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論相

“因爲我已經有決斷了。”張瀚道:“以後相權要確定起來,宰相不僅要有威望,還得有專門的知識,最少是知道挑選合格智囊的聰明人,不能是二世祖和蠢貨。怎麼杜絕挑出蠢貨來,我能挑,我的兒子,孫子呢?進士及第,不入翰林不入內閣,看着是蠢規矩,但在大明來說是最好的規矩。爲什麼呢,因爲考試一次比一次難,有蠢貨可能撞大運考中三甲,很難入二甲,更不要說是一甲了。能考中一甲的必定是第一等的聰明人,然後在翰林養望,進六部學習部務,再會推入內閣,這是一個完整的流程,這種辦法杜絕了皇帝胡作非爲。比如大明武宗喜歡江彬,在唐時他就能任江彬這個邊將爲宰相,武將任宰相在大唐是可以的。這就對施政和宰相的人選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大明在廢相之後有了內閣,有了內閣之後就有了完整的規矩。我不是說這套翰林入閣的規定有多好,只能說壞規矩也勝過沒規矩。以後我們的宰相人選,也必須有一套選拔的規矩,比如軍人不得爲相,比如要通過最高等級文官試,比如要有十年以上的部務經驗,每一條不合格,就如非翰林不得入閣那樣絕對不能進入最高決策層。我的子孫,也就有了挑選任用的標準,如果有這樣的標準,挑出來的宰相能蠢到哪去呢?”

“文瀾你想的真是深遠。”孫敬亭起身拜道:“我現在知道我們有多大的不同了,我最多想到三年之後,你想的都是三十年五十年後的事情和佈局。”

“我也是基於三五年後的情況做的設計啊。”張瀚哈哈一笑,說道:“孝徵兄太過獎了,其實如果沒有現實的基礎,比如三年前我和你說這些,你肯定拂袖而去了。”

“這倒也是。”

孫敬亭灑然一笑,說道:“那麼與今日之事又有什麼關係呢?分郡之事,和文瀾說的大政府,相權和君權之事有什麼具體的聯繫嗎?”

“當然有了。”張瀚精神一振,笑道:“關係大了去了。”

張瀚道:“中樞是大政府,因爲每個部門都需要相當的專業和精細化的管理,就象是大商行裡的情形一樣,年底算帳時幾十個賬房先生打算盤結算,一文錢都得算清楚。大明的朝廷就做不到這樣,因爲朝廷的治政是大而化之。中樞因循苟且,地方但願無事。如果說是先秦部落時,這樣其實也挺好,但現在是什麼時候了?大明的人丁少說過億了,十幾個行省情形各有不同,江南富裕,西北窮困,但地賦田稅標準居然是一樣的。爲什麼呢?因爲大明的戶部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更沒有權力來變更各地的田賦標準。標準是太祖年間定下來的,現在已經過去二百多年,居然一成不變,這爲什麼?官僚體系的惰性加上能力不足,就算是當年張江陵的改革,無非就是敲敲打打,修補一下漏洞,叫他推翻祖宗成例來做整體的改革,也是力不從心。中央是這樣,地方有沒有權力?當然沒有,稅賦全部是中央收去了,地方只有少量的牙行稅和攤派雜捐來維持,洪武年間戰亂剛停,人口只數千萬,地方殘破,百業凋零,所以凡事鎮之以靜,又考慮地方官會魚肉鄉里,所以不給他們太多的權力。地方的權力從秦漢之後到唐是一個變化,唐之後又是一個變化。以前,中樞爲官和地方爲官各有好處,漢的丞相是萬石,中樞的九卿則是兩千石,地方的太守也是兩千石,太守可以直接被任命爲九卿,九卿出任也只是太守。太守可以徵辟屬官,任免僚屬和管理屬縣,乃至軍隊與徵稅,漢之太守,權力之大不是現在大明的知府能比的。正因爲地方豪強權力太大,漢末各地太守以至能自立,到魏晉時,地方豪強士族等若諸侯,那時中國算是又有回到封建制的樣子了。”

孫敬亭聽張瀚說過集權與封建之分,對封建,士大夫們都明白,大明開國之初太祖高皇帝也曾經想封建,沿九邊封了一路的塞王,親王禮絕百僚,尊貴無比,而且能掌握地方的兵權,負責邊境的防禦,可惜這種權力太大,哪怕兵權也不完整,而且不掌握政權和財權,仍然足以叫後來的帝王感覺到莫大的威脅。建文削藩是失敗了,但往下去的大明皇帝無一不在削減地方諸王的權力,一直到把親王囚禁起來,無事不得出王府,出城掃墓一年也只有一次,形同囚徒的地步,這才感覺到稍稍放心。

這種完全的集權,最少張瀚認爲的完全的集權發生在明清之際並非沒有理由。

“真是一篇大文章。”孫敬亭相當震驚的對張瀚道:“你是怎麼想到的呢?”

“我只是擅長從事物的表面之下來尋找真相。”

張瀚這一次並沒有說是直覺或是被託夢,毫無謙虛之意的笑了起來。

事實上他理應驕傲,儘管在中央集權和分權的理論上張瀚是受到孟森的啓發,但是身處大明,對大明的弊病纔看的更清楚。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政體失衡,中樞和地方的體系設計的都有嚴重的缺陷。

整個王朝在中期就運轉不靈,只是靠老天給的強人來力挽狂瀾續命,到了萬曆之後就是積重難返,現在就是把張居正復活也解決不了大的問題。

還好整個東亞在此時都在爛下去,如果不是大明內憂外患實在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其實蒙古人已經沒有進取心,女真人才三萬戰兵,不是大明爛到骨子裡,運氣又太糟糕的話,可能挺過小冰期,然後用開放進取的態度等着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進入火器時代,可能會成爲東方的更大號的土耳其,也可能是東方版的俄羅斯,總之會是一個較強的帝國,列強會承認中國的強國地位,日本不可能有什麼機會,華夏在進入現代化之前不會有那麼多慘痛的教訓和經歷。

張瀚感覺自己的出現是一個契機,他可以做的更好,也必須把這事做好。

“我現在隱約追上了你的思路。”孫敬亭神采奕奕的道:“中樞要管理的專業,如宋時的三司使可以把財政管好,樞密院可以管好軍隊,丞相總負其責,比起大明的內閣有實而無名要好的多。”

“大明的內閣也未必有實。”張瀚尖刻的道:“能幹的閣老被人詬病爲攬權,還不能辯解,因爲要做事就得攬權。而不攬權的閣老屁用不頂,一切指望君上,君上算個屁?萬曆十五年時就看出來了吧,神宗狗屁不是,他長在深宮,看幾本書就能比張江陵厲害?我的先祖鳳磐公還有申時行他們不知道?他們當然知道,可是內閣的體制不順,爲了自己的名聲和安全,他們寧願少做點,當擔點責任。所以我的先祖是政客,很高明,也不過如此。而張江陵是政治家,如果要找個人敬佩的話,我可不會選鳳磐公。”

孫敬亭啞然失笑,搖頭道:“文瀾你這算執念了,怎麼提起先祖就這般模樣。”

“可能因爲我被迫要退隱吧。”張瀚想了一下,果然是和這事有關。天啓皇帝把張四維推到了很高的高度,張瀚被迫得以退爲進,最少在天啓在位的這一段時間,和記會銷聲匿跡一番。

倒不是張瀚畏懼什麼,只是和記的發展已經象是一個推的很高的浪頭,也確實是到了休養生息,正好趁着這段時間來打磨內功的時候了。

情勢和時機都挺好,但張瀚心裡還不是很舒服,不管怎樣,被人逼迫總不會是叫人感覺很好的事情,哪怕是用自己的先祖。

“得了,不提這事。”孫敬亭兩眼發亮,接着道:“專業化的中樞,大政府,對應的當然是更靈活和更有自主性的地方。如果中樞無力,地方有權和自治了就會產生離心力,對應不當會如漢末那樣分裂。但如果管理得當,中樞有力和專業,地方的適當分權只會是兩者相促相成,對中樞和地方都有利的事情。所以分郡之後,你是想叫各郡都有相當的自主權?”

“是的,我是這樣的打算。”張瀚道:“分郡方案是將我們現有的地盤分成四十二郡,以前的那些大汗和濟農臺吉們分別爲郡公和郡侯,郡伯,公侯伯是大明爵位劃分之法,相當尊貴,蒙古人應該也能理解。他們只是虛職,時間久了原本的牧民丁口會被我們直接掌控,這是大勢,他們也能明白,所以纔想鬧騰,可是什麼是大勢,大勢就是你只能接受碾壓,在大勢之下,個人的努力顯得蒼白而可笑,英雄都會受制於時勢,何況是他們這樣一羣人呢?”

張瀚的話相當冷峻,事實上在此前接見蒙古人時他還有些心存猶豫,並不是要殺人,而是可以把事情辦的更難看一些,不過後來還是放棄了。

一時的痛快可能會有更深切的隱憂,沒有必要那麼做。

“順義王可爲郡王,三汗也爲郡公,炒花和白洪大臺吉爲郡侯,科爾沁的奧巴和明安臺吉爲郡侯,卻圖汗爲郡侯。”張瀚思忖片刻,吩咐道:“額麟臣和火落赤也爲郡侯。銀錠,白音,爲郡侯。”

“其餘臺吉均爲郡伯?”

“對。”

“這樣吧。”張瀚道:“我知道碩壘這一次一直試着把衆人的心氣平息下去,前後做了不少事。你們過一陣找個藉口,單獨賞賜他一些物品,宣佈單獨加授他爲郡王。要叫人們知道,替和記效力,替我效力,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第三百二十九 文明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進城第九百八十二章 歸路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下船引子第六百零三章 上船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調轉第五百零二章 族內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南都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等候第二十間 蒲州張氏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開市第一千九十六章 交錯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報知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英雄第四十五章 圍店第八百五十九章 鐘錶第七百一十三章 援手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忌憚第九百二十四章 津港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六百九十六 套索第三百二十二章 狂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帶走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覺悟第三百三十六章 內宅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毀礦第三百零一章 算賬第七百八十九章 建議第四百六十八章 無衣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七百五十九章 巧遇第六百二十二 錢至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五百九十五章 一寧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看望第三百零八章 暴力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共治第六百六十章 圍山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營區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善後第七百九十八章 商討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洗涮第五百二十二章 溺水第三百一十八章 先生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雙面第八百八十一章 義子第四百四十四章 止殺第四百七十章 何時第九百六十三章 震邊第三百四十章 平衡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逼迫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諉過第四百二十六章 侮辱第四百四十章 不甘第八十九章 遼東事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偷眼第八百二十三章 打量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炸響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飄搖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平推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大船第五百八十八章 軍醫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南面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小刀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六百三十二章 學校第四百六十四章 軍臺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五百一十五章 結緣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八百六十章 工業第七百六十章 紅線第二百九十六章 合作第七百六十一章 白衣第二百六十二章 水力第五百章 議論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天數第一千三十九 大寫第九百四十三章 炮轟第一百零六章 回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比試第七百七十二章 風向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三路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三隊第九百五十五章 重銃第四百二十七章 朋友第五百二十七章 訪客第六百一十七章 寶錢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震動第五百五十八章 潰散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退隱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報知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俘船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簡第四百八十六章 羣毆第八百九十章 騎陣第七百三十四章 怪事第四章 漲月錢第八十三章 做局
第三百二十九 文明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進城第九百八十二章 歸路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下船引子第六百零三章 上船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調轉第五百零二章 族內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南都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等候第二十間 蒲州張氏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開市第一千九十六章 交錯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報知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英雄第四十五章 圍店第八百五十九章 鐘錶第七百一十三章 援手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忌憚第九百二十四章 津港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六百九十六 套索第三百二十二章 狂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帶走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覺悟第三百三十六章 內宅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毀礦第三百零一章 算賬第七百八十九章 建議第四百六十八章 無衣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七百五十九章 巧遇第六百二十二 錢至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五百九十五章 一寧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看望第三百零八章 暴力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共治第六百六十章 圍山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營區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善後第七百九十八章 商討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洗涮第五百二十二章 溺水第三百一十八章 先生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雙面第八百八十一章 義子第四百四十四章 止殺第四百七十章 何時第九百六十三章 震邊第三百四十章 平衡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逼迫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諉過第四百二十六章 侮辱第四百四十章 不甘第八十九章 遼東事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偷眼第八百二十三章 打量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炸響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飄搖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平推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大船第五百八十八章 軍醫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南面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小刀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六百三十二章 學校第四百六十四章 軍臺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五百一十五章 結緣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八百六十章 工業第七百六十章 紅線第二百九十六章 合作第七百六十一章 白衣第二百六十二章 水力第五百章 議論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天數第一千三十九 大寫第九百四十三章 炮轟第一百零六章 回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比試第七百七十二章 風向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三路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三隊第九百五十五章 重銃第四百二十七章 朋友第五百二十七章 訪客第六百一十七章 寶錢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震動第五百五十八章 潰散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退隱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報知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俘船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簡第四百八十六章 羣毆第八百九十章 騎陣第七百三十四章 怪事第四章 漲月錢第八十三章 做局