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大漢大事記

起點浪子書友整理的 大漢 大事記

感激紅袖添香小說網浪子書友的厚愛、支持和幫助,感激不盡。

===========

《大漢帝國風雲錄》編年史(大事記):

由於猛子的書中有關時間的描述很多都不確切,因此,我在整理時,一般採用:某某月初、中、末,這樣三種簡單的分類。

爲了避免大家重複工作,可以在下面回帖說明你要接着整理的章節。後續的書友就接着前樓做。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僅供大家參考而已。回帖請儘量與主題相關,謝謝。

大家多支持哦!非常感謝!!!!!

===========

大漢國熹平六年(公元176年):落日原大戰。烏丸校尉夏育、破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率五萬大軍聯合匈奴南單于,出雁門關擊鮮卑,橫掃兩千裡,中鮮卑大王檀石槐與慕容容風誘敵深入之計,於落日原率十萬大軍伏擊。漢軍大敗,夏育戰死,田晏、臧旻突圍,此役僅生還三千餘人回到雁門關。

大漢國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奔牛原大戰。慕容風因不滿鮮卑新大王和連,被和連設計逼反。在奔牛原決戰之際,因柯最得反叛,慕容風終落敗被俘。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春天:李弘以漢人奸細之最,被圍獵的虎部落小帥柯耶抓獲。因李弘癡呆,故留一命,爲奴,看養馬匹。在此期間結識鐵狼,並在鐵狼的教導下快速掌握了武技與馬技。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9月初:在李弘與鐵狼等的協助下,中部鮮卑火雕部落首領慕容風,從中部鮮卑第一大部落虎部落的領地虎都逃逸。鮮卑大王和連、中部鮮卑大人虎部落首領柯最、中部鮮卑金雕部落大首領慕容績、長鹿部落大帥闕居、起鳴部落首領蒙裡哲、東部鮮卑大人百戰部落首領彌加、牛頭部落首領風裂先後參與追捕。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9月中:在逃脫數次追捕後,慕容風等在白露原大戰全殲虎部落五千,柯最僅帶百餘人逃逸,虎部落敗落;在駒屯大戰,全殲長鹿部落、牛頭部落、起鳴部落,闕居被俘,蒙裡哲、風裂陣亡。此役改變了鮮卑國曆史,也影響了大漢國曆史。同時,李弘展露頭腳,在歷次反追捕以及兩次大戰中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與軍事才能。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0月初:火雲原牧場,李弘初見風裂大人的小女兒風雪。並與不就後辭別慕容風,啓程返回大漢。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0月中:在歸途中。李弘單槍匹馬從拓跋部落豪帥拓跋帷手中救下風雪以及柯最、闕居的家人親屬(柯比熊、闕昆),並將其護送至大燕山談月谷,結識裂狂風。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0月末:在逃過拓跋部落的追殺後,李弘再救盧龍塞屯長裡宋,,護送其回到盧龍塞。盧龍塞守將奮武校尉田靜賞其才華,欲收其爲親兵,但李弘卻願作前線小兵,後成爲裡宋手下斥侯。此間,李弘終有其字,曰:子民。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1月初:李弘所在小隊二十人於紅花谷外遭遇鮮卑大軍前鋒之烏丸騎兵,血戰,僅李弘、鄭信、小懶生還。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1月中:烏丸汗魯王烏延率三千,鮮卑飛馬部落大人闕機、木神部落大人素利率五千,與紅花谷集合後,雄霸領導,進攻盧龍要塞。大漢軍八屯一千六百人,浴血奮戰,最後時刻太守劉虞幽州刺史、右北平太守劉政親率三千大軍抵達,因而取得了盧龍塞保衛戰勝利。此役爲期十天,盧龍塞守將田靜戰死,一千六百守軍幾乎盡墨,僅餘傷兵兩百餘。李弘升爲軍侯,守盧龍塞。此間,受屯長姬明遺囑,發誓照顧其未過門之妻小雨。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1月末:李弘親率不足四百人,偷襲百靈牧場。此戰殲敵一千餘,俘虜烏延、闕機等三百餘,繳獲馬匹千餘,草料無數。

大漢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12月初:李弘于徐無城初見小雨,並接其至盧龍塞。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2月初:李弘升爲軍司馬。再見風雪,得知其將嫁鮮卑大王和連,兩人痛苦不堪。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3月:李弘帶兵搶親,成功,風雪遠赴扶桑。此間,李弘收編盧龍塞附近馬賊。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4月:李弘回到盧龍塞,開始擴軍,至中旬已近兩千人,編爲一部,轄三曲,共九屯,每屯兩百人。並初步組建“風雲鐵騎”。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4月末:漁陽攻防戰。李弘率領騎兵兩千人援救。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5月:居庸城大戰。拓跋部落拓跋鋒率領一萬五千人聯合烏丸豪帥提脫,進攻上谷郡與涿鹿郡,阻於居庸城。李弘在援救漁陽後,又趕赴居庸關。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5月末:熊霸得知拓跋鋒和提脫在上谷戰場失利之後,立即領軍退回到白檀。漁陽戰場隨即以漢軍徹底擊敗鮮卑入侵大軍而結束。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6月:馬城大戰,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6月中:鮮卑大王和連依照慣例,離開彈漢山往西部鮮卑巡視各部。第一站,就是虯邑部落,但虯邑部落突然造反,由此引發西部鮮卑全面內戰。後在慕容風調停下熄戰。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7月:因舞葉部落有難,李弘前往援救,伏擊和連之侄魁頭大軍,後將舞葉部落遷往大漢國內的野烽圍。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7月中:劉虞因病請辭,並上書朝廷,李弘漁陽城解圍戰,陂石山夜襲敵人補給車隊,鹿亭伏擊慕容績之戰,桑乾河圍殲拓跋韜部,葬月森林一戰雖然折損了大量俘虜,造成拓跋鋒再攻馬城,但隨後李弘率部堅守馬城二十多天,逼迫拓跋大軍無功而返,也算是一個勝戰。在羊角山爲救援入漢的舞葉部落,伏擊魁頭六千大軍大獲全勝。以上戰鬥加在一起殺敵逾萬,俘敵逾萬,故應升李弘爲別司馬。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7月末:得知提脫欲逃,李弘以一千六百餘人阻擊提脫三千人。此役,全殲提脫三千軍,漢軍僅生還27人,裡宋等四人戰死。至此幽州戰事全部平息。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8月:李弘正式組建風雲鐵騎軍,並再次擴軍至一萬人。將其重建爲五曲,每曲轄三屯,每屯六百人。此外,親衛屯、斥侯屯各四百人。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9月:秋收將臨之際,黃巾叛軍突然爆發。冀州博陵張牛角再舉黃巾大旗。中山黃龍,張白騎,常山褚飛燕,孫親,王當,趙國楊鳳,左校等數十股黃巾勢力隨即圍聚在張牛角旗下,聚集五六十萬人,橫掃大半個冀州。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9月中:天子以司空張溫爲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爲副,西上長安,率軍剿滅叛軍。同時遷升中郎將董卓爲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統歸張溫節制。朝廷遷鉅鹿太守郭典爲冀州牧,統領冀州軍政,剿殺中山,常山,趙國,鉅鹿一帶的黃巾餘孽。復遷劉虞爲甘陵國(即後來的清河郡)相,率部撲滅東武一帶的黃巾軍。同月,天子升李弘爲行厲鋒校尉。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9月底:黃巾軍大帥張牛角突然發動了對幽州的進攻。幽州第一大郡涿郡首當其衝,北新城被攻陷。同月,李弘回軍徐無城。

==================

《大漢帝國風雲錄》編年史(大事記)(二):

本次編年史彙編至第一卷立馬橫槍篇第五章風雲突變第五節

因到了VIP,所以不能過多透露(雖然盜版已經很多了),謝謝大家,請大家繼續關心、關注猛子的大漢!

====================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0月初:涿郡有城,現在已失其三。北新城,故安城,范陽城均被黃巾佔據。黃巾軍主力正在渡過巨馬水,一路殺向涿郡治所涿城。李弘率軍與中山國相張純、刺史府功曹從事鮮于輔會師聖水河。顏良投入麾下。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0月中:距離方城六十里的督亢亭,李弘以一萬騎軍全殲黃巾軍左校部三萬,左校陣亡。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0月中:涿城大戰,黃巾軍建西、北兩大營,共15萬,後張牛角斬殺黃龍,令張白騎守北大營。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0月底:李弘突然出現在涿城,並乘夜偷襲黃巾軍北大營,破之。至此,15萬黃巾以去9萬。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1月初:冀州戰事再起。冀州牧郭典率軍攻打欒城,九門,威脅真定;鉅鹿太守馮翊率軍攻打趙國的襄國縣,直逼邯鄲。黃巾軍楊鳳,白繞,王當,五鹿率軍迎敵,雙方戰鬥異常激烈。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1月中:李弘與張牛角大戰於巨馬水和涿城中間的九里亭,首戰全殲黃巾軍張白騎部二萬人,張白騎僅帶十餘人逃脫。黃巾軍褚飛燕部突然出現在九里亭,與張牛角會師後,黃巾軍後撤至定興渡口,後撤至范陽。至此,15萬黃巾只剩三萬。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1月底:九里亭大戰後,閻柔和鮮于銀投入李弘麾下。李弘重建三部,爲左中右。左部鮮于銀爲軍司馬,中部閻柔爲軍司馬,右部由軍候玉石暫時領軍。每部三千人,轄三曲,每曲一千人,轄三屯。這樣整個部隊就有九曲十八個正副軍候,加上田重,鄭信,顏良就是二十個軍候級軍官,三十多個屯長。鮮于銀的左部由鐵鉞,小懶,雷子的三曲組成。閻柔的中部由鬍子,拳頭,燕無畏的三曲組成。玉石的右部由恆祭,射瓔彤,鹿歡洋的三曲組成。射虎統領黑豹義從。顏良統領親衛隊。田重領後衛屯。鄭信領斥候屯。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2月初:李弘攻佔北新城,守城黃巾軍將領張奉帶十餘騎逃脫。同時,偷襲樊興亭得手,黃巾幾乎成甕中之鱉。常山郡府督賊曹酈寒、兵衛什長趙雲投入麾下。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2月初:黃巾張牛角和褚飛燕部安全回到了中山國的郡治奴盧城。李弘兵圍范陽,張白騎,孫親,左彥,方飈等率三萬黃巾守城。李弘遣黃庭勸降,黃巾軍投降。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2月中:冀州牧郭典多次致書李弘,要求其立即出兵中山國。在收編范陽黃巾後,李弘率軍趕赴中山,途中遇押運糧草的河間國高陽城縣尉張郃。首戰攻克蠡吾城。黃巾軍放棄了博陵,又放棄了蠡吾。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2月中:冀州牧府兵衛屯屯長投入李弘麾下。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2月底:李弘帥風雲鐵騎軍的四部人馬,一萬三千人進攻奴盧城。守城五千黃巾,軍司馬衛政投降,兩千多名黃巾軍士兵被俘虜,其餘趁亂逃跑。李弘派遣衛政勸降安熹城守將樊籬,後者率軍兩千投降。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6年)正月初:冀州牧郭典被圍孤鴻嶺,不敵而亡。此役,漢軍被殺3萬5,黃巾損失7萬餘人,審配生餘。李弘升爲厲鋒校尉,且文丑、高覽投入麾下。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6年)正月中:黃巾軍張牛角等領二十萬大軍分成四部,褚飛燕、王當、楊鳳、白饒、五鹿等分領一部,圍癭陶城。黑翎王難樓的小兒子樓麓領胡騎一萬餘支援李弘,後李弘率軍一萬五千餘趕往癭陶,在距離癭陶城三十里的雙井屯平原上紮營,伺機而動。癭陶保衛戰拉開大幕。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6年)正月底:兩軍激戰癭陶城的東門外戰場,僥倖而勝。此役,燕趙部曲以三千人正面阻擊黃巾軍的褚飛燕前軍一萬人,結果三千人基本上全軍覆沒,最後只剩下一百多人,酈寒和伏強兩位軍候陣亡。鮮于銀部阻擊褚飛燕的左翼敵人,以三千騎兵對陣二萬步兵,結果損失過半,一千六百多名士兵陣亡。李弘親自率領玉石部,閻柔部,黑豹義從共九千多人和黃巾軍楊鳳部萬人交戰,初期重創了敵軍的阻擊部隊,但隨後褚飛燕部的右翼二萬人馬支援上來,戰局就陷入了膠着狀態,鐵騎損失較大,有將近兩千名士兵陣亡。綜合損失,風雲鐵騎陣亡兩位軍候,十位屯長,六千六百名戰士,傷一千多人。部隊現在能夠上馬打仗的只剩下千人,折損過半。黃巾軍折損7萬餘,張牛角陣亡。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6年)2月初:李弘在獲得鉅鹿郡長史陳隸、郡府功曹史沮授等的糧草支援後,奔襲邯鄲,一站而克。同時,甘陵相劉虞、議郎傅燮領三千軍進駐癭陶城,朝廷升李弘爲徵虜校尉。楊鳳因不滿黃巾新帥張燕(褚飛燕)得舉措,和李弘達成了協議。黃巾軍全部撤出趙國的易陽,襄國,中丘,柏人四城,迅速進入太行山的南麓黑山山區藏匿。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6年)2月中:尚書令劉虞和議郎傅燮至邯鄲,又升李弘爲行平虜中郎將。不久,小黃門左豐兼御使,宣聖旨,要求李弘在四月之前完成清剿黃巾軍張燕部的任務,同時還要在幽州,冀州兩地徵調五萬部隊,在四月之前開赴西涼戰場,征伐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的叛軍。

大漢國中平二年(公元186年)2月底:李弘進軍元無城,初見劉備三兄弟。後與張燕達成協議,黃巾軍逐漸退回太行山。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3月:天子大赦天下,投降黃巾將士幸運地脫罪獲釋。不久,李弘亦湊齊了五萬人,上書天子,要建制補給、詢問行軍路線。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4月:朝廷以八百里快騎下旨邯鄲大營,遷升李弘爲討虜中郎將,持節。遷升鮮于輔爲昭武都尉。行軍路線和軍需補給點同時送達。李弘在中軍大帳裡宣佈西征軍建制和各部軍官。整個西征軍中騎兵一萬三千人,步卒四萬一千人,共五萬四千人馬。建騎兵一軍,步兵五軍,共六軍。騎兵軍下轄五部,步兵軍下轄十部,每部兩曲,每曲三屯,每屯三個百人隊。黑豹義從獨建一軍兩千騎。建斥候營一千斥候騎,兵曹營(即原後衛屯)一千步騎兵,都直接歸李弘指揮。騎兵軍由恆祭統率,下轄五部。樓麓,射瓔彤爲別部司馬,拳頭,鹿歡洋,射虎爲軍司馬,各領一部兩千鐵騎。步兵軍由都尉鮮于輔統率。下轄五軍十部。鮮于輔自領一軍,鮮于銀,玉石,閻柔爲別部司馬,顏良爲軍司馬,各統領一軍。下轄十部,鬍子、燕無畏、鐵鉞、雷子、小懶、文丑、張郃、高覽、方飈、樊籬等爲軍司馬或者假軍司馬。左彥爲行軍司馬。衛政爲刺奸兼任稟假掾史。趙雲爲軍司馬,與弧鼎棄沉共領黑豹義從。鄭信爲別部司馬領斥候營,鄭鳴副之。田重爲別部司馬領兵曹營,紀惟爲兵曹掾史。部隊隨即開拔。行程3000裡。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5月初:距離右扶風郡的郡治槐裡城八十里的小槐裡,其北面是成國渠,南面是渭水河。李弘將四萬步兵駐紮於此。風雲鐵騎和黑豹義從一萬兩千騎全部駐紮在距離大營十里的地方待命。太尉張溫帶着二萬大軍在距離風雲鐵騎十里處紮下大營。叛軍李文侯等亦率軍趕至,大戰一觸即發。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5月中:靈河大戰。北宮伯玉、李文侯兵敗而逃。李弘遣顏良率風雲鐵騎一路追殺。北宮伯玉重傷被俘,李文侯被圍於杜陽城。後,李文侯在北宮伯玉勸說下,開城投降。至此,北宮伯玉的五萬人馬已經全軍覆沒。李弘率領全軍趕赴涼州漢陽郡。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6月初:桔苑大戰周慎、徐榮領軍與韓遂在桔苑爆發大戰。後,李弘及時率軍趕至,韓遂大敗。至此,西涼叛軍十幾萬人,兩戰解決。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6月中:涼州刺史府程球帶着馬騰的一千鐵騎,闖進了鄭信大營,以搜查贓物爲由,扣押了左司馬左彥,封存了所有的錢糧。李弘大怒,欲領兵殺向隴縣,未行。後趙雲帶着黑豹義從,偷襲隴縣子秀山大營,救回行軍司馬左彥,擄走程球,並將將涼州府庫洗劫一空。引發李弘西涼血腥肅貪。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6月底:李弘令軍司馬顏良領軍進駐長安,殺前任涼州刺史左昌全家一百二十三口。後趙雲兵圍閹人據點青塢,殺一千一百多人。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7月初:西涼反貪共抓獲官吏104人,李弘腰斬37其中人,並由官吏延伸到了世家望族。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7月中:李弘領兵八千,攻佔前涼州刺史孟佗的塢堡,抓獲孟佗全家。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7月底:李弘前後連續兩次遇襲。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8月:李弘接聖旨,領黑豹義從及四千風雲鐵騎趕赴金城,招撫殘餘叛軍。在允吾城面見韓遂、邊章後,再次遇襲。韓、邊受招。後龐德受邊章之託,陪同張頜至略陽,得西涼官吏貪污證據。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9月:李弘起一萬騎兵,在關中抓捕327人。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10月初:韓、邊再反,兵過黃河攻打隴西。後馬騰、武都亦反,殺涼州刺史耿鄙。隴西全境丟失。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10月中:韓遂、北宮伯玉、李文侯、王國、武都、馬騰、六月驚雷、狂風沙等會師,計十三萬五千大軍,以北宮伯玉爲帥。後叛軍兵圍漢陽郡翼城。翼城太守傅燮率華雄、皇甫錚死守。

大漢國中平三年(公元186年)10月底:翼城大戰。韓遂三萬攻西門;六月驚雷三萬攻東門;北宮伯玉四萬與王國兩萬以及武都一萬五,共萬五攻打南門。邊章被李文侯、北宮伯玉毒殺,後兩人被韓遂所殺。

====================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八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五節
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八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