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 兩策對之

因爲明軍主力的到來,建虜軍中所有人,終於能吃飽飯了。但是,他們卻開心不起來,因爲他們所面對的明軍,是前所未有的強大。

昨天明國的驃騎營一到,就囂張得很,就彷彿遼東這塊土地上,除了自己大營之外,其他地方就全部變成了明軍的主場一般。而大清的騎軍,卻只會縮在大營內,最多是不讓明軍越過大營,前去攻打海州。

他們能明白,要不了多久,明軍就會前來攻打營地。而大清這邊,兵力全部加起來也就三萬左右,但是,明軍那邊,恐怕不止這個數。

雖然他們的主帥多鐸也是一員能征善戰的主將,可對方的主帥,卻是他們的皇帝,是那個曾經把大清這邊更爲厲害的睿親王打得全軍覆沒,生擒活捉的明國皇帝;是把大清更爲厲害的鄭親王打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殺了的明國皇帝;是那個把先皇耍得團團轉,會中圍魏救趙之計,還能神出鬼沒,把禮親王都俘虜的明國皇帝……

想着那麼多明國皇帝的戰績,所有建虜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能高興起來就怪了!

而他們的主帥多鐸,其實比他們還要發愁。

原本他是想依託大營和明國皇帝過過招的,但是,後來他發現,他的手下士氣不高,精神不振,根本就不具備打硬仗的準備。更爲關鍵的是,雖然驃騎營很囂張讓他非常惱火,但是他的眼光卻還是有的,看出驃騎營的士氣高漲,裝備精良,就和以前戰無不勝的大清軍隊一般。

雙方軍隊的對比,更讓他清楚地認識到,眼下不是決戰的時候。

然而,如果不決戰的話,那就要退回海州去。可是,海州離大營有五十多裡。雖然騎軍無所謂,放開馬狂奔就能回去的,但是步軍怎麼辦?對方也有一萬多的精銳騎軍,步軍要是在這樣騎軍的眼皮底下行軍,搞不好就是要崩潰的。

愁啊!

認識到這種情況之後,在入夜之前,他就連續派出信使,緊急尋求援軍去了。

不過好在明國騎軍剛到,步軍還沒趕到耀州驛,因此,那明國皇帝也是按兵不動,並沒有輕騎冒進。但是,明國皇帝越是這種穩健的用法之法,基於明軍實力的強大,就越讓多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怎麼辦,怎麼辦?

而在耀州驛,和建虜這邊完全不同,明軍將士們士氣高昂,都恨不得馬上就殺過去,殺建虜一個片甲不留!

不過崇禎皇帝只是讓驃騎營盯着建虜大營的動靜,他們不撤,崇禎皇帝也沒有動兵的意思。等到第二天中午的時候,後續步軍趕到,頓時,耀州驛這裡,就更爲熱鬧了。

隨同步軍一起過來的偏廂車剩下車輛,並不是運送火炮,而是糧草物資,可以說,幾乎就堆滿了整個耀州驛。明軍在耀州驛這裡的總兵力,也達到了五萬多人馬。

步軍休整,但崇禎皇帝卻帶着驃騎營飛馳而出耀州驛,逼近建虜大營。

聽到動靜,多鐸頓時如臨大敵,也是騎軍出營,衛護大營兩邊。營寨柵欄附近,步軍嚴陣以待。

不過,明軍卻並沒有進攻,而是飛出一騎,身穿黑色飛魚服,腰佩繡春刀,並無其他,離建虜大營一箭之地外,勒馬停住,用手指着建虜大營,大聲喝道:“我大明皇帝御駕親征,有話帶給叛逆賊頭愛新覺羅多鐸!”

多鐸自然就在營門後面指揮的,聽到這話,不由得大怒。大清已經開國,但是明國卻還當他們是叛逆,這是何等狂妄自大!

怒極之下,他用手同樣一指明軍這邊,當即大聲喝道:“本王在此,你們明國狗皇帝可是要前來投降,要本王饒他一命呼?”

多鐸卻是不知道,在他大聲說話之後,遠處皇帝旗號下面,另外一名穿着紅色飛魚服的錦衣衛指揮同知伍忠,卻立刻聞聲鎖定了他,當即指着他,向邊上的崇禎皇帝奏道:“陛下,那邊那個說話之人,就是奴酋多鐸!”

說完之後,他怕還不夠詳細,就又詳細描述了下多鐸的所在,以及衣帽等等。因爲崇禎皇帝交代過,務必指清楚奴酋,不能有誤。

不用說,崇禎皇帝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賞賜”多鐸一顆甲級竊聽種子。如此一來,接下來的戰事就能料事如神了!

由伍忠指點,多鐸的穿着也是明顯,雖然離得遠,崇禎皇帝還是鎖定了多鐸,一顆竊聽種子便附身了過去,系統裡的信息也隨即顯示,確認是愛新覺羅多鐸收到了那顆甲級竊聽種子。

而此時,在陣前,那名錦衣衛還是要把崇禎皇帝的旨意給傳達完畢的,就聽他對多鐸那邊大聲喊道:“皇上有旨,朕既能活擒多爾袞、代善、阿濟格等人,也能照樣活捉你多鐸。不過這一次,朕不會再放了,朕要給大明遼東軍民一個交代,抓住了你們這些逆賊,當受千刀萬剮之刑,不想死得痛苦的,便立刻放下武器投降,給你一個痛快!”

一聽這話,多鐸氣得呱呱大叫,立刻摘弓搭箭,就想射死那個呱噪的錦衣衛校尉。不過,很顯然,他的武力壓根就沒有盧象升強悍,錦衣衛校尉又站在一箭之地外,他射出的那箭,雖然準頭不錯,可氣力不夠,飛到那錦衣衛面前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那名錦衣衛校尉一見,也不避讓,看準飛到面前的箭支,動作快速地伸手一抓,就把那箭給抓到了手中。

頓時,驃騎營的將士們一見,發出瞭如雷的歡呼聲。雖然他們知道,這不是這名錦衣衛校尉特別厲害,而是那箭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原因。但能空手抓住飛行中的箭支,不管怎麼樣,都是值得歡呼的。更何況,如今是兩軍對陣,自然就高呼地更起勁,士氣頓時大漲。

而在建虜這邊,看到那個錦衣衛校尉竟然空手抓到了豫親王射過去的箭支,頓時就被打擊了士氣,原本就憂心的他們,心中就更是擔心了。

多鐸沒想到自己氣急之下射出的一箭,不但沒有射中目標,反而是鼓舞了明軍的士氣,打擊了己方的士氣,頓時,氣得他的腦門青筋都冒出來了。

他身邊護衛的白甲兵中的神箭手,爲了挽回面子,也立刻摘弓搭箭,想要射殺那名錦衣衛校尉。可是,那名錦衣衛校尉已經傳旨完畢,手握戰利品,拍馬而回。後續射過去的箭支,都追趕不上,力竭之後就掉落在地,彷彿是在給那名錦衣衛校尉送行一般。

“喔……”大明驃騎營這邊,看到這個情況,幾乎就不用指揮,將士們都發出了如雷的嘲笑聲,嗤笑建虜的不自量力!

拍馬而回的錦衣衛校尉,到達御前之後,翻身下馬,向崇禎皇帝繳旨,並獻上那支箭道:“屬下順勢繳獲奴酋鐵箭一支,獻於陛下!”

“哈哈……”崇禎皇帝看到剛纔這一幕,心中也是格外開心,哈哈大笑起來。

笑完之後,他便一揮手說道:“此箭既是你繳獲的,朕就賞賜於你,留着做個紀念吧!”

“屬下遵旨!”錦衣衛校尉一聽,變成了御賜之物,心中也是非常高興,當即大聲回奏道。

在遼東戰事勝利回去之後,他就把這箭給供到了家裡,每次逢年過節,好友來訪,他都會炫耀一番,提提當年之勇。當然,這是後話,略過不提了。

再說崇禎皇帝看了一會建虜大營之後,便一勒繮繩,調轉馬頭道:“走,回去!”

聽到這話,賀人龍不由得奇怪了,連忙問道:“陛下,不打一次麼?”

“打一次幹什麼?”崇禎皇帝聽了,當即淡淡地說道,“建虜現在還有點實力,又鼓着勁在嚴陣以待。就耗着好了,耗到他們沒糧而不得不逃的時候,就是我軍追殺的時候。”

“末將受教了!”賀人龍一聽,心服口服的迴應道。

其實,崇禎皇帝這個話,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也要防着建虜出什麼陰謀詭計而逃回去。這個,就是要考驗雙方主帥的鬥智鬥勇。

這一點,崇禎皇帝心中很明白,不過,他並不在意,心中想着:不好意思,朕有金手指,根本就不需要鬥智鬥勇,只需要見招拆招就可以了!

回到耀州驛之後,明軍這邊,該吃吃,該喝喝,都沒有多少變化。崇禎皇帝這邊,則召開軍議,讓手下各路將領討論,看他們每個人在如今這種情況下,就如何留下更多的建虜,能想出什麼招來?至於他自己,則一邊聽着他們建言獻策,一邊在關注竊聽系統所反饋回來的消息。

建虜大營這邊,明國皇帝領軍退去,但是,多鐸卻是心事重重,也在召開軍議。

一萬多步軍,不管怎麼樣,都不能丟給明軍。可是,要想安全撤回海州,卻又是一個極難的事情,並沒有人有好辦法。

而從海州帶來的糧草物資有限,大敵當前,也不敢節約着吃,這每天消耗的糧食,很快就能減底,絕對不能一直拖下去,那是等不到援軍趕到的。

無計可施之下,就有建虜頭目火了,三七二十一,不管不顧地嚷開了。

“他孃的,和明軍拼了算了!”

“對,和明軍拼了,我領軍直取明國皇帝,搞不定還能殺了那狗皇帝!”

“……”

聽着這些言論,多鐸還是有理智的,並沒有和這些手下一樣衝動。此時的他,已經有點後悔,就覺得應該聽多爾袞的話,大意之下跑來耀州驛,遭遇瞭如今這種打,打不過,退,不好退的爲難處境。

想到這個,他也想起了多爾袞交代的其他事情,萬般無奈之下,多鐸便轉頭看向縮在角落裡,沉默不語的寧完我道:“你可有什麼計策?”

一直以來,大清戰無不勝,以武橫掃一切,因此,多鐸對於漢人的陰謀詭計,那是不屑一顧的。可是如今,武力已經不能解決當下的困難,多鐸不得不尋求他一向看不起,覺得弱小的漢官的幫助了。

多鐸問起,寧完我不敢不回。而且這個事情,也是關係到他自己的,因此,他便馬上把他考慮好的想法說出來道:“殿下,下官覺得,爲今之計,有兩策可用。下官還在斟酌,不知道哪條計策更佳!”

一聽他竟然有兩條計策可用,多鐸不由得心中一喜,連忙追問道:“哪兩條計策,快快說來?”

其他建虜頭目聽到對話,一個個都是有點詫異,紛紛瞪着寧完我,全都是洗耳恭聽的樣子。

“第一條計策……”寧完我伸出一個手指,對多鐸說道,“我軍步騎結合,分成幾個部分,輪次掩護後退,直到撤回海州。如此一來,當避免退軍途中被明軍追殺而大敗。”

聽到這條計策,多鐸眉頭一皺,心中並不認可。全軍阻擋明軍,他都感受到壓力。如果再把不到三萬的軍隊分成幾個部分,輪次掩護阻擊明軍五萬人馬的話,那就更是不能擋吧?

如果換成以前的大清軍隊,那士氣高昂,戰力強悍之下,說不定是可以的。但是如今,大清連續損兵折將,雖然沒有傷及根本,但是,也絕對不能承擔再多的傷亡。更何況,如今戰力最強悍,殿後能和明軍一戰的,還是滿洲族人。而每死一個族人,那都是損失到心疼的。

這麼想着,他便一揮手,冷了臉繼續問道:“那第二條計策呢?”

寧完我看到多鐸的臉色,也不敢再伸手指了,有點戰戰兢兢地回答道:“第二條計策,就是我軍於夜色之下抽調精銳,先行撤退埋伏。等天色一明,再大張旗鼓地撤退,引發明軍追擊。下官料明軍必會搶功,更是想把我軍殲滅在海州之外,因此明軍之追擊,必定不會防備我軍之埋伏。到時候,伏軍突然殺出,定能殺明軍一個措手不及,大勝之餘,我軍再退,明軍爲免第二次吃虧,定會小心翼翼,如此我軍便能安然撤回海州了!”

678 背鍋俠258 餘賊之議754 說複雜了51 老油條的處世不一定有益156 各有所得223 就等着殺豬了(爲大家辛苦抓蟲加更)614 演戲202 都察院改制(爲推薦票5000加更)200 統統抓起來(爲打賞次數300加更)664 看猴戲835 能有什麼機會?519 阿濟格的下場652 訓孫子882 國運之戰461 錦囊妙計610 將軍大人英明神武943 走了979 脫褲子放屁37 有沒有645 暗度陳倉164 勝負已定(爲老衲欲成魔長老加更4/4)307 龍顏大怒504 傾國之戰124 因糧均輸之爭316 誰阿彌陀佛359 神算子崇禎630 雞血來了689 決戰410 提頭來見675 發動人民戰爭840 收步軍548 利之所趨(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9/11)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970 這事兒靠譜麼656 活捉狗皇帝781 爭辯487 挖個大坑把建虜埋了670 實爲大明勳貴之表率也259 地龍翻身367 又有誰會真心投降你們222 狗皇帝跑哪裡去了?944 腓力四世的憤怒689 決戰85 僞君子真小人239 狗皇帝好對付(爲推薦票五萬加更)19 傻眼了185 一起質問皇帝(爲songshy萬賞加更)276 祖家軍50 臥底204 窮富(爲推薦票一萬加更)901 勢如破竹110 勃然大怒923 垂死掙扎731 心中發毛435 記憶深刻的一段話935 大明的疆域801 定約231 皇太極的謀劃(爲五月月票五百加更)505 他怕!269 不用三大總督是有理由的267 殺29 欺君957 巴黎會議227 兩個決定(爲五月月票三百加更)915 都是在逃974 再聚首627 榮耀的時刻到了!653 家有一老821 一定不會給你們添麻煩363 軍隊精銳與否的體現349 朝鮮反正691 絕境反擊179 大收穫了281 順勢加碼230 不好,中計了226 把韃子剃成光頭599 紙幣394 不近人情944 腓力四世的憤怒348 負隅頑抗884 外強中乾755 問話碰撞602 劉姥姥來了495 建虜並不笨901 勢如破竹45 大眼瞪小眼448 有性命之憂731 心中發毛922 你覺得誰會勝?640 何通事933 葡萄牙的不同128 惡報400 千萬堅持住326 無能廢物648 熱血青年1 太祖託夢931 智慧男人313 明末最有爲官員之一429 失望透頂266 一一發落
678 背鍋俠258 餘賊之議754 說複雜了51 老油條的處世不一定有益156 各有所得223 就等着殺豬了(爲大家辛苦抓蟲加更)614 演戲202 都察院改制(爲推薦票5000加更)200 統統抓起來(爲打賞次數300加更)664 看猴戲835 能有什麼機會?519 阿濟格的下場652 訓孫子882 國運之戰461 錦囊妙計610 將軍大人英明神武943 走了979 脫褲子放屁37 有沒有645 暗度陳倉164 勝負已定(爲老衲欲成魔長老加更4/4)307 龍顏大怒504 傾國之戰124 因糧均輸之爭316 誰阿彌陀佛359 神算子崇禎630 雞血來了689 決戰410 提頭來見675 發動人民戰爭840 收步軍548 利之所趨(爲盟主岳氏肥牛加更9/11)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970 這事兒靠譜麼656 活捉狗皇帝781 爭辯487 挖個大坑把建虜埋了670 實爲大明勳貴之表率也259 地龍翻身367 又有誰會真心投降你們222 狗皇帝跑哪裡去了?944 腓力四世的憤怒689 決戰85 僞君子真小人239 狗皇帝好對付(爲推薦票五萬加更)19 傻眼了185 一起質問皇帝(爲songshy萬賞加更)276 祖家軍50 臥底204 窮富(爲推薦票一萬加更)901 勢如破竹110 勃然大怒923 垂死掙扎731 心中發毛435 記憶深刻的一段話935 大明的疆域801 定約231 皇太極的謀劃(爲五月月票五百加更)505 他怕!269 不用三大總督是有理由的267 殺29 欺君957 巴黎會議227 兩個決定(爲五月月票三百加更)915 都是在逃974 再聚首627 榮耀的時刻到了!653 家有一老821 一定不會給你們添麻煩363 軍隊精銳與否的體現349 朝鮮反正691 絕境反擊179 大收穫了281 順勢加碼230 不好,中計了226 把韃子剃成光頭599 紙幣394 不近人情944 腓力四世的憤怒348 負隅頑抗884 外強中乾755 問話碰撞602 劉姥姥來了495 建虜並不笨901 勢如破竹45 大眼瞪小眼448 有性命之憂731 心中發毛922 你覺得誰會勝?640 何通事933 葡萄牙的不同128 惡報400 千萬堅持住326 無能廢物648 熱血青年1 太祖託夢931 智慧男人313 明末最有爲官員之一429 失望透頂266 一一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