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百官回到雒陽,董太后懵了。
天子離開雒陽東巡,這事在漢代其實是正常的。
因爲商、周、秦、漢都有這樣的傳統。
各封國牧民靖邊,天子巡視四方,這是自古以來的常規管理方式,蹲在宮裡當宅男的天子還沒成爲主流。
只要不是傀儡天子,都會出外巡遊。
就連劉宏都巡幸過河南各處名山,前年甚至還打算外巡冀州河間,只是因王芬謀逆沒能成行而已。
天子出外,朝中自然由董太后監政,說起來倒算是給了董太后真正的實權……
但董太后現在又恐慌又喪氣。
恐慌是因爲她已經明白,劉協信任的不是自己這個祖母,而是貂蟬和劉備。
喪氣是因爲她發現,以楊彪和王允爲首的名門黨大多都在密謀議事,但卻沒人來問自己這個太皇太后的意見。
劉協出生時董太后已是永樂宮至尊,當然不會親手給嬰兒餵奶洗屁股換尿布……這些事是暴室嗇夫朱直做的。
陪伴劉協成長,牽着他蹣跚學步,教他說話,教他道理……這些事是貂蟬做的。
人最親近的,永遠是嬰幼年時期親手照顧自己的人。
就連劉宏,也是與乳孃趙嬈更親的,董太后雖是劉宏生母,但與劉宏的親近程度遠遠不如趙嬈。
當初在後宮挾持竇妙,刀逼尚書檯,奪取玉璽,幫助劉宏親政的就是趙嬈,劉宏親政後封其爲平氏君。
(注:平氏隸屬南陽郡,是個侯國,這個封賞並不是單純的因爲親近,也是爲了酬功。趙嬈是策劃政變使得劉宏親政的最大功臣。) 劉備把天子拐走了,而且拐走之後還以“天子行蹤不可泄露”爲由單開了一路,現在除了賈詡,誰都不知道劉備在哪。
而王允等官員回京後,做的第一件事是相互上表,互相表官。
百官推舉楊彪爲司徒,錄尚書事,以便天子不在京中時能以司徒府處理行政。
這確實是正事,且楊彪是爲先帝劉宏蓋棺之人,按慣例必然擔任司徒。
隨後楊彪錶王允爲太僕,表伏完以侍中兼領太中大夫。
伏完則表馬日磾爲太常。
馬日磾又表士孫瑞爲執金吾。
荀爽被表爲郎中令,蔡邕被董旻表爲司空祭酒。
相互之間輪流上表一圈,個個都在升官。
但……居然還是沒人問太后的意見,表官的表章全都是交到尚書檯的——都是交給賈詡的。
太后心裡邪火直冒,索性避回了永樂宮。
她本以爲天子出外,無論如何授官之事總得等她在朝堂上決議,百官總得去求她的。
卻沒想到……
完全沒有!
賈詡在尚書檯用印之後,司徒和幾個九卿的任命便立刻昭告四方了,任命上早就蓋了天子行璽,根本不需要再通過太后。
太后不知道,楊彪等人在北邙山下就已經和賈詡做了‘友善’的溝通……
楊彪的兒子楊修(十四歲)將作爲天子伴讀,隨鑾駕東巡。
伏完的兒子伏德(十五歲)、女兒伏壽(十一歲)皆會隨駕東巡,這是伏完與陽安長公主劉華所生的孩子,是皇親。
士孫瑞的兒子士孫萌(十五歲)也將以太學士子身份去青州稷下學宮當交換生……
荀爽也讓其侄孫荀攸作爲黃門侍郎隨駕。
這些都是名士們主動提出的……
既然無法阻止劉備帶天子東巡,那就藉此機會讓劉備(賈詡)鬆口,把官位坐實。
他們自己並不打算跟着鑾駕東去,因爲很明顯,天子跟着劉備多半不會有事,但他們跟着鑾駕就不一定了——萬一劉備打算製造點逆賊再清理逆賊呢? 但劉備既然特意讓他們“在賈詡那裡報名”,這當然是在給他們一個談事兒的機會。
因此,讓自家子侄跟隨天子鑾駕,兩頭都不落下,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投資嘛,當然要分散下注。
這些名門子弟將與賈詡一起,慢慢跟着天子儀仗東去,這其實也算是一種人質。
……
除了這些官員之外,蔡邕也決定爲稷下學宮貢獻一批書卷。
不過,蔡邕獻書之事倒不是主動的,而是劉備之前在陳留清理叛軍餘部時臨時起意的。
新建的稷下學宮不缺少儒家經典,但非常缺少百家著作。
想要百花齊放,就得廣收百家思想,兼容幷蓄。
蔡邕是陳留圉縣人,家中藏書極多,蔡邕又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孤本殘卷,家裡一萬多卷藏書,一半以上都是百家孤卷。
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別的東西劉備不在乎,但蔡家的藏書劉備是一定要的。
因此,劉備讓賈詡和蔡邕商議,表示天子好學,希望能借用蔡邕家中典籍,抄書學習,也好使天子博覽羣書。
這是宣教文化的好事,蔡邕當然不會拒絕,而且劉備是少師,給天子找些書讀是該做的,蔡邕也樂於配合。
於是蔡邕給留在家中的女兒蔡琰去了信,讓她選一些經典書卷交給劉備,順便也請天子到家中停歇——天子駕臨官員家中,這也算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而且是因爲文教而訪問臣子家中。
蔡琰字昭姬,是當世知名的才女,京中百官都知道蔡昭姬的大名,之前嫁給了河東衛家的衛仲道,但衛仲道年紀輕輕就死了,蔡琰便又回到了陳留圉縣老家。
河東衛氏是天下名門,這是衛青和衛子夫的家族……但衛家也沒讓蔡琰留在夫家當寡婦,而是任蔡琰歸鄉,這其實也是因爲蔡琰名氣確實大。
(注1:衛茲出自陳留衛氏,這是著名學者衛宏建立的家族,與河東平陽衛家無關。衛宏是光武時期的議郎,東海人,漢舊儀的作者。做官後遷居陳留,以古文尚書和周禮傳家,是經學名門。) (注2:蔡琰的字就是昭姬,沒有改過名。最早記錄蔡琰的是晉以後才成書的後漢書,爲了避諱司馬昭的‘昭’,所以將蔡琰的字記爲了‘文姬’。琰是美玉,比喻美好的品德,昭是清白明著,與琰字義相合。) 劉備一路上都安排了接應,徐晃駐紮在陳留,徐榮在東郡濮陽,關羽在東平壽張,張飛在濟北盧縣。
帶着劉協來到陳留後,劉備聚合了徐晃的部隊,再一起向南到了圉縣蔡邕家中。
蔡琰此時已經收到了蔡邕的信,正在整理藏書,聽聞有軍隊來了也沒慌亂,帶了僕人出門相迎。
劉備找了匹溫順的小母馬給劉協,與趙雲貂蟬等一起陪着劉協騎馬過來了——就像是長兄帶幼弟出門踏青,順便學學騎馬。
“來者可是劉將軍?家父言天子東巡將要駕臨於此,但爲何未見鑾駕?”
蔡琰看到了遠處兵士打着的旗幟,將劉備擋在了門外。
“既然蔡先生已有書信傳回,想必昭姬也知道我等是來借書的。借書本是爲了傳繼先賢學問,若是以天子儀仗擾民,那借書之事豈不是成了徵貢了?”
劉備笑道:“不知府上藏書有多少?我等能否進去看看?”
劉協也下了馬,拱手施禮,好奇的四處盼顧着。
出了雒陽以後,劉協明顯活潑多了。
蔡琰看了看劉協,又看了看站在劉協身後的劉備,瞪大了眼:“這就是……”
“噓……”
劉備在嘴邊豎起了手指:“這是我師門幼弟。”
蔡琰本打算蹲身行大禮,一聽這話又直起了腰:“那……樂先生門下來訪,琰歡喜之至,請入內歇息。”
這就只是接待求學的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