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

合肥密教

建安二十年八月,就在曹操兵進南鄭之際,淮南又燃起了戰火。

二次西征之前,天下的局勢是曹操、孫權抗衡於江淮,劉備趁機取西蜀,但隨着曹操戰略的改變,天下形勢也變了。劉備忙於儘快安定蜀中以抵制北方,曹操則意圖奪取漢中扼制劉備,曹、劉兩家角力之勢漸成,反倒給孫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長期以來孫權有兩大圖謀:一是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之險,二是在淮南立足進而經略北伐。兩者相較而言,前者乃自固之需,後者則是日後的發展方向,故而謀取荊州尤爲重要。前番曹操南征不戰而退,孫權就預感到機會來了。果不其然,曹操開始了第二次西征,孫權也開始向荊州下手。先派諸葛瑾入蜀索要荊南之地,在遭到拒絕後派兵至公安接回妹妹,結束了這段政治聯姻;繼而在摸清曹操兵過散關無暇東顧的情報後,派呂蒙率兵二萬搶奪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荊州方面猝不及防,鎮守長沙的趙雲已入蜀,桂陽太守廖立棄城而逃,二郡立時落入孫權之手,唯零陵太守郝普堅守城池,情勢甚是堪憂。關羽聞訊立即向蜀中告急,繼而提兵三萬進軍益陽,欲以武力奪回;孫權卻早派魯肅率軍一萬進入巴丘以防其變,自己則統率諸部屯於陸口以爲後援,大戰一觸即發。

不過兩家皆知曹操纔是最大敵人,爲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以關羽、魯肅爲首的孫、劉兩家將領在益陽單刀相會,商討解決的辦法。但會談中雙方各說各理,無法達成一致,最終不歡而散。時至六月,劉備率兵從城都趕回荊州,大軍屯於公安,擺出一副必以武力解決的架勢,魯肅兵少陷入險境。

孫權料知情勢不妙,急發文書調包圍零陵的呂蒙回援魯肅。如今之呂蒙非昔日可比,自受孫權訓教,廣讀詩書研修兵法,再不是僅有一夫之勇的“吳下阿蒙”。他接到告急文書,既不敢不從,又不忍放棄三郡優勢,於是略施小計,尋來郝普的舊友鄧玄之,假造關羽遭孫權奇襲而敗的軍報給鄧玄之看,並使其入城勸郝普投降。結果郝普中計獻出零陵,呂蒙安排好守軍速至益陽與魯肅並勢——兩家還是對峙之勢,但三郡已易其主。

此時的劉備如坐鍼氈:長沙、桂陽、零陵已入孫權之手,魯肅與呂蒙並勢難以速勝,蜀中劉璋舊僚尚未歸心,更要命的是曹操已兵至武都越逼越近!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遣使與孫權媾和,央求索回零陵;孫權這會兒已盡握談判籌碼,討價還價,要求以江夏郡江北之地置換零陵。最終兩家達成協議,雙方以湘水爲界,其東的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其西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兩家仍爲盟友聯合抗曹。

劉備草草劃地,贖回郝普,一天都不敢多耽擱就回了蜀中。孫權終於如願以償,順利從“鐵公雞”身上拔了三根毛,也優哉遊哉回了建業。討回借地的目標基本達到,而劉、孫關係也未搞得太壞,這溫柔一刀切得恰到好處,孫權從劉備那裡佔了便宜,又開始籌劃向曹操的地盤下手了。

半月之後得到明確消息,曹軍已至陽平關;孫權喜不自勝,此刻曹孟德就算肋生雙翅也來不及飛到淮南了,這時不取更待何時?爲了打好這一戰,孫權幾乎調集帳下所有能征慣戰之士,虎威將軍呂蒙、奮武將軍賀齊、折衝將軍甘寧、平南將軍呂範、偏將軍陳武、承烈校尉淩統、武猛校尉潘璋、討越中郎將蔣欽、平賊中郎將徐盛等各率所部盡皆從軍,號稱十萬之衆,由孫權親自統領,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向合肥進發……

“十萬大軍?呸!”張遼把帥案拍得山響,“當年烏林之敗,孫權來擾合肥就號稱十萬大軍,其實不過兩三萬。如今又稱十萬大軍,張某人就不信區區江東能有這麼多兵!孫仲謀幹脆改名叫‘孫十萬’吧!”

“哼!”坐在一旁的李典面沉似水,只輕輕哼了一聲,沒說話。

樂進卻面有憂色。他近來愈加發福,耐不住暑熱,把裡外衣服都敞開了,白胖矮小的身子在帳角一攤,活像個大肉球;手裡晃着一把蒲扇,慢悠悠道:“沒有十萬,總有六七萬吧?可咱們加一塊才六七千兵,一人收拾十個嗎?”

張遼明知問得有理,卻偏擡槓:“我不在乎,就怕有人不行。”

其實他是說士兵參差不齊,非人人都能以一敵十;不想旁邊還坐着李典,聞聽此言還以爲張遼譏自己不夠驍勇,火氣直衝腦門,“騰”地站了起來:“張文遠,你狂什麼?我李家軍人人奮勇,兄弟子侄同生共死,豈任你說三道四?”

他二人本有嫌隙,無事還要生非,張遼見他聲色俱厲,也火了:“我狂你不狂?動不動就拿家族勢力壓人!平日裡也沒見你出來顯顯身手,就會耍心眼籠絡人心。假清高!”

“你本是呂布走狗,一介降將也配說我?”

“如今我有假節之權。”

“笑話,你動老子一下試試?”李典拍拍胸口,“你敢殺我的頭,還是敢奪我的營?你以爲你是于禁啊?”

“氣殺我也!你、你這尖酸的土匪頭子……”

“呸!幷州匹夫……”二將互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

“你們歇歇吧。”樂進有氣無力勸道,“吵吵嚷嚷十幾年了,有意思嗎?你們不煩我還煩呢。”說了兩句卻見二人不理,兀自爭個不休,無奈嘆口氣,繼續扇蒲扇——這倆人勸不好,昔日張遼在呂布帳下,兗州之叛多殺李氏宗族,李典憤於舊仇終不肯釋懷,而張遼也不省事,連個笑臉都不會賠。若能痛痛快快打一架也罷,畢竟一個鍋裡舀湯,說穿了都看曹操臉色。朱靈被奪軍權乃前車之鑑,械鬥是不可能的,嘴仗卻免不了;兩人同在合肥駐軍,一個在東、一在個西,平常見面不打招呼,遇上事商量不了兩句準吵起來,時間一長樂進也習慣了。反正勸不好,看熱鬧唄!

“都住口!”一聲斷喝將三人驚住,“大敵當前不思抵禦,還自相爭吵,合肥若失你等如何交代?”護軍薛悌陰沉沉走進帳來。

李典、張遼立時安靜下來——薛悌雖近乎文吏,卻居護軍之職,曹操既把他派到此,就有節度諸軍之權。二將再不省事,也得給他個薄面。李典氣呼呼退至一旁,張遼也讓出了自己的帥案,樂進也不禁裹好了衣衫。

其實三將也對曹操這安排也有意見——合肥重鎮兵戈不休,派個手裡無兵的文人添什麼亂?而且這薛悌天生一張嚴厲面孔,隼鼻鷹眼不苟言笑,誰瞧着都不痛快。

但薛悌也有自知之明,不敢在三員大將面前擺統帥的架子,沒有坐帥位,而是走到帥案前,自懷裡取出份密封的手札放到桌上:“此乃魏公親手所封,關乎孫權來犯之事,我與三位一同觀看。”

三人不禁大駭——這傢伙來此個把月了,既早攜有主公密教爲何現在纔拿出來?真沉得住氣啊!

張遼有心責問,卻見皁套上有硃筆所寫“賊至乃發”四字,嚥了口唾沫,沒敢耍性子。薛悌撕開封套拿出手札,三將立時圍住,抻着脖子一看,但見僅輕描淡寫一句話: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霎時間,三將盡皆沉默,連薛悌都不吭聲了——拿到密教之時還以爲主公有何妙計,或在某處伏有奇兵,現在看來什麼也沒有,單單是這個出陣的安排。說得倒容易,這仗可怎麼打啊?

寂靜半晌,還是張遼先開了口:“主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我軍已破也,故而教我等趁敵立足未穩先發制人,折其銳氣,若能先聲奪人,士卒之心可安,然後就不難守了。”

不用他解釋,誰都明白曹操用意,但孫權號稱十萬,合肥守軍只七千,衆寡懸殊,主動挑釁不是以卵擊石嗎?李典也不說戰,也不說不戰,轉而問道:“溫刺史、倉都尉還有多少兵?”

樂進心道這傢伙明知故問,卻還是回答:“溫恢所部不過千人,倉慈麾下皆屯田者,非驍勇之士,不足爲倚仗。除非……除非溫刺史馬上開倉募兵,或許還能湊個兩三千人。”

李典撇嘴搖頭:“即便能徵兵只怕也來不及了,等他把那點兒人湊齊,再從壽春趕來,孫權早就圍城了,到時候別再給敵人送了禮。堅守告援的話,溫刺史指望不上,徵南將軍那裡呢?”

樂進原本甚是憨直,可近些年與李典一處也長了心眼兒,聽他一再裝傻便明其意,趕緊道:“徵南將軍在襄陽,統帥呂常、牛金、侯音、衛開等部,又有滿寵相助,雖說防禦關羽責任不輕,但臨時調度一下似乎也……青徐之地臧霸他們也還有些人馬吧……”說着話眼神瞟向薛悌。

薛悌多年老吏,能不知他們耍什麼滑頭?這倆人一唱一和無外乎暗示兵少,叫他想辦法向曹仁告援。可一來曹仁的兵也不甚多,二來道路遙遠,三來襄樊乃防禦荊州的重鎮。樂進、李典不明說,擠對他這個“統帥”出頭。可薛悌也不敢拍板,莫說曹操密教在這兒擺着,真腆着臉找曹仁,人家就肯幫忙?襄樊若有閃失得人家擔責任。至於青徐臧霸、孫觀等非曹營嫡系,況軍紀渙散,無主公之令隨便調發,惹出禍來怎麼辦?

想至此薛悌板住面孔,擺起護軍的架勢道:“主公密教在此,我等必須依計行事,大家各盡其力,即便事不能成也無愧矣。至於何處發兵救援,乃日後之事,當先把眼下之事議定再說。”這話聲音不大,卻斬釘截鐵,毫無商量餘地。

李典把頭一低、樂進蒲扇一搖,都不搭這個茬兒;薛悌雖是護軍,手裡無兵也拿他們沒辦法。仨人僵在那裡,不想一旁惱了張遼:“猶猶豫豫臨事不決,多耽誤一刻孫權便多靠近一里,快拿定主意纔是。”

李典聽他說話就有氣,不耐煩道:“那你又是何主意?”

“打!”張遼一拍大腿,“成敗之機在此一戰,有何商量的?”

薛悌見終於有肯聽話的,暗甩一把冷汗,也不端護軍的架子了:“好,將軍痛快!”

樂進卻連連咋舌,李典頗有不忿之意。薛悌瞧得明白,心下暗忖——張、李不睦,我贊張遼而激李典,李典必與之爭功,剩下一個樂進也無可奈何。想至此雙挑大指:“文遠忠義果敢,真國之砥柱,衆將之魁首也!不知麾下兵馬如何分派?”當了半輩子酷吏,這樣的奉承話他以前還真沒說過。

張遼大大咧咧道:“護軍不必謬讚,身先士卒唯盡力耳,若衆人不能同心,遼獨與敵決之!”

薛悌暗笑,要的就是這句話。果不其然李典拍案而起:“此國家大事,要看你計議如何,我李某人豈會因私怨而廢公事?”

“我計議如何?”張遼坦言,“依我之意立刻招募敢死士,今夜出擊明晨便至,管他十萬八萬,先給他個下馬威再說!”

李典不肯示弱:“你敢打,我就敢打!反正主公就想叫咱倆上,就這麼辦吧。”

“現在就調兵?”

“走!”倆人摽着膀子便要出帳。

“慢着。”就剩樂進了,不表態也不行,“既然你們都一個主意,我捨命陪君子,乾脆咱一塊兒上吧!”

薛悌卻攔道:“不必了,還是要遵主公安排。樂將軍若嫌兵少,可將你營中半數兵馬分與李將軍,咱倆守城。”話說至此薛悌總算鬆了口氣,但懸着的心卻未放下——出兵之計定下來了,可能不能打贏呢?衆寡實在懸殊,可不能把樂進放走;萬一那倆回不來,孫權大舉圍城,我總得留一個爲倚仗啊!主公啊主公,您倒是想得周到……

先聲奪人

孫權少掌江東久歷磨難,深知天下大勢瞬息萬變,要想在日後與曹操的爭戰中佔據主動,必須抓住眼前這次良機。故而大軍渡江以來一路向西,沿途歷陽、浚遒等縣置之不理,兵鋒直指合肥,只要拿下這座重鎮,曹操東南一線的佈置將完全癱瘓,整個淮南唾手可得。

雖然倍道而行甚是辛勞,但江東軍挾奪三郡之餘威,氣勢正盛耀武揚威,全無疲憊之態。尤其孫權親督前軍身先士卒,衆將鹹感振奮人人爭先,一路上屢見江北屯民倉皇逃竄,更助長了囂張氣焰,全沒把合肥那點兒小敵放在眼裡。

僅僅五天時間,江東軍已出浚遒縣界,輜重也由水路盡數運來。只要再趕半日路程,涉過西面淝水逍遙津(今合肥市舊城東北)便可兵臨合肥城下。孫權倒也不算大意,自知入敵境已深,早早紮營安息。他暗暗算計:來日清早出動,在逍遙津集結整隊,午後便可至合肥從容下寨,曹軍必不敢出。雖說合肥城不似皖城那麼好打,但情勢卻比去年皖城之戰還要有利,曹操鞭長莫及,援軍遙遙無期,攻皖城只花了半天時間,合肥再難打半個月也攻下了!

這一夜是在遐想和興奮中度過的,孫權幾乎沒閤眼;因爲各部兵馬有先有後,哨探嚴密警戒以防突襲,不過終究沒見曹兵影子,看來合肥守軍真是嚇破膽了。天矇矇亮孫權就傳令整備,各部將領也隨之拔營,偏將軍陳武所部先行出發——只因陳武乃廬江人士,所率士卒大半也是江北人,所以此番出征擔任先鋒,其實也有嚮導之責。

孫權從容準備,用過戰飯,收拾軍帳、拔營起寨;哪知還未開始列隊,忽聞西面隱約吵嚷,繼而有自家兵卒朝這邊奔來。剛開始他還不甚在意,以爲是傳送軍報的,豈知越來越多漸成人潮,洋洋灑灑全無章法,大呼小叫似有驚惶之態。孫權不敢怠慢,急令本部人馬布陣戒備;這會兒回來的兵已到近前,才知前軍遭襲。

孫權甚駭,忙喚過敗軍細問,敗兵道:“陳將軍率部先行,還沒到逍遙津突遇一支小隊迎面撲來。天色未明看不甚清,這支隊伍人數又少,我們原也不懼,哪知對方人急馬快,列陣未成已到眼前,這幫人個個都不要命,馬上步下逢人就殺,我軍倉促之間被衝散了……”話說一半已被嘈雜聲打斷,孫權擡首西望——丘陵起伏樹木零落,陳武麾下士卒如一盤散沙鋪滿山野,漸漸向東涌來;而就在亂軍之中有支小隊異軍突起,馬上步下隊列整齊,所過之處敗兵如避猛虎,似退潮般左右分開。

孫權第一反應——這領兵的是個瘋子!我軍數萬大軍匯聚於此,他這支部隊恐怕還不滿千人,豈不是送死來的……但他即刻又意識到不可小覷,陳武所部三千餘人,還不讓他打了個措手不及?想至此忙令中軍司馬宋謙、假司馬賈華帶兩千人馬前去截殺。繼而又有敗兵奔至近前,悲痛大呼:“陳將軍已戰死啦!”

“什麼?!”陳武不但爲孫氏所信用,更難得他是江北人,乃招攬北方勇士之標榜,不想竟糊里糊塗遭襲身亡;這可把孫權惹火了,拔出佩劍放聲高呼,“全軍出擊,滅了他們給陳武報仇!”

令是傳下去了,但大軍未動前面已經亂了——宋謙也算孫營名將,能在中軍爲司馬的豈是孬種?他以多拒少自以爲不成問題,哪知敵人未到敗軍先至,這支隊伍竟是席捲着自己人一塊兒來的。吳兵總不能自相殘殺吧?可人家不管姓陳的姓宋的,反正一鍋燴啊!一猶豫工夫已接上仗,這支隊伍人雖少,戰力可不弱,人似猛虎馬如蛟龍,揮舞兵刃玩命往前衝。吳兵只一交手便覺不支,陣勢立時被衝出道口子,敵衆魚貫而入,賈華撞於馬下踐踏而死!宋謙見副將斃命惱羞成怒,提刀就要玩命。可曹軍偏不跟他玩,小小一支隊伍又短又快,如利劍透膛,宋謙領親隨從旁截擊,卻連個尾巴都沒切到,只隱約看到有面戰旗一晃而過,上書斗大“張”字……

斯情斯景孫仲謀畢生難忘,他兀自呼喊咒罵,大軍兩翼包抄尚未合攏,卻見前面士卒開閘般潰敗,那隊曹兵連殺帶踐,氣勢洶洶穿陣而過,直奔自己而來!

“張遼在此!孫權小兒納命來!”一嗓子可就炸營了——沒聽說過這麼打仗的,兩軍交鋒大將豈能親率敢死隊?甘寧劫曹營也還趁夜,張遼明着來!而且還敢報名,若叫吳兵擒殺豈不全軍潰亡?

但這會兒吳兵已驚,敵隊直入本陣,若主公有失江東何以再存?大軍吵吵嚷嚷一擁而上,都往本陣涌來。

孫權久聞張遼之名,心下雖駭,但仍昂首挺胸要逞一下英雄;卻不知誰那麼討厭,喊了聲“護衛主公!”幾十名親兵小校擁上,七手八腳搶過繮繩,連拉帶拽;孫權畢竟心裡沒底,連掙都沒掙,在他們掩護下撥馬而遁——惜乎這點英雄氣叫一羣沒見識的小兵耽誤了!

他若不跑大夥尚可抵禦,他一跑可就嚴重了。將乃兵之膽,兩軍對陣講究“不動如山”,如今主將一動,大夥心思就亂了——是先擋張遼還是先護主公?兩翼人馬雖已圍上,卻又被打個措手不及。張遼所部其實只八百,但這八百人皆從三部士卒中精挑細選,無不以一當十,昨夜三將又臨危誓師屠牛置酒,人人酒足飯飽,今天就是豁出命來的。

八百壯士涌入敵陣,除了張遼其他人連一聲都不吭聲,掄刀舞槍如砍瓜削菜,只管悶頭拼殺;江東軍人仰馬翻,又叫他們衝出道口子。張遼並不識得哪個是孫權,卻是望着帥旗麾旄來的,衆親兵軋成一堆轉身而逃,似是護衛要緊人物,這還能不追?一時間,孫權前面跑,張遼後面追,兩支小隊一前一後由本陣而出。

江東衆將早得消息,營也不拔了、隊也不列了,一股腦兒都來救。孫權腦筋已亂,顧不得東南西北,哪兒有路就往哪兒扎。張遼在後緊追不放,口中大呼:“張遼來也,孫權納命!”甘寧、淩統、呂蒙、呂範等部行動迅捷四面圍上,但局面早已經失控,孫權逃到何處,張遼追到何處,還不能擋孫權的道,萬一路堵死孫權過不去,張遼趕上就完啦!衆將只能設法從中截斷,可哪這麼容易?張遼這隊伍短小精悍追得又緊,一眨眼就竄過去——於是兩支小隊似游魚般在丘陵間追來追去,各部軍隊左封右堵前遮後攔,還是無濟於事,數萬大軍竟被張遼攪了個團團轉!

四面八方人聲鼎沸,都在招呼主公躲避,孫權已然聽不清楚,也不知該聽誰的,伏在馬背奮力逃竄,昏頭漲腦間見右前方有一座還未拆淨的營寨,細細觀瞧竟是自己捨棄的中軍營——繞一圈又回來了!孫權靈機一動,縱馬馳入,張遼死咬不放隨之追入。營內尚有些雜兵在拆柵欄、裝糧草,一見主公馳過焉能不救?這些兵雖不善戰,畢竟是中軍親隨,也不管手裡拿什麼,廚刀、木板、燒火棍子一起奔曹軍招呼!張遼乘威而來哪在乎他們,左砍右殺又已衝透;但是孫權熟識營壘,三繞兩繞,前門進後門出已拉開距離。

“咚咚咚”……“鏘鏘鏘”……

又聽斜前方丘陵上金鼓大作,原來長史諸葛瑾等見陣勢已亂,取了孫權麾蓋移至山丘之上。孫權立時醒悟,縱馬上坡,回頭再望——親兵已傷大半,險矣!

曹兵衝殺出寨,卻見孫權衛隊已上山丘,大戟士左右林立,弓箭手、長槍手封鎖坡道,各路人馬四下圍攏。這回莫說八百,八千人也未必攻得上去。張遼一擺大刀,厲聲大罵:“孫權豎子,有種一戰乎?”

孫權滿頭大汗盔歪甲斜,上氣不接下氣,往諸葛瑾身後一躲——罵什麼我也不下去啦!

轉眼甘寧、淩統、呂蒙、呂範、潘璋等部都壓過來了,張遼不慌不忙,率八百將士左衝右突奮力廝殺。刀光閃閃人聲震耳,荒野丘陵籠罩在一片殺氣之中,時而鮮血飛濺,如細雨般灑將下來,大陣猶如一鍋燒開的水,沸騰不止、翻動不休。前面一番堵截撲救,江東各部都衝亂了建制,也分不清誰是誰的,八百壯士也不管來者是誰,恣意拼殺着、衝刺着、叫囂着……張遼凌晨出兵,清早接戰,這一陣直殺到紅日當頭。

壯士雖勇終有聲嘶力竭,時至正午曹兵都已殺得血瓢一般,不斷有人倒下。張遼也知此非長久之計,看準方向往西突圍。江東軍哪裡肯放?但一者見敵奇勇已懷怯意,二者建制不明難以協力,還是叫曹兵數十騎走脫。

張遼雖走,心頭不悅——昨夜與李典共謀,我率死士先行突襲,他督大軍隨後便至,殺了半日他竟不來,回去可不能輕饒於他!思罷揚鞭欲撤,卻聽後方隱約有北兵呼叫:“將軍棄我等乎?”回頭觀看,陣中尚有百餘勇士被圍。張遼毫不怠慢,調轉馬頭又入敵羣!

此刻張遼已渾身血染狀如魔鬼,吳兵正聚殲餘敵,完全沒料到這廝還敢回來,立時怯意大增,不禁兩腿發軟漸漸後退,竟眼巴巴任由他復入陣中把人救了出去。

江東衆將也都是血性漢子,今日叫張遼奇襲一場,數萬大軍竟難殲敵八百,豈可善罷甘休?蔣欽、徐盛是兩側偏師,在外圍建制未亂,見張遼突走立時左右攔堵。這會兒曹兵力竭不堪再戰,張遼率衆猛衝一陣,自兩軍間隙而過,奔西北方逍遙津而去。兩軍放箭連斃數十人,二將兀自不捨在後緊追;其他各部將領也多尾隨。

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張遼拼殺半日已人困馬乏,堪堪逃過逍遙津,下了木橋氣喘吁吁回頭再看——江東諸部緊追不放,也漸漸追到橋邊,八百勇士還剩不到二百,騎士尚能支持,步兵沒幾個了。

張遼咬牙切齒心中暗罵:李曼成,你這卑鄙小人!難道要借敵手害我性命?如此陣勢追至城下,開門納我豈非塌天大禍?若不進城又往何方?也罷,今日拼死在此也就是了……思慮及此意欲撥馬,擡眼間卻見西北方不遠處一片密林隱約有旌旗聳動,張遼心念一轉,放聲大呼:“吳兵至矣!”

一聲喊罷戰鼓大作,李典督率五千人馬從林後衝出,讓開陣腳呼張遼等速入。張遼馳至李典身前,抹抹血污破口而罵:“你這刁徒,相約共戰,獨叫我去玩命。”

李典冷笑:“都玩命?那就真玩死了!”

江東軍也到了,蔣欽、徐盛追擊在前,聞聽戰鼓聲已知不好,但勒兵已勒不住。此處距淝水咫尺,距逍遙津又只一橋,曹兵當道而立,吳兵一過河便與曹兵撞上,連陣勢都列不開,這邊已奮戰半日,那邊還是生力軍。一陣交鋒吳兵大潰,自相踐踏死者甚重,落水者也不在少數,奔走逃亡自己就把過河的路堵死了。

趁他們救死扶傷,李典把兵刃一舉:“後隊改前隊,回城!”曹軍從容不迫、大大方方地撤了。

蔣欽、徐盛費勁巴力把混亂的局面控制住,見曹兵陣形齊整無懈可擊,這還打什麼?東岸諸將莫說堵着過不去,這會兒就算能過去也不想打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泱泱大軍叫八百人殺得團團轉,追擊不及又敗一陣,早就泄氣啦!

威震逍遙津

雖已是八月天,但江淮之地依舊很熱,尤其最近剛下過雨,辣的太陽一出,天地間如蒸籠一樣。孫權脫去鎧甲,只穿着一件白色襦衫,駐馬逍遙津以西,透過層層蘆葦,望着過河撤退的隊伍,心下暗暗着急。

江東軍來得快,沒想到撤得也挺快。張遼、李典遵曹操密教,趁孫權立足未穩先殺一陣,斃敵二將,嚇得孫權狼狽逃避,打去了吳兵的銳氣。經此一役孫權再不敢輕敵,大軍步步逼近,渡過逍遙津圍困合肥城。但曹軍人心穩固士氣高漲,守備遊刃有餘。加之合肥非皖城可比,已故前揚州刺史劉馥爲經營此地花了十年心血——高築城牆、貯存木石、囤積糧草、打造守具,把這處於江淮丘陵四戰之地的古城修繕得鐵桶一般。孫權想盡辦法終究不能撼動分毫。

孫武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但凡強攻硬打都屬無奈之策。孫權本借荊州得勝之餘威,但遭遇挫折銳氣已消,戰鬥只能趨向僵持。更要命的是此時又鬧起了瘟疫。當初赤壁之戰曹操落敗很大原因就是瘟疫肆虐,如今輪到孫權嚐嚐這滋味了。短短十幾天,吳兵因患病不能作戰的小一半,似甘寧那等攻城主力軍尚能披甲臨陣者僅剩千餘人,情況何等糟糕?繼而又得軍報,曹操已定漢中,敵人氣勢更盛,豫州、徐州也欲募兵解圍,再耗下去恐怕偷雞不成要蝕把米了!

無奈之下孫權只得放棄,趁夜拔營起寨。好在我衆敵寡,曹兵不敢來襲,到轉天清晨江東大軍已撤離合肥周匝,來到了逍遙津。只要過了橋與賀齊的水軍會合,就可以安全退往江東了。

士氣受挫瘟疫蔓延,孫權心內着急,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穩住,他親自坐鎮西北岸,先讓各部人馬過河。各部將領也頗盡責,又先叫帶病之人過橋,畢竟江東兵源較少,不能輕棄一人。如此慢吞吞過了一上午,將近午時大部分軍隊皆已撤至橋東。呂範、蔣欽、潘璋等也已過去,西岸只剩不到萬人。

中軍司馬宋謙來至孫權眼前:“徐盛所部已過大半,請主公過河。”

孫權卻道:“你先帶咱的兵走吧。”說罷驀然望着合肥方向。

宋謙提醒:“西岸人少,留神曹軍偷襲,大意不得。”

孫權漫指不遠處呂蒙、甘寧等將:“莫說曹兵不來,即便到此有他們護衛又有何妨?我在此衆心乃安,如今士氣低落,我一定要等到大家都過去再走。”這話說得頗具豪氣。

“唯恐衆將保護不周。”

宋謙話音未落,一旁甘寧大大咧咧嚷道:“姓宋的,你爲中司馬能保主公,我等就不能護衛主公了嗎?”

孫權強笑道:“不錯,有興霸保我,自當無恙。你且去吧!”宋謙不願爭執,只得給他留下親兵,自己率中軍之士先撤。

莫看孫權兀自談笑風生,心下卻覺悵然——曹操大軍不在尚未能奪取合肥,若敵衆在此豈不大敗虧輸?合肥震懾江淮,終是江東心腹大患,何日才能破之?難道我孫氏只得雄霸一隅,不能揚威中原?想了片刻又覺釋然,固然打曹操吃了虧,畢竟劉備那裡討的便宜長遠,這半載也算有賺無賠,日後之事徐圖之,天長日久不愁沒有勝算。

剛想到這兒,忽見西北丘陵奔來一騎斥候,離着甚遠放聲大呼:“曹兵來……”話未說完,一箭正中後心,栽落馬下。恍惚間有一支千人部隊已轉出山陵。

吳兵不禁駭然,甘寧破口大罵:“這羣曹狗,饒他們不死還敢來擾!看我殺他一陣,你等護主公先撤!”

淩統卻道:“想搶功勞?我來!”他父凌操昔隨孫權攻打江夏,那時甘寧還是黃祖麾下,兩軍交戰甘寧殺死凌操,因而與淩統結仇。這般仇怨比之張遼、李典更甚,但今同爲孫氏效力,也是不便私鬥,因而以功勞相爭。這會兒淩統所部盡數過河,只剩親隨三百,還要搶這一功。

二將爭吵見曹兵漸漸接近,又見“張”字大旗迎風飄擺——原來清晨張遼見合肥解圍,差出斥候輪番探察,畢竟曹兵人少,不敢貿然追擊,就等江東大部隊涉過逍遙津,來切吳兵的尾巴。先前一戰張遼聲威大震,吳兵一見“張”字旌旗皆有懼意,孫權已捏了把冷汗,意欲過河躲避,卻見自家人馬正從橋上列隊而過,暫時還過不去。

此番出兵不勝,甘寧早憋一肚子火,見敵來者甚少,誓要破之,一面指揮部下列陣,一面厲聲大呼:“鼓吹之士安在,何不擂鼓以壯軍威?”問了兩聲無人答覆——輜重頭一個時辰就運過去裝船了,誰顧得上給他擂鼓?淩統爭功心切,竟帶親兵列在了甘寧之前。

這會兒西岸吳兵所剩不足四千,又已撤退不及,呂蒙忙率本部人馬將孫權護在覈心。甘寧所部遭瘟疫最重,如今只剩一千兵可戰,這幫人早恨瘋了曹軍,真有些哀兵必勝的氣勢,竟是迎着曹兵而上。

張遼遇甘寧,都是一千人,還都是打仗不要命的狠角色,頗有些一較高下的意味,淩統也偏要爭功,因而兩軍撞在一處,剛一接仗就殺得難解難分。孫權心中記恨張遼,連聲叫嚷給甘寧助威;哪知呂蒙突然大呼:“不好!看那邊!”

原來曹軍欲切吳兵之尾,李典又耍個小伎倆,張遼先親率千餘兵在前,他率三千人馬相隔甚遠。吳兵若知曹軍盡來必調回列陣,嚴加防備;現今只見張遼千人,自以爲能敵,哪知已接上仗,李典才繞出丘陵前來廝殺。呂蒙預感不妙,此處又處河灘極難抵禦,忙呼喊二將後撤;可兩軍鬥得正酣,戰場廝殺一片根本聽不見。眼見曹軍大軍呈包圍之勢,呂蒙只得保孫權先退,一面招呼河邊撤退之兵相助。

說是保護主公,此處地形不利,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吳兵大多打寒了心,紛紛東逃,尤其中軍宋謙與徐盛部,兩位將軍已經過河,只剩下未撤完的幾百人,見此情形倉皇奔走,擁擁簇簇都上了橋,多有不慎落水者;其他的兵看見他們逃也跟着逃,自相踐踏亂作一團。武猛校尉潘璋正在橋東,聞聽變故忙提兵來相救,無奈橋太窄,敗兵一擁而來反把他的兵衝亂了。情急之下潘璋連砍兩名逃兵,放聲大喊:“主公尚在彼岸,臨陣脫逃者斬!”這才稍止潰敗之勢。

但轉瞬間又聽吶喊更劇,曹軍大隊兵馬滾滾而來——今天是痛打落水狗,樂進怎耐得住寂寞?只甩給薛悌五百兵,他也追來了!馬上步下蜂擁而至。淩統、甘寧勇則勇矣,無奈兵少,本想徐徐而退,可地形又不利,沒撤幾步就被曹兵衝個七零八落;二將見勢不好,忙與呂蒙一起保護孫權策馬遁逃。這次主帥都跑了,士兵更不客氣,丟盔棄甲涌上橋頭,水性好的直接扔兵刃下河逃生。孫權馳馬奔至河邊,見橋上擁堵一片,回頭再望,張遼已奄奄殺至!

呂蒙、甘寧再顧不了許多,各舞兵刃趕殺自己兵,餘者見將軍紅了眼,成羣跳入水中,這才勉強讓出條路。孫權伏於馬上,低着腦袋死命奔逃;突然胯下馬猛地剎住,前蹄縱起險些將他掀到河裡。幸虧身後有一貼身小校名喚谷利,手疾眼快搶過繮繩,幫他勒住;甘寧、呂蒙左右攙扶,這纔沒落馬。

孫權擡眼觀瞧,原來逃跑之人太多太急,慌亂間竟將橋板踩塌,出現了一丈許的一個大洞;回頭再看,張遼威風凜凜如催命惡鬼般已追到近前!

“你們撤,老子跟他拼了!”淩統怒吼一聲掉轉馬頭,帶着親兵不要命地向曹軍撲入,想拖延一陣。無奈他兵太少,連同兀自抵禦的吳兵加起來不過三百,盡被李典困於陣中,張遼、樂進所部還是似洪水般涌來。呂蒙見勢不好率領麾下退至橋頭,任憑曹兵弓箭槍戟齊來,死死守住不放。孫權已驚得不知所措了,谷利一把攥住他繮繩:“主公,把馬後捎,放鬆繮繩,抱緊馬鞍,一股氣縱過去!”

“啊?!”孫權甚是爲難,一丈有餘能越過去嗎?可後面呂蒙已漸漸抵禦不住。沒辦法,豁出去試試!

孫權抖擻精神放鬆繮繩、肚帶,把馬後捎;後面箭支“嗖嗖”射來,他連鎧甲都沒穿,甘寧等忠心護住,揮舞兵刃撥打鵰翎,衆人身上卻皆中箭。孫權深吸口氣,揮舞馬鞭急催前進,一旁谷利也往他馬屁股上抽打,疼得這馬一聲長嘯直奔窟窿而去;孫權連鞭子都拋了,手腳並用死死抱在馬身之上——白衣白馬,霎時似白虹般一閃,竟成功躍了過去!

眼見孫權過橋已被潘璋、徐盛護住,甘寧心下輕鬆大半,忙招呼呂蒙、谷利快撤。這會兒西面吳兵差不多折盡,淩統生死不明,三人被曹兵趕了個馬頭銜馬尾,狼狼狽狽也越過橋洞,相隨者多有墜落。吳兵過去了,可曹兵騎士也追過來了,一場仗從西邊打到東邊。

徐盛也豁出去了,讓過三將,自己奮力擋住,一不留神卻被曹兵長槍刺中手腕,又一槍正中馬頸,生生被掀下馬來。眼看曹兵槍矛齊舉就要廢他性命,忽然一陣箭雨從後襲來,將曹兵紛紛射死——原來賀齊已督率戰船沿淝水趕到。曹軍沒有船出動,孫權倉皇跳馬,逃上賀齊座船,這纔算脫險;衆士兵一擁而上,將徐盛也救出來。張遼等眼見江東軍勢大,這才停止追擊,回頭聚殲西岸殘兵;賀齊這會兒想救他們都救不了,只得催促水陸兵將沿河而退……

孫權逃至船上驚魂未定,又惦念衆將生死,坐立難安;撤了半日臨水而駐,謹防曹兵再襲。到日落時分才見稀稀拉拉的散兵遊勇聚來,淩統身被數創一瘸一拐,自西涉水而回,一見孫權大放悲聲:“我的兵都死光了!”

孫權軟語安慰,歸納殘兵又撤數裡,命庖人在舟中擺酒置菜,爲衆將壓驚。大家哪裡吃得下?賀齊舉酒,語帶哽咽:“至尊人主理當持重。今日之不慎幾至禍敗,我等猶有餘悸,願此役可爲主公終身之戒……自此權衡持重,纔對得起死難將士的英魂……”話未說完衆將已唏噓一片。

“慚愧慚愧。”孫權甚爲動容,“我欲將此敗書於衣襯之內,永生不敢忘懷。亡者已矣,所幸我等君臣俱在,何患不能圖報?”衆將大哭大醉一場,來日班師而去。

合肥之戰孫權損兵折將,喪失許多輜重之物,瘟疫又傷兵甚重,軍勢受損非一日可復,這對原本蒸蒸日上的江東是個巨大打擊。孫權也清醒地認識到,曹操親臨淮南固然難鬥,不在淮南也未可小覷,江東方興未艾,拓境固國還是要向荊州下手,目前尚不足以與曹操爭鋒,當以防禦爲上。

不過孫權沒有氣餒,堅信終有一日能戰勝曹操,因爲他有個優勢曹操已沒有;不具備這個優勢,便有縱橫四海、拔山舉鼎之能也無濟於事——那便是青春!

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
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