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

延佑帝楊元溥爲儘快收復金陵、定鼎大楚局勢,與其兄信王楊元溥媾和,特許其據楚海泗揚泰五州建立淮東藩國,卻堅決要求將淮東鹽場收歸楚廷直轄。

一方面,乃是江東、浙南、江西、湖襄等地的民衆,十之八九食鹽,皆用淮東所產的海鹽。

另一方面淮東海鹽經鹽鐵轉運司所控制的產、收、運、銷諸環節,每年能爲中央財政提供逾六十萬緡錢的淨鹽稅收入,乃是維持大楚朝軍政體系運轉不可或缺的一大塊財源。

相比較之下,蜀國人口規模僅大楚的三分之一,每年逾四十萬緡的鹽稅收入,在大蜀國庫歲入的佔比及重要性更爲顯著。

此時蜀國禁軍編有十數萬兵馬,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養軍之資都依賴於鹽稅收入。

而川南僚人之所以成爲蜀國的大患,除了僚人兇悍難以馴服,對川南長江沿岸的平原地區有着直接威脅,還有一個原因,也是蜀主王建開創蜀國之後,對川南僚人決定採取清剿、打擊的策略,而非招撫、綏靖的關鍵原因,就是川南僚人從巴南販運私鹽,流入川蜀腹地,嚴重威脅到川蜀的鹽政體系。

長鄉侯王邕在韓謙的建議下,上書蜀主王建主張經略巴南得到蜀主及朝臣的廣泛支持,一方面是蜀主王建不希望世子清江侯的權勢及個人聲望過強,在諸子之中沒有其他人能予以制衡,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就是川南僚人所販運的私鹽,主要來自於巴南。

收復並控制巴南地區,一方面能直接解決掉井鹽走私對蜀國鹽政體系、鹽稅收入的威脅,另一方面,便是切斷山僚勢力的私鹽收入,削弱其對抗蜀軍統治的抵抗實力。

蜀國目前開掘鹽井,計有三百八十餘口,其中有六十餘口位於巴南地區,而巴南地區的鹽井,絕大多部分又位於婺川縣以北的黔江河谷及山嶺之間,婺川縣境內當前僅有鹽井兩口。

這也是長鄉侯王邕及蜀國大多數朝臣主張以婺川縣北的蟄僚寨,劃分思渝兩州之界的關鍵原因。

當世人對國土的概念,遠沒有後世那麼嚴苛及重視,遠沒有達到寸土必爭的地步,主要還是更看重控制成本、歲入以及關防要隘的便捷與否。

婺川縣兩口鹽井,年產井鹽千餘擔,相比較川蜀每年三四十萬擔井鹽的總產量,佔比甚微,即便鹽稅抽足,每年也就兩千餘緡錢的鹽利。

除開鹽利低微外,黔江中游兩岸崇山峻嶺,絕大多數的婺僚人逃入深山老林拒絕接受統治,還充滿濃烈的仇恨情緒。

渝州真要貪心將婺川縣控制到麾下,除開與楚國及思州的利害糾纏不說,防線要沿黔江往南推進一百二十里,要防備婺僚人隨時有可能從兩岸的深山老林裡殺出——甚至還要考慮婺僚人與川南山僚人勾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銳兵馬,才能維持黔江水路的通暢以及後續的歸化,每年消耗的軍資糧餉,可能兩萬緡錢都未必能打住。

更不要說艱苦而危險的守禦環境,對將卒士氣的打擊了。

這種情形下,長鄉侯主張婺川劃給思州進行分界,清江侯想要跳出來搞事,又或者說長鄉侯想搞事,在大蜀朝堂之上,都會陷入孤立。

倘若說婺川地下發現大規模的鹽滷資源,能叫婺川在預期的時間有可能開掘出數十口鹽井,則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

要是思州有能力守住婺川,問題還要小一些,對蜀國而言頂多是每年損失數萬緡錢的鹽利,但倘若思州楊氏受這次民亂打擊、元氣大傷,婺川縣重新落入婺僚人的手裡,甚至都意味着大蜀經略巴南的戰略意圖破產。

而到時候國界已定,蜀國還將失去直接派出清剿婺川的藉口。

所以說,只要將這個假消息,傳到清江侯的耳裡,使他確信有其事,又叫他相信長鄉侯有意隱瞞這個消息,迫切想促成兩國盟約,以便後續能借楚國之力爭位,接下來的戲就成了。

而至於怎麼往清江侯耳裡傳遞這個假消息,馮繚相信在蜀宮有伶官景瓊文暗中相助、同時又掌握川蜀神陵司殘留力量的長鄉侯自有辦法,並不需要敘州出什麼力。

他此行要確定的,就是長鄉侯王邕及曹乾等人,有沒有決心跟敘州暗中結盟,有沒有決心助敘州吞併思州。

長鄉侯王邕看向曹幹。

即便清陽傳回她的意見,即便馮繚暢明敘州的立場及意圖,甚至將所要施展的謀略都點明,但事關重大,他還是難下決斷。

然而長鄉侯王邕都難決斷,曹幹又能妄言什麼,小聲問道:“或許我親自去見景公一趟?”

曹幹回來的名義就是回來請旨的,所以他去蜀都見景瓊文商議此事,正是合適。

長鄉侯王邕關切的問道:“你能吃得消?”

從渝州到蜀都,有馳道相接,千里距離,理論上來說五百里快馬,四天能跑一個來回,但曹幹也快五旬年紀了。

他之前就馬不停蹄的從金陵趕回渝州,即便他這些年堅持打熬身體不休,再這麼跑下來,長鄉侯王邕都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扛得住。

“再辛苦幾日,國主再做出決斷,換其他人去金陵面諭韋大人便可。”曹幹說道。曹幹雖然也覺得辛苦,但這種事非要有了解足夠內情的人與景瓊文暗中溝通,除他之外,也沒有其他合適人選了。

至於長鄉侯王邕嘛,不要說無詔不得輕易回蜀都了,就算國主有詔,也得思量一番才能決定回不回蜀都呢。

“那好吧,還是辛苦你親自跑一趟。”長鄉侯王邕說道。

與韓謙從最初的合作到分歧,再到合作,這一刻要更堅密的捆綁在一起,由不得他不猶豫。

而韓謙擅用奇謀詭計,馮繚的話必然有隱瞞的部分,但隱瞞多少,敘州的真實意圖是不是真像馮繚所暢述的那般,長鄉侯王邕心裡都是有疑慮的。

他們做決定之前,必須要更深入、更認真的權衡利弊、審視全局,才能避免以後有可能受制於人。

“馮大人,與我到蜀都跑一趟?”曹幹看向馮繚問道。

“馮某留在侯府便可,我這身子骨,可是不敢跟曹將軍相提並論。”馮繚告饒道,他不想去見景瓊文,一方面擔心會走漏行蹤,一方面也實在是身體扛不住。

他在扈隨護衛下翻越武陵山脈趕到渝州,差不多走了近一個月的險僻山路,當中還有一人失足摔下山崖——後幾天差不多都由人揹着走進渝州城的。

……………

……………

辭別長鄉侯,曹幹帶着其子曹哲以及其他一干扈隨乘快馬渡江,沿馳道一路北上,中途實在扛不住,多歇了一天,也是趕在第三天入夜前進入蜀都城。

曹幹先派人通稟有司,正等候召見期間,私下先與景瓊文見了面。

聽聞諸多內情之後,景瓊文沉吟良久,說道:“朝中形勢略有變化,唯今之計,或許還是要與黔陽侯相謀……”

“怎麼了,朝中有什麼變化?”曹幹微微一驚,說道,“我剛趕回渝州,可是完全沒有聽到有什麼風聲啊?”

“也是前日,國主召樞密副使議論蜀楚形勢,樞密副使說楚蜀約盟,東南事休,短時間內無虞其他,建議調侯爺去坐鎮梁州,”景瓊文說道,“我正準備派人去渝州說這事,你便趕到蜀都了。”

“……”曹幹倒吸一口涼氣,覺得朝中事態,比他所預料的要嚴重許多,世子已經開始給他們下絆子了。

梁州也就是漢中,與樑國控制的關中地區,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峪穀道等道穿越秦嶺相接。

樑國欲謀蜀地,必先伐梁州,然後才能經梁州攻入蜀地。

他們現在調去守梁州,必定要先承受樑軍第一波攻勢。

即便能勉強守住,必然也是將卒傷亡嚴重的慘勝,主將不會有什麼功勞,甚至還會被追責,就像荊襄一役、楚國負責守襄州的主將杜崇韜。

更不要說他們還要先放棄剛經營有些起色、根基卻還沒有穩固的渝州了——而世子那邊出這樣的主意,無非就是不想他們在渝州坐穩根基。

現在他們不能入套,也只能與敘州相謀,在巴南“製造”事端了。

“事不宜遲,怕是不能再拖延了?”曹幹徵詢的看向景瓊文問道。

曹幹要留在蜀都等候接見,沒有辦法立時動身趕回渝州,但即便遣其子曹哲快馬趕去渝州見長鄉侯面稟此事,得到長鄉侯的授意後,他們再依計行事,最快也是四天之後的事情了。

而在這四天時間內,說不定國主不徵詢長鄉侯的意見,就直接對國界之事做出最終的決斷。

那樣的話,對他們就相當不利了。

“……”景瓊文點點頭,決定派曹哲趕前渝州見長鄉侯的同時,他們先通過暗線,向清江侯一系的大臣那裡遞假消息,先將他們驚動起來再說。

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七百三十七章 奪寨第一百零六章 髒活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滿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二百五十一章 封官賞爵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三百零四章 選擇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九章 處置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三百二十四章 熱鬧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章 計劃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數第十六章 侯府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三百八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機壺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十一章 進城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勢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十六章 侯府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八十八章 精英斥候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
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七百三十七章 奪寨第一百零六章 髒活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滿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二百五十一章 封官賞爵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三百零四章 選擇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九章 處置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三百二十四章 熱鬧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章 計劃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數第十六章 侯府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三百八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機壺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十一章 進城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勢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十六章 侯府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八十八章 精英斥候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