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藍承羨回到溪州府衙內時,匆匆而來的還有東海商行的大東家宋義之,見到藍承羨回來後,趕忙問起他派人送來的可是藍承羨所要找的。
藍承羨稱自然是了,多謝他爲自己做的事情,同時如果能造福大安的百姓,他會如實上奏給皇上,爲他請功的。
宋義之聽了連忙說道自己不過是隨手而爲,算不得什麼大事,要說還是藍承羨自己的功勞,不然也沒有人會重視這樣的作物的,藍承羨說如果有,功勞少不了他的,又問關於市舶稅的革新,東海商行是不是有回覆了?
宋義之的回答是肯定的,東海商行接受藍承羨所說的革新,前提是水師能夠保護他們的商船不能受海寇的侵襲,另外如藍承羨所言,如貨物過於貴重,可以請水師加以護航保護!
藍承羨見他言之鑿鑿的樣子,看樣子是真的回去商議了一番了,不過最終肯定還是得接受自己開出的條件,因爲他們別無他選。
藍承羨自然沒有什麼補充的,這和他所想的一樣,就這樣,藍承羨關於革新市舶司和市舶稅的事情,得到了最大的海商商行的支持,當天晚上,藍承羨就親自上奏給了元興皇帝。
此前他還是隻是給元興皇帝密信裡,提到了這些,這次則是直接正是上奏皇帝和朝廷,同不同意就是他們所要商議的事情了。
不過出乎藍承羨的意料是,這次的上奏通過的速度之快,奏摺到達京城的第二天,元興皇帝就已經下旨讓藍承羨督辦此事,而水師復建也提上了日程,不過暫時需要海商們繳納完稅銀後,才能復建,不過可以先成立官方的第一家船廠,如果可以的話,水師的第二艘千料船就可以從這裡造出。
藍承羨上奏通過的速度快,是因爲元興皇帝早就跟各個閣臣說過了此事,他們都是沒有異議的,而且因爲北邊戰事的拖延,而南邊因爲藍承羨的親自出海,東南沿海的海寇爲之肅清,還攬收回不少良民,當然就是水師復建後的第一批水軍了。
所以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藍承羨提出的市舶司和市舶稅革新,沒有人再敢提出什麼異議,最重要的海商們似乎也是支持的,因爲海寇就是藍承羨除掉的,此時也沒有人有理由阻攔藍承羨復建水師的意願了,就算是最大的問題,銀子由誰出,藍承羨都給出了答案,既然如此,有利於朝廷的事情,自然更加沒有人敢提出什麼異議了。
元興元年七月中旬,元興皇帝同意了楚親王藍承羨,提出將市舶司改名爲海關司的提議,同時還有市舶稅改名爲關稅的提議,再次建立大安王朝的水師軍隊等等。
這些和普通百姓並無多大關係,只知道一條,就是似乎大安又要多出一支軍營水軍,這個在其他朝代都很常見的士兵軍隊,對於水師的復建,民間自然是反應很少,而更多的是關心林東的局勢,能不能給後定一個教訓,什麼時候收回失地,纔是此時大安民間所牽掛的。
而對於海商來言,自然是大事了,雖然商人地位低下,可有了金錢,自然也就能榜上高官,所以此次市舶司革新,和水師復建他們纔是受益者,雖然初期的水師可以說是他們供養的,可怎麼說也是保護了他們的航道,而且還可以護航保障,比之之前莫名的交給海寇來說,心裡自然舒坦多了。
跟隨藍承羨奏摺一起達到的,還有藍承羨送給元興皇帝的一車蕃薯,元興皇帝大喜,沒想到還真被藍承羨說中了,有了此等作物,天下百姓們也不怕吃不飽飯了吧。
趕忙下旨讓東海行省以及溪州府,呈報這個作物的產量,還有習性,是否真的如藍承羨所言,而消息自然是瞞不住的,畝產千斤新作物被發現,民間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此說來,窮苦人家裡,也終於可以有餘糧了,東海三司和溪州府知府,也是抓緊回覆元興皇帝的旨意。
當然最終的結果就是,跟藍承羨所提出的差不多,甚至還要好上許多,元興皇帝大喜,朝廷百官震驚,按照此前種植的經驗,陸續推廣至所有行省,目前來說也暫時沒有這麼多的種子和根苗,讓所有地方都有的種植,而且雖然朝廷證實了這種作物的產量和習性,但還是有許多百姓抱着懷疑的態度。
所以先期在北方比較缺糧食得省份開始種植,而其他富足的省份則先不種植這等作物,畢竟就算有,關於賦稅該怎麼算也還沒有一個說法。
七月中旬從朝廷傳出的邸報和消息,都讓天下爲之關注,不管是市舶司的革新,還是水師復建,還是新的作物出現,都讓很多人比較重視和關心,不過唯一讓人覺得驚奇的是,所有事情都和楚親王藍承羨有關。
不過也沒有辜負兩位皇帝對他的看重,一路走來,不僅解決了鹽政和賦稅問題,還解決了海寇,這次又提出革新市舶司,以及復建水師,又是發現了名爲蕃薯的新作物。
這次以後,朝野上下,對於這個年僅弱冠的年輕王爺,有了一個很深刻的認知,似乎有這樣的王爺在輔佐皇帝,大安王朝要迎來中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