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

皇后末日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已是嚴冬時節,狂暴的北風吹拂着許都皇宮,那些並不巍峨的樓臺殿宇發出嗚嗚響聲,似在爲國都的沉浮而悲鳴。十九年前許都初建之時何等欣欣向榮?風華正茂萬物維新,百官竭誠人才濟濟,誰都不曾質疑大漢王朝將走上新一輪復興,可這樣的美夢未持續多久,曹操便圖窮匕見。十九年後許都依舊是那座許都,依舊是大漢王朝的核心,但它的靈魂卻早已被蛀空。

連守衛宮廷的虎賁士都記不清多長時間沒正式舉行朝會了,一年還是兩年?自荀彧離開後,朝廷就真的只是一具空殼了。可能不舉行朝會倒是好事,那些擔當要職的官員要麼風燭殘年,要麼被曹氏權勢所迫,要麼本就是曹操親信,魏國建立後不少人自願和被迫兼職了魏官,更有甚者乾脆捲鋪蓋去了鄴城,上至侍中、大夫,下至尚書、令史都缺員,堂堂大漢朝廷淪落到有職無員的尷尬境地,竟不及自己統治下的一個公國,還舉行什麼朝會?傀儡天子與有名無實的列卿、沒兵可帶的將軍、行將就木的貴戚又有何天下大事可議?

尚書檯似乎已與朝廷關係沒有,倒像是魏國設在許都的一個辦事機構,每當曹操有什麼要求,華歆、董昭這幫人就開始忙,刷刷寫寫弄份詔書,然後把天子大印往上一蓋,就算了事——於是一個治國的機構演變爲賣國的衙門,把數不清的權力、名號、爵祿理直氣壯地轉移到魏國名下。對大漢尚有感情的官員當然心中不忿,但他們或是閉門不出或是告老還鄉,這情勢下能獨善其身保住性命就不錯了;留下的大半是無名下僚,純粹養家餬口混碗飯,可謂“小車不倒只管推”;還有些名聲不顯、才幹不佳的也恨,想投曹操卻沒個門路,閒在家裡大罵——怎麼想賣國都這麼難呢!

拱衛京師的北軍根本不存在,五校尉倒是有,不過是給萬潛那類的曹營元老當的,立過功勞年紀又大了,曹操給他們殊榮養老。南軍倒還有,七署官員一個不少,兵士也不缺員,但只要張口說話,一水兒的沛國譙縣口音,全是曹氏的老鄉!城外是伏波將軍夏侯惇麾下部隊,城內有丞相長史王必管轄的兵,校事爪牙分佈大街小巷窺視監察,幾無可言。

許都也算是異彩紛呈,像曹魏的分支機構、像養老院、像軍營、像監獄——就是不像國都。

天子劉協似乎已習慣這一切,屈指算來自他九歲被董卓抱上龍位就是傀儡,如今三十五歲了,依舊是傀儡,盤古開天以來,皇帝當成這樣也算古今第一人了!

但劉協既不糊塗也不昏庸,相反他也曾雄心勃勃、仁懷天下,但很快意識到一切都是徒勞,除了皇帝虛名他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虛名都隨時會被搶走。從董卓到李傕,再到曹操,天下烏鴉一般黑,抗拒毫無意義,只能讓自己處境更糟。所以他得過且過,熬一天算一天,治國的道理也不用去探究了,讀讀《老子》聊以慰藉吧。於是整日裡誦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他的人生只能寄託在虛幻思想裡。好在有伏皇后和爲數極少的宮娥陪伴,也不至於如行屍走肉,可曹氏姐妹的入宮改變了一切。

當兩個如花似玉的曹貴人出現在劉協面前時,他真的恐懼了——昔日王莽把女兒許配給孝平帝當皇后,沒幾年孝平帝就被王莽鴆弒,又迎立孺子劉嬰,皇后成了皇太后。曹操是不是覺得他這個成年皇帝太縛手縛腳,想除掉他另立一孺子?還是曹魏篡漢大限將至,再不用他這傀儡了?劉協與伏後惶惶不可終日,對曹氏姊妹既不敢親近,又不敢慢待疏遠,整日如履薄冰,似乎她們纔是皇宮真正的主人,皇帝與皇后只是被她們監管的囚犯。

大貴人曹憲倒還本分,早晚問安恭敬有禮,安於宮室深居簡出,而且生性內斂極少言語。二貴人曹節可不守規矩,整日跟屁蟲一樣黏在皇帝身邊,劉協讀書她要跟着讀,劉協寫字她要一旁研墨,劉協有時被迫審閱些詔書她也一旁看着。劉協越發認定她是曹操派來監視自己的,卻更不敢招惹,就連偶爾對弈、投壺也故意相讓,即便她笑顏相迎也拒之千里,更別提肌膚之親、枕蓆之歡了。倘若“不慎”與她生下皇子,曹操與王莽一樣成了堂堂正正的國之外戚,還有他的活命嗎?轉眼間兩位貴人入宮將近一年,劉協渾渾噩噩如履薄冰,這樣痛苦的生活何時終了?

直到這一天清晨,有份詔書送進了前殿,身爲天子的劉協不得不在虎賁士的催促下到前殿予以批示。尚書令華歆已在殿上等了很久,施禮已畢,一言不發地退到一邊;而大殿外還候着御史大夫郗慮,他形容枯槁呆滯無神,手裡緊緊攥着符節;郗慮身後是校事盧洪、趙達以及一隊士兵。

這類情形劉協見多了,只要曹操想要篡奪什麼重大權力,總會派人起草一份詔書叫他親自簽署,然後當殿派遣使者持節宣詔。次數太多劉協已經麻木,也輕車熟路了;機械地走到御座,翻開龍書案上早已起草好的詔書,看也不看就在上面蓋了皇帝行璽——審閱也沒用,曹操要辦的事沒人能阻攔,看了也只能徒增煩惱,索性聽之任之。

哪知剛剛署完詔書,就聽外面一聲斷喝:“奉詔入宮!”那隊士兵簇擁着郗慮衝上殿來。劉協大吃一驚,這才細看這份詔書:

皇后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於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嗚呼傷哉!自壽取之,未致於理,爲幸多焉。

“廢后?!”詔書從劉協顫抖的手中飄然落地,“皇后何罪?”

郗慮二目無神呆若木雞、華歆無言以對低着腦袋,二人實不知該如何作答。趙達卻厲聲道:“昔日伏後涉董承、王子服二賊之叛,又屢發書信與其父伏完毀謗丞相、妄議朝政,陛下難道不知?”玉帶詔乃十五年前舊事,伏完也去世四年多了,這些所謂的罪都是陳芝麻爛穀子!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雖然眼前只一小小校事,劉協卻不敢反駁,只得放下自尊哀求:“皇后廢立關乎家國榮辱,況伏氏已誕育皇子,國本倚仗不可輕廢。請愛卿向魏公求情,赦免其罪。”

趙達毫無臣下之禮,“嘿嘿”冷笑道:“此乃帝王家事,魏公出徵在外與他何干?詔書不是陛下您恩准的嗎?”

劉協氣滿胸膛,乍着膽子痛斥:“亂臣賊子!難道朕不籤詔書,你們就能放過皇后?”

趙達自知理虧不與辯解,喝令士兵:“速往後宮擒拿廢后伏氏!”根本不理皇帝,領着兵吵吵嚷嚷而去。

盧洪左看看郗慮、右看看華歆,訕笑道:“二位大人,奉詔辦事不容耽誤,別愣着啊。”招呼親兵“恭請”二位大臣也去了後宮。

“亂臣賊子!”劉協不住痛斥着,卻根本沒人理睬,沒人把他這皇帝當回事;見他們擅闖宮闈,只得踉踉蹌蹌在後面跟着,口中不住喃喃:“擅闖宮闈戕害皇后,天下怎有這等事……怎有這等事……”

宮女的尖叫聲此起彼伏,寺人嚇得抱頭鼠竄,皇宮被士兵攪了個天翻地覆,偏偏尋不到皇后蹤跡。折騰半個多時辰,終於有人稟報,皇后躲在長樂宮偏殿夾壁後面。士兵立刻如烏雲般包圍長樂宮,夾壁牆太窄,只能擠進一人,趙達高喝:“虎賁士聽令,破壁捉拿賤人!”虎賁士所持斧鉞是象徵天子權威的儀仗,用它殺人都少,更別說拆房。但今天顧不了許多,兩柄大斧在牆上咚咚撞擊,不多時就鑿出個大窟窿,伏後早嚇得披頭散髮癱軟在地,身上落滿灰塵。趙達越發冷笑:“我聽人言,昔日秦始皇焚書,博士伏勝藏匿《尚書》於夾壁之中,故而《尚書》得以傳後世,伏氏一門也因此顯貴。您是琅琊伏氏第十六世孫,沒想到老祖宗鑽牆縫的伎倆還沒忘!哈哈哈……”

盧洪高叫:“擒拿賤人!”

“且慢,”趙達陰笑着攔住,“忘了魏公的囑託嗎?華令君,擒拿廢后可是魏公點名叫您辦的差事。”

華歆面部輕輕顫抖幾下——擒拿伏後是曹操千叮嚀萬囑咐叫他親自做的,但身爲漢臣欺凌主上豈不永受唾罵?今日碰伏後一指頭,半世清名一掃而盡!

華歆享譽士林,絕非無恥之徒,但他性格柔弱屈辱自保,當年在豫章向孫策開城投降就飽受非議,入主尚書檯以來對曹操逆來順受無半分違拗。想不失名節,又要保宗族富貴,不作出點犧牲可能嗎?改易九州、冊封魏公不都是在他的配合下完成的嗎?這張臉早就保不住,不想當貳臣也是貳臣了!他和他家族的前途命運已毫無選擇地攀附在曹氏身上了……

“怎麼磨磨蹭蹭的,還不動手?”盧洪催促道。

華歆把牙一咬,心一橫,跨上兩步,哆哆嗦嗦揪住伏皇后髮髻——這豈能制住一個大活人?但只要有姿態就夠了,盧洪朝爪牙之士使個眼色,兩名虎賁士立刻撲上,一左一右拖拖拉拉往外帶。

劉協匆匆趕到殿門,卻被士兵阻在殿外——天子竟驅使不動幾個虎賁士!見郗慮也默默站在階下,手裡舉着白旄之節,忙上前懇求:“郗公,可否向魏公進言?”

郗慮充耳不聞,宛若泥胎偶像,只低聲喃喃:“莫問我……不關我事……不關我事……”

人羣閃開,失魂落魄的伏後被士兵推出來,一見天子放聲大呼:“陛下救我!陛下救我活命……”

劉協望着哀哀乞活的皇后,望着活死人一般的郗慮,望着手牽髮髻滿臉羞赧的華歆,望着兇惡叫囂的曹氏爪牙……這情景何等熟悉?十五年前董承之女、懷有身孕的董貴人就是這麼被抓去的,現在又輪到皇后了。天啊!這場噩夢還在延續,無盡無休,何時纔是盡頭?

伏後兀自痛哭哀求:“陛下救我活命……”

“救你活命?”劉協回天乏術連連搖頭,“朕亦不知命在何時,如何救得了你?”

華歆早羞得無地自容,彷彿自己被扒光了棄於鬧市之上。他鬆開伏後髮梢,顫巍巍道:“走吧……走吧……”

趙達不冷不熱道了句:“臣等辭駕!”便催促士兵押着伏後離去。劉協心如刀絞,卻不忍再望皇后一眼。相濡以沫二十餘年,伏後沒跟他享過一天帝王之家的榮耀,反受盡千辛萬苦,到頭來竟還這等下場。

他低着腦袋渾身顫抖,聽着皇后漸漸遠去的慘號聲,扭臉間又見郗慮還蔫呆呆愣在原地,不禁怒滿胸膛,厲聲喝問:“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天下豈有這等事?”

問他又有何用?郗慮就像這朝廷一樣,似乎已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他木然地看看劉協,緊緊攥着符節,一瘸一拐也走了;行出甚遠,忽然一陣嗚咽:“世上再沒有鄭氏高足郗鴻豫了,也再沒有德高之士華子魚了……嗚嗚……再沒有了……”行屍走肉般緩緩踱去——是啊,誰不知他郗慮是鄭玄高徒,誰不知華歆是平原名士?正因如此曹操才更要逼他們出頭。如果連郗慮、華歆都能做這等事,天下名士誰不可拋棄名節投效篡逆?誰不可捨棄廉恥當曹氏走狗?曹操一石二鳥,既廢了皇后,又樹立兩個“深明大義”投效新朝的表率,道德權威被砸個稀爛!

劉協欲哭無淚,捫心自問——莫說作爲皇帝,哪怕作爲一個普通男人、尋常丈夫,朕又何等失敗!可這一切是朕能左右的嗎?誰能幫朕?荀彧不在了,皇后也被廢了,連個能推心置腹的人都沒有,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老天爺,你睜眼看看吧!朕是天子,受命於你統治天下的人,可朕現在不想再做九五之尊了……朕不求復興漢室國祚長遠,但求做個不受擺佈的普通人,難道連這都不行嗎……”他撕心裂肺地吶喊着,一邊捶打自己,一邊撕扯着黃袍,狀若瘋癲,周匝宮人宦官雖多,卻無一人敢勸慰——倒不是沒良心,對天子說兩句體貼話簡單,可若叫魏公耳目看見,滿門性命就不保了!

“爾等都是聾子、瞎子嗎?”一聲尖銳的斷喝驚住衆人——貴人曹節聞訊而來。

宮女宦官嚇得魂兒都沒了,寧得罪天子不得罪曹家,亂亂哄哄全跪下了。曹貴人杏眼圓睜滿面嬌嗔:“身爲天子近人,不能爲君分憂,要爾等何用?滾!都給我滾!”

“諾。”宮人哪見過這般跋扈的妃子?大夥哆哆嗦嗦答應一聲,腿都不利索了,當真滾的滾、爬的爬。

劉協也不吶喊了,怒衝衝望着這個仇敵的女兒,幾個時辰前他還對她畏如刀俎,現在不怕了,反正到頭來不免國破家亡,豁出去啦!他兩步搶上,對準曹節臉頰狠狠一巴掌。

“陛下……”曹節直挺挺跪在地,“賤妾自知有罪,我曹家世受國恩,卻行此欺主之事。罄南山之竹難書僭越之罪,傾北海之波難洗狂悖之污。臣妾在此,陛下打也打得、罵也罵得,只求陛下不要苦了自己……”

劉協的手再度高高揚起,卻遲遲沒有落下——曹節白皙的臉上映着那道通紅掌印,兩隻眼睛卻直勾勾望着他。看得出來,她不似與其父串通一心,雖然她生性張揚不諳禮數,卻未嘗不是個體貼人。

劉協畢竟久讀詩書,更被這半生悽苦鍛煉出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他默默提醒着自己:劉協啊劉協,你這是怎麼了?莫說她並無惡意,即便真是曹賊派來監視自己的,一個還不到二十的女子,你怎下得去手?堂堂七尺男兒,又有皇帝之名,海納百川懷德天下,就算與曹賊結恨又豈能遷怒於她女兒?朕若揚手即打、破口便罵,豈不與那卑鄙無恥的贅閹遺醜成了一路歹人?朕恥之矣!

慢慢地,他把手撂了下來:“你起來……”

“既奉身入宮,便是劉氏之婦。臣妾有罪!”曹節重重磕頭。

“唉!罪不在你。”劉協伸出一手輕輕攙她起來;不知爲何,抓着她綿軟的手,望着她明亮的眼睛,心中又添了幾分信任,“你……能懇求你父饒恕皇后?”開口向偏妃告求,實在難以啓齒。

曹節捱打都沒哭,一聞此言淚水簌簌而下:“臣妾有心無力……妾若真能勸動父親,也不會入宮侍奉陛下了。”

天下豈有這樣的妃子,膽敢直言不願嫁天子?若乾綱獨斷之朝,就憑這一句話便打入冷宮終生不得面君了,可劉協非但不怒反而大笑——是啊,她年紀都能做朕女兒了,又生於公侯之家從小富貴嬌寵,怎會心甘情願侍奉朕?若侍奉一個太平天子也罷了,侍奉朕這等末世之君有什麼好處?天意啊天意!朕畢生被無道父皇所累,這女子卻也被兇惡父親所逼,倒真是對苦命鴛鴦!

曹節愈哭劉協愈笑,竟大有幸災樂禍之感,笑着笑着突然也悲從中來,一把抱住曹節,伏在她肩頭唏噓不已,彷彿倏然找到知己。

曹節的淚水漸漸止住——罷了,這輩子就這樣啦!託生一張女人皮,在這世道又能怎樣?就跟這年近不惑的傀儡天子做個伴吧……正思忖間忽聽遠處又響起盧洪嘶啞的叫嚷聲:“除惡務盡,皇后已廢,其子焉能再居宮中?把她養活的兩個小孽子也抓起來!”

父子連心啊!劉協又氣又恨無可奈何,死死掐着曹節的肩膀。曹節一樣無奈,但除了更緊地抱着這個與自己一樣苦命的男人,又能如何呢?

回師鄴城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皇后伏壽被廢,幽禁冷宮數日後被秘密處死,所生二皇子也被鴆殺。皇后兄弟宗族自不其侯伏隆以下全部以謀反罪論處,死者百餘人,皇后之母劉盈乃漢順帝之女、安陽長公主,雖僥倖保全性命,卻被迫遷徙涿郡在監視下苦度餘生。素以經學傳家與世無爭的東州望族“伏不鬥”竟落個滅門的下場,怎不叫人唏噓?當然了,這一切都在曹操撤軍過程中發生,皆出自天子“自己主張”,與他絲毫扯不上干係。

曹操撤軍途中又得到天子詔書,宣佈他可以選拔旄(máo)頭、魏宮可以設置鍾虡(jù)。這兩樣都是天子專有的配飾,至此曹操在儀仗方面已與天子相差無多。十二月,大軍終於抵達延津,只要渡過黃河就踏上魏國的土地了。

第三次南征從出發到歸來總共四個多月,剛到長江邊,連敵人的面還未見着就匆匆收兵,不但空勞一場,還白白浪費許多輜重軍糧,重臣荀攸又崩於營中,曹魏開國的第一仗不敗而敗。加之此番出征,文武羣臣乃至三軍士卒皆有異議,校事趙達等又執法苛刻,因而曹操頒下教令:

夫刑,百姓之命也,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

當即宣佈在幕府設立理曹掾,從今以後軍法懲罪歸理曹掾管轄,校事不得干預。三軍將士早恨透了趙達、盧洪那兩個奸詐小人,無不歡呼雀躍大呼萬歲,曹操也算挽回了點兒面子。

大軍備下船隻,還未渡河就見北岸旌旗招展——原來曹植聞父親歸來,派官員前來迎接。太僕王修、少府王朗、侍中和洽帶隊,率領郎中、議郎、虎賁百餘名前來接駕;幕府方面也來了長史陳矯、西曹掾徐奕、門下督陳琳等人。時值嚴冬,黃河結了一層薄冰,魏郡太守趙儼召集百姓破冰纖船,幫士兵搬運軍輜。曹操頗覺欣慰,領曹丕、曹彰、曹真、曹休等率先渡河與羣臣相見。

“恭迎魏公得勝回朝……”大家齊聲道賀,其實誰都明白這場仗怎麼回事,嘴上還得這麼說。

曹操不禁苦笑——出師時還以爲天下將定,哪知劉備非但未死還得了蜀地,成敗之事實未可測,看來真不該拒絕納諫、一意孤行啊!想至此未免有些羞赧,對羣臣多加撫慰。

西曹掾徐奕奏道:“主公發下求賢令,各地推薦的才德之士都已到了,今日也同來迎候主公,可否先見見?”

“甚好。”開國立恩自要招賢納士,何況現在又得知敵國未滅,曹操更不敢怠慢,當即請諸人近前——有崔琰推舉的鉅鹿文士楊訓、安平文士李覃、南陽之士張固、已故太醫令繆斐之子繆襲、新鄭士人東里袞、開封儒士鄭稱等三十餘人。曹操向天下求賢不止一次,每次至少也百餘人應闢;可曹魏建國伊始,應闢之人卻不增反減,這可不是好徵兆。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曹操晉位開國又受封九錫,已是僭越之舉,何況皇后一族血染屠刀,天下賢士憤者憤、懼者懼,這個節骨眼上有幾人肯來捧場?雖這麼想卻不便說,都掛着一副笑臉。

曹操何嘗不知?早拿定主意,要將這幫人全部予以重用,燕昭王爲求賢不吝千金買骨,只要厚待這幫人,何愁天下巖穴之士不眼熱?他擺足了折節下士的架勢,與衆人一一相見敘談;衆人見魏公竟如此器重,無不感恩戴德。曹丕遠遠望見司馬懿站在和洽身後,滿腹機謀欲與他說,苦於耳目衆多不便過去述說,只好默默盤算。

突然間,曹操把目光鎖定在人羣后排一個布衣之士身上——此人瘦小枯乾,一張瓜條臉,三綹焦黃鬍鬚,滿臉皺紋,水蛇腰大羅鍋,其實才四十出頭,不知道的還以爲六七十呢,比曹操都顯老。他身着一件洗得發白的粗布衫,這衣服不知穿多少年,衣襟下襬都起毛了,袖子上還有塊補丁。即便不拘衣着,見當朝丞相、封國之主豈能這般寒酸?

曹操不但不惱,反而甚喜:“哎呀!這不是吉先生嗎?”

吉茂,字叔暢,馮翊池陽人,莫看此人寒酸得緊,卻是響噹噹的人物。郭氏、田氏、吉氏皆馮翊大族,吉茂曾家財豪富,他族兄吉本是兩朝老臣,今在許都擔任太醫令;吉茂日子卻越過越窮。只因他有收集圖書的癖好,爲此廣求天下書籍簡冊,什麼天文地理、經史子集、文韜武略,乃至讖緯、醫卜、曆書統統來者不拒,結果偌大一份家產都叫他換了竹片。他倒不挑吃、不挑穿,只是坐吃山空家裡房子越來越小,最後書都堆滿了臥房,窗戶都堵死了,爲此妻子天天指着鼻子數落他。

“慚愧慚愧。”吉茂見到曹操很是羞赧——當初曹操徵關中時曾與他相見,甚有起用之意,吉茂再三推辭不肯爲官,如今卻厚着臉皮主動上門了。

徐奕怕他面子過不去,忙打圓場:“吉先生此來可與當初不同,當年不過是經籍之士,如今卻是孝廉。”

“這就對了。”曹操笑道,“看來張既不但通曉治戎之策,也慧眼識人,似吉先生這樣的高士,不舉他爲孝廉還舉誰?關中戰亂二十餘年,民生尚且難保,何況書籍簡冊?若非吉先生這等愛書成癖之人,只怕有更多典籍毀於戰火。理亂之功造福一時,治國之功造福一代,文教之功造福千古,這是莫大的功勞!”

“不錯,不錯……”衆人不禁點頭。

吉茂眼淚差點兒掉下來,爲保護書籍吃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不過能得世人這評價,也算無怨無悔了,索性把心裡話向曹操挑明:“在下不敢欺瞞丞相,我讀書成癖不願爲官,但蝸居已久無可生計,求親告友終非長久之計,實是想求份俸祿養家餬口。即便不爲自己,也爲那滿堂的書籍啊!”

此言一出在場之人無不揪心:哪有這麼直白的?若都似你這樣,魏國朝廷豈不成了混飯的地方?名氣大的多數不肯出山,好不容易來一個還爲餬口,魏公豈能痛快?

哪知曹操仰天大笑:“這有何難?天下之大財貨充盈,難道就養不了一個爲國貯書之人?先生既然張口,孤就當饋贈。但無功不受祿,傳揚出去對先生名譽也有損。我看這樣吧,我表奏您回鄉當個縣令,您拿六百石的官俸守家在田,既當了官,又沒離開您那些書,兩全其美,您看如何?”

“這、這……”吉茂不知說什麼好。

“不必推辭。”曹操不讓他爲難,“回頭我囑咐張既,叫他選幾個精明的功曹皁隸派到你縣,先生實在撥冗不開,就叫他們代爲理事,出了亂子我問他們的罪。您若願意辦事就到大堂坐坐,不願意就拍屁股回家歇着,他們還敢攔您?”

吉茂再不滿足也說不過去了:“多謝明公。”

曹操也滿意,其實重吉茂之名遠勝其才,這樣的人想盡辦法也要讓他掛個官職,好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多受名士愛戴。客套兩句又見數人,不過拱手寒暄,直到徐奕介紹:“這位乃弘農董遇董季直,在朝任黃門侍郎,受丞相之命調職鄴城。”

“哦?閣下就是爲天子講解《老子》之人?”曹操加了小心,從上到下仔細打量,唯恐此人接近天子有“不軌”之心;見董遇四十左右,身材敦實貌不驚人,莫說不及想象中那般出類拔萃,甚至有些迂腐之態,當真是個老實的讀書人。

不過曹操依舊沒掉以輕心——昔日孝靈帝師劉寬、楊賜,先前給劉協講學的也是荀悅、謝該之流;此人這等年紀便有侍講之榮,恐非泛泛之輩。因而問道:“董大人精何典籍?”

董遇嗓音低沉語言謙虛:“在下腹笥不廣,唯治《老子》《左傳》,不敢言精,勉力爲之。”

“可有人從您受學?”曹操這話似漫不經心,卻緊要至極。若有門生學子就不單純是做學問人,很有可能主持着一個以經學爲基礎的士人集團,爲防不測當另加詳察。

董遇道:“並無門生。”

“仕宦之友可曾教授?”

“閉門自守,並無知近之人。”

“宗族子弟呢?”

“也沒有。”

曹操卻不信:“似大人這等學識,豈會無人登門求教?”

“求教之人倒是爲數不少,盡被下官推辭。”說到這裡董遇眼中似有得意之色,卻只一閃而過。

“爲何?”曹操一句接一句,不容他思考。

“先賢博士讀書所爲治學,著書立說施恩後世。自先朝黨錮之禍誅戮太學士以來,正教毀敗經學不振,戰亂多年人心大異,如今十個經學之士倒有八個爲謀仕途,名爲治學實爲投機。似這等人登門求教,即便下官用心去教,有何裨益?我便叫他們把書讀一百遍再來。”

“哦?哈哈哈……”曹操聞聽此言不那麼反感了,“讀書百遍,倒是敷衍他們的好辦法。”心下另想,也未嘗不是關門閉戶得保平安的好主意。

董遇卻道:“倒也不是故意搪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倘若能全心誦讀,自會明其要理,何必再去求人授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衆人甚覺可笑。

曹丕望了司馬懿半晌,纔剛緩過神來,聞聽此話略覺有趣,不禁插言:“一卷書讀百遍得耗多少光陰,人活世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財貨生計是免不了的,誰有這麼多工夫?”

董遇捋捋鬍鬚,露出幾分笑意:“在下以爲讀書當擇三餘。”

“何爲三餘?”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董遇這說法乃是鼓勵士人當在每年、每日、每時珍惜讀書勤學的機會。

曹操趁機白了曹丕一眼:“聽見沒有?讀書勤學理當孜孜不倦,現在正值冬日,歲之餘也。你回去後閉門讀書,不要有任何雜務。”

曹丕被父親潑盆涼水,閉門讀書說得好聽,其實是不叫他做事,也不允許與任何人來往。當真如此豈不愈加落於曹植之後?

曹休瞧曹丕面露怏怏,忙過來解圍:“冬日讀書自然妙,不過最妙的無過於冬日下雨,又是夜晚。此乃冬之雨夜讀書,三餘俱全!”一番話逗得衆人無不歡笑,連“始作俑者”董遇都不免莞爾。

曹操終於認清了董遇的面目,果然只是個心無旁騖的白面書生,心裡放寬了不少。徐奕又拉過一人道:“主公,此人便是您點名徵辟的司馬叔達。”

曹操、曹丕都留上神了——司馬孚個子不高、面貌倒是挺英俊,但缺了幾分靈氣,舉手投足格外拘謹,他大哥司馬朗端正儒雅、二哥司馬懿瀟灑俊逸,他完全沒有兩位兄長的風範,甚至還有些膽怯,垂手而立中規中矩,倒與董遇有幾分相像。

“知道我爲何徵辟你嗎?”曹操單刀直入。

司馬孚倒是坦誠,低聲道:“在下不知。”

“因爲你閉門讀書小有賢名,更因爲司馬氏與孤有些淵源。”曹操手捻鬚髯,“你兩位兄長皆在朝堂,你也該爲國效力。聽聞司馬建公有八子,今後若無意外,孤還會徵辟你家兄弟。國之良輔求之不易,你司馬氏久有名望,當盡忠魏廷,給天下士人做表率。記下了嗎?”

司馬孚諾諾連聲。

“好。孤現在就任命你爲臨淄侯文學,以後伴吾兒讀書習學,他若有不當之處要竭盡所能勸諫指教……”

曹丕陡然一驚,不禁扭頭看司馬懿——他似是尷尬,早把頭壓得低低的,瞧不見神情。

曹操卻環顧衆人侃侃而論:“昔周公求賢,一飯三吐脯、一沐三握髮,孤雖不敢比古之聖賢,然亦有伯樂之意。世間俗人多好純譽之士,豈不知純譽者乃詐,非真賢也!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古之良士尚遭非議,況乎今人?”說到這兒他話鋒一轉,“開漢功臣陳平有盜嫂之污,興燕之士蘇秦好爲搖舌,此亦功業有成者,故賢無益於國不加賞,不肖無害於治不加罰。對孤而言,非但不罰,倘有一技之長還可予以重用。所以今後州郡舉士不必拘泥於名聲門第、平素形狀,‘命貴,從賤地自達’!務必要使野無遺賢、社稷昌盛。”

羣臣齊聲稱是。曹操毫不耽擱,立刻口宣敕令命陳琳筆錄,下達天下各州郡。其辭曰: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

四年前曹操就曾頒佈過《求賢令》,其中一句“唯纔是舉”惹得天下熱議。而今又下此令,似是對先前人才政策的進一步闡釋,不過在場不少有識之士都能品味到,這道敕令與先前相比大有弦外之音。《求賢令》是在赤壁戰敗人心不穩的情況下頒佈的,一者是爲與孫、劉等對手爭奪人才,再者也是提拔寒微之士扼制豪族。而這道敕令則把重點落在人格污點上,大言有才乏德亦可予以重用,恰與華歆、郗慮逼宮廢后之舉互相印證。這是鑑於曹魏人氣不旺,向天下人大開仕途之路,簡而言之一句話——只要肯爲曹某效力,也不管你名聲多差、犯過何錯,我絕對虧待不了你!

羣臣遵令,齊呼聖明,各部將領也陸續過河,這才列開隊伍同往鄴城。曹操也不叫虎賁護衛,左邊吉茂、鄭稱,右有董遇、繆襲,與新募的士人齊轡而行。這就是人敬人高互相吹捧,曹操給他們榮耀,更爲成就自己愛才之名。此番南征雖然空勞無功,但能擺出這樣喜慶的架勢迴轉鄴城,面子也夠了。

可隊伍後面的曹丕卻不那麼愜意,他沒想到父親會把司馬孚派到三弟府裡——司馬氏已入了曹植府門,今後還能不能信任?隨軍四個多月,曹植把鄴城整治成什麼樣了?崔琰、毛玠有沒有變心呢?

曹丕沒心思與人搭訕,緩緩落在後面,眺望河灘不禁黯然——冬季水枯,爲協助大軍運輜重,附近縣令徵調大量百姓在運河兩岸拉縴,不僅有男子,也有婦女孩童,百姓喊着號子趟水拉縴,隆冬時節卻累得四鬢汗流。天下事就這麼不公平,有人騎馬乘車優哉遊哉,有人卻辛苦勞頓;見不遠處有艘運糧船,一對男女拉着纖繩苦苦前拽;還有個孩子,也就與他兒曹叡年紀彷彿,個子太小拉不了繩索,在船後死勁地推,踩着冰涼齊腰的河水,一步一喘,腦袋都快扎到水裡了!

猛然間曹丕感覺自己就像這勞苦的一家子,雖非生於貧賤,卻也時運不濟,苦勞苦曳終無出頭之日。隨口吟道:

鬱郁河邊樹,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鄉客,將適萬里道。

妻子牽衣袂,抆淚沾懷抱。

還附幼童子,顧託兄與嫂。

辭訣未及終,嚴駕一何早。

負笮引文舟,飽渴常不飽。

誰令爾貧賤!諮嗟何所道?

???(曹丕《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誰讓你時運不濟,誰讓你命不好,又有什麼辦法?

“五官將悲天憫人,乃天下蒼生之福。”不知何時司馬懿已悄悄湊到他身後。

曹丕扭頭看看他,一個字都沒說。

司馬懿一眼就看穿了他心思,情知這位大公子心胸不寬,趕緊說好話:“五官將這詩作得極好,臨淄侯雖出口成誦、下筆成文,但所作詩賦可有一篇愛憐民生疾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享天下之福不那麼簡單,須心懷黎庶德被蒼生。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言下之意很明顯——曹植不行,還得是你。

曹丕略覺寬慰,但仍不能釋然:“你素與我相厚,令尊與我父曾同殿共事,如今令弟又成我三弟的侍從,咱們也算是世交了。”

司馬懿自然聽出這是試探,左顧右盼,見四下沒人注意,便湊到他耳邊:“在下自然全力輔助五官將,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唯有知己知彼方爲上策。難道叔達在那邊做事不好嗎?”

曹丕心裡懸着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長出一口氣,臉上卻未露出絲毫喜色,只隨口道:“分別多日,若有空就來我府上喝兩杯吧。”但與他並轡行了幾步,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急切,又補充道,“還有件事跟你談,今晚就來吧……”

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3章 無心戀戰,曹操錯失滅蜀良機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5章 臨機應變,曹植棋高一着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10章 出征漢中壓制劉備第15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14章 曹操晉封魏王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6章 優劣已分,曹操屬意曹植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1章 誤打誤撞平定漢中第1章 百騎夜襲,甘寧逞威曹營第8章 廢殺伏皇后,威逼天子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4章 二子爭嗣,曹操出題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7章 再徵江東,空勞無功第9章 曹植作弊事發,曹操大失所望第3章 暗謀奪嫡,楊修襄助曹植第2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興嘆第12章 大破孫權,張遼威震逍遙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