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三問(上)

只見曹植仰起小臉,盯着主位上鬚髮皆白的鄭玄,凝聲問道:“先生貫通兩派經學,乃三百年來第一人,那先生以爲方今天下大亂,當如今文經學所言,通經致用,治亂世;還是當如古文經學所言,當閉門訓詁治經而不問世事?”

曹植此問,一下子就點中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最爲相異之處。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戰國時期的典籍大都被焚燬,因此漢初的時候,大漢朝廷着人尋找那些未死的老學究,讓他們將儒家經典背誦出來,這就是今文經的由來。而古文經,則是西漢時期,從地下出土了避過了焚書坑儒,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典籍。由於所用文字記載的不同,因此便稱爲今文經和古文經。

由於出土經書跟現存的經書對照,發現不少相異之處,因此兩派就互相攻擊。古文經學派的就攻擊今文經多錯漏,而今文經學派則直接攻擊出土的古文經是後人所造的僞書。這些本是學術之爭,有爭論無可口非,然而由於這時已經是獨尊儒術,學術之爭就摻雜了政治因素,變得更加複雜。

因此,這裡面又摻雜了政治主張。今文經學派注重講經學中的大義,比較進取,因此主張通經致用。而古文經學派,則更注重考究學術內容,對於一言一詞的考究極爲嚴謹,而且以爲古代社會比現在所處的社會更加聖明,常想恢復古制。信奉古文經學,曾經篡漢的王莽就試圖恢復古制,可惜他失敗了。

這兩派經學,其實爭執一直沒有結束,從內容上的爭執一直到形式主張上都相互攻擊,範圍也不僅僅限於經學。就如一千八百年後,史學派裡面就有史觀學派和史料學派之爭,這跟經學今古文相爭極爲相似。

這經學之爭,以曹植的眼光看來,可是夠無聊的。無論今文經有沒有錯漏,但時至今日已經流傳了四百年,怎麼也算是經典了;而古文經無論是不是僞書,但也跟今文經一樣,俱屬於中華文化的瑰寶,根本沒什麼可爭的。而且每個人所學不同,經歷不同,也很難認定哪種纔是對的,這根本就沒有一個準則。

在曹植看來,這些研究儒家經典的人,大都是死腦筋,自己認定是好的就要千方百計去證明給天下人看都是好的,甚至要窮一生之力對一字一句進行考究。這簡直是空費光陰,同時也沒有領悟到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歷史也已經證明了,學術上百家爭鳴時代的發展,遠比一家獨大的發展來得好,然而儒家卻偏偏喜歡兼收幷蓄而後實行一家獨大。當然,曹植也覺得兼收幷蓄並非壞事,但問題是憑儒家之力,難以將世間事理完全兼收。

兩派經學發展至今,在鄭玄手上已經漸趨於融合,而主導這次融合的乃是古文經學,這也使得古文經學主導中國學術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實這從兩派的主張中就已經能看到結果,古文經學的人重考據,在學術上發展迅猛,而今文經學重通經致用,研究的是現實問題。因此一旦遇上學術爭執,今文經學的根基就會逐點逐點被古文經學所佔據,最終在鄭玄手上完成小一統。

不過既然只是說小一統而非大一統,就證明兩者之間並非完美融合。特別是在學術上可以融合,然而一旦遇到政治主張和問題,相異之處就很難融合了。而憑古文經學重考據的傳統,遇到政治上的實際問題,也確實難以一一解決,畢竟時代是進步的,不可能事事都有典籍事例參考。

因此,古文經學派屢攻不破的一個堡壘,就是今文經學派通經致用這個政治主張。學術上古文經學盡佔上風,但到了政治主張,他們卻是完敗,最經典的事例莫過於王莽篡政之事。

既然兩派之爭在這個點最爲激烈,這就給了曹植攻破鄭玄學術的機會了。

果然,鄭玄聽到之後,眉頭緊皺,沉思了良久之後才答道:“古文經雖重訓詁,然而並非是要一味閉門治經。避世非我儒家所爲,而是黃老之術,而我儒家亦未必就無救世良方。”

鄭玄此言,連消帶打,將曹植刻意製造出來的矛盾歸合到儒家這一整體裡面去,破了曹植那針鋒相對的尖銳問題。

不過曹植也不在意,淡然一笑道:“既然先生如此說,那小子第二問便是先生可有救世良方?”

曹植此言再出,那邊已經睜開眼睛的鄭玄眉頭卻是不自覺地皺了起來,他顯然沒有料到,曹植這麼一個五歲小兒,連續問了這麼兩個高深問題。不過認真說起來,這兩個問題也不算特別難想,第一個問題今古文之爭,恐怕讀書第一天先生就已經有教;而第二個問題就是天下大亂這個現實問題,恐怕任何一個有識之士都想找到解決的辦法,讀過書的自然也會想。

而說起來,曹植第二個問題也卻是切中了鄭玄的軟肋。他一生皆沉醉於經學,並無出仕,理政經驗可以說沒有。

草廬周圍的士子,都知道鄭玄的情況,雖然佩服他的學問,但現在天下大亂,也沒有哪個人敢放言有救天下之良方。因此都暗暗爲鄭玄擔心,同時看向曹植的目光也不同了,能在如此年歲問出如此高深的問題,絕不可以用尋常孩童的目光去看待。

郭嘉在一邊笑謂曹操道:“恭喜主公,四公子大孝。”

郭嘉董襲人心,已經知道曹植這些問題,不僅是問了問題,更是讓一旁的曹操能聽到鄭玄的答案。鄭玄雖然沒有出仕,然而畢竟學究天人,對於天下大勢,必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或許不一定正確和適合曹操施政所用,但畢竟也是一種意見,普通人更是連聽的機會也沒有。故此,郭嘉才說曹植大孝。

那邊鄭玄沉思了一會,才說道:“老夫以爲,天下大亂之因由,當在人心散亂。救天下之道當在挽人心,只要人心歸附,天下自然得救。而我儒家之學,正正是可挽天下人心之法!只要大興儒學,用廉臣能吏以施清明之政,莫再讓宦官、外戚此等小人當道,亂世自當能早日結束。”

第203章 將騙術進行到底第166章 印刷術成(上)第五百十一三章 江東襲淮南第135章 “司馬八達”之首(下)第158章 內憂外患第175章 誤會第290章 呂布青睞第324章 呂布,降!第220章 青釭和倚天(上)第421章 長驅蹈匈奴第4章 百姓感恩第22章 神童第198章 出使河北(下)第420章 才女蔡琰第161章 吃蝗蟲以解糧困第285章 人口問題第352章 雙戰文丑第370章 多疑曹孟德第20章 女子第186章 大豐收第427章 援軍到第389章 水淹袁軍(上)第512章 黃漢升箭射羣雄第269章 經濟戰第212章 詩才第407章 馬家有女第372章 甄宓回河北第247章 見陳家父子第128章 屍橫遍地第86章 曹植與趙雲(下)第158章 辯荀彧(下)第407章 馬家有女第336章 兄弟夜談第464章 徐母的轉變第319章 前往潁川書院第385章 攻取涿縣(上)第349章 激戰離狐灘上第218章 司馬孚認主第213章 計成!花開燦爛!第223章 《靈芝篇》第365章 先收二將第221章 青釭和倚天(下)第191章 推廣印刷術第480章 “闊”楊修之智第408章 呂布VS馬超第35章 夜襲彭城·破城第5章 對弈第317章 出兵徐州第146章 鄄城世家的異動第245章 蠻女夏侯娟第456章 品牌效應第58章 三問(下)第516章 誰算計誰第93章 伏擊(四)第210章 司馬孚的猶豫第494章 水軍的訓練地點第380章 瘋狂,奪取幽州計劃(下)第54章 棲遲巖書院第102章 不知死活第502章 曹丕的選擇第135章 “司馬八達”之首(下)第498章 制定全國發展戰略第3章 攻心之計第255章 朝堂對楊修(下)第471章 父子交心第1章 徐州屠城第456章 品牌效應第63章 答案第483章 阻我娶甄宓者,殺無赦!第494章 水軍的訓練地點第151章 兄弟(中)第229章 均田制第122章 依計行事第199章 初臨鄴城第446章 建設東西兩市第425章 高覽的決絕第114章 流民第44章 天下儒宗鄭玄第111章 放他離開第160章 屯田制(下)第215章 遇刺(中)第218章 司馬孚認主第486章 天子當盾牌第188章 丁夫人與卞夫人第96章 有勇無謀第140章 火爆老頭第263章 日進斗金第312章 正奇相合第50章 曹操的應對(上)第107章 硬氣第308章 經濟戰,開始(下)第108章 悍勇張遼第382章 手握大軍第115章 兄弟分歧(上)第283章 兵指淮南第54章 棲遲巖書院第507章 荊州定矣第94章 伏擊(五)第508章 入主襄陽第430章 分兵
第203章 將騙術進行到底第166章 印刷術成(上)第五百十一三章 江東襲淮南第135章 “司馬八達”之首(下)第158章 內憂外患第175章 誤會第290章 呂布青睞第324章 呂布,降!第220章 青釭和倚天(上)第421章 長驅蹈匈奴第4章 百姓感恩第22章 神童第198章 出使河北(下)第420章 才女蔡琰第161章 吃蝗蟲以解糧困第285章 人口問題第352章 雙戰文丑第370章 多疑曹孟德第20章 女子第186章 大豐收第427章 援軍到第389章 水淹袁軍(上)第512章 黃漢升箭射羣雄第269章 經濟戰第212章 詩才第407章 馬家有女第372章 甄宓回河北第247章 見陳家父子第128章 屍橫遍地第86章 曹植與趙雲(下)第158章 辯荀彧(下)第407章 馬家有女第336章 兄弟夜談第464章 徐母的轉變第319章 前往潁川書院第385章 攻取涿縣(上)第349章 激戰離狐灘上第218章 司馬孚認主第213章 計成!花開燦爛!第223章 《靈芝篇》第365章 先收二將第221章 青釭和倚天(下)第191章 推廣印刷術第480章 “闊”楊修之智第408章 呂布VS馬超第35章 夜襲彭城·破城第5章 對弈第317章 出兵徐州第146章 鄄城世家的異動第245章 蠻女夏侯娟第456章 品牌效應第58章 三問(下)第516章 誰算計誰第93章 伏擊(四)第210章 司馬孚的猶豫第494章 水軍的訓練地點第380章 瘋狂,奪取幽州計劃(下)第54章 棲遲巖書院第102章 不知死活第502章 曹丕的選擇第135章 “司馬八達”之首(下)第498章 制定全國發展戰略第3章 攻心之計第255章 朝堂對楊修(下)第471章 父子交心第1章 徐州屠城第456章 品牌效應第63章 答案第483章 阻我娶甄宓者,殺無赦!第494章 水軍的訓練地點第151章 兄弟(中)第229章 均田制第122章 依計行事第199章 初臨鄴城第446章 建設東西兩市第425章 高覽的決絕第114章 流民第44章 天下儒宗鄭玄第111章 放他離開第160章 屯田制(下)第215章 遇刺(中)第218章 司馬孚認主第486章 天子當盾牌第188章 丁夫人與卞夫人第96章 有勇無謀第140章 火爆老頭第263章 日進斗金第312章 正奇相合第50章 曹操的應對(上)第107章 硬氣第308章 經濟戰,開始(下)第108章 悍勇張遼第382章 手握大軍第115章 兄弟分歧(上)第283章 兵指淮南第54章 棲遲巖書院第507章 荊州定矣第94章 伏擊(五)第508章 入主襄陽第430章 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