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示弱

當高士儐的信使說出他所談,吳俊升的臉都綠了,他大怒說;“媽了個巴子的欺人太甚!少帥是好心不讓地方糜爛,這個不知死的東西竟然漫天要價起來!”他指着信使說:“你回去告訴高士儐,奉系有十倍於他的軍力,別急着把話說死,要時候還能有一絲見面的香火情!”

張漢卿卻不爲所動,心靜如水:“嗯,退出長春,這個條件有些高,不過你家主帥有這個心來談判,這一條就很好。我們可以再談談,長春是省治,影響太大,高軍不能在長春,可以選擇其它地方,比如暉春、延吉等地。那裡三處臨邊,形勢複雜,高軍就此作邊防部隊也可。”

吳俊升、汲金純齊說:“不可!”

這些地方是中俄朝三國交界,日本人爲了從腹部切入東北,前些年絞盡腦汁搞出個“間島”紛爭案,餘波還未結束。更重要的是,高士儐和吉林最大的土匪頭目盧永貴關係莫逆。而盧永貴手下有土匪數萬人,盤踞在中朝俄邊境一帶,在當時,算是東北最大的匪王了。他佔有地利之便,即使孟恩遠在任時也只得哄着騙着,吉林駐防軍不敢出蛟河以東。

高士儐就仗着這股力量纔敢和張作霖叫板,否則,憑他手中這成把條槍,敢!吳俊升他們雖然定了個“圍三闕一”的作戰計劃,那個“闕”出的“一”,方向用是向西,而不是反方向的東,就是顧慮到兩強相碰頭。

見張漢卿要把高士儐安排在暉、吉等地,深知利害的吳俊升等人急力阻止,這不是放虎歸山嗎?在之前的應對吉林局勢的巡閱使署會議上,張作霖就提出安頓吉林後剿滅吉黑土匪還地方安定的計劃,他們寧願對付高士儐頭痛些,也不敢讓兩股力量攪活到一塊去。

張漢卿笑笑:“無妨,先看高旅長的意思如何。”

高士儐得到回信,冷笑着說:“別人都把張學良誇得像一團花,原來卻是銀樣蠟槍頭!”形勢變化得太快吉督便易人,奉系三個師來得太突然,他根本沒有時間反應,只能做困獸之鬥的準備。現在張漢卿要放任他與鬍匪合兵一處,正合他意。

同時,張漢卿也沒閒着,他另派人安撫另一支降軍,吉林混成旅。與第二混成旅磨刀霍霍之際,這支部隊可不要再起什麼妖蛾子哦!

吉林混成旅旅長裴其勳當初是從中日“間島”界務交涉告急時從江蘇任上調至吉林延邊,因禦敵護疆有功升任陸軍督統移鎮吉林起,在吉林已經呆了十一年之久。他在收復中東鐵路管理權上有大功勞,因此授予陸軍中將職務。他的作爲孟恩遠親信的講法,只是服從於長官的軍人素養,卻並不真的是要和他同進退。因此當中|央宣佈孟恩遠解職、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要求他部原地接受改編,他決定無條件地服從。

但是要做吉林軍界最早倒戈的一部分人,他又有一份顧忌:根本多年來對張作霖的認識,一支軍隊到他手裡,改編、整頓是免不了的,遲早自己的這支軍隊要姓張。自己的恩主孟恩遠和張作霖結怨甚深,要不是因爲“寬城子”一事,張作霖要想進入吉林,難度是極大的。就因爲此,老張會不會秋後算賬?性命之憂倒不至於,軍權旁落是極有可能的。自己還沒到知天命的時候,現在退出軍界,到哪兒再做事呢?自己長駐關外,對關內人事一無所知。

正躊躇間,張漢卿的親筆信已經到。張漢卿“深情”地回顧了裴其勳爲維護吉林不被日本人蠶食的光輝和戰鬥的一生,並表示軍隊改編不可避免,但將會向巡閱使署推薦,裴本人仍可以在其中任職,或做爲新編的旅長,併兼任綏寧鎮守使,或擔任吉林督軍署參謀長----這個職務因爲籌備吉林督軍署時因沒有軍隊沒有提上日程。他是少帥,只要他願意做,裴其勳估計事還是會成的。

綏寧鎮守使的地盤就在吉林東部,這是張漢卿要用裴其勳的軍隊對付高士儐與胡部的伏筆。畢竟,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最省力。大家都是在吉林呆了十幾年,相互之期熟悉,下手也能找着死穴不是?

裴其勳知道張漢卿的用意,如果張漢卿硬要他做,他責無旁貸,畢竟忠於國家的觀念遠強於個人感情。不過還好有了那個“有職無權”的督軍署參謀長職務可選,裴其勳還是決定任此職。作爲“降將”,他在奉系新老主帥眼裡都沒有獲得信任,手抓軍權,並不是存活之道。

如果張漢卿和他虛與委蛇,或者許諾他仍然官居原職,他反倒不敢相信了----奉黑兩省對於收納降兵降將都是打亂山頭重整的,除了汲金純的28師之外。張漢卿直截了當地指出他的軍隊將會被改編、他的職務將會有變動並由實轉虛(這個時代軍官對參謀長職務的通識),他反而認爲這很真實、可靠。

所以他安排人送信給張漢卿,表達了立場:“我部服從改編,職將努力配合完成相應之任務。但此後需遣更有能力之將領接管混成旅。裴某更傾向於從事參謀工作,一償夙願。”

這個可以接受,張漢卿也沒打算用這支“降軍”,他的目的只是安撫好裴部。

對張漢卿的示弱,高士儐從內心裡是不屑一顧的。他在給張漢卿的回信中說:“我軍退出長春不是不可,但奉軍三個師需後退百里,另付開撥費五十萬元現洋,從此後第二混成旅聽調不聽宣。”他已安排人星夜去聯繫盧永貴,只要**出動,定將吉林鬧個天翻地覆,那時候奉軍四面開花,自己乘隙突圍,與盧永貴合兵一處後,有**這個地頭蛇在,奉軍要想吃掉他,只怕不容易呢。

張漢卿回信連說可以,並表示:“吉林和平曙光已現,高旅長功不可沒。”不顧吳俊升的勸阻,表示:“將安排東北銀行吉林省分行兌現洋,剋期可至,高軍宜準備調任吉東。”

第943章 突襲第244章 染指江省第936章 中場休息第212章 了結第249章 後發制人第643章 軍制第951章 海疆烽煙急第222章 洗牌第761章 暗流第255章 自治第56章 結義第78章 裂痕第871章 咬殺第877章 平壤戰役第405章 定心丸第975章 緩局第618章 埋釘子第668章 會晤第750章 海空之爭第350章 暗渡陳倉第978章 泡妞也是爲了國家第93章 脫籠第277章 爲什麼我的眼裡滿含淚水第251章 借兵第872章 跨過鴨綠江第63章 找茬第495章 災情如火第98章 問訊第783章 皇帝的尊嚴第343章 後院第362章 求賢若渴第153章 暗殺第297章 施壓第223章 一統第687章 1924年的軍改第927章 調笑第156章 出來溜溜第11章 覲見第470章 歡笑之外第451章 枕邊人的覺悟第642章 權力的第二次轉移第135章 洗腦第188章 母女情深第318章 發力第717章 註定艱難的交涉第501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596章 意外之喜(上)第132章 折服第627章 戰後(上)第756章 變化第91章 拆臺第687章 1924年的軍改第55章 脣槍舌劍第90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984章 恩威並施第598章 化敵爲友第816章 豔福就是豔遇後得福第558章 拜訪漢冶萍第270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下)第95章 鬥嘴第249章 後發制人第356章 張漢卿的煩惱第39章 變生卜測第622章 直奉大戰(下)第478章 買賣城告急第433章 與吝嗇鬼打交道第391章 寧夏之戰第960章 日軍的輝煌第514章 下馬威第960章 日軍的輝煌第618章 埋釘子第347章 被窩裡的商務第164章 投誠第513章 閱兵式第59章 機鋒第259章 復辟第874章 圍城打援(中)第144章 牽線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422章 思索第749章 空軍致勝的擁躉(下)第344章 難言之忍第703章 統一第49章 尷尬的出席第802章 反思第867章 海空聯合第717章 註定艱難的交涉第682章 挾天子令第953章 得隴望蜀第861章 鋼鐵怪物(下)第187章 謀劃第763章 挑撥第964章 鎩羽而歸第481章 碰撞第649章 接收上海(下)第367章 人事與人勢第3章 各有所思第388章 火併第472章 座談會
第943章 突襲第244章 染指江省第936章 中場休息第212章 了結第249章 後發制人第643章 軍制第951章 海疆烽煙急第222章 洗牌第761章 暗流第255章 自治第56章 結義第78章 裂痕第871章 咬殺第877章 平壤戰役第405章 定心丸第975章 緩局第618章 埋釘子第668章 會晤第750章 海空之爭第350章 暗渡陳倉第978章 泡妞也是爲了國家第93章 脫籠第277章 爲什麼我的眼裡滿含淚水第251章 借兵第872章 跨過鴨綠江第63章 找茬第495章 災情如火第98章 問訊第783章 皇帝的尊嚴第343章 後院第362章 求賢若渴第153章 暗殺第297章 施壓第223章 一統第687章 1924年的軍改第927章 調笑第156章 出來溜溜第11章 覲見第470章 歡笑之外第451章 枕邊人的覺悟第642章 權力的第二次轉移第135章 洗腦第188章 母女情深第318章 發力第717章 註定艱難的交涉第501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596章 意外之喜(上)第132章 折服第627章 戰後(上)第756章 變化第91章 拆臺第687章 1924年的軍改第55章 脣槍舌劍第90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984章 恩威並施第598章 化敵爲友第816章 豔福就是豔遇後得福第558章 拜訪漢冶萍第270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下)第95章 鬥嘴第249章 後發制人第356章 張漢卿的煩惱第39章 變生卜測第622章 直奉大戰(下)第478章 買賣城告急第433章 與吝嗇鬼打交道第391章 寧夏之戰第960章 日軍的輝煌第514章 下馬威第960章 日軍的輝煌第618章 埋釘子第347章 被窩裡的商務第164章 投誠第513章 閱兵式第59章 機鋒第259章 復辟第874章 圍城打援(中)第144章 牽線第334章 雙管齊下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422章 思索第749章 空軍致勝的擁躉(下)第344章 難言之忍第703章 統一第49章 尷尬的出席第802章 反思第867章 海空聯合第717章 註定艱難的交涉第682章 挾天子令第953章 得隴望蜀第861章 鋼鐵怪物(下)第187章 謀劃第763章 挑撥第964章 鎩羽而歸第481章 碰撞第649章 接收上海(下)第367章 人事與人勢第3章 各有所思第388章 火併第472章 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