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

楊鳳、王當、樑百武、寥磊、袁耀等人安全回到長安。

楊鳳由於耽誤了治療,傷勢比較嚴重,大司馬徐榮、太尉張燕匆忙趕到府上探望。楊鳳怒氣沖天,咬牙切齒,痛罵李瑋,“非我北疆之人,不能統率大軍,但李仲淵爲了一己之私,竟置社稷於不顧,執意要讓袁耀出任豫州軍統帥,結果釀成南陽慘敗之禍。”

徐榮和張燕沉默不語。

“你們兩個也有責任,面對李仲淵的進逼,一味縱容忍讓。”楊鳳氣得頭撞病榻,“我恨啦……你們爲什麼要忍讓?爲什麼?我寧願死,也不願意回到長安……”

“大將軍不行了……”張燕連連搖頭,無奈之致,“我們能怎麼辦?目前形勢下,除了退讓和妥協,還能怎麼辦?”

“大將軍不行了……”楊鳳驚駭地睜大眼睛,“誰說的?他不是病重嗎?他怎麼會不行了?”

“大將軍太累了。他常年征戰沙場,爲國事殫精竭慮,夙夜不寐,終於積勞成疾,得了胃脘痛的毛病。中原大戰的時候,他曾倒下過一次,但那次華陀大師及時趕到,挽救了他的生命。”張燕悲痛欲絕,“胃脘痛其實毛病不大,就是脾胃虛弱,是因爲常年勞累,憂思過度引起的。所以當年華陀大師一再說,要靜養,不要再上戰場了,但大將軍根本不聽。此次出征西北兩疆,大軍從西殺到東,長途跋涉一萬多裡,非常艱苦,他和將士們一樣,只能吃生冷食物,只能茹毛飲血,只能踏雪而行。西海大戰,北風凜冽,風雪呼嘯,他竟然不聽勸阻親自衝上戰場廝殺,結果身負重傷。他太倔強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舊病怎能不復發?現在好了,他倒下了,中興大業也完了。”

“真的不行了?”楊鳳絕望地問道。

“九月二十九,長公主在中山國還政於小天子,小天子下旨賜婚。然後長公主陪着大將軍去了晉陽,小天子則率軍急赴南陽戰場救援。”徐榮慢慢說道,“到今天爲止,我們尚未接到晉陽的消息,也就是說,大將軍的病情並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長安的形勢因此急轉直下,陷入極度危機。”

“天啦……”楊鳳失聲痛呼,“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啊……我爲什麼要打南陽大戰?我爲什麼非要打這一戰?”

“南陽大戰打不打,不是你能決定的。”徐榮苦笑,“丞相非要打,而且還派賈逵秘密趕到晉陽勸說長公主。我無力阻止,只能抱着一絲僥倖,希望你能帶着大軍安全返回,誰知道……”徐榮眼裡涌出了淚花,“我的心太軟了,太軟了……當年羽行(鮮于輔)說,他無法待在朝堂上,我有些不理解,以爲他性格太過耿直,現在我才理解,是他的心太軟了,他下不了手啊……我也一樣。我悔啊,我對不起死去的三萬將士……”

張燕伸手拍了拍徐榮的肩膀,想安慰他兩句,但心裡太過悲苦,一時間哽咽不能語。

“大將軍倒下了,我們怎麼辦?”楊鳳閉上眼睛,痛苦地呻吟着。

突然,他猛地睜開眼睛,雙手一用力,從病榻上坐了起來,“誰出面的?這次是誰出面解決危機的?是不是筱嵐?”

徐榮和張燕相視苦笑。

“子龍呢?筱嵐是不是建議把子龍調回長安?”楊鳳渾身顫抖,兩眼驀然睜大,厲聲再問。

兩人點了點頭。

楊鳳睚眥欲裂,“她是不是建議朝廷廢棄大將軍一職?”

張燕嘆了口氣,沒有說話。徐榮眼露欽佩之色,再度點了點頭。

“李仲淵,你這個亂臣賊子,亂臣賊子……”楊鳳仰天悲呼,雙手再也無力支撐身體,重重摔倒榻上。

楊鳳就是楊鳳,這隻九頭鳥心思縝密,果然厲害。當初兩人之所以沒有堅決阻止攻打南陽,就是寄希望於楊鳳能化險爲夷,但兩人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門閥世族們竟然心狠手辣到如此地步,公然勾結叛逆,把三萬多將士送上了絕路。狠啦,太狠了,又恨又悔的李瑋失去了理智,非要把所有的對手全部逼出來,一次全殺了,但人算不如天算,這個時候大將軍倒下去了,形勢大變,李瑋自陷絕境,進退兩難。

這個時候只有筱嵐出面了,筱嵐是長公主府的第一客卿,是長公主留在長安的全權代表,只有她才能周旋於長安各勢力之間,把一觸即發的危機迅速化解了。但此刻危機的化解,此刻長安的寧靜,僅僅是一種假象,一場更大的暴風雨正在醞釀之中,長安正在迎來一場足以摧毀社稷的血雨腥風。

大將軍死了,大*漢風*(禁書請刪除)雲將如何涌動?

長安各方勢力都在迅速調整策略,都在以最快的速度調整部署,他們首先要保住自己,其次是在未來的朝廷格局中贏得最大利益。

大將軍確實不行了嗎?

長公主苦戀大將軍十幾年了,不出意外的話,她還要一直苦戀下去,因爲她無法嫁給大將軍,她嫁給大將軍,就是社稷的災難,除非……除非大將軍要死了,她在大將軍死去之前嫁給大將軍,這樣她既能名正言順地繼承大將軍的武力,穩定社稷,又能得償夙願,在大將軍彌留之際陪伴在他的身邊。

現在長公主嫁給了大將軍,雖然沒有舉行迎親大禮,但憑天子那道聖旨足夠了,而病重的大將軍接下了聖旨,接受了這樁婚姻。由此可以判斷,大將軍的確不行了,病入膏肓了,死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大將軍死了,大漢怎麼辦?

長公主繼承了大將軍的北疆武力,實力驟然大增,但她分身乏術,她必須代替大將軍鎮制大漠,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坐鎮晉陽,以便徹底穩定西北兩疆和大漠。在這種情況下,她只能還政於小天子,只能讓小天子親政坐鎮長安。

憑長公主現在的實力,憑她手中的武力,她完全可以在晉陽遙控千里之外的長安,但小天子能鎮制長安嗎?

如果小天子能鎮制長安,如果長安各方勢力都尊奉小天子,對小天子言聽計從,那麼過幾年後,等到小天子十三歲或者十六歲的時候,長公主就可以把權柄全部交出來。

然而,今日的大漢是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大漢,今日的大漢是在北疆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漢,今日的大漢還存在分裂的事實,距離統一四海還遙遙無期。更重要的是,今日大漢朝堂上的矛盾正處於一個爆發的邊緣,完全靠大將軍的威力強行震懾和壓制。如果大將軍死了,鎮制沒有了,矛盾必然爆發,而首當其衝遭到打擊的就是脆弱的皇權。

想想當年的長安兵變,當董卓被殺後,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李?和郭汜的大軍殺進了長安,朝中大臣們的鮮血染紅了大道,天子和朝廷成爲武人們塗炭生靈的工具,社稷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敗亡。

今日的長安和十四年前的長安何其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大將軍尚在彌留之際,而朝廷各方都有了十四年前長安大亂的教訓,都在迅速制定和實施對策。

大將軍把呂布緊急調離長安,顯然是擔心呂布將軍再像當年一樣成爲士人的武器,再次走上不歸路,而大將軍這種舉措,說明了什麼?說明他無力鎮制長安,說明他對長公主遙控長安沒有信心,說明他因爲南陽慘敗這件事對長安的武人和士人失望到了極點,他不再信任長安朝廷和長安的文武大臣。

大將軍對朝廷和大臣們的不信任使他斷然做出了決定,把北疆武力交給長公主,讓長公主擁有北疆鐵騎,同時讓小天子南下洛陽,在傅幹、賈詡等人幫助下,控制冀青兗豫四州和吳雄、高順、雷重、臧霸等人的十幾萬大軍。這樣一來,即使在他死後,長安各方爲爭權奪利大開殺戒,甚至長安被毀,荊州和益州兩支大軍殺進關中,長公主和小天子也依舊有實力拱衛大漢社稷。

長安沒有了,還有洛陽,長安朝廷沒有了,還可以在洛陽重建。只要長公主還在,只要大漢天子還在,只要北疆鐵騎和河北河南的軍隊還在,一切都還來得及。

長安呢?長安對大將軍竭盡全力拱衛社稷的舉措有什麼反應?

恐懼,不是恐懼社稷的敗亡,而是恐懼自身的毀滅。他們曾經背叛了大漢,出賣了社稷,結果遭到了董卓和西涼軍瘋狂的報復,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今天,他們再次背叛了大漢,出賣了社稷,僥倖的是,大將軍不行了,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了,他無法肅清叛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強悍的北疆軍留給長公主和小天子。

長公主要報復他們,小天子長大了,也要報復他們。他們還有機會嗎?有。

大將軍死了,長公主和強悍的北疆鐵騎被西北兩疆和大漠牽制住了,短期內對長安形成不了實質性威脅。而大將軍死後,長公主實際上操控着大漢權柄,小天子的權威不足,雖然親政了但無法真正主政。在這種不利情況下,他的臣僚們爲了幫助小天子,一方面要和南方叛逆作戰,讓小天子建立功勳以此增加權威,一方面利用長安局勢掣肘晉陽,迫使長公主隨着小天子權威的增加逐步交出全部權柄。

長安是什麼局勢?武人和士人之爭,十四年前的悲劇再次上演。

南陽慘敗,說到底是權力之爭,是武人和士人的權力之爭,是武人和士人聯手操縱的結果,三萬多將士成了權力爭鬥的犧牲品。雖然起因是改制,是以李瑋爲代表的官僚士人和以楊彪袁耀爲代表的門閥世族之間的爭鬥,但武人坐山觀虎鬥,意圖漁翁得利的心思也一覽無遺。

士人現在有實力和武人對抗嗎?有。在李瑋的進逼下,在徐榮和張燕有意無意地退讓下,陳好拜武衛將軍,以執金吾的身份統領北軍。右衛將軍趙雲離開隴南戰場後,隴南戰場上的軍隊就由陳好統率。北軍四營、司馬懿的虎威營和魏延的虎牙營都聽陳好的,如果長安有變,這支軍隊完全可以以拱衛京畿的名義迅速回到關中。筱嵐建議把趙雲調回長安,正是爲了方便陳好迅速控制軍隊。陳好過去是員悍將,曾在六盤山大戰建功,後來一直擔任北疆的監御史,在北疆文武大臣中也是赫赫有名之輩,以他的聲望雖然駕馭於毒不足,但指揮司馬懿、魏延等人還是綽綽有餘。

門閥世族們控制的豫州叛軍逃到襄陽去,但他們手裡還有樓船將軍楊華的水師,還有武銳將軍領弘農太守張繡的軍隊。楊華是楊閥的人,當然毫無異議地支持自己的家族。張繡是老西涼軍的人,部下都是西涼老將,雖然他有徐榮的照顧,但在北疆系和黃巾系的排擠打擊下,一直很鬱悶。尤其前年他在南陽戰敗後,差點被革職趕出了軍隊,後來他的部下聯名上奏求情,徐榮又極力維護,這才降職留用,率軍駐守洛陽,徹底失去了在南方戰場建功的機會。張繡和楊閥有姻親關係,他在軍中的處境迫使他不得不投向楊閥以求保護。

大將軍倒下去了,武人失去了支撐,再想在朝堂上站住腳,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而大將軍的死去,卻給了士人把武人趕出朝堂的機會。

長安的武人爲了重新得到長公主和天子的信任,只有一個辦法,把該殺的都殺了,然後幫助長公主守住邊疆,幫助小天子平定天下,繼續享有榮華富貴。

長安的門閥世家們已經忍無可忍了,他們屢遭新政的重創,損失慘重,現在正是翻身的機會。歷朝歷代,都要士人治理天下,只要把武人趕出朝堂,長公主和小天子當然不會再殺他們。而且現在武人勢力太強,殺掉一批,非常有利於長公主和小天子控制軍隊,穩定社稷。

不過,他們的力量不夠強大,要想擊敗武人,還需要得到李瑋的幫助。李瑋正在進退兩難之境,能夠和門閥世家取得諒解,利用大將軍病逝的機會重新分配朝堂權力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門閥世家是想利用李瑋殺了武人後,再殺李瑋,而李瑋則想利用門閥世家擺脫目前的困境,讓武人和門閥世家先打起來,然後自己以戡亂爲藉口,和武人聯手殺門閥世家。在他看來,社稷要想振興就要改制,要想改制就要殺人。長安大亂,不但可以誅殺和自己作對的門閥世家,還能利用他們削弱武人的實力,一舉兩得。李瑋念念不忘要殺人,如果不是大將軍突然病重,該殺的早被殺了。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即使老天不幫忙也沒關係。這年頭殺人關鍵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智慧。

“大將軍,大將軍……”楊鳳痛聲悲呼,“你走得不是時候啊。你現在走了,大漢也就徹底分裂了,再也沒有可能統一了。”

“棲之……”張燕擔心他急怒攻心壞了身體,急忙勸道,“你不要急,大將軍現在還沒死,我們還有時間。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必須想辦法阻止李瑋和門閥世家們聯手。”

“殺了筱嵐,派人刺殺筱嵐。”楊鳳一拳砸在病榻上,“筱嵐死了,他們就沒辦法聯手了,李瑋勢必發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就是殺人嗎?當年董卓能殺,李?能殺,爲什麼我們不能殺?”

“棲之,冷靜一點……”徐榮狠狠瞪了他一眼,“現在當務之急是穩定,穩定,長安不能亂,長安一旦亂了,叛軍會從武關和大散關方向兩路攻擊關中,門閥世家如果整體倒戈,我們十幾年的努力就算白費了,幾十萬將士就算白死了。”

“子烈兄,筱嵐建議取消大將軍的官職,目的是分裂軍隊,削弱我們武人的力量,給他們控制朝政提供機會,這麼簡單的事你難道看不出來?”

“不,不是這樣的。你理解錯了。”徐榮搖手道,“取消大將軍的官職,目地是爲了長公主最大程度地得到軍隊的擁護。大將軍的官職沒有了,隸屬於大將軍的兵事權就要轉移到天子和長公主手上。筱嵐這是想方設法阻止軍隊的分裂。”

“但我們呢?長公主是有軍隊了,我們呢?我的大軍葬送在南陽戰場上,我們手裡只剩下虎頭的兩萬南軍。靠這麼點人馬,如何確保長安的穩定?”楊鳳長嘆,“燕無畏和姜舞的軍隊還在嗎?”

“燕無畏已經急速返回晉陽了。”徐榮說道,“姜舞的軍隊在陳倉,我打算和他一起回西疆。”

“你去西疆?”楊鳳劍眉緊皺,呆了片刻,然後仰天大笑,笑聲裡充滿了悲哀和痛苦,“你去西疆?你就靠這種辦法穩定長安?好,好辦法啊……大將軍死了,晉陽有長公主,中原有小天子,西疆有你大司馬大人,而長安呢?長安任其自生自滅?或者把它拱手送給襄陽叛逆?”

“飛燕,我們要走了,也要走了……”楊鳳指着張燕黯然說道,“太行山我們去不了,我們翻過六盤山,到北地去,到河套去。”

“棲之,你說什麼胡話?”張燕不滿地說道,“子烈去西疆,等於控制了數萬鐵騎,這對關中是個巨大的威脅,誰敢動?陳好和司馬懿的大軍只要越過大散關,西涼鐵騎一天之內就能殺進扶風郡,諒他李瑋膽子再大,也不敢徵調北軍回京。失去了陳好這支軍隊,楊華的水師和張繡的西涼軍還能有什麼作爲?難道憑他們還敢打長安?”

“如果他們打呢?”楊鳳嗤之以鼻,“當年王允殺董卓的時候,手上有多少人?這些亡命之徒有什麼事不敢做?荊州軍如果一面打穎川拖住洛陽和豫州軍隊,一面以主力攻打武關,我們怎麼辦?如果這時益州軍北上再拖住隴南的軍隊,長安的南軍是不是要出動?南軍主力到了武關,你還拿什麼戍守長安抵擋楊華和張繡的軍隊?難道你到現在還以爲這些門閥世家的心裡只有大漢,只有社稷,只有天子嗎?”

“你不要說了。”張燕惱怒地一揮手,“還是那句話,大將軍還沒死,現在大司馬到西疆,正好與晉陽的長公主、洛陽的小天子對關中形成了包圍和鉗制,這足夠鎮制長安了。”

“那大將軍如果死了呢?”楊鳳厲聲問道。

張燕和徐榮互相看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長公主要鎮制北疆和大漠,不敢離開晉陽半步。小天子威信不足,南方各路大軍未必遵從號令,一旦有人叛逆挾持了小天子,中原勢必大亂。中原一亂,關中一亂,南方叛軍呼嘯而上,大司馬你就成了第二個韓遂,你在西疆等着餓死吧。”楊鳳冷森森怒視徐榮,咬牙切齒地說道,“聽我的,殺了筱嵐,激怒李瑋,讓他出頭誅殺門閥世家,讓他們先打起來,然後我們從西疆調兵,把他們一鍋端了。”

徐榮想了片刻,堅決搖頭。張燕躊躇不決。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楊鳳猛地掀開身上的薄被,搖搖晃晃坐了起來,“子烈,你立即離開長安,這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和你無關。我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天下可憐的百姓因爲我們的愚蠢而流離失所,餓莩遍野,甚至重上太行山。你走,殺人的事我來幹。”

“你給我幾天時間。”徐榮攔住了楊鳳,“我要求巡視西疆的奏章剛剛送出去,如果天子過了黃河,我很快就能接到聖旨。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丞相大人代理國事。這件事丞相大人知道,筱嵐也知道,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肯定很清楚,如果丞相大人執意要和我們作對……”

“不殺人行嗎?”楊鳳氣得眼晴都紅了,“如果不殺人,大將軍死了後,我們就等着掉腦袋吧。”

“長公主目前還不敢這樣對我們。”徐榮說道,“我們還有時間。”

“子烈兄,當初是誰發動兵變威逼長公主的?是我們,是我們……”楊鳳聲音都嘶啞了,“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控制朝堂,等到大將軍死了,那就晚了,什麼都晚了……”

徐榮沉默不語,他實在不知道是不是應該聽從楊鳳的建議一殺了之。如果殺了,和當年董卓的暴行有什麼區別?各地門閥世家、商賈富豪們勢必會因爲恐懼而叛亂,到時烽煙四起,南方叛逆乘勢反攻,社稷還能保全嗎?社稷都保不住了,還能保得住可憐的百姓嗎?

“再等等,再給我幾天時間,我要知道晉陽的確切消息。”徐榮望着楊鳳鄭重說道,“如果大將軍真的不行了,我們就動手。”

朱穆望着得意洋洋的崔琰,恨不得給他一個巴掌。

“大司馬以爲自己很聰明,要到西疆去,要拿西疆的鐵騎威脅我們,要拿社稷的分裂恐嚇我們,笑話……”崔琰鄙夷地搖搖頭,“這些武人懂得什麼朝政?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長公主手裡的軍隊。大將軍死後,她憑什麼掌控軍隊?所以我的意思是先殺黃巾賊,利用當年長安兵諫的事把黃巾賊殺了,這樣矛盾就轉移了,變成徐榮、趙雲、張?等人和長公主之間的矛盾。這些人都是北疆武力的中堅,他們聯手奪取長公主手裡的兵權,長公主也抵禦不住。小天子拿到了兵權,等於我們拿到了兵權,然後就可以慢慢把徐榮等人趕出朝廷,該戍邊的戍邊去,該殺的殺了。”

“尤其是那個匈奴人……”張承指着朱穆的鼻子說道,“你回去告訴丞相大人,叫他立即奏請天子讓他滾蛋,不要再讓這種蠻胡站在朝堂上,丟我們大漢人的臉。”

朱穆氣得肺都要炸了,但他忍了,他倒要看看這些人還能猖狂幾時。

荀攸輕輕咳嗽了一聲。他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大家坐在一起本是協商聯手合作的事,現在變成“討伐”李瑋了。

“該說的我都說了。”朱穆站起來撣了撣衣服,“南軍不是鐵板一塊,大司馬和太尉大人都把南軍當作自己的精銳,這是他們失誤的地方,所以我們肯定能成功。現在你們都祈禱吧,祈禱大將軍早點死,這樣你們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十月中,豫州,龍亢,蕩寇將軍營。

雷重愁眉不展,在大帳內走來走去。從大將軍病倒開始,天子的聖旨就從幽州接二連三地送了過來。天子不是催他擊敗叛軍,而是命令他想辦法尋找華陀大師。這個時候,大將軍可不能倒啊,大將軍倒下了,社稷也就搖搖欲墜了。

帳簾掀開,一個斥候飛一般衝了進來,“大人,我們找到了,找到華陀大師了。”

雷重狂喜,衝上去一把抓住斥候,“在哪,在哪?”

“在曹營。”

“你耍我啊?”雷重不禁勃然大怒。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六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七節第15章 千鈞一髮間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上)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姚國華百年中國的思想腦震盪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5章 漫漫西行路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六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七節第15章 千鈞一髮間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上)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姚國華百年中國的思想腦震盪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5章 漫漫西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