諸葛亮神色未變,“都言張公乃江東英才之首,如江東之蕭何,今日一見,方知言過其實。
蕭何敢輔佐高祖,高祖出身微末又無權勢可與楚霸王抗衡,但蕭何依舊相伴左右,出謀劃策,同漢王敗回漢中,又重振旗鼓再會項羽,其膽氣凌然,不見來人。
今日張公雖有蕭何之名,卻無蕭何之膽氣,區區江東之地便困住了張公,消磨了張公的志氣。當年於孫家危難之時扶持君侯統御江東的心志,只怕是早淹沒在衆人的讚譽之中了。
在先吳侯危難之時,那雙奇貨可居的慧眼也消磨於張公這些年的沾沾自喜中了。
張公先前質問君侯,江東基業不可毀於君侯之手,那麼某敢問張公,今日江東不以守爲攻取荊州爲門戶屏障,用以抵禦北方曹操,來日曹操北征結束,南下攻伐江東,而江東無力支撐而失了江東諸郡。
江東基業豈非是毀於張公之手。
將來有一日,張公入黃泉而見先吳侯,敢問張公可有顏面去面對先吳侯之問?
江東之地無人不知,先吳侯託孤之時,曾言於張公,‘天下之亂,以吳越之衆,大有可爲。’
如今可爲之時,張公卻多番阻攔,豈非早已忘了先吳侯之殷切囑託?”
聽到諸葛亮提起孫策,張昭不覺心有震動,竟無一言能對。
這些年殫精竭慮爲江東計謀,他身子本也多有虛虧,兢兢業業之中本就是不敢忘當初孫策臨終所託,被孔明如此痛罵激動,一時之間血氣上涌,竟當衆吐出一口血來。
衆人被此變故所驚,秦鬆先反應過來,扶着張昭的身子驚呼,廳內衆人都迅速圍到張昭身邊想知道發生了什麼。
此時,誰都顧不上再去爭辯什麼荊州之事,張昭若是病倒了,那麼主守還是主戰的局面便會瞬間調轉。
如此,議事廳裡的場面登時就有些亂了。
孫權立時起聲,“幼煣,速速去請醫師!”
喬瑋給幼燸使了一個眼色,幼燸瞭然於心,趁亂將諸葛亮帶走了。
——
張昭的病來得急,吐血昏迷之後孫權將人留在府裡細細照料,直待張昭兩日後幽幽轉醒,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要見孫權。
他顧不上自己的病體虛弱,強撐起身子,粗糙乾瘦的手緊緊攥着孫權,聲淚俱下地切切哀求,“諸葛孔明巧言能辯,君侯切不可聽他蠱惑。”
孫權不置可否,將張昭扶着重新躺下,又把手放入被褥中,重新掖好,小聲安撫着張昭,“無論外頭如何爭論,如今最要緊的是張公的身子。
江東尚且需要張公主持大局,張公切切要珍重自身。”
榻邊的燭火被穿堂風捲得搖曳,映在孫權的臉上忽明忽暗,張昭死死盯着孫權臉上的神情變化,被子裡的手不自覺攥緊,連指節都泛白。
整個房中安靜得可怕,張昭能聽見兩個人的呼吸從一開始的一致,漸漸變得不同。
他老了,連呼吸都急促起來。
而孫權如今已經長成,越發喜怒不形於色,連氣息都十分綿長。他好似察覺出了什麼,如今的南昌侯孫權已經與從前不同了。
“所以,君侯其實心中早有了決斷,是嗎?”張昭忽然伸手抓住了孫權的手腕,他急切地想要一個答案。
孫權的左手輕輕覆在張昭那隻乾瘦的手上,沒有回答。
“所以,君侯一早便定好了要荊州之地,是嗎?”張昭的語氣都急切了幾分。
孫權的不回答,便是他的回答。
張昭得到了心裡的答案,手上的力氣一鬆,眼眶泛紅。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其實君侯應該早點說的。”張昭有氣無力地拋出這句話,“若是君侯早點說了,臣也不至於如此剛烈激動,竟不知何時竟差點成了君侯的攔路石。”
無論諸葛亮如何指責他阻攔江東大計,他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因爲他堅信自己所做所爲都是爲了孫權好。
可當他從孫權的眼中看到了一個事實,連孫權也認爲他是在阻攔江東基業的時候,他彷彿置身於寒窖之中,渾身忍不住發抖。
“孤從未認爲張公阻攔過孤什麼,遲遲不說不過是不願看見張公傷心,於孤而言,張公亦師亦父。
兄長去後,是張公和公瑾替孤穩固江東人心,讓孤在孤立無援之時能借張公的威望在江東站穩江東。
WWW☢ ttκΛ n☢ C〇
如今孤亦需要張公的支持,”
張昭不明白,“荊州之地猶如虎狼之穴洞,君侯緣何非要去蹚這趟渾水呢?”
“因爲不想慢慢慢慢坐着等死,所以想搏一搏,看能不能活。”孫權語氣平靜,彷彿在說吃飯喝水這般尋常到每日都會發生之事一般。
“何人能殺君侯?”
“曹操。”
曹操一統天下諸侯之心早已人盡皆知,江東之地也早就被曹操視爲囊中之物。
“曹操挾有天子之令,用兵數十萬,以徵四方,若長江之險不能拒之,降之亦不失爲萬全之策,如此江東之地皆可保。
何況降之亦是順天子之命,亦是忠烈漢臣,若得曹操分封治地,亦能留君侯之爵。”
所以……孫權苦笑,張昭從未對自己有過信心,他不僅能難免稱孤,或許也能逐鹿中原,成就的不止是一方霸業。
孫權用針挑動一旁的燈芯,燭火燒得忘了旺了些,照明瞭孫權的臉龐,“江東諸郡縣可保,諸公亦可保,只有孤會死。
所以,張公覺得其實孤死不死並不要緊,是嗎?”
又或者,張昭從來沒有考慮過孫權會不會死。
“君侯乃破虜將軍之子,當初奉詔誅殺董賊,只有曹操與破虜將軍忠勇殺敵,如此忠義之後,曹操爲仁義之名,也會將君侯高高奉起,以招江東與諸漢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