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6章 萬曆八年

如今是萬曆八年。老實說,這幾年的時間,過的當真是快得很。就拿張凡來說,他總是覺得,昨天想着還是當初的事情,自己的孩子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清楚,叫起來爹孃,嘴巴里也含含糊糊的不清楚。但是現在,自己最大的兩個孩子,已經將近十歲了。

有的時候,見到孩子成長的如此之快,這做父母的也當真是高興。但是回過神來想想,這時間也的確是太快了一些。雖然張凡如今也是正值壯年,想說老也實在是爲時太早了。但是換個想法,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下去,用不了多久,他也是要老了。

不過,孩子總是要長大,而自己也總是要變老的,這是沒有辦法的時候。更何況如今張凡的年紀也不大,享受這個過程,卻是無比輕鬆的。

隨着年紀的增長,張凡的面相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跟五年前看起來也完全是一模一樣。但是五年前見過張凡的人,現在再見他,那絕對是會有不同尋常的感受的。五年以來,張凡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樣,還需要各地去跑了。就算是偶爾會出個遠門,卻也很是輕鬆,再也不會有那些煩惱非常的事情讓他操心的了。

而這麼一來,在朝中的如此身份,也是讓朝中的人對張凡自然是格外尊敬的。或許以前,張凡也的確是年紀有些輕了,因此別人看起來張凡,總覺得他不管是因爲運氣好還是的確有真才實學,但是那個時候就身爲朝中如此重要的職務,那也的確是有些太過了。因此,那個時候,朝中的那些人,即便是那些官職比張凡低很多的人,見到了張凡,雖然會很禮貌的打招呼,但是誰都能聽得出來,語氣當中的確是沒有什麼誠意的。

可是現在不同了。如今的張凡,這五年,在朝廷裡面溫養出來的這種氣質,那可當真是實實在在的。張凡根本就不用去刻意,這種氣息也能表現出來。如今的張凡,就算是給他換上一身粗布衣服,往街上一站,卻也會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他的身份不簡單了。

面對現在的張凡,朝廷裡面也絕對不會有人再如同過去那樣對待他了,而是非常尊敬的。不管是什麼場合,見了面,那絕對都是恭恭敬敬的。

當然,如果說這還很一般的話,另外一件事情,也就更加凸現出來了張凡如今在朝中的重要性。

身爲當朝太傅,張凡每天早上也是要來上早朝的。而每天這樣下來,之前還好,張凡也根本就不會在朝廷上開口,除非是有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人要求他必須要說話。

而如今,實際上也是差不多了。只不過,如今張凡在朝堂上說出來的話,那可就不簡單了。什麼事情,朝廷裡面如果爭論不休的話,不說則已,一旦張凡開口,那麼他的話跟張居正也都一樣,只要他這麼說了,也就沒有人敢反駁他的。僅僅從這一點上面就能夠看得出來,張凡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如何了。

說到早朝的事情,這裡倒是要提一句。如今是萬曆八年了。當年,朱翊鈞登上皇位的時候,隆慶六年,那個時候他才十歲。如今八年過去了,朱翊鈞也是長成了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了。

朱翊鈞年紀漸漸也大了,雖然說朝政還在李太后的手中,雖然說朝堂上說話最管用的還是張居正,但是朱翊鈞也是漸漸開始過問一些朝事了。

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從一開始,他還小,最多也就是說一些早就已經定好了的事情,以皇帝的身份。而之後,他開始漸漸過手這些朝事,但是還輪不到他發號施令,只是讓他看,看看都有什麼事情,而不同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之類的。再到了現在,基本上朝中的一些日常之事,都是有朱翊鈞來處理。偶然有些大事,張居正和李太后也會交給他來辦。畢竟年紀不小了,將來親政了之後,這些事情都是要由他親自來過問的。所以如今,讓他這麼着也是應該的。

朝中一直都有傳言,說再過個三五年,李太后就要還政了。不過對於張凡、張居正、馮寶這些經常能夠進到宮中去的人,他們更是清楚李太后的打算。李太后是打算在朱翊鈞整好二十歲的事情,將朝中大政歸還。也就是說,還有兩年的時間,朱翊鈞就要親政,國家朝廷的大小事務就要全部由他親自來處理了。如今就開始讓他接觸,並不算早了。

說到朱翊鈞,倒是要提一件事情。在兩年前,也就是萬曆六年的時候,朱翊鈞成親了。十六歲成親,這在這個時代來說都並不算早了。更何況對於皇族來說,皇帝早些成親,早些誕下繼承人,這纔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所以,朱翊鈞也是成親了。

當然,那個時候,才十六歲的朱翊鈞,不說年紀不大,最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日常的朝政他並不需要太多過問,所以平日裡並不繁忙的朱翊鈞,還是比較貪玩的。對於那個時候的朱翊鈞來說,他也並不懂得什麼是愛情,只知道這是他母后的命令,那就必須要遵守便是了。

說起來這位有幸母儀天下的人,她的父親還算是張凡的手下。

老實說,若不是張凡的女兒年紀太小了,這個國丈絕對是當定了的。且不管張凡願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去做這個皇后,最起碼的如果年紀合適,不管是李太后還是朱翊鈞,那都絕對會這麼想的。有的時候,張凡不由得在想,自己這個年紀還當真是不錯。若是再大一些,女兒要是早出生個七八年的話,那可當真就說不定了。

當初李太后還在尋覓,看到底哪家閨女適合,結果是讓張居正、馮寶、張凡這三個關係最好的去尋覓。

馮寶本是個太監,即便是這幾年以來,他的脾氣變得特別好,而且跟朝中的那些人,關係也是打的非常好。但是他也畢竟是個太監,讓太監去給皇帝說媒,倒是沒什麼。只不過顯然,馮寶雖然是接了李太后的令,但是卻實在是不打算去做這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也就全都放在了張凡和張居正兩個人的身上了。

而張居正倒是認識不少朝中的人,家世什麼的也自然是不用說,非常合適的。但是卻是找不到這麼個年紀的女子。倒也不是完全沒有,但是顯然,肯定是有問題。也不知道是那家人還是那女孩,不如張居正的法眼了。

倒是張凡,最後是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原本,張凡跟張居正認識的人也是差不多,也找不到。不過張凡反過頭來想,未必非得要從朝中的那些人當中找。而且如果從朝中的那些人當中找的話,將來也是個麻煩。所以他是反過來,往下看。這一看還當真是看到了合適的人。而且那人還就在自己的錦衣衛當中。

張凡手下有兩位指揮同知。其中有一人名曰**,年紀比張凡正好打了一輪。而他有個女兒,如今正好是十五歲了,正是待嫁之年。

對於**,張凡倒也是熟悉的。這個人在錦衣衛當中也是幹了很長一段時間了。早在張凡還沒有入仕之前,他就已經跟在朱希忠身邊有一段時間了。而且這個**,不光是乾的時間長,最主要的是能力也非常不錯,而且人還不喜歡出風頭。

不過這個人,倒是有個缺點,甚至於可以說是他唯一的缺點,那就是這個**非常好色。張凡如果沒記錯的話,**在萬曆六年的時候是四十四歲。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是納了六房小妾了。而出了這些弄回家中的女人之外,光是張凡知道的,他在外面也還有三四個女人。並且即便是這樣,他也還是喜歡去那些煙花之地。

不過這些倒是不要緊,這種事情也實在是不值一提。而更重要的是,張凡知道他的女兒王喜姐,那的確是個好姑娘。張凡見過她幾次,知道這個女孩兒很是恬靜,並且生的也是清秀的很。主要是她的那個氣質,當真是不錯。最重要的是,張凡雖然見過她沒幾次,卻也是能看得出來,這個女孩兒不是那種喜歡搬弄是非的人。有這樣一個女子當皇后的話,以後最起碼後宮,就算是她不問,她自己卻是不會弄出來什麼麻煩事情。光是這一點,就足夠了。

指揮同知也是個從三品的官,身份雖然稍低,但是也很合適。再加上,那個時候剛好是五軍都督府中缺一位將領,張凡也是推舉了他。如今正好,藉着這個機會,張凡正好是將這個女孩的名字推薦給了李太后。也算是幫了**一把吧。

而李太后那邊,雖然說她是非常相信張凡的。但是這件事情畢竟關係重大,那可不僅僅只是幫自己的兒子找個媳婦這麼簡單的事情罷了,這更是在找一位皇后,一位將來的國母。所以這件事情,那是不得不慎重的。

因此,在看到了王喜姐的名字之後,李太后也是馬上去了解了一番,最後更是讓她進宮,親自見了一面。最後的結果,李太后自然是非常滿意的。於是,這件事情也就定了下來了。當然,朱翊鈞沒有發表意見。雖然說這是他娶媳婦,但是這件事情她可沒有權利發表任何的一件,只要聽他母后的懿旨就成了。

對於這一點,朱翊鈞也是找張凡抱怨過。他倒也沒有責怪張凡幫他擅自找了妻子,因爲他知道這件事情即便是張凡不幫,到頭來他還是逃不掉的。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張凡出手幫忙,最起碼憑着張凡對朱翊鈞的瞭解,朱翊鈞覺得,張凡應該會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纔是。

這裡倒是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在這個男權至上,重男輕女的時代,身份越是高的人,對於女性的輕視也就越是重。倒是朱翊鈞,在張凡這麼多年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反倒是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思想。有些事情或許是天生的,但是有些事情也是能夠後天培養起來的,這就是。

歷史似乎不管是有着再大的變動,但是卻也依舊是在不停地修正。就像如今,因爲張凡的到來,大明朝如今的情形,跟原本歷史上已經是大爲不同了。但是即便是如此,朱翊鈞的皇后,也還是這位王喜姐。

而如今,朱翊鈞這種對待女人的思想的改變,也不知道能不能夠讓這位皇后娘娘將來少受一些冷落,心理少扭曲一些了。

總之,朱翊鈞也是成婚了。皇帝大婚,那當真是不得了的事情。張凡來到這裡這麼多年了,也在朝中這麼多年了,但是皇帝大婚他還是第一次,估摸着也是最後一次遇到了。所以,對於這一次的大婚,張凡當真是非常在意的。

原本,這是需要禮部來操勞的事情。但是張凡倒是不嫌辛苦,只要是他能夠乾的,那麼他是絕對會上,絕對不會推辭的。

皇帝大婚,非常勞累,可是張凡雖然也覺得累,但是卻一點都沒有想要休息的意思。他當真是想要目睹這全過程,或許是要記在心中,亦或者是撰寫成書那也說不定。

總之,萬曆六年,朱翊鈞成婚了。親封王氏爲皇后。

朝廷的事情在繼續着。《一條鞭法》如今已經在大明疆土,將近八成的地方推行了。剩下來的那兩成,並不是不想,而是各有原因。有的是因爲地方實在是太遠了,而有的則是因爲當地的情形實在是太過不同,無法用《一條鞭法》一步到位的。不過,八成地方,也已經是很不錯了。

而這《一條鞭法》這麼實行下來,效果當真是不錯。之前,張凡和張居正兩人早就已經發現的問題,也是再過了兩年,在剛剛出現一些苗頭的時候,就被張居正給改過來了。

當然,之前早就已經說過了,這《一條鞭法》是絕對不可能就只有這兩個問題的,肯定是還有別的。只不過是因爲暫時如此,還沒有發現罷了。

果然如此,這麼多年下來,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有的只不過是各個地方的問題,而有東廠的人監督,及時上報之下,那是非常好解決的。而有的則是大問題,需要大動干戈的。

就比方說,各地是巧立名目,一個“火耗”的問題,再一次成了各地官府們斂財的工具。

這稅,張居正之前已經改過來了。百姓們只是將銅錢交到官府,由官服去找商賈兌換銀子,這麼一來,那些商家自然是不敢坑害官府的,如此一來,也就免除了百姓們的一大損失。

但是官府從商賈手中換回來的銀子,都是錠銀。可是這些錠銀卻是沒有辦法交到朝廷裡去的,不光是不好數,而且這標準也不對。因此,各地的官府,還是要重新將銀子融了,做成定好的模樣,再打上各州府的名字才行。

但是這鑄銀也不是免費的,也是要花錢的,而且花的錢還不少。

一開始還好,畢竟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府衙也不敢怎麼着。但是到後來,當他們發現,這方面能夠賺到很多錢的時候,並且不管是朝中還是《一條鞭法》裡面,也都沒有規定這方面的事情。他們是馬上明白過來,這是一個絕好的斂財辦法。而這個錢哪裡來?自然是從百姓們手中來。

於是,這就開始了。靠近京城的那些地方倒還好,但是稍遠一些的地方開始,各地的官府,每年開始加收“火耗”的費用,而且這費用相當之高,算下來,每一兩銀子,他們能夠從百姓們的手中多收取半錢銀子。想想看,這加起來,那可就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了。

而這件事情,也是很快就傳上來了,傳到了張凡他們的耳朵裡。

張凡知道了以後,是馬上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張居正。而張居正剛剛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卻還覺得沒什麼。而張凡見張居正不在意,就給他算了一筆賬。

如今只收銀子,朝廷每年要收上來近五百萬兩銀子的稅。而平均下來,一兩銀子半錢,那麼就是說,每年這些人,光是從百姓們身上就要多收將近二十多萬兩。這麼一算,那這可就不是個小數目了。雖然說全國算起來才二十多萬兩一年,但是要知道,幾百年是分到每家每戶都是很小的一筆錢。可是這種事情若是不管的話,將來也不知道那些地方上的官府會幹出來什麼事情。

說到這裡的時候,張凡甚至是用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樣的話來警告張居正,這纔是讓張居正警覺起來。於是,張居正是再一次修改,不得各地官府巧立名目,向百姓們收取“火耗”。而下面的那些人雖然非常不爽,因爲如此一來,他們好不容易想到的一個斂財手段就被封死了。可是畢竟這本來就是不應該的事情,只不過是原本沒有規定罷了。現在既然規定了,那麼就什麼都不用說了,只能照做。

基本上,這兩年,也就只有這些事情罷了。而對於張凡來說,這些事情當真不會有舍呢麼煩惱的。但是煩惱的事情,卻並不在宮中,而是在家中了。

第920章 有根有據第1046章 花園亭中(下)第436章 馮寶相商第1245章 公開透明第918章 透露出去第40章 離前承諾第274章 人數懸殊第1594章 還在等着第443章 隆慶駕崩第1526章 會與不會第399章 絕望邊緣第1039章 八卦之魂第1887章 身後之事第111章 反腐打算第69章 起死回生第156章 隱情終顯(下)第172章 突發事件(上)第1600章 以後再說第1408章 如此忠厚第998章 沒有巧合第942章 可疑人物第1616章 即將開始第742章 無法放開第1080章 原來如此第349章 搶佔先機第1767章 已經決定第323章 國家利益第1803章 更加麻煩第477章 勸人之法第345章 波折官途第105章 劉山府上第841章 突然變樣第1501章 不算壞事第1577章 聲東擊西第56章 又將北上第1634章 驚訝不已第1193章 說服開始第1334章 真會打算第746章 原來如此第821章 指明方向第1927章 有些不安第744章 提前出手第702章 突然到來(中)第1926章 幸與不幸第888章 行刺瞬間第825章 強詞奪理第145章 驚天貪瀆第195章 捕風捉影第485章 上疏之事第1376章 皇宮之中第511章 誰的責任第1874章 回到原點第442章 臨終所託第598章 委婉提問第864章 行路途中第437章 另類眼光第961章 別出心裁第1370章 權衡之下第844章 必有內情第1411章 歸來早朝第411章 重遇故人第634章 妄自猜測第1446章 提前準備第1011章 淵源所在第585章 巨大職權第205章 酒後真言第1585章 有何打算第784章 事有問題第1824章 有些意外第1093章 開誠佈公第424章 膽小太子第110章 送禮要收第859章 打定主意第1532章 絕好打算第328章 因果報應第1290章 總有阻撓第1839章 幫不了忙第1846章 萬曆八年第1032章 是個機會第1112章 嚴重後果第1211章 主動開口第888章 行刺瞬間第592章 問題所在第211章 再次迷路第323章 國家利益第428章 隆慶臨朝第1871章 專權後果第1406章 如何能行第143章 倭寇來襲第1459章 馬車當中(下)第21章 被困死地第1795章 早已註定第1297章 最後時刻第164章 模糊真相(上)第869章 準備工作第1458章 馬車當中(中)第326章 宗教問題第1824章 有些意外第775章 事不虧心第428章 隆慶臨朝
第920章 有根有據第1046章 花園亭中(下)第436章 馮寶相商第1245章 公開透明第918章 透露出去第40章 離前承諾第274章 人數懸殊第1594章 還在等着第443章 隆慶駕崩第1526章 會與不會第399章 絕望邊緣第1039章 八卦之魂第1887章 身後之事第111章 反腐打算第69章 起死回生第156章 隱情終顯(下)第172章 突發事件(上)第1600章 以後再說第1408章 如此忠厚第998章 沒有巧合第942章 可疑人物第1616章 即將開始第742章 無法放開第1080章 原來如此第349章 搶佔先機第1767章 已經決定第323章 國家利益第1803章 更加麻煩第477章 勸人之法第345章 波折官途第105章 劉山府上第841章 突然變樣第1501章 不算壞事第1577章 聲東擊西第56章 又將北上第1634章 驚訝不已第1193章 說服開始第1334章 真會打算第746章 原來如此第821章 指明方向第1927章 有些不安第744章 提前出手第702章 突然到來(中)第1926章 幸與不幸第888章 行刺瞬間第825章 強詞奪理第145章 驚天貪瀆第195章 捕風捉影第485章 上疏之事第1376章 皇宮之中第511章 誰的責任第1874章 回到原點第442章 臨終所託第598章 委婉提問第864章 行路途中第437章 另類眼光第961章 別出心裁第1370章 權衡之下第844章 必有內情第1411章 歸來早朝第411章 重遇故人第634章 妄自猜測第1446章 提前準備第1011章 淵源所在第585章 巨大職權第205章 酒後真言第1585章 有何打算第784章 事有問題第1824章 有些意外第1093章 開誠佈公第424章 膽小太子第110章 送禮要收第859章 打定主意第1532章 絕好打算第328章 因果報應第1290章 總有阻撓第1839章 幫不了忙第1846章 萬曆八年第1032章 是個機會第1112章 嚴重後果第1211章 主動開口第888章 行刺瞬間第592章 問題所在第211章 再次迷路第323章 國家利益第428章 隆慶臨朝第1871章 專權後果第1406章 如何能行第143章 倭寇來襲第1459章 馬車當中(下)第21章 被困死地第1795章 早已註定第1297章 最後時刻第164章 模糊真相(上)第869章 準備工作第1458章 馬車當中(中)第326章 宗教問題第1824章 有些意外第775章 事不虧心第428章 隆慶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