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事皆有因

趙昺不是想爲自己的‘祖宗’招魂,也無意爲其洗白,說心裡話自己與他根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自己只是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場上就事論事。

在端平元年,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被攻陷,金國滅亡。宋大將孟珙率軍隊載着金哀宗的遺骨回到南都城臨安,將金哀宗的遺骨送到太廟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過的先人,舉國上下是一片歡欣,朝中也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可以說士氣正旺。

而也在這一年,執掌南宋大權二十餘年的史彌遠在死去後,年輕的理宗終於迎來了親政。他意圖有所作爲,主導了一場“端平更化”,蕩除弊政,提拔了大批新人,更急於擺脫史彌遠留下的那種持重政策帶來的收縮防禦影響,並以積極進取的軍事行動是配合了他的所謂端平更化。

而蒙古這邊,大汗窩闊臺考慮到糧草不足、天氣轉熱,將大軍北撤黃河以北,河南就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在黃河南邊的只有大將速不臺和塔察兒兩支機動部隊,其餘的守備部隊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被改編的漢軍。且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河南便成了無人佔領的空白區。

理宗血氣方剛,正欲行恢復之計,趙範、趙葵兄弟此時提出趁蒙古北撤之機,出兵北伐,撫定中原、堅守黃河、佔據潼關、收復三京。位居首相的右丞相兼樞密使鄭清之也一改先前的主和姿態,非常贊成出兵中原。採納了趙氏兄弟提出的“踞關守河”的建議,即西守潼關、北依黃河與蒙古對峙,這需要收復包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在內的中原地帶。

趙昺因爲理宗皇帝的眼光還是不錯的,至少趙昺以爲當時確是一把好局,手裡的牌也不錯,而決定出兵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合理性。從政治上講正是擺脫史彌遠的陰影,通過一場勝利來樹立自己的威信,爲自己的革新鋪平道路;從軍事上將佔據‘三京’不僅實現了重回中原的目標,也大大的改變了南渡之後窘迫的防禦態勢,說不定還能給大宋朝續命,自然也不用他這麼辛苦了。

問題是自己這位爺爺明顯沒有經歷過自己的苦難,更沒有機會穿越千年,所以其雖然拿着一把好牌卻沒有打出自己想要的結果。當時南宋宰相鄭清之主持滅金之戰,但兵部尚書史嵩之、參知政事喬行簡及剛因史彌遠死去而入朝得到重用的真德秀、樞密院副都承吳淵、淮西總領吳潛等多數大臣均持反對意見。

理宗皇帝沒有認清當下的形勢,也沒有估計到後果的嚴重性。而是在這樣一片反對聲中,下詔“求直言”表示自己要從善如流,但這只是表明工作,結果還是悍然決定出兵。更爲嚴重的是理宗皇帝剛剛親政,沒有意識到‘人心叵測’的真諦,根本玩兒不轉,又遇到了一幫豬隊友,失敗在決策之初就埋下了伏筆。

另外對於久居宮中,又在史彌遠的遮蔽下對於蒙元的瞭解十分有限,尤其是對於其恐怖的破壞力可謂是一無所知。那真是寸草不留,雞犬升天,以致守護洛陽城的敵軍只有七個人,而他還幻想着就糧當地,以解決運輸上的困難,進而導致對於困難估計的嚴重不足。

但一切都已無法阻止理宗實現壯志的雄心,而牌局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了。但趙昺覺得這個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因而他已經發現大宋的皇帝都有一個通病,他們有魄力去冒險一搏,卻沒有魄力去全力一搏,在這種國運賭博中以小博大偏偏還畏首畏尾,無論戰和都大打折扣,而既然沒有盡全力,居然也敢大大咧咧地不買保險不做風險預案,以至於兩淮入洛精銳,連有序撤退都做不到,白白浪費有生力量。

南宋覆亡的命運,明確的走勢從那一刻開始便已註定。至於理宗君臣,理宗自然不會承認自己“至暗”,鄭清之也不會認爲自己“甚奸”。其後的檢討自然是皇帝下罪己詔,主戰派盡數被革職,而那些反對者則成了真正的贏家,倍受挫折的理宗也沉迷於女色,自後大宋再無人提北伐。

但是趙昺認爲失敗理宗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應當負主要責任的正是那些反對者,正是因爲他們的非暴力不合作,且在生死攸關的執行上居然也敢扯後腿,當時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的不配合,史嵩之的藉口是當時沒糧運。聯蒙滅金時運輸是從京湖方面運輸的,端平入洛是從兩淮方面進入北方的。從端平入洛後趙範轉任京湖制置使來看,理宗完全有能力任命一個配合北伐的京湖制置使,可正是這點‘疏忽’使北伐的宋軍幾乎都被餓死了。

決策、執行體系的嚴重失誤,嚴重的內耗,導致了無法挽回的結果。這對於趙昺來說是前車之鑑,也讓他意識到‘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句話是多麼正確,雖然他對自己的計劃充滿信心,但是對於眼前內政的紛亂,讓趙昺底氣不足。而一場大敗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對於剛剛‘親政’的他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寧可錯過也不能貿然行事……

“陛下的意思是要放棄收復兩淮!”陸秀夫也終於嗅出了小皇帝話中的味道,說是提問不如說是再次確認道。

“對,以其打一場沒有把握的敗仗,不若等一等!”趙昺點點頭道。

“陛下一直稱戰機難尋,可這次收復兩淮已經是戰機突顯,下一次不知要等到何時了!”趙孟錦有些着急道,“陛下,而當下各軍皆已是整訓完畢,士氣正旺,未必會敗。”

“真的沒有問題嗎?”趙昺擺手打斷其的話道,“你們之間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怨,互相使絆子,下黑手。到了戰場上誰敢保證不會因爲爭奪功勞,搶奪戰利品,會不會又舊態萌發,不遵命令、不顧戰局,背後捅刀子,相互拆臺呢?”

“攻則相護,退則相守。”衆將聽了都站起身敬禮後齊齊說道。

“說的總是比唱的好聽,等你們做到了再來朕面前請命!”趙昺冷哼一聲道。

“陛下,屬下等絕不負所望!”衆人再次敬禮道。

“諸位將軍不要再多言了,是本官令陛下失望,讓諸位受累了!”陸秀夫這時站起身尷尬地笑笑道,他聽出小皇帝這是在指桑罵槐,怪自己未能打理好朝政。

“陸相此言過了,是朕統馭無妨,不修內政才導致今日之亂局,反而累及陸相了!”趙昺卻向陸秀夫略施一禮道。

“我以爲陛下還是以大局爲重,當下蒙元亡我之心未死,大戰隨時爆發,當下還是應先鑲外後安內!”陸秀夫嘆口氣道,他同樣清楚兩淮對大宋的意義,且作爲首相能收復兩淮青史也必留下他光輝的一筆。

“朕也想,但是現下朝中上下結黨成風,內政混亂,政令不通,欺上瞞下的事件層出不窮,朕敢冒此風險,陸相你敢嗎?”趙昺搖搖頭反問道。

“臣……臣,不敢!”陸秀夫猶豫了下施禮道。他知道若是敗了,大宋不亡,自己也要承擔責任,青史上亦會留名,但卻非是在《忠臣傳》中,而是《奸佞篇》中了,這非是他所能夠承受的。

“陸相匆匆前來覲見,想是有要事稟告吧!”趙昺此時不再討論此事,而是問道。

“哦,臣倒是忘了。”陸秀夫知道小皇帝不想在這個場合討論此事,自我解嘲地笑笑道,“陛下,上元節將至,臣是受命請陛下城頭賞燈,與民同樂。”

“唉,賞燈之事,陸相是如何安排的?”趙昺輕嘆口氣道。其實他對前世也曾對史書中的大宋元宵燈會充滿無限遐想,但是在瓊州一次燈會之後便下旨停辦了,只是沿街點些燈籠裝點下氣氛而已。但他聽說去歲爲慶祝收復臨安,重現了當年盛事燈會,紮了鰲山。今年又是大婚,又是親政,不知道會弄出什麼場面。

“因爲今年陛下未在宮中,因而太后令皇后主持今年元宵燈會。皇后命在宮門紮起了鰲山,並下懿旨命內省各司皆要製造花燈,令平江依例進燈,京中各行會皆要制燈,沿街酒樓和店鋪盡要張燈結綵。各府衙門都要掛燈,並命教坊司排練了歌舞……”陸秀夫稟告道。

“朕知道了,這敗家娘們兒……”趙昺右手撫胸,左手攥拳連連捶着桌子惡狠狠地道。

“陛下息怒,切勿衝動!”陸秀夫從未見過小皇帝當衆罵人,且罵的如此惡毒,罵的卻是新奇,可他能斷定是皇后,如此讓他大感不妙,急忙勸道。

“倪亮點兵一團隨朕回宮!”趙昺卻彷彿未聽到一般,又重重捶了下桌子道。

“是,屬下遵命!”倪亮沒有絲毫猶豫起身接令,隨即出門調動兵將。

“陛下,不必如此吧!”趙孟錦確是吃了一驚,爲了些許小事便要動兵,這也太過了。

“你等也立刻全副武裝隨朕一同回宮!”趙昺站起身整整衣領,拉平衣襟,向後伸手,侍立在旁的陳墩立刻將掛在衣架上的武裝帶拿過遞給小皇帝,他便紮上腰帶邊回首道。

“陛下,皇后依例行事,並無大過,這是又爲何啊?”陸秀夫眼見小皇帝離座,戴上帽子,將軍刀掛在腰上,臉上一副殺氣騰騰地樣子,而在座的衆將也不敢再多言紛紛整理軍服,披掛武器,他急忙擋在前面道。

“朕一再言,江南初定,百廢待興,一切要以國事爲重,不可奢靡浪費。可其死如何做的?一座鰲山要浪費多少人力物力,一盞燈只怕要夠十戶中等人家月餘的生活所費了,又不知多少人間因爲進燈之事而家破人亡。這是小事情嗎?”趙昺收拾整齊擡頭質問道。

“陛下,我朝歷年皆舉行上元燈會乃是爲宣示區宇安定,天下太平,去歲陛下大婚,今又親政,也應大慶。皇后如此也是爲陛下好,又何必動怒呢?”陸秀夫再勸道。

“朕一直以爲陸相是明白朕心的,今日看來有拗。”趙昺定睛看了陸秀夫片刻道,“陸相既然是進士出身,又在太學苦讀多年,當知蘇大學士的《諫買浙燈狀》;汝又經歷亡國之痛,也應知太平豈是一場燈會所能粉飾而來的,這種自欺欺人的把戲,愚民之策真就能讓天下人相信嗎?這隻能讓百姓笑話我們的拙劣和無能,痛罵我們的貪婪和無恥!”趙昺憤憤然地說道。

“陛下,臣……臣以爲此事既然已經木已成舟,只能事後補救。而此事皇后又得太后諭旨,陛下貿然領兵回宮,清理後宮,豈不更令天下人笑話,讓太后心驚,衆臣惶恐嗎?”陸秀夫聽了也覺羞愧,但是依然擋在前邊沒有讓開,沉吟片刻道。

“當下朕早已成了天下人之笑柄,難道還怕再添些笑料嗎?陸相若是覺得爲難,儘可避之。”趙昺輕笑着道。

“請陸相退避,勿要讓吾等爲難!”這時趙孟錦和江鉦上前對陸秀夫施禮道。

“還請陛下三思而行,勿要衝動!”陸秀夫看看站在小皇帝身側的衆將,知道只要陛下一個眼色,他們便會動手將自己扯開,而他也知道那時被拉開的不僅是自己,卻是文臣徹底失勢,此後將是皇權至上,武人掌政了,因而仍沒有退開,依然施禮勸諫正色道。

“唉,此事乃是朕的家事,陸相還是迴避吧,朕自有分寸!”趙昺看着陸秀夫堅定的眼神,輕嘆了口氣道,然後擡手撥開陸秀夫大步向前,在衆將的簇擁下出了們。

“陛下……”

“陸相,還是不要再攔了,陛下既然說是處理家事,作爲臣子的就不要多言了,否則被遷怒於他人就不美了!”陳墩攔住還要上前的陸秀夫道……

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083章 名聲累人第169章 舉薦第709章 泰寧寺第926章 還治其身第419章 福兮禍兮第821章 一敗塗地第525章 不簡單第132章 戰船(二)第197章 火門第1063章 猜測第909章 事皆有因第998章 ‘飯’難第180章 瘧疾第1051章 北伐也要算賬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890章 利益至上第1048章 醒悟第1233章 決戰夾溝第370章 心意第758章 尋個住處第1379章 憂心重重第1056章 沉痛第266章 不退第1194章 情以何堪第1464章 神秘貢品第971章 繞不過第400章 有警第737章 其中滋味第043章 作夢第1224章 決意突圍第300章 開花彈第622章 死打第1317章 文武殊途第1065章 戰略調整第1359章 納入囊中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142章 安瓊策(一)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833章 揭露第008章 造勢第1199章 憂慮難消第356章 ‘高論’第1451章 亂象已生第952章 網中之魚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555章 回朝第434章 經撫房第1070章 信服第198章 括銀所第122章 ‘分贓’第1308章 膽顫心驚第1028章 倒打一耙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414章 對決(六)第1049章 撥雲見日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999章 席間第1111章 預判第1325章 摸摸情況第510章 好人難欺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459章 私鹽第1166章 命中註定第1057章 不徹底第1302章 捨本逐末第797章 步步深入第1380章 難以得逞第270章 熱粘糕第650章 鋪開第836章 絕不讓步第813章 域外之物第1018章 另有它用第336章 棄子第500章 枝節橫生第1085章 萬騎衝陣第1185章 積重難返第255章 咬住它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751章 ‘鎮反’第120章 奈何第1173章 調兵遣將第962章 是否繼續第630章 希望第116章 心傷第1161章 侍衛親軍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446章 合作第213章 疍族歸心第254章 清道夫第562章 分而劃之第1058章 險象環生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627章 高大上第979章 能咋地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666章 震撼第1045章 防守反擊第904章 苗頭第1105章 感觀
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083章 名聲累人第169章 舉薦第709章 泰寧寺第926章 還治其身第419章 福兮禍兮第821章 一敗塗地第525章 不簡單第132章 戰船(二)第197章 火門第1063章 猜測第909章 事皆有因第998章 ‘飯’難第180章 瘧疾第1051章 北伐也要算賬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890章 利益至上第1048章 醒悟第1233章 決戰夾溝第370章 心意第758章 尋個住處第1379章 憂心重重第1056章 沉痛第266章 不退第1194章 情以何堪第1464章 神秘貢品第971章 繞不過第400章 有警第737章 其中滋味第043章 作夢第1224章 決意突圍第300章 開花彈第622章 死打第1317章 文武殊途第1065章 戰略調整第1359章 納入囊中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142章 安瓊策(一)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833章 揭露第008章 造勢第1199章 憂慮難消第356章 ‘高論’第1451章 亂象已生第952章 網中之魚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555章 回朝第434章 經撫房第1070章 信服第198章 括銀所第122章 ‘分贓’第1308章 膽顫心驚第1028章 倒打一耙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414章 對決(六)第1049章 撥雲見日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999章 席間第1111章 預判第1325章 摸摸情況第510章 好人難欺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459章 私鹽第1166章 命中註定第1057章 不徹底第1302章 捨本逐末第797章 步步深入第1380章 難以得逞第270章 熱粘糕第650章 鋪開第836章 絕不讓步第813章 域外之物第1018章 另有它用第336章 棄子第500章 枝節橫生第1085章 萬騎衝陣第1185章 積重難返第255章 咬住它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751章 ‘鎮反’第120章 奈何第1173章 調兵遣將第962章 是否繼續第630章 希望第116章 心傷第1161章 侍衛親軍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446章 合作第213章 疍族歸心第254章 清道夫第562章 分而劃之第1058章 險象環生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627章 高大上第979章 能咋地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666章 震撼第1045章 防守反擊第904章 苗頭第1105章 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