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管中窺豹(二)

戴鐸低頭沉思了片刻,胤禛知他的脾性,也不打擾,只是自顧自斟了杯茶,又拿起一塊豌豆黃,慢慢送往嘴中。年羹堯躬身在一旁侍立,也默默回味着剛纔和戴鐸的一番談話。

一會兒,戴鐸才又擡起頭,微微笑道:“四爺方纔說得在理。皇上一向推崇聖人之道,對朱理道學雖說不上奉爲至上經典,但也禮尊有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四爺必然也知道,三爺沉迷理學,與此未必沒有關係。可今日,皇上何故突然斥責三爺的窗課?”

胤禛點點頭,道:“戴先生所思有理,我也是這個想頭。只是還有些猜不透皇阿瑪此舉有何深意。”

戴鐸起身踱了幾步,道:“四爺,近幾日上朝之時,皇上一直神色冷峻。四爺可知爲何?”

胤禛若有所思,道“戴先生也知道,無非是熊賜履,魏象樞,王鴻緒等,再加上一些新進的翰林聯署上書,再請皇阿瑪收回御駕親征的聖命。”

戴鐸道:“這就是了,請四爺沿着這個思路想想?”

胤禛眼神一跳,道:“是了!皇阿瑪發作必然就爲了這個。皇阿瑪本來就在籌劃再次征討葛爾丹的事兒,沒成想,葛爾丹劫殺我朝使者,又密遣奸細來京刺探,根本就沒把皇上天威和朝廷放在眼裡,這一樁一件,無一不觸着皇阿瑪的心境。熊賜履,再加上一旁不開眼的那幾個,偏偏在這個當口上上了聯名折,皇阿瑪怎麼可能就此改了心意?皇阿瑪把此折未着一字批覆發回,我看也只是暫時隱忍而已。”

年羹堯與朝政不熟,所以初時還聽得雲山霧罩,此刻胤禛一說,便立時明白過來。在康熙朝,熊賜履是公認的理學大家,朱理一說的扛鼎之人,其他的幾人也都是他的擁躉。當即,兩個字浮上了心頭:朋黨。

戴鐸一拱手,道:“四爺明鑑。以戴鐸淺見,不出這幾日,皇上必然要批駁熊公等所議。”

年羹堯於是也笑道:“主子何不上個摺子,先駁了他們的奏本?如此,皇上必然歡喜。”

戴鐸連忙阻止道:“四爺不可。”

胤禛淺笑,饒有深意地看着戴鐸道:“亮工的主意也不錯,先生何故覺得不妥?”

戴鐸斟酌了一下,再答道:“四爺,雖然熊公所議,有違聖意,也不合時局,可四爺想過沒有,熊賜履,湯斌,魏象樞,王鴻緒都是朝廷重臣。譬如熊公,數年前就致仕的人,還被皇上起復,還任以吏部尚書。魏象樞是執掌過一任刑部的。王鴻緒也是在左都御史任上被罷黜之後又起復了的。單單這幾個人,就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多少科舉出身的官員時他們的門生。四爺上摺子,就等於得罪整個清流。再加上熊賜履,湯斌,都是南書房的師傅,又和太子走得近,四爺還要在仔細思量。”

胤禛輕輕點點頭,道:“先生所慮極是,胤禛這些都知道。只是,胤禛倒是準備如亮工所言,準備上這個摺子。”

看到戴鐸不解的神色,胤禛笑道:“先生也知道,我本就贊同皇阿瑪親征,此刻,與主上憂慮之際,怎麼能不盡人臣之義?再者,我對事不對人,想來這些理學大家總得遵一個‘理’字吧?我只在折中和他們講理便是。”

戴鐸還向再說,被胤禛擺擺手攔住了,道:“先生不必擔心,我無非一個閒散的阿哥,就算得罪了這羣清流,他們還能吃了我去?了不得咱以後撤了所有差使,天天價得養花鬥鳥陪着福晉,這總成了吧?”

戴鐸默然不語,年羹堯聽了卻又升起些想法:戴鐸如此盡心爲胤禛籌劃,似乎並不止是把胤禛定位在以後尋常的親王,貝勒。若非如此,誠如胤禛所言,戴鐸何故在意胤禛是否得罪朝中的重臣和清流?難道,戴鐸……,年羹堯不敢再想下去。

胤禛倒是另外有幾層意思,只不便於說於這二人聽:其一,自己準備上密摺,力主皇帝親征。按着康熙的心性,若是有意迴護自己,必然留中不發。如此,也不會得罪清流。即便明發,也無大礙。此刻太子的位置還穩固,反正一時半會也不可能與太子以爭短長,就算與那些重臣,翰林稍有嫌隙,幾十年後,誰知道他們還在哪裡?其二,胤禛就是想讓康熙明白,康熙既然只看重忠直,那自己便做一個忠直的臣子,一個這隻忠於皇帝的孤臣。如此,太子也不會對自己防範過甚。孤臣一個,誰會在乎呢?胤禛要得便是如此。其三,戴鐸替自己經營太過矚目,儼然要爲自己謀取太子的位置。胤禛雖然相信此刻兩人的忠心,卻也不得不稍加防範。這些談話若是傳將出去,別說儲君之位,自由之身也難保。其四,胤禛也不想讓戴鐸以爲他自己真是算無遺策的諸葛孔明。其實,之前戴鐸和年羹堯的那番窺豹之談,胤禛也聽到了七八分,不點明只是因爲胤禛相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些事情,還是裝聾作啞的好。

三人於是就這般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在一起用了晚飯,又閒聊了一番後才散了去。

第二日,胤禛便上了密摺。如同自己所料,康熙果真閱後留中不發。再數日後,康熙下令於菜市口斬殺了賽特等六名奸細,並令百官觀刑。又過一日後,康熙召試翰林諸官員,考題爲“理學真僞論”.閱罷試卷,康熙在乾清宮召集諸臣會議,令大家意外的是,康熙並沒有就試卷本身訓示,而是言辭犀利,直指前些日子上書的幾位大臣。以當日起居注所記,帝曰:“原任刑部尚書魏象樞即爲講道學之人,先年吳逆叛時,着議政王大臣議奏發兵,魏象樞雲:‘此烏合之衆,何須發兵,比舜誕敷文德,舞幹羽而有苗格,今不煩用兵,撫之自定。’與索額圖爭論成隙。後康熙十八年地震時,魏象樞密奏:‘速殺大學士索額圖,則於皇上無干矣。’朕曰:‘凡事皆朕聽理,與索額圖何關輕重。’道學之人,果如是挾仇懷恨乎?又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皆講道學之人,然而各不相合。熊賜履著《道統》一書,過當之處甚多,王鴻緒請刊刻頒發學宮.道學之人,又如此務虛名而事幹瀆乎!”

此訓一出,羣臣惶惶。康熙不僅批駁了理學之中,不論現實狀況,崇尚對叛逆之衆,一概以德服之的謬論,而且言辭不乏對這些所謂的理學大家人品大加撻伐,竟然連當時魏象樞的密摺事都翻了出來。這一擊,讓熊賜履等人登時辯無可辯,灰頭土腦之極。

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225章 渾水(六)第156章 洗三第84章 出征(七)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372章 風雲漸起(十八)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44章 麻煩(四)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249章 議儲(二)第143章 二徵葛爾丹(十)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221章 渾水(二)第110章 嫌隙(五)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172章 南巡(三)第20章 圍獵(四)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24章 萬壽(一)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204章 風雷涌動(十一)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196章 風雷涌動(三)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209章 驚變(五)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162章 河務(五)第73章 從軍(四)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175章 南巡(六)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一)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97章 父子兄弟(三)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35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五)第211章 驚變(七)6 反思1 誕生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203章 風雷涌動(十)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329章 萬壽(六)第129章 暗潮洶涌(六)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71章 從軍(二)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183章 科舉弊案(五)第73章 從軍(四)第160章 河務(三)第188章 風雨欲來(一)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第235章 渾水(十六)第74章 從軍(五)第148章 二徵葛爾丹(十五)第212章 驚變(八)第330章 萬壽(七)第139章 二徵葛爾丹(六)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274章 塵埃落定(十七)第39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九)第367章 風雲漸起(十三)第198章 風雷涌動(五)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188章 風雨欲來(一)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29章 傷逝(三)第130章 暗潮洶涌(七)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26章 渾水(七)第380章 問鼎(四)第107章 嫌隙(二)第178章 南巡(九)第227章 渾水(八)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193章 風雨欲來(六)第85章 首戰葛爾丹(一)第114章 家宴(二)
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291章 多事之秋(三)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225章 渾水(六)第156章 洗三第84章 出征(七)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372章 風雲漸起(十八)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44章 麻煩(四)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249章 議儲(二)第143章 二徵葛爾丹(十)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221章 渾水(二)第110章 嫌隙(五)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172章 南巡(三)第20章 圍獵(四)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24章 萬壽(一)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204章 風雷涌動(十一)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196章 風雷涌動(三)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209章 驚變(五)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162章 河務(五)第73章 從軍(四)第306章 南山遺恨(五)第175章 南巡(六)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一)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97章 父子兄弟(三)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35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五)第211章 驚變(七)6 反思1 誕生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387章 問鼎(十一)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203章 風雷涌動(十)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329章 萬壽(六)第129章 暗潮洶涌(六)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71章 從軍(二)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183章 科舉弊案(五)第73章 從軍(四)第160章 河務(三)第188章 風雨欲來(一)第276章 督撫之爭(二)第235章 渾水(十六)第74章 從軍(五)第148章 二徵葛爾丹(十五)第212章 驚變(八)第330章 萬壽(七)第139章 二徵葛爾丹(六)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274章 塵埃落定(十七)第39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九)第367章 風雲漸起(十三)第198章 風雷涌動(五)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188章 風雨欲來(一)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29章 傷逝(三)第130章 暗潮洶涌(七)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26章 渾水(七)第380章 問鼎(四)第107章 嫌隙(二)第178章 南巡(九)第227章 渾水(八)第92章 首戰葛爾丹(八)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193章 風雨欲來(六)第85章 首戰葛爾丹(一)第114章 家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