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7章

李凒聽到這個消息頓時眼前一黑,身子一軟,若不是雙手緊緊攥着椅子扶手,可能整個人就已經滑到地上去了。

儘管他對於家人的下落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在這一刻還是不免感到悲從中來,心頭涌上了深深的無力感。

如果李倧能夠及時從漢城逃出來,那麼不管那些亂黨在城內怎麼折騰,李倧終歸是海漢承認的統治者,就算形勢不利也只是暫時狀況,大可依託海漢駐軍重新組織力量清亂平叛。但作爲王權象徵的李倧被亂黨拿住了,那國內忠於李倧的力量也會由此變成了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

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如果亂黨脅迫李倧向全國發出假詔書,宣佈傳位於某人,那李凒這王世子的身份可就立刻作廢了,他要在回國之後重新召集力量平叛,就不免會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了。

亂黨只消再來一個懸賞通緝,把李凒打成反派,到那個時候,反叛作亂的人可能就不是對方了,而是受到朝廷通緝的李凒。在那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效忠李凒,甚至爲他賣命復國呢?

李凒想到這一節,心中更是覺得前途渺茫,似乎已經看不到翻盤的希望。

便聽王湯姆說道:“我們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爲防止對方狗急跳牆謀害國王,便暫時停止了對漢城地區採取軍事手段,立刻通知了三亞,讓世子您儘快回國主持大局!”

李凒聽到這話,精神稍稍振作了一些,以王湯姆的說法,那說明海漢人此時還是將他視爲王位繼承者,這個表態對李凒來說可是極爲重要的救命稻草。

算一算時間,李凒在三亞接到海漢官方通知的時候,差不多正好便與王湯姆所說的時間相符。但李凒回國的行程也前前後後消耗了大半個月,在這期間漢城的形勢是否又起了新的變化,這對接下來要採取何種應對策略就十分重要了。

李凒忍住心頭悲哀,向王湯姆發問道:“王將軍,掐指算來,從在下接到通知踏上返程到當下又是大半個月過去了,漢城的局勢是否有所好轉?”

王湯姆也明白李凒所說的“有所好轉”是指什麼,微微搖頭道:“截止目前還沒有關於國王和兩位大君的音訊,但漢城那邊似乎也還沒有人自行稱王。我們認爲這種時候,沒消息可能反而就是最好的消息。漢城沒有推出新王,或許是叛軍內部意見尚不能統一所致,根據貴國的歷史沿革,我們認爲在新王坐穩位置之前,應該不會輕易傷害國王。”

朝鮮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宮廷政變,但極少有新上位的一方將前任國王直接處決的事例,包括李倧在內,基本都是將被推翻的統治者流放至某地——比如江華島就曾長期關押過被李倧流放的光海君。

如果作亂者是以爭奪統治權爲目的,那麼根據朝鮮的“傳統”,直接處決李倧等人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造反者都清楚這種事一旦開了先例,說不得過些年自己和後人也會深受其害。

李凒對本國曆史當然並不陌生,聽王湯姆一說便明白對方的意思了,當下心神稍定,又繼續問道:“那王將軍可否詳細說說,都有哪些大臣參與了作亂?”

李凒抵達江華島之後,所見到的朝廷重臣就只有申景禛一人,他必須得先弄清楚到底哪些人是作亂者,哪些人是仍然可以信任的對象。

王湯姆道:“申大人出事當天正好是在江華島這邊巡視島上行宮的安防工程,所以也就沒有被捲入這場大亂。我們認爲申大人在事發時遠離漢城,應該是可以信賴的對象。至於其他大人,基本上都沒來得及離開漢城,而且有各種我們目前無法驗證的傳聞,幾乎涉及了所有重要官員,誰忠誰奸,當下也很難有定論。”

錢天敦道:“光是擁立兩位大君的傳聞,我們就聽說了不下十種版本,有說兩位大君各自指揮了部分軍隊展開廝殺的,有說金尚憲崔鳴吉兩位大人分別擁立兩位大君的,還有說作亂者是打着兩位大君的名號行事,但實際上已經秘密將兩位大君囚禁起來……總之傳聞太多,真假難辨,我們考慮到其中的風險,也就沒有冒然展開行動。”

李凒聽了之後也頗感無語,但又覺得客觀事實應該便是如此。要說滿朝文武全部都參與了造反,那顯然不合情理,應該有一部分人是被亂黨控制住城防之後沒能逃出來。但事情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如今竟然連這場叛亂的主使者是誰都還沒有一個定論,這未免也太奇怪了。

李凒問道:“那在此期間,漢城方面難道就沒有人主動與你們取得聯繫,請你們出兵協助平叛嗎?”

王湯姆道:“不但有,而且爲數不少。以各種名義來向我們求援,要求我們出兵消滅誰誰誰的,這樣的求援信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手段應該是爲了干擾我們的判斷,讓我們無從在短時間內確認真正的作亂者到底是誰。”

李凒嘆道:“這些亂黨竟然盤算得如此周全,看來也是策劃已久了!”

在李凒看來,亂黨要作亂奪權,終究必須還得尋求名正言順的上位途徑。放在以前就是要逼迫先王退位,否則權力更迭就不合法度情理,而如今又多了一個條件,那就是繼位者必須要獲得海漢的認可和支持,否則即便強行坐上那個寶座也難以服衆。

這還與以前朝鮮國王登基要尋求大明的正式冊封有所不同,大明對朝鮮的權力更迭並沒有太多的介入,基本上也就只是走走過場而已,但如今取代大明宗主國地位的海漢可就不一樣了,常年在朝鮮境內駐有重兵,而且北方邊境的守衛也需要依賴海漢海軍的協助。

此外海漢如今在朝鮮經營有許多產業,可以說朝鮮的權力更替與海漢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想要好好統治這個國家,沒有海漢的支持只會寸步難行。

如果新國王沒能獲得海漢的認可,那海漢甚至不需直接動武,只要撤去替朝鮮在鴨綠江流域遮風擋雨的海軍部隊,就能讓清軍代爲出手好好教訓一下不開眼的新統治者。

而目前海漢駐軍兩位將領的態度顯然更傾向於支持李凒復國,在這樣的形勢下,作亂者想要獲得海漢的認可就難了。而且海漢軍已經來到了漢江口的江華島,隨時都有可能對漢城採取武力手段,要說城裡那些作亂者對此毫不慌亂肯定是騙人的。

爲了延緩海漢軍可能會採取的行動,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將局勢弄得越撲朔迷離越好,擾亂海漢軍的視線,讓其無從判斷真正的對手。就王湯姆所說的情況來看,那些作亂者對此顯然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以至於海漢軍在漢江口守了這麼久,卻仍摸不清漢城內亂的具體狀況。

當然了,海漢這邊也並不急於要平息事態,漢城雖然亂了,但距離海漢經營衆多大型項目的大同江流域卻有數百里之遙,而且作亂者根本不敢靠近海漢軍直接控制的這些區域,因此對海漢的影響在短期還不會太顯著。

而在漢城落腳的海漢民衆基本都已經平安撤了出來,雖然經營活動暫時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人身安全倒是無虞,加之有海漢軍撐腰,因此很多人也並未選擇逃離朝鮮,而是來到江華島暫住,在海漢軍的庇護之下繼續觀望形勢走向。不過是李倧一系復國成功,還是作亂者奪權得手,終究都還是要跟海漢繼續做買賣,到時候這些海漢商業機構也會陸續恢復正常經營。

既然己方無大事,王湯姆和錢天敦也就樂得在江華島繼續看戲,順便等待李凒從海漢趕回來。不管李倧和兩個兒子生死如何,海漢軍這邊有王世子在手,隨時都可以打着勤王的旗號攻破漢城平定叛亂。

至於是不是真要這麼做,一方面是看漢城形勢走向,另一方面大概就得看李凒的表現了。如果沒有份量足夠的好處,海漢軍肯定也不會輕易冒風險去趟這一灘渾水。

但王湯姆和錢天敦也極有耐心,跟李凒談了半天,將所掌握的信息一點一點地公佈給他,卻絲毫不提出兵的條件。他們大概也是想看看,這李凒究竟是不是值得扶助的對象。

實際上海漢在李凒身上的投入已經不小,他到海漢留學的費用,可全部都是由海漢官方承擔,期間安排各種考察活動,陪同官員、護衛,加上李凒的隨從人員,一出門就是一大幫子人,吃住行可全都是公費負擔,每次考察費用少則數千,多則數萬,一年下來也不是小數目了。

而這一趟護送李凒一行人趕回朝鮮,執委會又讓海軍派了戰船和補給船一路護送,沿途各地還要提供嚴密的安保。幾千裡航程下來的費用,可能比李凒留學這一年的花銷還要多了。

海漢花費這麼多資源在李凒身上的目的,當然並不只是要扶他坐上國王王位而已,而是要確保李凒在登基後徹底倒向海漢,讓朝鮮國真正變成海漢的藩屬國,爲海漢提供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不斷向李凒身上投入資源,灌輸各種有利於海漢的意識形態之外,在各種形勢下對李凒進行目的不同的考驗,也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

而漢城所發生的這場內亂,雖然是在海漢的計劃之外,但也立刻就被執委會視作了一個考驗李凒立場和能力的機會。

李凒面對這樣突如起來的噩耗,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是否能夠權衡好其中的利害關係,並對海漢保持無條件的信任,都是海漢所要重點考察的環節。

如果李凒在此過程中表現得脆弱無助,沒有主見,應對混亂,甚至是懷疑海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那麼執委會對於李凒的評價可能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情況嚴重,那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李凒的王位繼承權。

李凒在此期間的表現,會通過情報系統源源不斷地彙報給三亞,由相關部門整理之後上報給執委會。

值得慶幸的是,李凒在這次大考中的表現還算是可圈可點,在得到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得驚慌失措,而且在信息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幾乎毫不猶豫地服從了海漢的安排,乘坐海漢安排的船隊離開三亞回國。

海漢當然沒有指望李凒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能力來解決當下的局面,接下來要看的,便是李凒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場,然後向海漢提出要求。

其實在與錢王二人會面之前,李凒就已經在琢磨這件事了。只是因爲當時所知信息極爲有限,他也不清楚自己需要海漢提供多大程度的幫助才能實現復國。此時一邊聽對方提供的新消息,一邊就已經在心裡開始盤算,要如何與這二人溝通,才能讓他們調動海漢軍助自己奪回大權平定亂局。

李凒道:“兩位將軍,我朝鮮國出此大亂,實屬不幸,相信二位也不願見到我國民衆再次陷入到戰亂之中。在下身爲王世子,當以平定亂局,還天下太平爲使命。我國與貴國結有盟約,同仇敵愾,如今我國有難,還請二位看在同盟之義出兵,助我勤王鎮亂,奪回漢城!”

第1479章 真正的戰爭3171.第3171章第2002章第1105章 麻痹上級第六百四十一章 外界觀感第3430章第1969章第2012章3397.第3397章第1399章 利益決定立場2456.第2456章第365章 參觀陳列室2574.第2574章第1635章 征途漫漫第97章 自行車第1180章 變本加厲2507.第2507章地1250章 戰後賠償3219.第3219章第1519章 利益當先第2005章3036.第3036章2552.第2552章第1499章 炫耀武力2992.第2992章第1340章 如釋重負第1582章 行騙題材第1709章 戴罪立功第1829章 無處下手3285.第3285章2853.第2853章第七百零七章 澎湖開戰第1159章 陰差陽錯第1683章 妥協第2216章第2271章2863.第2863章第1855章 學習與效仿第六百二十六章 天降橫財第五百九十七章 實際戰況第九百零一章 北上考察(三)第1118章 援助與條件第1612章 奔赴三亞2747.第2747章3079.第3079章2456.第2456章第1907章 奮力追趕第六百九十六章 軍方的備戰第3499章3192.第3192章2455.第2455章第1386章 馬博的秘密第九百九十九章 機構調整第400章 不服3170.第3170章第2275章2518.第2518章第1362章 最後一搏第1926章2998.第2998章2490.第2490章第1040章 脫險第六百八十五章 情報蒐集第256章 開發亞龍灣第五百零四章 瓊州府城第187章 複雜的籌備工作第2293章第2222章第1905章 陸軍基地第1929章第150章 災後重建第九百二十章 頭頓港第3456章2573.第2573章第九百四十六章 強勢第1582章 行騙題材第2107章3089.第3089章第1158章 馬小姐2551.第2551章第七百四十三章 移民交接3077.第3077章第3453章3331.第3331章第1879章 軍火貿易2395.第2395章第八百一十四章 妥協第96章 貨幣(二)第1389章 大局第2041章2597.第2597章第76章 貨比貨第九百六十四章 結案第六百九十五章 十八芝的困境第五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3204.第3204章第9章 籌備進行時(五)第99章 內亂第2120章第286章 截擊
第1479章 真正的戰爭3171.第3171章第2002章第1105章 麻痹上級第六百四十一章 外界觀感第3430章第1969章第2012章3397.第3397章第1399章 利益決定立場2456.第2456章第365章 參觀陳列室2574.第2574章第1635章 征途漫漫第97章 自行車第1180章 變本加厲2507.第2507章地1250章 戰後賠償3219.第3219章第1519章 利益當先第2005章3036.第3036章2552.第2552章第1499章 炫耀武力2992.第2992章第1340章 如釋重負第1582章 行騙題材第1709章 戴罪立功第1829章 無處下手3285.第3285章2853.第2853章第七百零七章 澎湖開戰第1159章 陰差陽錯第1683章 妥協第2216章第2271章2863.第2863章第1855章 學習與效仿第六百二十六章 天降橫財第五百九十七章 實際戰況第九百零一章 北上考察(三)第1118章 援助與條件第1612章 奔赴三亞2747.第2747章3079.第3079章2456.第2456章第1907章 奮力追趕第六百九十六章 軍方的備戰第3499章3192.第3192章2455.第2455章第1386章 馬博的秘密第九百九十九章 機構調整第400章 不服3170.第3170章第2275章2518.第2518章第1362章 最後一搏第1926章2998.第2998章2490.第2490章第1040章 脫險第六百八十五章 情報蒐集第256章 開發亞龍灣第五百零四章 瓊州府城第187章 複雜的籌備工作第2293章第2222章第1905章 陸軍基地第1929章第150章 災後重建第九百二十章 頭頓港第3456章2573.第2573章第九百四十六章 強勢第1582章 行騙題材第2107章3089.第3089章第1158章 馬小姐2551.第2551章第七百四十三章 移民交接3077.第3077章第3453章3331.第3331章第1879章 軍火貿易2395.第2395章第八百一十四章 妥協第96章 貨幣(二)第1389章 大局第2041章2597.第2597章第76章 貨比貨第九百六十四章 結案第六百九十五章 十八芝的困境第五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3204.第3204章第9章 籌備進行時(五)第99章 內亂第2120章第286章 截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